<p class="ql-block"> 《國語》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及當代價值。 </p><p class="ql-block"> 作為先秦時期成書并流傳至今的我國重要典籍,《國語》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及當代價值是毋庸置疑的。</p><p class="ql-block"> 一、《國語》的史料價值</p><p class="ql-block"> 《國語》和《左傳》作為我國最早的兩部史學名著,保存了中華民族上古時期最多的歷史記憶。同《左傳》相比,《國語》主要是以記言的方式顯示春秋時期的歷史,《左傳》則是以記事的方式直接記錄下春秋各國的歷史。《國語》有許多篇章是以《左傳》所記載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的。</p><p class="ql-block"> 二、《國語》的當代價值</p><p class="ql-block"> 毫無疑問,《國語》在當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這個價值,主要是指《國語》的思想對于當今思想建設所具有的借鑒意義,包括對于我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具有的借鑒意義,以及對于我們治國理政所具有的借鑒作用。</p><p class="ql-block"> 《國語》作為前人有意識收集的賢士大夫有關時政及禮儀道德的言論總集,其實質就是一部教人們治國理政方法及處世為人之道的教材。可以說,《國語》的每一段話語,或每一個故事,都有著明確的教育意義。那么,這部兩千多年前的教材到底還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呢?</p><p class="ql-block"> 就《國語》的主體內容而言,它所表現的,仍然是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所宣傳的一套旨在維護現存社會秩序的禮儀制度和倫理道德主張。</p><p class="ql-block"> 《國語》注重疏通民意。西周后期,周厲王因實行專利而招致國人對他的批評("謗王"),他卻下令讓衛巫監視批評者,"以告,則殺之",弄得"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記載了邵公對厲王的勸諫之辭,警告他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結果"王不聽,于是國莫敢出言"。《國語》記載了厲王的最終下場:"三年,乃流王于彘",即被國人驅逐到彘地。此教訓千載以下仍為人所銘記。(《邵公諫厲王弭謗》)</p><p class="ql-block"> 《國語》對殘民以逞的暴君污吏常給予無情的鞭撻。春秋時期楚靈王為自己建造章華之臺,極盡奢華之能事,《國語》借楚賢大夫伍舉之口批評楚靈王:"今君為此臺也,國民罷焉,財用盡焉,年谷敗焉,百官煩焉",如此"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只能使"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楚其殆矣!"(《伍舉論臺美而楚殆》)</p><p class="ql-block"> 稍后,楚昭王時期,楚國又出了一位貪婪的令尹(執政大夫)子常,他與同僚談話,只知"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國語》又借同僚之口評論這位令尹,說其時楚國"民之贏餒,日已甚矣。四境盈壘,道瑾相望;盜賊司目,民無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子常問蓄貨聚馬斗且論其必亡》)</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國語》最后都指出了這些暴君污吏的可悲下場:楚靈王死于楚國的內亂,子常也因為與吳國戰爭的失敗而逃亡到楚國之外。這也是《國語》敘事的一個特點,在一件事情之后往往要指出事情的最終結局或發展趨勢,以體現作者對此事所持的態度和立場。上文提到,《國語》對防民之口的周厲王及不籍千畝的周宣王進行批評之后,也特別強調了周厲王、周宣王最終倒臺的下場。《國語》的這些惠民主張及其鮮明的是非觀念,是中國歷史上重民思想的寶貴財富,持續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也影響著當今之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嘉荫县|
凤凰县|
弥勒县|
大冶市|
卓尼县|
岑巩县|
都江堰市|
丹江口市|
黑山县|
湄潭县|
镇宁|
岳阳市|
大荔县|
玉环县|
施秉县|
绵竹市|
隆林|
垦利县|
北碚区|
二连浩特市|
荔浦县|
乐陵市|
修武县|
新密市|
临城县|
常宁市|
若羌县|
桃江县|
临猗县|
朝阳市|
卢龙县|
丹江口市|
秦安县|
乌什县|
麦盖提县|
无极县|
茌平县|
曲水县|
吴忠市|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