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郵校園的毛主席塑像,高12.26m,始建于1967年8月,時于文革時期。后來不少單位建后又相繼拆除,唯北郵等少數院校一直保留至今。五十多年來,它不僅是一種標志,更是一種思想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關于塑像的籌建過程,趙青山副校長(也是北郵70屆畢業生)有專文著述說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對于老五屆的同學來說,塑像寄寓著一種特殊的情懷,更是一個抹不去的深情記憶!在今年北郵七十周年華誕之際,承應楊秋虹同學委托,特去學校“莫爾斯碼”廣場拍了幾張毛主席塑像照片,以供北郵學子特別是遠在天南地北、銀齡華發的老五屆的學友們作為今天的回憶和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5.0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校本部西校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門內“莫爾斯碼”廣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校訓石、塑像、主樓</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校訓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主席塑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改造后錯誤的“基座銘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十年前的北郵“校園平面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今的北郵兩校區“校園平面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情系毛主席塑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趙青山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9年9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塑像基座大理石標牌寫道:作者胡世英(圖一)。許多校友和老師對此提出異議,的確,上述寫法是錯誤的。經過調查,真正的作者是原北京市美術公司創作室副主任,兼北京藝術學院雕塑教研組組長張松鶴教授。毛主席塑像建設則是北郵廣大師生集體智慧和勞動結晶。為還原歷史真相,毛主席塑像工程建設組織者田毓祥,技術組負責人毛有根、李水金,塑像落成慶祝大會主持人楊秋虹及學校原美工社李宗豪老師均提供了回憶資料和歷史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 ……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校本部西大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毛澤東主席巨型全身塑像。塑像高大雄偉(高12.26米),精致氣派,形象逼真。對北郵人特別是親自參加塑像建設的師生來說,看到這尊塑像倍感親切,難忘的歷史畫面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塑像建設籌劃背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7年5月,北京部分高校、廠礦企業,開始在校園和大院里建造露天大型毛主席全身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有根(北郵66屆畢業生)回憶:“1967年5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載‘清華園上空升起個永遠不落的紅太陽—毛主席全身塑像’的報道,第二天早上,郵院許多大字報欄里,也貼出了‘廣大師生員工強烈要求在北郵上空也要升起永遠不落的紅太陽’”。學院革委會隨后做出安排,5月3日毛有根帶隊乘學院大轎車到清華大學考察,直接訪問參與清華大學毛主席塑像建設的建筑系留校畢業生。毛還回憶:“我用筆記本一一記錄。心想‘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有決心、有信心,做到學中干,干中學,在郵院內肯定也能塑成毛主席巨型雕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宗豪老師回憶:“毛主席塑像確實是張松鶴的作品。文革時期,他在北京美術公司,那里的造反派要批斗他。時值建毛主席塑像高潮,許多高校革委會把他搶來,他就避出來了。建我校主席塑像時,有些日子他就在教工南面食堂用餐......他先是在師大塑了九個主席泥立像。我和學校美工社的學生(還未分配67屆?)去師大測量,選了現在的這個樣(圖二)......是晚上去的,汪寶森還跟去拍照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成立塑像工程指揮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塑像建設工程指揮部,由學院革委會委員田毓祥(北郵67屆畢業生)和學院副院長王希倫兩人總負責。田毓祥任整個工程總指揮,王希倫負責后勤協調。下設技術組、土建和后勤協調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技術組負責人毛有根、范忠禮(北郵66屆畢業生)、李水金(北郵69屆畢業生);并聘請北京美術公司張松鶴教授為技術指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土建工程組負責人李全忠、李明貴、徐清滸老師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塑像工程建設步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楊秋虹(革委會常委,北郵68屆畢業生)回憶,原計劃5月18日工程奠基,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見紅衛兵周年紀念日落成。前期準備經過勘察選址、選型,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實際于1967年6月23日開工奠基(圖三),1967年8月8日提前竣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水金回憶毛主席塑像建設詳細過程,共分五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步:做泥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用黃膠泥雕塑成與主席塑像同等大小的泥像。將來主席塑像的藝術品質完全由這一步決定。李全忠老師帶領大家,在中心廣場靠近報話樓一側架設一個大工棚。在工棚里豎立起比主席塑像還要高的兩根木桿,按照主席像身材的輪廓,制作骨架,填制膠泥,塑成泥塑像。北京六七月份多雨炎熱,為防止泥塑像干裂,工棚里不能通風,非常悶熱。雕塑專家和同學們揮汗如雨,精心雕刻,用半個多月時間,才把主席泥塑像塑建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步:制作外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泥像成型后,在泥像外面裹上混有麻繩的石膏泥,有6、7公分厚,因摻進了麻繩,凝固后特別結實。然后再把整個裹有外模的泥像,從上到下切割成4—5,逐段從泥塑架上取下來。要把里面的木架和膠泥掏出來,外模內壁清洗干凈,等待澆灌混凝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步:澆灌混凝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整個工程極為重要的一步。塑像基座的澆灌和常規混凝土施工方法一樣:定位—挖基槽—綁扎鋼筋—澆灌基礎和基座。基座澆灌好后,把塑像外模最下面一段(塑像的腳和腿部)固定在基座上,扎上鋼筋,澆灌白色混凝土(白石子白水泥)。依次向上,逐段全部澆灌好。于一般土建工程不同,塑像各部位曲線很多,如前伸的手臂,飄起的衣角,頭部的五官,各段間不能留有痕跡,塑像全身不能有色差、氣泡等,大家特別精心。為了讓主席塑像潔白無瑕,大家對白石子精心挑選,洗得干干凈凈。直到后來把外模拆掉后,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下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步:拆掉外模修飾整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修飾塑像時,面部修飾是關鍵,尤其是毛主席塑像的眼睛部分,張松鶴教授頂著烈日爬上高高的腳手架,非常辛苦,曾幾次吐血,仍堅持工作。接著對像身進行表面處理。脫去外膜的塑像容易反光,要把表面光滑泥漿鑿去。面部和手更要精細打鑿,衣服部分則要鑿得粗糙一些,使得皮膚和衣著有質感的區別(圖五)。</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一步:是整治塑像周圍環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括平整場地鋪設地坪等,基本是體力活,師生們踴躍參加義務勞動,政治熱情很高,喊著號子打夯,場面非常熱鬧。為節省資金,用廢舊鉛絲當鋼筋自制水泥方磚。大家發自內心把參加勞動作為向毛主席獻忠心的實際行動(見圖四和圖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師生們不分白天黑夜,經過近兩個月緊張勞動,1967年8月8日,塑像工程提前完工。軍訓團和革委會舉行隆重毛主席塑像落成慶祝大會(圖七)。王希倫副院長在報告經費使用時說,主體工程只花鋼筋水泥等材料費25000元,鋪設場地、廣場音響燈飾5000元,其他全部都是師生義務勞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毛主席逝世43周年。五十多年來,老一代北郵人對屹立在校園中心廣場的毛主席塑像有種特殊的情感。看到塑像就會想起自己成長歷程;我們那一代大學生是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上學的,沒有共產黨毛主席建立的新中國,廣大農村和城市普通市民的子弟就沒有上大學的機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北郵的毛主席塑像已不僅僅是一尊雕像,他記載著老一代北郵人的真實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希望北郵的后來人要珍惜他,維護保養好他,讓他永遠屹立在北郵中心廣場,屹立在人們的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中圖片從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張松鶴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美術雕塑家——張松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生平簡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張松鶴</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10月10日~2005年7月28日),廣東東莞人。1930年考入廣州美術專科學院。1936年入國民第二軍第四師任中尉藝術科員,繪編抗日宣傳畫報。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及東江抗日縱隊,歷任抗日民主區長、聯區主任,東江南岸第三戰線副指揮,華北《行軍快報》、《行軍畫報》主編。建國后,曾先后在北京市人民美術工作室、北京市美術公司、北京畫院從事雕塑創作。是新中國雕塑事業的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自上世紀60年代起,被授予國家突出貢獻專家,并一直享有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2005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1949年繪制天安門毛主席畫像。1951年任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紀念碑雕塑委員會主任,主持紀念碑雕塑工程。1951年創作新中國第一套雕塑藝術郵票浮雕《毛主席像》。1952-1963年任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專家組副組長,創作《抗日游擊戰》(合作),獲首屆全國城雕評獎最佳獎;其間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塑造《馬克思像》、《恩格斯像》、《列寧像》等。1958―1966年,任北京市美協創作室副主任,創作《魯迅半身像》、《魯迅像》、《魯迅胸像》《毛主席全身像》《毛主席半身像》、《毛主席浮雕像》、《任弼時像》(浮雕)等。1966―1967年,借調到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學院、山東師范大學、湖南大學等塑造巨型毛主席全身像。1968―1971年,遭到不公正對待。而同時他設計雕塑的毛主席全身像、半身像被大量復制,浮雕被制成毛主席像章,數量極大,流傳極廣。</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克什克腾旗|
翁牛特旗|
房山区|
宝丰县|
湟源县|
尤溪县|
新田县|
城固县|
鞍山市|
孙吴县|
高青县|
突泉县|
常山县|
德清县|
浙江省|
东台市|
浦东新区|
凭祥市|
射洪县|
景谷|
芮城县|
朝阳市|
缙云县|
凯里市|
新源县|
海晏县|
水富县|
灵川县|
新丰县|
武隆县|
封开县|
蓝山县|
南汇区|
遵化市|
康乐县|
宝鸡市|
日土县|
邻水|
项城市|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