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 篇 號: 108414798</p><p class="ql-block">拍攝器材:HuaWei Pura 70 Pro</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大壩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東北部,距市區30公里。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以防洪為主,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控制流城面88.84萬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91.5%。工程始建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處豫晉陜三省交界的黃河金三角地區,東鄰洛陽市,南接南陽市,西連陜西省渭南市和商洛市,北隔黃河與山西省運城市相望。作為河南省的“西大門”,是連接中原與關中、華北與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p><p class="ql-block">其地名源于大禹治水“劈三門”的傳說,別稱“天鵝之城”“崤函”。</p> <p class="ql-block">相傳大禹治水時,用神斧將攔截黃河的大山劈開,留下三門、六峰。三門即鬼門、神門、人門,故曰三門峽。六峰為鬼門島、神門島、人門島、張公島、梳妝臺及砥柱島。</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墻,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電站廠房為壩后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裝機容量40萬kw,</span>全長223.88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泥沙淤積,1962年3月其運用方式由“蓄水攔沙”改為“滯洪排沙”;1964年12月開始在樞紐的左岸增加兩條泄流排沙隧洞,將原建的5~8號4條發電鋼管改為泄流排沙鋼管,簡稱為“兩洞四管” ;1969年6月開始又實施第二次改建,挖開1~8號施工導流底孔,1~5號機組進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1973年10月后采取“蓄清排渾”運用方式,即汛期泄洪排沙,非汛期蓄水運用,使“水沙不平衡”變為“水沙相適應”。經過不斷探索運用,“蓄清排渾”獲得了很大成功,發揮了巨大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發電、減淤、生態等綜合效益;1978年底,全部五臺發電機組安裝完畢;1990年后,又陸續打開了9~12號底孔;1994年9月12日在其下游約300公里的小浪底水利主體工程開工。</p> <p class="ql-block">關于砥柱石,豫西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說砥柱石是一位老艄公的化身。有一位老艄公率領幾條貨船駛往下游,當船行到神門附近時,天氣驟變,狂風不止,大雨傾盆,白浪滔天,霧氣騰騰。打頭的老艄公駕船穿越神門,眼看小船就要被風浪推向巖石。千鈞一發之際,只聽老艄公大喝一聲:“掌好舵,朝我來”,便縱身跳進了波濤之中。船工們駛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個浪頭將船推向下游,離開險地。船工們回頭,發現老艄公已經變成了一座石雕,昂頭挺立在激流中。</p><p class="ql-block">后來,過往的船工們發現,要想將船順利撐過此段峽谷,必須要在船過三門時朝砥柱石直駛過去,在船與石幾乎將要相撞的一剎那間,石前的回水就會將船輕輕撥劃并順利通過。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老艄公,又稱砥柱石為“朝我來”。</p> <p class="ql-block">冬天水淺的時候,砥柱露出水面兩丈多;洪水季節,砥柱只露出一個尖頂,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被洪水吞沒。千百年來,滔滔黃河水從三門中怒吼而出,無休止地沖撞、拍打著砥柱,而砥柱石用自己的身體抗衡著狂奔而來的浪濤,作為航標,指引著過往船只,人們將砥柱石稱為“中流砥柱”。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里,對中流砥柱大加贊賞,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p> <p class="ql-block">從山西運城,來到了河南三門峽大壩景區,又將一步跨入運城屬地。往前,坐電梯,近距離游覽張公島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分水壩把大壩下面的河道分成兩個區域,右邊是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左邊用于蓄清排渾、調水調沙。</p> <p class="ql-block">相傳王母娘娘云中途徑此地,發現此處景致迷人,不禁下凡駐足,在此梳妝,后人于是稱此處為“王母娘娘梳妝臺”。</p> <p class="ql-block">遙望張公島及遠方。</p> <p class="ql-block">張公島在三門峽大壩下邊靠近右岸的人<span>人</span>河口處。相傳古代有個姓張的艄公,目睹三門峽水道險惡,浪激波涌,經常發生船翻人溺的慘禍,就在該島上結廬為庵,義務為來往船只導航。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人,就將該島起名叫張公島。</p> <p class="ql-block">島上有一個形狀像香爐的巖石,巖石上有一個凹下去的圓坑,很像是盛放鐵鍋的灶口,這就是流傳很久的仙人煉丹時用的“煉丹爐”。</p><p class="ql-block">據說煉丹的仙人是老子,相傳春秋戰國時,三門峽附近兩岸的田莊、農舍都被大水淹沒了,百姓只得離鄉逃生。一天老子騎著青牛踏水而來,看到百姓的苦情,決定在此修一座橋,使大家過河逃生。造橋須用仙法,煉好仙丹才能行法。于是,他便在沿岸尋找煉仙丹的地方。煉丹爐是否出仙丹,不得而知,但由此而引出的“老子煉丹”、“老子造橋”、“老君削石”、“神火煉山”等故事,至今這里還流傳著“正月二十三,老君煉仙丹,家家貼金牛,四季保平安”的民謠。</p> <p class="ql-block">大壩中的水晶宮。</p> <p class="ql-block">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上游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黃河又恢復了濁浪翻卷、一瀉千里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謝謝賞閱。本篇文字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圖文不妥之處,敬請指正??????</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株洲县|
巴楚县|
巴南区|
建湖县|
晋中市|
祁门县|
固始县|
平湖市|
龙口市|
淄博市|
开封市|
民县|
岳普湖县|
军事|
宜兰县|
澜沧|
买车|
江城|
蒙山县|
陆丰市|
天峨县|
三门峡市|
临城县|
民乐县|
龙里县|
临湘市|
连城县|
新绛县|
宜川县|
阳东县|
开鲁县|
长葛市|
乌拉特前旗|
崇州市|
马关县|
菏泽市|
河北省|
毕节市|
漳平市|
黄龙县|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