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撰文編輯/孫魁義 美篇制作/常青</h1> <h1><p> <font color="#ed2308"> </font><b><font color="#ed2308"> 一、七律寫作核心要點梳理</font></b></p><b> (一)結構布局</b><br> 起筆與中間:首句是全詩開端,雖有難度但熟能生巧。七律關鍵在于中間四句,可遵循前虛后實的結構安排,通過虛實結合豐富詩歌層次與內(nèi)涵。<br> 結尾收束:尾聯(lián)兩句,一句起 “轉” 的作用,進行鋪墊;一句緊扣主題,使全詩收束自然,結構完整。<br> <b>(二)對仗要求</b><br> 工整性。對仗講究工巧,以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為例: <br> 兩個黃鸝鳴翠柳 ,</h1><h1> 一行白鷺上青天 。<br> 窗含西嶺千秋雪 ,</h1><h1> 門泊東吳萬里船 。<br> 如 “兩個” 對 “一行”,“黃鸝” 對 “白鷺”,<br>“白” 對 “黃”,“鷺鳥” 對“鸝鳥”;“上青天” 對 “鳴翠柳”,“青” 對 “翠”。每個字都需精準對應,不能僅對大概意思,做到毫無露空。<br> 避免錯位:對仗時要注意字的位置準確,一旦錯位,對仗便失去意義。<br> 避免四平頭與尾同構:中間四句要避免 “四平頭”,即前兩字不能詞性完全相同;聯(lián)尾兩句應避免同構,可采用不同句式結構,如 12 句式(如 “鳴翠柳”)和 21 句式(如 “萬里船”)相互搭配。<br> <b>(三)韻律與語言</b><br> 韻腳變化:韻腳字盡量避免處于同一聲階,通過聲調(diào)變化形成抑揚頓挫之美,增強詩歌的音樂性。<br> 語言風格:用平實語言表達深刻道理,避免辭藻堆砌,做到言簡意賅,自然巧妙地用典,不著痕跡。<br> 避免擠韻:創(chuàng)作時要注意避免擠韻現(xiàn)象,保證詩歌韻律的和諧流暢。<br> <b>(四)主題與邏輯</b><br> 突出主題:全詩需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前后照應,起承轉合自然流暢,避免內(nèi)容脫節(jié)。<br> 邏輯合理:注意物象與季節(jié)、時間與空間的對應關系,確保詩歌邏輯嚴謹,內(nèi)容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h1> <h1> <font color="#ed2308"> <b> 二、七律的重要性與獨特優(yōu)勢</b></font><br> <b>(一)律詩的 “終極形式”</b><br> 七律堪稱律詩的 “終極形式”,是名副其實的 “格律之王”。它蘊含著最精煉、最全面的美學要素,在詩歌體裁中獨具魅力。相較于篇幅短小的五律、七絕、五絕,七律內(nèi)容更飽滿;對比冗長繁復的排律,它又更為精干,是 “全能型選手”,是詩歌創(chuàng)作者必選的體裁之一 。<br> <b>(二)構造優(yōu)勢與全面性</b><br> 描述與布景:七律具有 “構造優(yōu)勢”,在描述對象上可實現(xiàn)全境化,布景造景全能化,能從容地進行氛圍鋪墊,使情感表達更具深度,詩體布局也更加周全。<br> 情感與題材適應性:其全面性體現(xiàn)在情感表達和題材選取上,無論是家國情懷、兒女情長,還是高山遠水、詠物抒懷,亦或是懷幽追古、日常閑思等各類主題,七律都能從容駕馭,縱橫捭闔,實現(xiàn)情景交融、比興相生 。<br> <b>(三)對仗的關鍵作用</b><br> 對仗是七律的 “硬指標”,是支撐七律穩(wěn)健架構的筋骨。它是中國詩學及全文學領域標志性的經(jīng)典形式,對于七律而言,對仗的工整與否直接影響著詩歌的風骨與表現(xiàn)力 ,是成就優(yōu)秀七律作品的重要基石。</h1> <h1><font color="#ed2308"><b> 三、總結</b></font></h1><h1> 七律作為古典詩歌的重要體裁,在結構、對仗、韻律、主題等方面有著嚴格且精妙的要求。掌握這些寫作要點,不僅能創(chuàng)作出符合格律規(guī)范的作品,更能充分發(fā)揮七律的體裁優(yōu)勢,展現(xiàn)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于立志在詩歌創(chuàng)作領域深耕的人來說,學好七律、練好七律真功夫,是提升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的關鍵路徑,有助于創(chuàng)作出文質(zhì)兼美、流傳后世的佳作。</h1> <h1><p align="center"></p><p style="text-align: left;"><b> 1.以【律】釋【律】</b></p><p></p><p align="center"><br></p><p align="center"><b>論七律寫作精要</b></p><p align="center">孫魁義<br> 詩國煌煌格律強,<br> 七言妙詣冠群芳。<br> 起承欲拓千重境,<br> 對仗當求百煉鋼。<br> 忌見四平頭共構,<br> 還期雙尾結殊常。<br> 時空擠撞思開闊,<br> 筆底煙霞墨自香。<br> <br></p><div align="left"> 延展閱讀:《論七律寫作精要》是一首關于七言律詩寫作要點的論詩詩,以下是對每句的解釋:<br> 詩國煌煌格律強:“詩國” 指詩歌的領域,“煌煌” 形容光輝燦爛,表明詩歌的世界豐富多彩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案衤蓮姟?強調(diào)詩歌格律的重要性,格律是詩歌的規(guī)則和法度,它使詩歌具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br> 七言妙詣冠群芳:“七言” 指七言律詩,“妙詣” 表示精妙的造詣,“冠群芳” 說明七言律詩在各種詩歌體裁中有著卓越的地位,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是眾多詩歌體裁中的佼佼者。<br> 起承欲拓千重境:“起承” 是律詩結構上的起句和承句。這句是說,在寫七律時,起句和承句要能夠展現(xiàn)出廣闊的意境,為整首詩奠定基礎,引領讀者進入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使讀者感受到豐富的意象和深遠的情感。<br> 對仗當求百煉鋼:“對仗”是律詩的重要特點之一,要求詩歌中相對的句子在結構、詞性、意義等方面相互對應。“百煉鋼” 意味著對仗要經(jīng)過千錘百煉,達到非常精妙、工整的程度,就像經(jīng)過多次鍛煉的鋼鐵一樣堅實、完美,使詩歌在形式上更加嚴謹、美觀。<br> 忌見四平頭共構:“四平頭” 是律詩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忌諱,指的是律詩的頷聯(lián)(第三、四句)和頸聯(lián)(第五、六句)的開頭幾個字或幾個詞的結構、詞性過于相似,缺乏變化,顯得呆板。共構句意:句式結構相同,句尾不能同構,就是組成是一樣的句式。大家明白就是12或21句式。比方(鳴翠柳)就是12句式;萬里船就是21句式;詩提醒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要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要使詩歌的對仗句在形式上富有變化,增強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力。<br> 還期雙尾結殊常:“雙尾” 指律詩的尾聯(lián)(第七、八句),“結殊?!?是說尾聯(lián)的結尾要不同尋常,要有獨特的韻味和深刻的內(nèi)涵,能夠收束全詩,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br> 時空擠撞思開闊:這里說的是在創(chuàng)作七律時,要注意避免在時間和空間相關的字詞上出現(xiàn)撞韻擠韻的問題,同時要以開闊的思維來處理詩歌的音韻和格律。撞韻擠韻會破壞詩歌的音韻和諧,而開闊的思維有助于詩人在遵循格律的基礎上,更巧妙地運用字詞,使詩歌在音韻和意境上都達到良好的效果。<br> 筆底煙霞墨自香:“筆底煙霞” 形容詩人筆下的文字如煙霧云霞般絢麗多彩,富有詩意和美感?!澳韵恪?表示詩人用這樣優(yōu)美的文字來創(chuàng)作,自然會使詩歌散發(fā)出迷人的香氣,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這一句是對整首詩的總結,強調(diào)了詩人在掌握了七律的寫作精要后,能夠創(chuàng)作出富有藝術魅力的作品。</div><p align="center"><br> <br></p></h1> <h1> <b>2.試析經(jīng)典</b><br> 杜甫的《登高》被視為七律的典范之作,以下是從《論七律寫作精要》的角度來解析杜甫是如何運用七律寫作精要的:<br> 《登高》<br> 杜甫<br> 風急天高猿嘯哀,<br> 渚清沙白鳥飛回。<br> 無邊落木蕭蕭下,<br> 不盡長江滾滾來。<br> 萬里悲秋常作客,<br> 百年多病獨登臺。<br> 艱難苦恨繁霜鬢,<br> 潦倒新停濁酒杯。<br> 起承欲拓千重境:《登高》首聯(lián)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詩人開篇就描繪了一幅蕭瑟凄涼的秋日圖景,疾風呼嘯、高猿哀啼,水清沙白的江渚上鳥兒盤旋,為全詩營造出一種悲壯、雄渾的氛圍,瞬間將讀者帶入一個廣闊而又蒼涼的意境之中。頷聯(lián)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進一步承接并拓展意境,詩人從眼前的具體景象,拓展到無邊無際的落葉和奔騰不息的長江,讓人感受到時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暫以及宇宙的永恒,意境極為開闊深遠。<br> 對仗當求百煉鋼:詩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極為工整。頷聯(lián)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中,“無邊” 對 “不盡”,“落木” 對 “長江”,“蕭蕭下” 對 “滾滾來”,不僅詞性相對,而且在意義上也相互呼應,描繪出一幅氣勢磅礴的秋景圖。頸聯(lián)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中,“萬里” 對 “百年”,“悲秋” 對 “多病”,“常作客” 對 “獨登臺”,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將詩人的漂泊之苦、多病之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些對仗句如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鋼鐵般堅實有力,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br> 在律詩創(chuàng)作中,“四平頭”與“尾同構” 是需避免的弊病,而杜甫在《登高》中對此處理堪稱典范。詩中頷聯(lián)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以形容詞 “無邊”“不盡” 起筆,凸顯景象的廣袤無垠;頸聯(lián)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則以數(shù)量詞 “萬里”“百年” 開篇,強調(diào)空間的遼闊與時間的悠長。結尾用了“蕭蕭下”“滾滾來”兩聯(lián)同為對仗句,21句式結構和“常作客”“獨登臺”的12句式結構不同結句方式,打破句式同構單調(diào)的格式,賦予詩歌靈動變化之美。<br> 還期雙尾結殊常:尾聯(lián)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在前兩聯(lián)寫景、頸聯(lián)抒情前虛后實的基礎上,進一步收束全詩,將個人的艱難困苦、人生的潦倒失意與國家的動蕩不安緊密結合在一起。“繁霜鬢” 描繪了詩人因歷經(jīng)滄桑而白發(fā)蒼蒼的形象,“新停濁酒杯” 則寫出了詩人因病戒酒,連借酒消愁都無法做到的無奈與悲哀。這兩句詩以深沉的感慨作結,既總結了全詩的情感,又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考和回味,具有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br> 時空擠撞思開闊:從時空角度看,詩中既有對眼前秋景的細致描寫,如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中對秋風、高猿、落木、長江等當下景象的刻畫,屬于空間描寫;又有對自身長期漂泊、多病纏身的時間維度的敘述,如 “常作客”“百年多病” 等。在押韻方面,杜甫嚴格遵循七律的押韻規(guī)則,以 “哀”“回”“來”“臺”“杯” 等字押韻,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避免在時間和空間相關的字詞上避免出現(xiàn)撞韻的問題,(古平水韻韻字少,和現(xiàn)代發(fā)音有很大變化,有的字韻母相同,但不在一個韻部里,有的同音也不在一個韻部,這就是平水韻和中華通韻的差別)詩人要以開闊的胸懷和視野,將時空元素與詩歌的韻律完美融合,使詩歌既具有嚴謹?shù)母衤芍?,又能自由地抒發(fā)情感,展現(xiàn)出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br> 杜甫的《登高》在各個方面都體現(xiàn)了七律寫作的精要,不愧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瑰寶,為后世七律創(chuàng)作樹立了典范。</h1> <h1><p> <b>3.說說撞韻、擠韻問題</b></p> 在七律中,撞韻和擠韻是關于詩歌韻律方面的問題,以下為你詳細介紹:<br> <u>撞韻定義:</u>指在律詩中,不該押韻的句子(一般是奇數(shù)句)最后一個字,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字,從而造成了音韻上的沖突。例如,在押 “ang” 韻的詩中,奇數(shù)句末尾出現(xiàn) “長”“堂” 等字,就屬于撞韻。<br> 影響:撞韻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詩歌的韻律美感和節(jié)奏感,使詩歌讀起來不夠和諧流暢,尤其是在要求韻律嚴格的古體詩中,被視為一種韻律上的瑕疵。不過,在一些較為寬松的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撞韻的限制相對沒那么嚴格。<br> <u>擠韻定義:</u>也叫 “犯韻” 或 “冒韻”,是指在詩句中,除了韻腳之外,其他位置使用了與韻腳相同或相近韻母的字。比如,在一首押 “an” 韻的詩中,詩句中間頻繁出現(xiàn) “山”“然”“間” 等字,就有擠韻之嫌。<br> 影響:擠韻會使詩歌的韻腳不夠突出,音韻顯得單調(diào)、重復,削弱了詩歌通過韻律營造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到音韻上的擁擠和不暢。<br> 在七律創(chuàng)作中,詩人通常會盡量避免撞韻和擠韻,以保持詩歌韻律的和諧與優(yōu)美,使詩歌在誦讀時更具音樂性和感染力。但也有一些詩人會在特定情況下,為了表達某種特殊的情感或意境,巧妙地運用撞韻或擠韻,以達到獨特的藝術效果。不過,這需要詩人有較高的藝術技巧和駕馭能力。</h1> <h1> <b>4.說說平水韻與中華通韻的差別</b></h1><h1> 《登高》</h1><h1> 杜甫</h1><h1> 風急天高猿嘯哀,</h1><h1> 渚清沙白鳥飛回。</h1><h1> 無邊落木蕭蕭下,</h1><h1> 不盡長江滾滾來。</h1><h1> 萬里悲秋常作客,</h1><h1> 百年多病獨登臺。</h1><h1> 艱難苦恨繁霜鬢,</h1><h1> 潦倒新停濁酒杯。</h1><h1><br></h1><h1> 講講第八句韻腳(杯)于(中華通韻)的差別原因?</h1><h1> 在《登高》中,第八句 “潦倒新停濁酒杯” 的韻腳是 “杯”。在古韻中,它屬于灰韻。用中華通韻來衡量,“杯” 的讀音是 “bēi”,韻母是 “ei”。而在古韻中,“杯” 所在的韻部包含的字比較復雜,讀音與現(xiàn)代讀音有所不同。</h1><h1>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h1><h1> A.語音演變:漢語的語音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古代到現(xiàn)代,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例如,在中古時期,“杯” 的讀音可能更接近 “bui” 之類的發(fā)音,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成了現(xiàn)代的 “bēi”,韻母從類似 “ui” 的發(fā)音變成了 “ei”。</h1><h1> B.韻書規(guī)范與實際語音差異:古代韻書對韻部的劃分是基于當時的語音系統(tǒng),但韻書的規(guī)范也有一定的人為性和滯后性,可能與實際口語中的語音存在一定差異。而且不同地區(qū)的語音也有差異,韻書難以完全涵蓋所有的語音變化和地域差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語音變化越來越大,與古韻書的差距也就越來越明顯。</h1><h1> C.詩歌格律與押韻習慣:在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押韻往往遵循當時的韻書規(guī)范,詩人在押韻時會根據(jù)韻部來選擇字,而不是完全按照實際發(fā)音。所以一些在現(xiàn)代讀音中韻母不同的字,在古代可能屬于同一韻部而被認為是押韻的。例如 “杯” 與 “哀”“回”“來”“臺” 等字在古韻中同屬一個韻部,在當時的語音系統(tǒng)中是押韻和諧的,但用現(xiàn)代中華通韻來看,韻母并不完全相同。這一點不弄明白,對古典詩詞的韻腳字發(fā)音差別就沒法理解。</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曲县|
毕节市|
丹江口市|
丁青县|
马山县|
新绛县|
马鞍山市|
静安区|
梁河县|
安丘市|
东至县|
两当县|
沽源县|
武清区|
西充县|
读书|
镇远县|
乌苏市|
锡林浩特市|
夏邑县|
建德市|
轮台县|
石柱|
隆尧县|
南木林县|
雷山县|
海口市|
庆云县|
崇义县|
屏山县|
南宁市|
阿拉善右旗|
原阳县|
郯城县|
万山特区|
邹城市|
临漳县|
丹棱县|
徐汇区|
固镇县|
甘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