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頭鵙鹛(學名:Gampsorhynchus rufulus),是一種雀眉科、白頭鵙鹛屬的中型鳥類,體態優雅,體長介于21至24厘米之間。其頭部、頸部兩側、頦部以及喉部皆為純凈的白色,而其余上體則呈現溫暖的棕色或灰橄欖褐色,下體潔白無瑕。兩脅與尾下覆羽略帶皮黃色或棕色,喙呈肉色或角褐色,腳為紅棕色,整體外觀特征鮮明,易于在野外辨識。虹膜色澤從土黃色到深金黃色不等,上嘴角為褐色,下嘴黃褐色,跗蹠與趾部則為淺紅褐色或淡棕紅褐色。</p> <p class="ql-block">雌雄個體的羽色極為相似,頭部、頸部、翅上小覆羽以及下體皆為純凈的白色,其余上體則為橄欖棕色或灰橄欖褐色。兩翅內側表面與背部顏色一致,外側稍顯淺淡,飛羽內翈邊緣帶有皮黃色,尾羽亦與背部同色,內緣與先端點綴皮黃色。兩脅與尾下覆羽略帶皮黃色或棕色,喙為肉色或角褐色,腳呈紅棕色。其獨特的外觀使其在林間尤為醒目。</p> <p class="ql-block">白頭鵙鹛為留鳥,棲息環境多樣,主要活動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闊葉林、竹林及次生林中。冬季時,它們也會遷至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或山腳地帶,選擇疏林灌叢與高草叢作為棲息地。它們常單獨活動,或成對、結成3至5只乃至10多只的小群體。性格活潑,鳴叫頻繁,常在林間飛舞跳躍,覓食昆蟲與植物果實。偶爾也會出現在林緣灌叢或竹叢,但極少下至地面活動或覓食。</p> <p class="ql-block">在食性方面,白頭鵙鹛以昆蟲及其幼蟲為主食,同時也會攝取漿果、草子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展現出雜食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為每年5月至8月,可能一年繁殖兩次。它們通常在茂密的闊葉林中筑巢,巢址多選在林下灌木的枝權上。巢呈淺杯狀,由枯草葉、草莖、碎屑與苔蘚編織而成,再以蜘蛛網固定。巢內鋪墊細根與卷須,為幼鳥提供舒適的環境。卵呈淡黃色,表面布滿紅褐色斑點,大小約為23.1毫米×17.1毫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华坪县|
龙江县|
北碚区|
太谷县|
长泰县|
楚雄市|
和龙市|
鄂伦春自治旗|
兴化市|
牡丹江市|
深圳市|
中西区|
云安县|
镇原县|
正定县|
延吉市|
新沂市|
公安县|
六安市|
汉川市|
湛江市|
安岳县|
清水县|
永济市|
武功县|
清涧县|
札达县|
牟定县|
仙游县|
航空|
额尔古纳市|
永德县|
唐河县|
蓬莱市|
定陶县|
荣成市|
安徽省|
宁晋县|
重庆市|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