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 稿 人:阿芬</p><p class="ql-block">美 篇 號:217424395</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Ai</p> <p class="ql-block">五一,勞動者的節日,是世界工業文明之花。我們祖先的文明,璀璨于遙遠漫長的農耕。在這個勞動者的節日里,我們的祖先,那些三千年前的勞作身影,也從<<詩經>>的紙頁間接踵而來:采桑女的笑語、伐木工的號子、農人躬身如弧的背影,構成了一幅幅古老又鮮活的農耕長卷。</p><p class="ql-block">感謝詩三百的歌吟,讓我們看到了先人們三千年前勞動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豳風·七月》是《詩經》中最著名的農事詩,將周人一年的勞作悉數道來,包括耕種、采桑、織布、打獵、釀酒、修屋等場景。</p><p class="ql-block">從"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的春耕,到"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的秋收;從"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的采桑養蠶,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的冬日儲冰。農人們遵循著季節的律動,在土地上書寫著生命的循環。詩中既有"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的辛酸嘆息,也有"朋酒斯饗,曰殺羔羊"的豐收歡宴。最動人的莫過于那些細微的勞作場景:婦女們提著深筐沿小路去采桑,男人們在烈日下揮鋤除草,孩子們跟隨父母學習農事。這些畫面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個民族最原始的記憶——我們是誰?我們來自怎樣的土地?答案就藏在這些樸素的勞動細節中。</p> <p class="ql-block">《魏風·十畝之間》,生動描繪了采桑女子在桑田勞作后輕松歸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p><p class="ql-block">在大片的桑林里,采桑女子的手臂在枝葉間穿梭,桑葉紛紛采入筐中。暮色漸濃,一天的任務終于完成了。"我們一起回家吧——"她們歡快地相互招呼,結伴歸家。在這里,我們仿佛能聞到這群女子指尖上桑葉的清香,仿佛能感受到她們采摘時的歡愉,以及收工時的歡快。甚至能想象,她們背著背簍哼著小曲嘰嘰喳喳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融入炊煙裊裊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周南·芣苢》則記錄了一群婦女采摘車前草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詩歌相似句型的重復吟唱,像極了她們彎腰、伸手、采摘的循環動作。</p><p class="ql-block">車前草可人藥,是鄉野間常見的草藥。女人們三三兩兩蹲在田埂邊,手指翻飛如蝶。詩歌沒有描寫她們的面容,卻通過重復的節奏傳遞出勞動的韻律——越采越多,越唱越歡,簡單的動作在集體的協作中產生了奇妙的愉悅。這是一種樸素的快樂,源自于簡單勞動獲得成果的滿足。今天的我們或許難以理解,為何采摘野草也能成為歌謠的主題,但對遠古先民而言,也許每一次收獲都是對生命的禮贊。</p><p class="ql-block">注:芣苢"(fú yǐ),即車前草,其籽可治不孕(聞一多考證),采摘行為可能帶有巫術或生殖崇拜意味。"薄言",語助詞,無實義,重復使用形成勞動號子般的節奏感,類似現代"嘿喲"的韻律。</p> <p class="ql-block">《周頌·良耜》剛描寫了農民用鋒利的耒耜耕作,莊稼茂盛,豐收在望的場景。</p><p class="ql-block">“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p><p class="ql-block">鋒利的犁頭切開泥土,沉睡的土地被喚醒了。一粒粒種子墜入新翻的壟溝,泥土下傳來種子細微的爆裂聲——那是生命在蘇醒。在這里,勞作仿佛成了一種神圣的儀式。農人扶犁、播種和傾聽種子發芽的聲音,是專注的也是敬虔的。當谷物"其崇如墉,其比如櫛"的收獲時,人與大地的契約便得到了最圓滿的履行。這些被吟唱的詩行,好像是農人們播種在犁溝里的虔誠祈禱和美好祝愿,充滿了我們的先祖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與感恩。</p><p class="ql-block">注:"畟畟"(cè cè)形容農具鋒利入土的象聲詞,類似"嚓嚓"的聲音。</p><p class="ql-block">"實函斯活" "函"指種子蘊含生機,"活"描繪胚芽萌動,古人認為土地有靈性,此句暗含對自然生命力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魏風·伐檀》則展現了另一種勞動景象。</p><p class="ql-block">"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伐木工人們揮斧砍伐檀木,沉重的聲響在山谷間回蕩。他們將木材搬運到河邊,望著清澈的河水,心中卻涌起了不平:"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這也許是勞動者最早的覺醒,是對不勞而獲者的質問。檀木堅硬,斧斤沉重,工人們的汗水滴入泥土,卻看見貴族庭院中懸掛著自己無緣享用的獵物。詩歌中的不滿與困惑,讓這份勞動之美蒙上了陰影,卻也更加真實——美不僅存在于歡歌笑語的桑園,也存在于伐木工人被磨出老繭的掌心,存在于他們對公平的樸素渴望之中。</p> <p class="ql-block">《詩經》中的勞動之歌,最終都指向同一個主題:人與自然共生共長的智慧。先民們懂得觀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星象變化,掌握"蠶月條桑,取彼斧斨"的農時規律。他們知道何時播種、何時收獲,明白土地需要休養生息。這種智慧不是來自書本,而是源于日復一日與土地的對話——手掌撫過秧苗能感知它的長勢,眼睛望見云層能預判雨水的來臨。在《周頌·良耜》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和諧的最高體現:"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農人們扶犁深耕,播下種子,土地便回報以生機勃勃的綠意。當秋日來臨,"獲之挃挃,積之栗栗",豐收的糧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堆滿了糧倉。這是勞動最美的饋贈,是汗水換來的最踏實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三千年后的今天,我們站在現代文明的門檻上回望這些詩篇,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勞動之美依然鮮活。美在采桑女被陽光曬紅的臉頰上,在農夫手掌粗糲的紋路里,在伐木工人號子的回響中。子曰“詩無邪”。無邪的先人仿佛在說,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生命綻放的方式——當姑娘們唱著歌采摘芣苢,當農人們看著禾苗抽穗,當獵人們分享戰利品時,他們都在體驗著一種純粹的、屬于勞動者的幸福。</p><p class="ql-block">在這個麥浪翻滾的五月,讓我們向《詩經》中那些先輩的身影致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水县|
焉耆|
临漳县|
淮安市|
会东县|
游戏|
宝山区|
沙洋县|
定安县|
昭觉县|
玛多县|
通州区|
涞源县|
葫芦岛市|
潜山县|
兰溪市|
靖江市|
遂昌县|
武穴市|
公主岭市|
绥滨县|
图木舒克市|
察隅县|
凤庆县|
涟源市|
无为县|
鄂伦春自治旗|
白朗县|
加查县|
札达县|
始兴县|
团风县|
宜兴市|
乌拉特前旗|
昌图县|
丰台区|
荃湾区|
江川县|
平武县|
夏邑县|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