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圖片/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編輯/禹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人水和諧何時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禹人編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河口這名稱有點土氣,估計絕大多數人對這個千里漢江中游第一家縣級市很陌生。我翻遍所有攻略,找不到讓人眼睛一亮的景觀,所以,從這個城市沿江經過,雖然貢獻了一點旅游經濟,但看下面我在沿江堤岸邊拍的照片卻不那么吸引人。盡管這里有伍子胥、歐陽修等名人加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丹江口市,經漢江左岸前行不到30公里,就來到老河口市光化街道,這里開始出現漢江大堤,它是中下游942.7公里多兩岸堤防的首端。漢江出丹江口,進入中游,河岸兩側漸由淺山過渡到丘陵平原,左岸老河口屬于南陽平原邊緣,是古代陜西和豫西往鄂、川之交通要道。光化何時筑堤?史料記載不詳,只說是宋元年間。但也是屢筑屢廢。我在老河口市官網上看到,稱老河口市是建立在漢江故道上。然而,故道何時形成何時封閉?是自然還是人為,沒有確切而翔實的歷史記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漢江老河口,到鐘祥段屬于寬河行洪段,枯水量和洪水量相差幾百倍,也是江心沙洲、孤島最多的河段,進入下游,河道因人類活動縮窄的程度不可思議。今天我站立的地方只是漢江中下游堤防的起始段,它靜靜地訴說著一個關于河流與人類糾纏千年的故事。曾經的分杈河道不知何時悄然閉合,留下的故道孕育了清中葉到后期集鎮與城市,甚至在光緒末年正式有了老河口的名稱,即使如此,卻連確切的記載都難以尋覓。這種記憶的缺失本身就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隱喻——在人類與自然的永恒博弈中,我們總是傾向于記住自己的勝利,而選擇性遺忘那些失敗的教訓與自然的警示。漢江老河口的變遷史,實際是人類文明與自然力量相互塑造又相互對抗的縮影,站在這個弧狀河堤城市的邊緣,天災與人禍早已難分彼此,共同編織出一幅關于生存、發展與遺忘的復雜圖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漢江流域的人類活動史,是一部逐步逼近河流、試圖馴服水流的編年史。考古發現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漢江兩岸就有人類聚落分布,但先民們明智地選擇了與河流保持一定距離,位于荊門的屈家嶺文化就是證據。隨著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人類開始向河岸逼近,筑堤修壩,開墾灘涂,將原本屬于河流的空間云夢大澤逐漸轉化為農田與居所。這種空間侵占在明朝時加快了速度,在清朝時期達到高峰并最終完成全線的堤壩,云夢澤也萎縮到成為面積不大的分散湖泊。老河口附近的河道分杈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生微妙的變化,加上交通樞紐的重要性,最終由商業繁榮,人口逐步增多,最后成長為一個城市,于是便有“天下十八口,數了漢口數河口”的美譽,不過這個美譽的基礎顯然產生于近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歷史地理學研究指出,漢江中下游在歷史上曾多次改道,每一次改道都是對沿岸居民生存空間的重新洗牌。當人類活動改變了河流周邊的植被、地形與水系,河流也以它自己的方式回應著這種干預——或是慷慨地滋養農田,或是暴怒地沖毀村莊。老河口曾經的河道分杈與閉合,正是這種對話的具體表現,可惜的是,這場持續數個世紀的對話,我們今天只能通過零星的史料與地質證據來拼湊還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河口故道的形成與集鎮的出現,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地理歷史現象:人類聚居點往往誕生于自然環境和人類沖突形成大量無人區,這可能是河流改道留下的肥沃沖積平原,可能是山麓的沖積扇,也可能是自然堤壩背后的洼地——為早期人類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居住環境和肥沃的耕作土地。地理學家稱之為"地形陷阱",即那些特別適合人類居住因而吸引大量人口聚集的自然空間。漢江故道上集鎮的形成不是某個具體年份的孤立事件,而是在地理、氣候、水文等多重因素長期作用下逐漸顯現的歷史過程,云夢大澤逐漸淤淺成陸,引來中原乃至黃泛區的難民圍湖造田、開墾耕種。村莊、集鎮的出現模糊了自然與人文的界限,它既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也是對自然空間的改造。這種雙重性質使得我們很難簡單地用"天災"或"人禍"的對立方法來評判歷史事件,正如我們無法斷定黃河的"善淤、善決、善徙"是純粹的自然屬性還是人類活動加劇的結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現代以來,漢江老河口段見證了更為激烈的人水之爭。1950年代以后,在"人定勝天"的思想指導下,漢江流域開展了大規模的治水工程。丹江口水庫的修建、下游堤防的加固、河道的人工取直等一系列工程措施,確實在短期內減少了洪水威脅,擴大了耕地面積,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水文數據顯示,漢江中下游的徑流量年際變化增大,濕地面積縮減,生物多樣性下降。更為隱蔽而深遠的影響是,這些工程切斷了河流與洪泛區的自然聯系,使原本富有彈性的河流生態系統變得脆弱而單一。老河口作為堤防起始段,恰恰處于這一變化的敏感位置。由此而起的中下游臨江縣區市,大多2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普遍達到50萬~100萬的常住人口。當我們面對大部分區段的懸河現狀,思考當代的治水理念是否重蹈了歷史的覆轍?在解決舊問題的同時,是否又創造了新的、可能更為復雜的風險?美國地理學家懷特提出的"洪水災害是自然與人類系統共同產物"的觀點,在漢江中下游流域得到印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傳統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與西方新興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理念,以及生態工程學倡導的"給河流以空間"原則,與中國治水先哲潘季馴們“寬河行洪”的觀點,都在提示我們應該慎重考慮人水關系。經過500多年已經筑成的漢江江堤,在新時代雖然加固培高,險段經過有效整治,但現階段已經圍占和頂流建起的臨江城鎮要退出來給河道以空間是不可能了,如何把百年甚至數百年才一遇的洪水避免,高堤和人海戰術的防洪模式,能確保千秋萬代安瀾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老河口舊城弧形堤岸上,在近乎直射的艷陽下望著漢江水靜靜流淌,我們不禁想,這條河流記住了什么,又遺忘了什么?河道分杈的閉合甚至很早修起的引流河與集鎮的出現已被時間模糊,但土地與水流仍在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講述著這里的故事。漢江老河口的故道和數次沒于洪水的幾處集鎮歷史提醒我們,人類文明始終是自然過程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每一次對河流的干預都會引發連鎖反應,這些反應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顯現,也可能在子孫后代的時代才浮出水面。在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的今天,重新理解漢江故道的歷史,不僅是為了還原過去,更是為了照亮未來——唯有承認自然的力量與智慧,人類才能找到與之長期共存的可持續路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河口的故事遠未結束,它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流淌。在水的記憶與人的遺忘之間,存在著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關鍵線索。是為子孫栽下乘涼的大樹,還是褫奪他們生存的薪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河口市光化街漢江中下游江堤起始段,江灘簡陋的公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河口市城西臨江公路旁的老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江邊觀光塑膠步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城水岸新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河口市是漢江中游第一城,雖然它只是一個縣級市。看的出此地的河道還是很寬的,至少在一公里以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城區街道餐飲店家門口的食材,奇怪在臨江這條主街道多家餐飲店開門有人勞作,但是不做中午餐,不知他們是要在那個時段才營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得已在這家店里解決中午飯問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河口鐵路大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江邊廣場依然沒有撤除的老年健身活動廣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摘引發生在漢江流域的洪水泛濫實錄圖片,人類離不了水,正確利用興利。肆意泛濫則為害。該三圖來自網絡,感謝作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參訪于2024年7月22日,撰文編輯于2025年5月4日,歡迎瀏覽批評。</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改则县|
红河县|
印江|
大冶市|
故城县|
清原|
大厂|
定襄县|
郑州市|
色达县|
正定县|
睢宁县|
兴国县|
长白|
大理市|
区。|
曲沃县|
辽阳市|
延吉市|
延津县|
宜城市|
龙山县|
韶关市|
肥西县|
昌宁县|
思南县|
绵竹市|
龙川县|
青浦区|
安平县|
曲靖市|
中江县|
明水县|
黎城县|
乌恰县|
噶尔县|
大竹县|
孝感市|
专栏|
红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