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這條古老的河流,猶如《山海經》中勾勒的神秘脈絡,穿越華夏大地,訴說著千年的史詩與傳奇。它不僅是地理上的天然分界線,更是歷史與文化的交匯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輝煌與滄桑。赤水河,自古便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孕育了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國廣袤的版圖上,有一條海納百川的最大河流長江。當長江來到四川省合江縣境內時,接納了一條來自云貴高原的著名河流——赤水河。赤水河,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每到雨季它泛紅的河水,如同流動的血脈,待雨季過后,它又逐漸變回往日的清澈,以優良的水質產出名揚天下的茅臺酒。赤水河,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不僅以自然景觀而聞名,更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被稱為“英雄河”與“美酒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赤水河,它的長度僅為400多千米,在6300多千米的長江干流面前顯得微不足道,它雖無“巨龍奔騰”的身軀,卻寫過“四渡赤水”的戰爭神話,流淌著不屈的長征精神。“美酒河”“英雄河”,這樣一條小小的河流,竟能摘得眾多的美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千里畫廊赤水河,發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在貴州與四川的邊緣地帶,將軀干折成一個優雅的“V”字型,最終注入長江。以其豐水期的高含沙量和赤黃色的河水而聞名。它蜿蜒流淌在云貴川三省的交界處,全長523千米,流域面積達2.04平方千米。其流域內75%為山地地形,未受水電工程干擾,保留完整的自然流態,成為長江上游唯一未被污染的支流。河水富含礦物質與微生物群落,pH值穩定在7.2~7.8之間,形成了釀造醬酒的“黃金水脈”。在赤水河流域聚集了茅臺、習酒、多彩貴州酒等200余家酒企,年產醬酒超過50萬噸,占全國醬酒產量的85%以上。茅臺鎮至二郎灘的40千米的河谷,更被稱為“世界醬酒核心產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V”字型折點以下的水流,則遇上了分布廣泛的紅色砂巖、泥巖,它們風化后形成了紅色的土壤。每年的6~9月,雨季到來之際,細密的雨水化作山間洪流,攜卷著大量的巖屑與土壤進入河道,河水泛紅,“赤水河”因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天然落差1400多米,流經云南省的鎮雄縣、威信縣;貴州省的畢節市、金沙縣、仁懷市、習水縣、赤水市;四川省的敘永縣、古藺縣、合江縣共計十縣市。根據赤水干流自然特征,分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從云南省的赤水河源頭到貴州省的仁懷市茅臺鎮為赤水河的上游,為典型的云貴高原區,兩岸海拔1000米之上,河谷狹窄深邃,懸巖峭壁;從貴州省的仁懷市茅臺鎮到赤水市復興鎮為赤水河中游,是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山麓峽谷區,山坡高度驟降,偶有臺地,河谷漸寬,兩岸海拔500~1000米;從貴州的赤水市復興鎮到河口的四川省合江縣為赤水河下游,為四川盆地丘陵區,河谷開闊,兩岸海拔200~500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古稱“鳛部水”,因流域為古代彝族鳛部統治區域而得名,且與傳說中的“鳛魚”(形似喜鵲、能御火治病的靈物)相關,成為部落的圖騰。東漢《水經》記載“鳛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秦漢時期又稱“大涉水”。到了唐代因泥沙赤紅、水勢兇猛稱“赤虺河”,明代改為“赤水”并沿用至今。不同河段曾有“安樂水”“茅臺河”等別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是一條神奇的河,因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故事,有流域內盛產美酒,在流域內(特別是中游段)的兩岸為最綠的林帶,有茂密的森林。因此,被譽為“英雄河”、“生態河”、“美景河”和“美酒河”。赤水河幾乎所有的傳奇和精華都集中在中游河段,即在貴州省的仁懷市、習水縣、赤水市和四川省的古藺縣四縣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顧名思義是紅色的河,每到雨季下雨的時節,赤水河的河水就呈現出赤黃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雨水沖刷赤水河兩岸紅色的丹霞地貌而來。赤水河古藺縣太平鎮以下的下游河段為丹霞地貌,赤水河古藺縣太平鎮以上的上游河段為喀斯特地貌。赤水河古藺縣太平鎮至習水縣土城鎮河段為相對較干的丹霞地貌,土城鎮以下的下游的貴州赤水市全境為潮濕的丹霞地貌。丹霞遇到水,風景美得很,作為赤水河流域的丹霞地貌主要集中地貴州省的赤水市,紅山紅巖群峰林立,紅色懸崖峭壁遍布河谷溪流,千瀑流泉飛奔其間,赤水河畔的赤水市也因此被譽為“丹霞之冠”、“千瀑之市”,成為世界丹霞自然遺產地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紅軍長征時朝,四渡赤水的故事為這條河增添了英雄的彩色。長征初期遭受重重挫折后,1935年1月15~17日召開的遵義會議,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革命。兩周后,1月29日,紅軍在土城鎮和元厚鎮一帶一渡赤水,開始了在黔、川、滇一帶的東突西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月18~21月,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向東二渡赤水后,25日擊敗黔軍,占領婁山關,毛委員當即揮筆寫下了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3月16~17日,紅軍再從茅臺鎮向西三渡赤水,進入川南,進一步調動敵人的兵力,造成烏江一帶兵力空虛,為四渡赤水埋下了伏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當國軍重兵向川南集結時,紅軍又突然東進,于3月22日四渡赤水,佯攻貴陽,實則西進云南,在5月份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了敵軍的圍追堵截,創造了四渡赤水這一偉大的軍事奇跡。土城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光榮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丹霞、赤水、瀑布、綠樹,構成了赤水河色彩鮮亮的景觀。然而,赤水河遠不止于美景,在崇山峻嶺中,赤水河作為一條天然通道,是云貴川之間重要的交通動脈。一條美景河也是赤水河畔人家的“母親河”。數千年前,赤水河流域便有先民生存,此后,陸續有人不斷遷入,邊緣的位置,隱秘的山野,反而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千島”,苗族、彝族、仡佬族等30多個民族在這里交錯雜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如同一條紐帶,將多彩的民族串連在一起。高山深谷之下,流動的河水,承載著交通運輸的功能。在赤水河中下游地帶,木材、竹子等順著水流的方向向外運輸,在漂送過程中,為防止木材的丟失,人們站立在一根獨木之上進行看護,久而久之,便掌握了“獨木漂”“獨竹漂”的技藝。然而,赤水河大部分河段灘多水急,大大小小的險灘多達200多處,行船極其危險,明代有詩云:“筏趁飛流下,檣穿怒石過。勸郎今莫渡,不止為風波。”險灘遍布的赤水河,只能分段通行,舟楫不便之處,物資運輸全靠人背、畜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即便是如此,赤水河仍是云貴地區一條重要的“生命線”。貴州自古不產鹽,全靠外部輸入,而距赤水河入江口百公里之遙;四川省自貢市,是我國最大的井鹽產區,溯赤水河而上,沿著川黔邊界,就是一條“川鹽入黔”的大通道。明清以來,隨著貴州納入中央王朝管轄,大量人口流入,對食鹽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朝廷鼓勵鹽商販鹽至云貴地區,并多次疏浚赤水河河道。由此,在赤水河流域,一幅壯闊的圖景徐徐展開——赤水河中,運鹽的船只緩緩前行,赤水河兩岸,纖夫們正拉緊纖繩,嘴里齊聲吆喝著號子,那聲音高亢激昂,響徹山谷,那調子或急或緩,恰似赤水河的水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若遇到實難通過的險灘,則要換乘小船,或由人力背負。一個個背鹽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正深一腳淺腳地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鹽巴佬……背子上背就起身……白天夜晚把路趕,腿發麻來眼發花。”一段《背鹽歌》道出了背鹽工的艱辛,于他們來說,吃鹽是生存,背鹽是生計。赤水河繁忙的鹽運,也帶來了商貿的繁榮。在渡口、水陸轉運之處,船工、纖夫、背鹽工集中在這里,飯館、客棧以及商鋪紛紛設立,一個個商貿小鎮點綴在赤水河畔。如大同鎮,它地處川黔交界,來往商隊到此歇息,補充供給,街巷依河延伸,鋪面臨河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赤水河流域,再簡單不過的食材都能形成極致的風味。五谷雜糧經過釀造和發酵,便能香氣四溢。而釀造與發酵在赤水河流域并不鮮見,在赤水河入江口附近,四川瀘州市的合江縣,緊鄰河畔的斜坡上,6000口醬缸整齊的排列著。缸內大豆、小麥等原料正曬露發酵,三年后便成飄香的醬油。在貴州赤水市,也有一口口露天醬缸,缸內小麥、大米等原料正在發酵,三年后便成酸香的食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冽的赤水河水,遇見不同的谷物便會產出不同的香氣。在赤水河兩岸高粱田遍布,濕潤的氣候,富含礦物質的壤中,長成的糯高梁,皮厚、顆粒結實,耐多次蒸煮、翻拌,這便是釀造茅臺酒的原料“紅纓子”。然而,想要釀出好酒,還需要赤水河的“地利”與“天時”,正是赤水河“V”字型軀干的轉折點,四周高山圍合,赤水河從中蜿蜒流過,河谷內部冬暖夏熱,年均溫度達18℃左右。溫熱的氣候,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進行發酵。數百年前的茅臺鎮,卸船上岸的船工們,到此便吆喝一聲“喝寡單碗”,一單碗,二兩酒,一飲而下,褪去了一路的艱辛。如今,吆喝聲散去,所有的故事都化作今人入喉的烈酒。每一口酒都是赤水河故事的凝結,在這個故事里,有赤水河的秀麗山水,有赤水河人家的極致風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是生命的源泉,是酒之血液,赤水河兩岸民間自古釀酒業發達。有一首船歌中唱到:“上游是茅臺,下游望瀘州,船過二郎灘,又該喝郎酒。”據記載,西漢年間赤水河就釀造出讓漢武帝喜歡的赤水枸醬酒,在這條400多千米長的河流中,出產了茅臺、郎酒、習酒、五糧液、瀘州老窖、曲酒、劍南春等大小數十種名酒。占中國名酒的60%以上,“美酒河”真是實至名歸。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赤水河孕育了眾多的醬香白酒品牌,黔臺老酒坊也正是其中之一。而黔臺老酒坊坤沙醬香酒,汲赤水河的河水而成,秉承天人合一的古法釀造工藝,經釀酒大師余興忠之手,順應二十四節氣,逢端午制曲,重陽下沙。歷經25道工序1825個日夜淬煉成精。且黔臺老酒坊的酒界泰斗秦含章多次題字、多位專家作出高度評價:“甘美柔和,兼年份的厚重與口感的跳躍,味長尾爽,不失醇厚……”,其品質不言而喻。相信隨著美酒河——赤水河的變美,將成就更獨特誘人的黔臺老酒坊醬香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流域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水資源,使得它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生態走廊。沿岸的風景如畫,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探索。同時,赤水河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了解當地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赤水河,宛如一條流淌在中華民族心中的血脈,永遠激蕩著我們的心靈。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與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與不屈。讓我們共同珍惜這條古老的河流,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讓赤水河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記憶與驕傲。</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丰县|
灌云县|
秀山|
兴安盟|
肥乡县|
仪征市|
汝阳县|
横山县|
徐州市|
梁山县|
内乡县|
广宁县|
开江县|
犍为县|
平邑县|
宁化县|
讷河市|
建德市|
阿鲁科尔沁旗|
化隆|
威宁|
贵南县|
禄丰县|
石门县|
徐汇区|
内丘县|
五华县|
武强县|
金沙县|
诏安县|
化德县|
灵山县|
缙云县|
施甸县|
屏南县|
合作市|
石门县|
临洮县|
新昌县|
宜昌市|
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