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子城是金華古城,位于浙江金華市區(qū)江北,東市北街以西,飄萍路以北,始建于唐昭宗天復(fù)三年(公元903年)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金華的城市之根,曾是金華歷代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歷史文化積淀極為深厚。古城內(nèi)不僅有太平天國侍王府、八詠樓等國家和省級文保單位5處,還有永康考寓等市級文保單位6處,文保點(diǎn)和歷史建筑43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子城內(nèi)還有眾多的歷史建筑,如天寧寺、徐家古里、狀元坊、章宅等大一批明清古民居,還包括將軍樓、金華門、熙春門、萬佛塔、孔廟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古子城</p> <p class="ql-block">歷史淵源</p><p class="ql-block">翻開金華府城歷史,可以看到金華城最早的城墻是在1100多年前建造的。</p><p class="ql-block">據(jù)載,唐開元年間,婺州州治遷徙今址。州治城墻,由吳越王錢镠于唐昭宗天復(fù)三年(903年)四月授命始建成,后梁開平元年四月(公元907年)建婺州城,并筑有子城(即今東市街以西,八詠路以北,酒坊巷以東,將軍路以南的坡地上),周圍約四里。子城有四門,南為保寧門(在今鼓樓里出八詠路口,2004年已重建),東為熙春門(在今小井巷通東市街口),西為桐樹門(在今八詠樓西側(cè)),北為金華門(在今鼓樓里出將軍路口)。</p><p class="ql-block">元順帝至元年間古城墻盡廢。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舊址上重建城墻。</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金華城墻多次修筑。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修繕府城,置垛2554處,敵臺15座,廬50間以守望。修筑后,有“兩浙城池唯婺為首”之稱。</p><p class="ql-block">歷史文獻(xiàn)中有描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廢圮的古子城地域,尚可見保寧門和桐樹門遺址。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八月重新測量,全城長一千七百零五丈八尺,高二丈三尺許,基寬近三丈,面廣九尺五寸左右。城門:東南有赤松門(俗稱梅花門),南有八詠門(舊名玄暢門)、清波門(俗稱柴埠門)、長仙門(俗稱水門),西南有通遠(yuǎn)門(俗稱望門),西為迎恩門(一名朝天門,俗稱蘭溪門),西北為天皇門(一名天柱門),北為旌孝門(俗稱義烏門)。</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起,金華連遭日本侵華飛機(jī)轟炸。1938年12月10日,為防空和便于居民疏散,城墻先后被拆,今僅存宏濟(jì)橋頭、明月樓、白蓮巷北、高坡巷等幾處遺址,較大的古建筑也僅存侍王府、八詠樓、天寧寺、府城隍、明月樓等幾處。</p><p class="ql-block">古子城歷經(jīng)千年滄桑,飽經(jīng)戰(zhàn)爭摧殘以及城市化建設(shè)的影響,整體格局受到了一定的破壞,但仍然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得到了較好的保留。[1]</p><p class="ql-block">古城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古子城歷史街區(qū)范圍西至勝利街、東至東市街、南至飄萍路、北至石榴巷,占地面積37.1公頃。</p><p class="ql-block">其結(jié)構(gòu)可用“一城、兩巷、一帶、兩環(huán)”表述。一城指古子城,兩巷指酒坊巷、八詠路,一帶指博物館發(fā)展帶;兩環(huán)指城垣遺址歷史文化散步道,以及酒坊巷-石榴巷-旌孝街-鼓樓里-八詠路傳統(tǒng)街巷環(huán)。[1]</p><p class="ql-block">文化遺存</p><p class="ql-block">古子城內(nèi)列入政府保護(hù)名錄的的文化遺跡有:</p><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有1個,即太平天國侍王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國侍王府</p><p class="ql-block">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有5個,即八詠樓、臺灣義勇隊(duì)舊址及李友邦將軍辦公處舊址、永康考寓、邵飄萍舊居、宏濟(jì)橋碼頭;</p><p class="ql-block">市級文保單位有8個,即赤松門城垣遺址、滿堂書院、真神堂舊址、《浙江潮》舊址、將軍樓、福音醫(yī)院、何氏三杰陳列館、侵華日軍鐵路橋遺址;</p><p class="ql-block">文保點(diǎn)有3個,即酒泉井、休文井、三清宮。[2]</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古子城內(nèi)還有眾多的歷史建筑,如天寧寺、徐家古里、狀元坊、章宅等大一批明清古民居,還包括將軍樓、金華門、熙春門、萬佛塔、孔廟等。街區(qū)范圍內(nèi)還有古井10口,除休文井、酒泉井為市級文保點(diǎn)外,鎮(zhèn)東井已列入歷史建筑清單。太平天國侍王府內(nèi)的兩株柏樹已有1100年歷史,據(jù)考系五代吳越王錢镠親手種植,被列入古樹名木名錄。</p><p class="ql-block">八詠街、酒坊巷、石榴巷、鼓樓里、熙春巷等重點(diǎn)街巷仍保持著歷史上原有的街道尺度、空間形態(tài)和傳統(tǒng)街巷風(fēng)貌。[1]</p><p class="ql-block">熙春巷內(nèi)還遷建了由市民認(rèn)領(lǐng)的13幢古建筑,為古子城增添了大氣、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3]</p><p class="ql-block">城內(nèi)景點(diǎn)</p><p class="ql-block">酒坊巷</p><p class="ql-block">酒坊巷,古子城中最出名的一條街巷,因開有戚家酒坊而聞名。當(dāng)年的金華酒,曾贏得“天下第一酒”的美譽(yù),還被寫進(jìn)《金瓶梅》,成了西門慶過年送禮的指定用酒。巷內(nèi)多名人故居。[4]</p><p class="ql-block">162號:商務(wù)印書館漢口分館經(jīng)理蔣瑞山故居;</p><p class="ql-block">126號:黃人望故居,抗戰(zhàn)時期,黃人望把房子讓給好友,時任浙江省主席黃紹竑居住,后來,又轉(zhuǎn)贈給進(jìn)步刊物《浙江潮》雜志社。一時間,金華和東南各地的黨員作家、進(jìn)步文化人都在這里發(fā)出了時代的吶喊。</p><p class="ql-block">126號相鄰:湯恩伯故居;</p><p class="ql-block">121號:金華“五四”運(yùn)動播火者、著名教育家胡步蟾故居;</p><p class="ql-block">112號:晚清浙中著名律師方正南故居;</p><p class="ql-block">103號:大陸一支由臺灣人組成的抗日隊(duì)伍——臺灣義勇隊(duì)隊(duì)長李友邦辦公處所;</p><p class="ql-block">84號:臺灣義勇隊(duì)舊址;</p><p class="ql-block">71號:同盟會會員金品黃故居;</p><p class="ql-block">49號:著名記者邵飄萍故居;</p><p class="ql-block">原38號:民國憲兵團(tuán)長陳步云故居。[2]</p><p class="ql-block">八詠路</p><p class="ql-block">走路差不多九百余步,一里路左右,兩邊大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八詠樓、太平天國侍王府、保寧門、黃賓虹故居(八詠老街192號)等都集中在此。</p><p class="ql-block">原是一條民間工藝作坊街,直至五六十年代這里仍聚集著竹業(yè)、木業(yè)和鐵業(yè)的作坊。</p><p class="ql-block">八詠路是古玩一條街,兩旁古樸的仿明清建筑內(nèi)有幾十家店鋪,逢周日還有集市。主要經(jīng)營古玩字畫、木雕、石器、玉器、錢幣、工藝品等。[5]</p><p class="ql-block">2012年,黃蠟石收藏炒作升溫,一時間客商云集,之后兩年這里成了全國最大的黃蠟石交易集聚地。金華古子城的黃蠟石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6]</p><p class="ql-block">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古子城內(nèi)有:</p><p class="ql-block">金華市博物館,地址:東市街與將軍路交叉口。</p><p class="ql-block">金華市剪紙博物館,地址:東市街50號。</p><p class="ql-block">金華婺州窯博物館,地址熙春巷29號。</p><p class="ql-block">金華玉文化博物館,地址:熙春巷68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陆川县|
阿克陶县|
仙居县|
广河县|
建瓯市|
松江区|
康定县|
游戏|
黄冈市|
石屏县|
宁武县|
政和县|
常熟市|
盱眙县|
涿鹿县|
宣化县|
文安县|
兴隆县|
平利县|
蒲城县|
嘉黎县|
织金县|
澄迈县|
汉川市|
泸州市|
杭锦后旗|
安多县|
栖霞市|
金寨县|
宣城市|
克拉玛依市|
梁河县|
惠水县|
通许县|
会泽县|
麻江县|
西丰县|
罗江县|
体育|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