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近照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樣的風景得益于青島是全國最早城市規劃的城市,其實,早在侵占青島之前,德國人就對青島城市的選址、城市定位進行了調查研究。1897年春,佛朗裘斯在對膠州灣進行詳細測量后,向德國海軍部提交了膠州灣港口設施和鐵路支線建設方案。1898年9月2日,德國膠澳總督府推出青島的第一份城市規劃——《青島灣畔的新城市規劃》。該規劃將青島的城市性質定為德國在遠東的軍事基地和港口貿易城市。從地形、氣候、景觀等因素考慮,將城市選址于前海灣的山嶺南麓,并將青島分為歐人區、華人區、別墅區、商業區、倉儲工業區、港埠區等功能區。在實施過程中德國膠澳總督府又對該規劃進行了多次調整。 青島的原始地形基本是光禿禿的,其石質山脈的薄地和每年600多毫米的降水不太適合綠植的生長。為保證城市綠化率,德國人將城區內的禿山引入了十余萬株各類樹木,經過650余次試種,形成如今青島老市區的數座山頭公園。這是1907年的島城風景,當時的觀海山還未建設,但,市區的山頭都植被成蔭了,市區的主要干道都已完成綠化,陪之紅瓦屋面,成為全國少有的獨特城市風貌。 當時的城市規劃與建設還只是局限在20平方公里內,臺西和臺東直到1910年才被列為城市規劃的開發區域(主要是勞工居住共計80平方公里)。<br>這是1907年德縣路中段的部分街景,能看到德縣路7號樓,(當時9號樓還未建成)11號樓,13號樓。 德國人不但將總體,分區規劃方案落實到了具體實施,其詳細規劃也是后來日本人和民國時期所不及的,當時所規定的容積率,建筑間距及綠化指標雖然在后來的各界政府管理沒有嚴格執行,但也給青島的城市風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br> 這是1907年德縣路中段的部分街景,還能看到火車站和警察署的塔樓,近處的道路是安徽路。 這是德縣路11號樓(右)和13號樓(左)的西立面,德縣路11號樓是德商蒂德里希森公司的辦公樓。而德縣路13號樓,曾是德商蒂德里希森公司的別墅。 這是13號樓的東立面 原來是德商蒂德里希森公司的住宅,1922年,德籍神父維昌祿在此創建了圣功女子小學,后來合并到了德縣路小學。 隨著德縣路往西走,來到了這片教會用地的中心地段,圖片中是曲阜路安徽路與德縣路交口處,往西面都是天主教所購下的三公頃用地和福伯醫院不到一公頃的醫院用地。 歐人區內的別墅建筑線條優美、風格迥異。其中不少是發源于德國并影響世界的建筑風格。這是德縣路部分街景中的11號樓13號樓的東立面。 近處的建筑是福伯醫院院區,雖然院區內只有三棟樓,德縣路15號樓及17號樓原先是住宅,在福伯醫院院里(福伯醫院雖占地不到一公頃,但是后來的發展占滿了整個院區),后來成為醫療用房。 德國傳教士福伯教授在華35年(原先在廣東),是漢學家,植物學家。在華基本上就是辦學辦醫院,福伯醫院是其用五萬銀元辦起來的,對華人免費施診(傳教多用此法),很受華人歡迎,后來福伯教授去世,醫院以福伯命名。 福柏教授去世后被安葬在萬國公墓。當時醫院的主入口在安徽路,醫院條件優越,設備先進,共有3幢二層樓房、11間病房、40張床位,可容納60名病人,并配備當時先進的X光設備。<br> 這是安徽路與德縣路路口的街景。當時福伯醫院的主入口在安徽路上。 <p class="ql-block">這是德縣路23號樓和23號甲的沿街立面</p> 福柏醫院還設有一座專門診治傳染病的門診,可容納50名病人。福柏醫院最初只有一位德國醫生負責診療。<br> 這是在安徽路上看到的街景。 福伯醫院和德縣路23號密斯別墅都是青島歷史優秀建筑,被列為城市風貌保護單位。 1909年,為了滿足就診需求,福伯醫院又聘請了一位歐籍醫生。另外,配有3名護士,其中一名是經驗豐富的助產士。醫院的經費主要來自同善教會和青島德籍居民自愿捐款。 福柏醫院在臺東鎮和高密各設立1個門診部。1908年,福柏醫院總院共診治8729人次,臺東鎮門診部接診病人6585名。日德青島之戰期間,福柏醫院改為臨時野戰醫院。 密斯別墅建于1905年,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德式風格,巖石基座,淡黃色的山墻,形狀多變的木制窗戶,紅瓦坡屋面。木質內裝修,建筑造型獨特,美觀實用,是青島市區少有的別墅類歷史優秀建筑。 這是密斯別墅的鳥瞰圖畫 這棟別墅1912年以前為德商施密特公司經理康拉德·密斯的寓所。后轉手辛亥革命后到青島尋求庇護的清廷遺老、江蘇鹽道臺李梅蓀。<br> 1954年3月該建筑由成立后的青島衛生防疫站使用。現在的業主是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青島分院。2009年3月31日,該設計院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同時,將這棟建筑維修一新。<br>密斯別墅舊址現貌 <p class="ql-block">這是德縣路23號甲的建筑。盡管這棟建筑與德縣路23號挨得很近,也不是啥歷史優秀建筑。從外觀上看,這棟建筑是德式建筑的形態,比23號密斯別墅還要華麗。</p> <p class="ql-block"> 德縣路23號甲曾是皇家觀象臺舊址(也有說法是在館陶路1號,但是館陶路地處低洼地段不適合做觀象測繪等),后來搬到了觀象山。從這點來說,德縣路23號甲的建筑建設應早于密斯別墅。</p> 這是德占時期青島德縣路中段由西向東望去的街景,左邊的建筑是德縣路23號甲及密斯別墅,在德縣路23號甲的西面還有一條街(后來在民國時期就沒有了,建設了一個浴池澡堂),右邊的建筑是德縣路12號樓。 這是局部近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图们市|
成安县|
阳谷县|
泊头市|
礼泉县|
双城市|
醴陵市|
靖州|
包头市|
潜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渭源县|
准格尔旗|
白城市|
盐边县|
息烽县|
泾阳县|
汉沽区|
宜兰县|
仙居县|
铜山县|
保德县|
宁陕县|
阳春市|
武汉市|
乌拉特前旗|
姜堰市|
丰原市|
临海市|
黄山市|
都匀市|
闸北区|
柞水县|
台前县|
桃园市|
通辽市|
诸城市|
元谋县|
响水县|
辰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