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豐都鬼城,舊名酆都鬼城,古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位于重慶市下游豐都縣的長江北岸,與豐都新縣城隔江相望,面積0.4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相傳漢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后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飛升。至唐代,因有人誤將“陰”“王”兩姓聯綴為“陰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傳說誤會為“陰王”(陰間之王)所居之地,即演變成“陰曹地府”的鬼都。并在其后的歲月中,陸續建起了許多與“陰曹地府”相關的寺廟殿宇。</p><p class="ql-block"> “鬼城”的得名除了離奇的傳說外,與隋朝改為“豐(fēng)都”,和道教地獄的“酆都”發音相同也不無關系。歷經近兩千年的將錯就錯,一座充滿了魔幻色彩的豐都鬼城,有血有肉的成長起來。</p><p class="ql-block"> 豐都鬼城名山包括豐都名山、鬼國神宮、雙桂山。山上古剎眾多,廟宇達27座。后人造鬼國神宮,是動態人造景觀,宮內利用現代聲、光、動、電、塑、激光等手段將豐都“鬼城”的近200個“鬼”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雙桂山與名山相望,主要景點有鹿鳴寺、蘇公祠、恩來亭、孔廟等。</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戰鋼鐵”時,山上部分鋼鐵鑄像和鐘磐等文物,被砸成廢金屬“煉鋼”。同年3月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李先念、李富春,在四川省委書記閻紅彥陪同下,乘“江峽輪”抵達豐都,視察了豐都“鬼城”。周總理當即指示,要注意維修、保護名山的名勝古跡。</p><p class="ql-block"> 1966年,名山文物復遭紅衛兵等搗毀,各種神像蕩然無存。</p><p class="ql-block"> 1981年,重慶豐都建“鬼城”旅游景區。</p><p class="ql-block"> 1982年,豐都鬼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p><p class="ql-block"> 2000年,豐都鬼城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7日,唐王魂游地府項目總投資10億元,該項目位于豐都鬼城景區內,項目將以豐都鬼城景區地府文化為核心文化依托,以《唐王游地府》的故事為主要脈絡,通過聲光電的科技光影手段,以場景搭建、全息空間、機械裝置等手段為游客打造一個沉浸式的地府奇幻體驗旅游項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洪崖洞(Hong Ya Dong50),又叫洪巖洞、神仙洞、洪崖門,全稱為洪崖洞民俗風貌區,是兼具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等功能的旅游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江濱江路88號,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北臨解放碑滄白路,南接濱江路。洪崖洞分為11層,高達79米52,總占地面積3.15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戰國時(公元前316年),洪崖洞為一軍事要塞。宋代時,洪崖洞是一座石窟寺廟。洪崖洞之上建有洪崖門,原是一道開門。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重筑重慶城、新建九開八閉十七門,洪崖門始為閉門,洪崖洞與之成為一體。洪崖洞在明期時已成為一個商業街區,在清代時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碼頭,屬于重慶的貿易中心。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洪崖門損毀,人們在洪崖洞聚居,搭起吊腳樓,筑成紙鹽河巷。抗日戰爭時期,洪崖洞是重慶市民的避難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洪崖洞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并開始成為重要旅游景點。2003年,洪崖洞正式拆遷重建。2006年,洪崖洞民俗風貌區建成,于同年9月開業。景區主要景點由吊腳樓、仿古商業街、洪崖滴翠等景觀組成,內有特色餐飲、休閑娛樂、巴渝民間工藝品等店鋪。</p><p class="ql-block"> 洪崖洞為“巴渝十二景”之一,同時也是重慶首個百億級商圈的代表景區之一,在2007年11月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8年成為全國網紅地標,2021年12月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2023年,洪崖洞文旅的營業收入為2179.88萬元。2024年除夕日,洪崖洞共接待游客近9萬人次。</p> <p class="ql-block">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Chongqing people's auditorium),位于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173號,于1951年6月破土興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筑風格與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杰作</p><p class="ql-block">,也是重慶的標志建筑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由大禮堂和東、南、北樓四大部分組成。占地總面積為6.6萬平方米,其中禮堂占地1.85萬平方米。禮堂建筑高65米,大廳凈空高55米,內徑46.33米,圓形大廳四周環繞四層挑樓,可容納3400余人。</p><p class="ql-block"> 1951年春,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的主要領導劉伯承、鄧小平、賀龍決定,籌建一座能夠容納數千人集會的大禮堂和一個附設招待所,并隨即形成文件下發到重慶地區的各設計部門。據此任務書,先后形成10余個設計方案,其中5個正式送審,均未獲通過。</p><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上旬,張家德正式代表西南建筑公司設計部呈送大會堂設計方案;7月,行政區正式作出決定:西南軍政大會堂工程采用張家德工程師設計方案,并成立西南軍政委員會工程處,任命張家德為總工程師,負責主持大會堂工程設計和施工;8月,張家德正式到任。</p><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中旬,大會堂基礎開始施工,隨著鋼筋混凝土澆入地槽,宣告了主體工程施工的正式開始。隨后,張家德的主要精力移至工地。</p><p class="ql-block"> 1954年年初,大會堂主體工程竣工,進入場地整修和室內陳設布置;4月,大會堂更名為大禮堂,正式交付使用,賀龍同志親筆題名“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p><p class="ql-block"> 1956年,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更名為重慶市人民大禮堂。</p><p class="ql-block"> 1989年,按照高星級酒店標準建設的東樓完工,大禮堂建筑面積由20世紀五十年代的1.85萬平方米增加到3.22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97年,重慶直轄,市委市政府采納民意,決定拆除大禮堂圍墻,建設了人民廣場,成為重慶市的市政、文化、休閑廣場,與人民大禮堂融為一體,成為重慶市旅游和接待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2006年,重慶市市政府收購原人民賓館資產(人民大禮堂南、北、東樓)并交由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管理處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同年8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大修工程開工,重慶市市政府將其列為慶直轄十周年重點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大修主樓工程竣工。</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英國皇家建筑學會出版的《比較建筑史》中,新中國當代建筑首次載入世界建筑史冊的共有42項工程,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位列第二。2013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9月,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李子壩站(Liziba Station),車站編號207,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李子壩正街39號,是中國國內第一座與商住樓共建共存的跨座式單軌高架車站,由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管理運營,途經線路為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p><p class="ql-block"> 1998年,重慶市政府宣布將建設市中心區到新山村的軌道交通路線,線路規劃在李子壩建站,與此同時,在李子壩相同地點,一棟居民樓建造計劃已敲定。一道難題擺在軌道交通公司和房屋建筑商面前,究竟是車讓樓還是樓讓車,討論再三,兩個公司決定,樓和軌道車站同時建;同年5月,設計團隊受房屋建筑商委托進行設計,圖紙大稿至少改了6版,才最終確定設計方案。</p><p class="ql-block"> 1999年,為了論證設計方案對居民樓沒有噪音和振動等影響,設計團隊委托法國的一家建筑設計咨詢分析公司,對方派出一名德國工程師來到重慶,經過軟件測試,并建模動態分析,出具了設計方案可行的分析性報告。</p><p class="ql-block"> 2000年,李子壩站和樓房同時動工建設。</p><p class="ql-block"> 李子壩站于2000年開工建設;于2004年3月建成;于2004年12月11日開始觀光運行;于2005年6月18日開通試運營。</p><p class="ql-block"> 據2022年7月重慶軌道交通官網顯示,李子壩站共有2個出入口,運營時間為06:30-23:49;車站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商業步行街中心地帶,于1946年10月31日動工,1947年8月落成,是抗戰勝利的精神象征,是中國唯一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正面向北偏東,為八面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碑通高27.5米,邊長2.55米,碑內連地下共八層,設有旋梯達于碑頂,碑頂向街口的四面裝有自鳴鐘,碑臺周圍為花圃,總占地面積62平方米,保護范圍面積642平方米。該處是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象征,也是重慶解放及重慶市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12日,在孫中山逝世紀念日,籌建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30日,紀念碑正式落成,命名為“精神堡壘”,以激勵中華民眾奮力抗爭以取得抗戰勝利。</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重慶市第二屆第五次臨時參議會決定,為紀念重慶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并確保這種地位能在戰后繼續延伸下去,決定在“精神堡壘”的舊址上,建立“抗戰勝利紀功碑”。</p><p class="ql-block"> 1946年10月31日,在時任重慶市市長張篤倫主持下“抗戰勝利紀功碑”奠基開工。抗戰勝利紀功碑由黃賓勛、專門委員劉達仁主持,建筑師黎倫杰設計,工程由天府營造廠中標承造。</p><p class="ql-block"> 1947年8月,抗戰勝利紀功碑主體完工。同年10月10日10時,重慶各界數萬人于都郵街精神堡壘廣場舉行“抗戰勝利紀功碑”落成典禮。</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2日,重慶市軍管會、市人民政府請示西南軍政委員會要求批準更名“紀功碑”。同年7月7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布告改變市區部分街道名稱中,將“抗戰勝利紀功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同年9月18日,時任重慶市市長陳錫聯正式向西南軍政委員會請示,抗戰勝利紀功碑究應改為“西南解放紀念碑”抑或“重慶解放紀念碑”。經西南軍政委員會核準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同年10月1日,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為“人民解放紀念碑”題寫了碑名。</p><p class="ql-block"> 1958年,環解放碑座辟建圓形花壇,面積28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直轄后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5月18日,解放碑入選“重慶十大文化符號”。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2020年11月18日,當選“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重慶兩江,洪崖洞夜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如东县|
饶阳县|
简阳市|
永济市|
洛宁县|
将乐县|
赤城县|
金寨县|
资源县|
阿克陶县|
宝应县|
荔波县|
伊宁县|
栾城县|
根河市|
广丰县|
诸暨市|
海南省|
通江县|
象山县|
呼伦贝尔市|
满城县|
山阴县|
琼中|
富平县|
安多县|
唐河县|
枞阳县|
漠河县|
铁岭市|
鄯善县|
龙里县|
林西县|
德令哈市|
龙陵县|
宜昌市|
海伦市|
青河县|
慈利县|
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