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接駕橋公交站下,右拐進入蘇州古城閶門內下塘街,可見泰伯廟(又名至德廟),奉祀吳國始祖泰伯。廟前至德橋畔矗立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紋,橫額鐫光緒二年(1876年)江蘇巡撫吳元炳所題“至德坊”?。廟內現存清代建筑大殿及兩廡,存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廟碑記》等石刻?。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欽賜御筆“至德無名”,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題“三讓高蹤”,并屢遣大臣祭祀,彰顯其“三吳首祠”地位?。該廟1860年毀于太平軍戰火,現存建筑為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1982年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在泰伯廟前廣場兩側的粉墻內,各嵌著一組古樸典雅的青磚浮雕,以"閶門十景"為題,精雕細琢地再現了明清時期閶門盛況——商賈云集的鈔關碼頭、舟楫如織的護城河、鱗次櫛比的市肆酒樓、摩肩接踵的山塘街市,每一方磚雕都凝固著往昔的市井煙火,飛檐斗拱間仿佛仍回蕩著吳儂軟語的叫賣聲,斑駁的磚紋里沉淀著運河商埠六百年的繁華記憶。</p> <p class="ql-block"> 泰伯廟為紀念古公亶父(周太王)長子泰伯而建,歷史可追溯至東漢, 為江南地區第一座奉祀吳地開發始祖泰伯的廟宇。現尚存至德橋、至德坊、大殿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等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泰伯廟兩側對稱的"左通右達"偏門,既呼應傳統禮制中"左為陽、右為陰"的哲學觀,又暗合《論語》"天下有道則見"的儒家理想——左門"通"象征德行廣布四方,右門"達"寓意禮樂貫通古今,共同詮釋著泰伯"讓王位、啟江南"的至德精神,體現其以禮樂教化民生的治世之道。</p> <p class="ql-block"> 步入蘇州泰伯廟,東西兩座御碑亭赫然入目。東側亭內矗立乾隆御碑,鐫刻其南巡祭文,盛贊泰伯"至德無名",亭柱楹聯"好古不在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盡顯帝王慕古情懷;西側亭柱聯"始乎士以終乎圣,尊所聞而行所知"暗合康熙治國理念,雖碑文未詳,然兩亭雙碑遙相呼應,既彰顯康乾二帝對吳地始祖的禮敬,又昭示清王朝"崇德尚禮"的治國之道。</p> <p class="ql-block"> 進入東廡底層,陳列的是吳國歷位君主畫像碑,首位為泰伯(三讓王),通過碑刻形式展現吳國世系傳承?。</p> <p class="ql-block"> 泰伯廟東廡二層以圣賢泰伯事跡為核心,重點展示其“三讓天下”的至德精神及無錫泰伯廟的歷史淵源?;陜西岐山東廡二層除泰伯文化外,還延伸介紹岐山周公廟等周文化遺跡,突出泰伯與周公的歷史關聯,形成吳文化與周文化的對話?。兩地展陳均強調泰伯作為吳文化始祖對江南(無錫)與中原(岐山)的雙向影響?。</p> <p class="ql-block"> 蘇州泰伯廟西廡底層主要展示吳地歷史文化與泰伯功績,通過碑刻、文物、圖文等展陳形式,系統介紹泰伯南遷、開發江南的歷史事跡,重點突出其"至德讓王"的精神內涵。展區詳細呈現了泰伯三讓天下的典故、梅里建吳的歷程,以及吳國早期發展歷史,彰顯其對江南文明開化的奠基作用。同時結合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生動還原了商周時期吳地風貌,闡釋泰伯精神對后世吳文化的深遠影。</p> <p class="ql-block"> 泰伯廟西廡二層以吳地歷史與宗族文化為主題,展出吳國君主及功臣塑像(如泰伯、仲雍、闔閭、伍子胥)、明清重修碑記、吳氏族譜及"至德精神"相關文物復制品,結合圖文展板、碑刻拓片和多媒體展示,系統梳理吳文化發展歷程,重點展現泰伯"讓位興吳"的功績及其對江南文明的深遠影響,兼具學術價值與觀賞性。</p> <p class="ql-block"> 至德殿始建于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是蘇州泰伯廟的核心建筑之一。它經歷了多次重修和擴建,現存建筑主要為清代風格?。殿內保存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廟碑記》和二十五年《巡撫江南湯公長生碑》等石刻,這些文物為研究蘇州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 祭祀大殿,有三尊塑像,中為泰伯,右為仲雍(泰伯弟弟),左為季札(仲雍第十九世孫)。大殿里還有孔子、司馬遷等先賢對泰伯的贊辭、評價,康熙、乾隆御題的“至德無名”“三讓高蹤”匾牌也高懸殿中。</p> <p class="ql-block"> 步入泰伯廟左側書道,"厚德載物"匾額下,十尊青銅賢像肅立。文彭《題泰伯碑》"讓德光千古,至仁冠百王"的篆書真跡拓片懸于東壁,筆力渾厚如廟前古柏;西側陳淳《泰伯祠》"三讓高風追周禮,一脈江南啟文明"的行草刻石則逸若流云。青銅像群自文彭始,至陳淳終,八位吳門書家執筆凝思的瞬間被鑄成永恒,他們衣袂間的折筆紋路里,仍流淌著明代吳中書道"鐵畫銀鉤藏雅韻,粗微濃淡漫馨香"的墨韻。</p> <p class="ql-block"> 蘇州泰伯廟承啟堂是紀念吳文化始祖泰伯的核心建筑,取“承前啟后”之意,象征對吳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堂內供奉泰伯塑像,并陳列吳門書派名家碑刻,展現蘇州書法藝術精髓。其建筑為五開間傳統形制,莊重典雅,兼具祭祀與文化展示功能,常年舉辦書法展、祭祖典禮等活動,既是歷史紀念場所,也是弘揚吳文化的重要平臺。</p> <p class="ql-block"> 步入蘇州泰伯廟承啟堂,圓形門洞如月,納天地之韻,象征泰伯"至德無名"的圓滿境界;翠竹挺拔,彰顯其南奔荊蠻的堅貞氣節;太湖石嶙峋奇崛,鐫刻著三讓天下的高潔風骨;古箏清音流淌,傳頌禮樂教化的千年回響。竹石相映,剛柔并濟;弦音繞梁,化蠻荒為文明。這一方天地,以物載道,凝練著吳文化"讓德傳家、崇文重禮"的精神圖騰。</p> <p class="ql-block"> 泰伯廟承啟堂后靜立千字文碑,青石鐫刻千字珠璣,筆力遒勁如龍蛇盤踞,墨韻流轉千年。楷法森嚴,字字如星,排列成浩瀚文河,承載蒙學之基與儒家之訓。兩側墻上文徵明、祝允明書法真跡斑駁,指尖輕撫歲月刻痕,似聞昔日稚子清朗誦讀聲,千年文脈在此生生不息,儒風雅韻浸潤磚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池州市|
乌审旗|
闵行区|
南川市|
定日县|
博兴县|
青川县|
景宁|
宁国市|
万年县|
那曲县|
呼伦贝尔市|
合阳县|
元氏县|
阿巴嘎旗|
休宁县|
定远县|
芜湖县|
平和县|
闽侯县|
松原市|
阿拉善右旗|
东阳市|
来安县|
文安县|
清河县|
静海县|
墨竹工卡县|
延安市|
黄冈市|
屏南县|
霍州市|
景东|
湟中县|
秦安县|
晴隆县|
定安县|
临安市|
侯马市|
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