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竹林禪寺是今年春天游南山風景區(qū)的第二站。</p><p class="ql-block">竹林景區(qū)位于招隱山東北的夾山下,滿山竹林,古木蒼盛,夾山禪院隱約其中,山的東麓有辛亥革命先烈、名將趙伯先烈士墓,山的西面有谷,山上有獅子巖,建有夾山亭,山下有竹林寺,周圍古木參天,修竹萬竿,青翠欲滴,景色優(yōu)美,背山面水,風光如畫。</p> <p class="ql-block">4月25日下午,我和吳侃兄游完文苑,由西南出,向山上竹林幽深處攀登。</p><p class="ql-block">沿途隔一小段可見與竹相關的成語道牌和用銅板制成的成語、相關知識和故事路牌,頗有新意,讓游人在不知不覺中登上竹林山徑,輕松行至竹林禪院深處。</p> <p class="ql-block">沿竹林小徑拾級而上,到處可見新冒出的竹筍,深褐色的嫩筍竹皮,逐漸脫落,最后長成高聳入云的毛竹。</p> <p class="ql-block">在銅書上有一個知識點考問:竹筍在一天中可長到①1米,②10米,③20米?</p><p class="ql-block">我們在未翻看銅書標準答案前,猜的是1米;而在翻看銅書后知道標準答案竟是②10米,不得不為竹筍的生長速度而驚嘆、折服。</p><p class="ql-block">難怪清·鄭板橋《竹石》詩云描寫:</p><p class="ql-block">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p><p class="ql-block">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p> <p class="ql-block">在竹林小徑中一邊攀登一邊觀景,午后的陽光照在林間,散發(fā)出清新的空氣,如能留個影,當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在一處幽靜的林中,竟然有三位僧侶的墓陵。</p> <p class="ql-block">百竹高節(jié),桿桿披上綠衣,直向湛藍的天空,景色優(yōu)美,夢幻如畫,曲徑通幽,山隨路轉。</p> <p class="ql-block">走出竹林小徑,穿過寫有“尋幽”門額的圓形拱門,便來到了竹林禪寺!</p> <p class="ql-block">竹林寺,原名夾山禪院,是東晉法安禪師初建,頹廢已久。明崇禎年間,林皋大師在此搭建草房,后建此寺。因寺四周是大片竹林,遠遠眺望,只見竹林不見寺,故名。寺東有觀音山,松樟滿巒,寺西有招隱山,鳴禽棲息,是周圍翠竹廣布。</p><p class="ql-block">山門天王殿已修葺一新,共五間。門上石額為“竹林禪寺”。從天王殿大門入寺,拾級而上至第三平臺,地面寬廣,兩旁已建東西客堂各五間,設計精巧,形狀古樸,修整后面貌一新。</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正廳擺放御題“福緣”的紅木擋風扁牌,顯得格外莊重、威嚴和大氣。</p> <p class="ql-block">大殿朝南的右面窗楣上,掛有清·笪重光所寫:“龍文鳳藻”四字扁額。</p><p class="ql-block">笪重光:中國清代書畫家</p><p class="ql-block">笪重光(1623年—1692年),字在辛,號君宜,又號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岡掃葉道人。晚年居茅山學道改名傳光、蟾光,亦署逸光,號奉真、始青道人,江蘇丹徒句容東荊(今江蘇句容白兔鎮(zhèn)茅莊村)人(一作江蘇丹徒人),清朝著名書畫家。</p> <p class="ql-block">大殿朝南的左邊窗楣上是清·張玉書所題寫:“竹院重開”四字扁額。</p><p class="ql-block">張玉書(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字素存,號潤甫,江蘇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張九徵次子,長兄為張玉裁。</p><p class="ql-block">自幼刻苦讀書,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jiān)司業(yè)、侍講學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刑部尚書,調兵部尚書。后拜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五年(1696),隨皇帝征噶爾丹。歷官凡五十年,為太平宰相二十年。久任機務,直亮清勤,朝廷倚以為重。康熙十八年(1679)主持修《明史》,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韻府》(1704—1711)、《康熙字典》的總裁官。他數度勘視河工,支持靳輔主持治河工程。康熙四十九年(1710),告病辭官,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1711),以七十歲高齡隨康熙帝至熱河,病死塞外,謚文貞。</p><p class="ql-block">張玉書擅長古文辭,稱一代大手筆。著有《張文貞集》十二卷,《清史列傳》有傳行于世。</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朝南左右的廊柱上分別題有對聯:“栽培竹樹見經濟,供養(yǎng)煙云延歲年”,由清朝探花、書法家王文治所書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 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清代詩人 、書法家。</p><p class="ql-block">王文治年少時負奇志,詩歌和書法聞名于時。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以選貢入都,名動京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翰林院侍讀全魁出使琉球,邀同渡海,王文治欣然同往。后海中覆舟,幸得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為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因翰林院大考第一名,擢侍讀,署日講官。授云南臨安府知府,在官3年,以吏議鐫級,王文治辭官返鄉(xiāng)。后當復職,因厭倦吏事,不再出仕。</p><p class="ql-block">王文治與劉墉、翁方綱、梁同書并稱“清四大家”。王文治喜用柔毫或長毫,講求姿態(tài),清峻綺麗。著有《夢樓詩集》和書法理論著作《快雨堂題跋》。</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時曾駐蹕竹林寺,并親題寺名匾額。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皇帝下詔重建。具有殿宇259間,規(guī)模宏大。咸豐年間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事,抗日戰(zhàn)爭中又被日本侵略軍所毀。盡管屢次毀壞,屢次復建,但規(guī)模總不如前。民國年間尚有僧侶數百,寺內設有佛學院。</p> <p class="ql-block">從大殿轉向右側進入,只見黑瓦白墻旁的石階,級級向上,幽深至遠。</p><p class="ql-block">吳兄言曾見專業(yè)攝影、攝像師在這里拍照、攝像,模特穿上漢服在這里景深特別好,拍照很有特色,感覺也好,于是我倆各自在這里拍了幾張照片,效果自不多言。</p> <p class="ql-block">從大殿向上看是一層一層的,從已經荒廢的石礎基石,可以想象當年竹林禪寺的繁華和勝況。</p> <p class="ql-block">沿著石階逐層向上,最上邊一層的右側,是南北走向的“五觀堂”。扁額題字由曾任國家佛家協會會長、書法家趙赴初先生書寫。</p><p class="ql-block">趙樸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中國佛教學者、居士、中國現代社會活動家。</p><p class="ql-block">曾經擔任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為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五觀為佛家俗語。</p> <p class="ql-block">墻上掛有佛家對五觀的詳細介紹。</p> <p class="ql-block">出了堂門,朝北一側的廊墻上嵌有雍正皇帝寫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石階、平臺、古建筑組合的竹林市。依山而建。一組石階,一層平臺,上下五層,層層登高。竹木繁茂,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引人入勝。</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廢墟中存有一只木船,所看之時不知何意?</p> <p class="ql-block">從吳侃兄第二天給我的問候圖文中找到了答案,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最上邊的左側,是南北走向的“凈業(yè)居”。扁額題字由近代大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寫。</p><p class="ql-block">啟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出生于北京,滿族,字元白,又作元伯,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當代書畫家、古典文獻學家、文物鑒定家、教育家、詩人、國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名譽主席。出版有《古代字體論稿》《書法概論》《啟功書法選》《啟功書法作品選》《啟功草書千字文》《啟功書畫留影集》《啟功論書札記》《啟功論書絕句百首》《啟功三帖集》《詩文聲律論稿》《古代字體論稿》《啟功叢稿》《漢語現象論叢》《說八股》等文集專著,出版詩集有《啟功韻語》《啟功絮語》《啟功贅語》等。</p><p class="ql-block">啟功于1938年任輔仁大學任國文系講師;1947年,獲聘為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1952年,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56年,晉升為教授;1964年,出版學術專著《古代字體論稿》;1981年,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1986年,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1989年4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97年11月,任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會顧問;1999年10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p><p class="ql-block">2000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蘭亭終身成就獎”;2002年,任西泠印社社長,12月,任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顧問1;2003年3月—2005年6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p> <p class="ql-block">?欣賞“凈業(yè)居”內柱子上清·王文治先生楹聯:</p><p class="ql-block">上聯“玉子半枰敲凈幾”?:</p><p class="ql-block">“玉子”指圍棋棋子,“半枰”指未下完的棋局,“敲凈幾”形容落子時輕敲幾案的聲響。此聯描繪了文人弈棋時的清雅場景,暗示主人以圍棋為消遣的閑適生活。</p><p class="ql-block">圍棋在古代被稱為“手談”,是士大夫修身養(yǎng)性的活動,聯中“半枰”也可能隱喻人生如棋的哲思。</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下聯“爐香一縷上藏書”?:</p><p class="ql-block">“爐香”指書房中的香爐煙氣,“上藏書”形容香氣縈繞書卷的情景。此聯通過嗅覺與視覺結合,營造出書房靜謐悠遠的氛圍,凸顯主人詩書為伴的雅致。</p><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常以焚香伴讀,香道與書道結合,象征精神世界的豐盈。</p><p class="ql-block">?整體意境?:</p><p class="ql-block">對聯通過“弈棋”與“焚香”兩個典型場景,展現了古代文人的文人雅趣與書房文化,傳遞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p><p class="ql-block">對聯常見于明清時期的亭臺樓閣,因其形式簡潔、意境深遠,成為文人社交和展示才學的載體。</p><p class="ql-block">藝術特色</p><p class="ql-block">?語言風格?:對聯用詞精煉,“一縷”“半枰”以小見大,通過細微之物表現宏闊意境。</p><p class="ql-block">?對仗工整?:“玉子”對“爐香”,“半枰”對“一縷”,動詞“敲”與“上”動態(tài)呼應,體現傳統(tǒng)對聯的格律之美。</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西邊圓形拱門上有隸書“聽雨”二字,意境悠遠。</p> <p class="ql-block">寺前數株古老銀杏樹,已有400余年樹齡,蒼勁挺拔,虬奇高聳。幽而秀的竹林寺有修竹萬竿千株巨松,古老的櫟、柏、銀杏等。錯雜期間,風景優(yōu)美,游人探勝忘返。</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檜柏。</p> <p class="ql-block">竹林禪寺天王殿外景。</p> <p class="ql-block">竹林古道。</p> <p class="ql-block">唐代劉長卿詠竹林寺的黃昏景色,古寺晚鐘詩云:“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标枺嗌姜殮w還……”</p><p class="ql-block">清汪懋麟有詩云:</p><p class="ql-block">潤州到處皆幽絕,最愛城南古竹林。</p><p class="ql-block">無數亂山藏寺小,幾多籬徑入門深。</p><p class="ql-block">老松千尺響天籟,疏磬一聲來梵音。</p><p class="ql-block">勝地殷勤數回過,翻憐身世久浮沉。</p><p class="ql-block">我們從古人的詩中,也能大概領略到古竹林禪寺梵音繚繞和幽絕勝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唐·劉長卿寫的詩的意境那樣,我們是從竹林小徑慕名攀登而來,從竹林禪寺南門乘興而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巩留县|
商水县|
民县|
溧水县|
泽普县|
贡觉县|
额尔古纳市|
思南县|
安岳县|
吴桥县|
年辖:市辖区|
吉水县|
曲周县|
衡东县|
大化|
武义县|
兴国县|
宣恩县|
宾阳县|
巴中市|
临桂县|
永吉县|
铁岭市|
怀柔区|
霍邱县|
横峰县|
璧山县|
荥经县|
青川县|
公安县|
德兴市|
都昌县|
九江市|
龙江县|
阿巴嘎旗|
台北市|
工布江达县|
宜宾县|
德安县|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