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參觀無錫博物館,(二):肩負民族復興希望的無錫人

顏志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觀看完《吳風錫韻一一無錫城市的故事》的專題展覽后,我們來到了博物院的二樓展廳繼續參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本展廳的主題是《肩負民族復興希望的無錫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無錫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在展廳的門口就排列了13位無錫籍的名流,他們分別是:陳翰笙、陸定一、王昆侖、蔣南翔、潘漢年、秦邦憲丶姚桐斌、孫冶方、周培源、錢俊瑞、王選、薛暮橋、榮毅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無錫,至德名邦,俊彥如林,在風雷激蕩的革命斗爭和波洲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更有無數無錫籍的仁人志士肩負起了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用青春和熱血抒寫了中華民族的壯麗詩篇。他們是炎黃子孫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更是我們無錫人的驕傲!這些從“尚德重教”的吳他文化中孕育出來的杰出人物,賦予了無錫更為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無錫數千年人文史因他們而增添了一份蕩氣回腸的浩然正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們通過對先輩的追思和緬懷,來增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為中華民族發展史續寫嶄新的篇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井岡山會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陳翰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897-2004)</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陳翰笙是馬克思主義農村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世界歷史學家,卓越的國際活動家。1897年2月5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24年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次年由李大釗介紹加入共產國際。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村經濟調查,論證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從理論上配合了黨領導的土地革命。1935年在莫斯科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經手轉為中共黨員。后至紐約任《太平洋事務》季刊編輯,以開明學者身份宣傳黨的主張,對美國政府的決策產生過重要影響。1939年在香港與國際進步人士發起成立工業合作國際委員會,為抗日根據地籌集了大量援助經費。1944年后先后在印度、美國講學和開展國際上層統戰工作。1951年初應周恩來總理之召回國,先后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世界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等職。2004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開屏農村經濟調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陳翰笙主要著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陸定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06-199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陸定一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宣傳思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1906年6月9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后歷任團中央宣傳部、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解放日報》總編輯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長等職,在黨的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新中國成立后,繼續擔任中宣部部長,在黨的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59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62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65年兼任文化部部長。“文革”中,他受到殘酷迫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補選為中共中央委員,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在黨的十二、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96年5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陸定一起草、以朱德總司令名義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布告首次使用了“紅軍萬里長征”的提法、此后“長征”這一特定歷史概念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應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萬 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王昆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02-198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王昆侖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政治活動家,詩人、紅學家和文藝理論家。1902年8月7日出生,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22年由孫中山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大革命時歷任黃埔軍校教官、北伐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秘書長等,四一二政變后辭職赴廣州。1933年與錢俊瑞、張錫昌等在南京組織“讀書會”,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長期在國民黨內從事民主運動和對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1935年秋,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并任立法院立法委員。抗戰時期,參與民革前身中國民主革命同盟、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的組建工作。建國后,歷任政務院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副市長等職,“文革”期間遭到殘酷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擔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代主席、主席,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1985年8月23日病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王昆侖詩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蔣南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13-198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蔣南翔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我國青年運動的著名領導人。1913年9月7日出生,江蘇宜興人。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3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北平市學委書記,全國學聯黨團書記,中共中央青委宣傳部長,東北局青委書記等職。他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他的“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名言,成為召喚全國愛國學生奮起抗日救亡的號角。建國后歷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籌委會副主任,團中央副書記、書記處書記,清華大學校長、黨委書記,中共北京市委常委、高等學校黨委第一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高教部部長,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國家科委副主任,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等職。1988年5月3日在北京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此場景表現蔣南翔在清華大學地下印刷廠車間奮筆疾書《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的情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潘漢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06-197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潘漢年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中共隱蔽戰線、文化戰線和統一戰線的卓越領導人。1906年1月12日出生,江蘇宜興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第一任書記,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中共中央社會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社會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等職。1955年4月他在肅反運動中被誣陷為“內奸”、“反革命分子”而被捕入獄,成為建國后第一起震驚全國的大冤案。1977年4月14日含冤病逝于湖南長沙。1982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6年11月,潘漢年作為中共談判代表與國民黨方面的陳立夫在上海滄州飯店進行了關于國共合作抗日的第一輪談判,此場景表現潘漢年作為談判密使、到達上海時的情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邦憲(博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07-194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憲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家,黨的新聞事業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07年6月24日出生,又名博古,江蘇無錫人。學生時期參加進步團體中國孤星社、錫社,主編《無錫評論》。1925年五卅運動期間積極投身無錫等地的反帝愛國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回國后,1931年4月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1931年9月起擔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負總的責任。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秦邦憲當選為中央主要領導人。遵義會議后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南方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主任兼《解放日報》社社長和新華通訊社社長等職。1946年4月8日,在參加重慶談判后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遇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41年后,秦邦憲擔委員會主任兼《解放日報》社社長和新華通訊社社長。經過整風運動,他努力轉變作風、改進工作,提出了"全黨辦報"等一系列正確的辦報思想,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報紙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充分發揮了"黨的喉舌"作用,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此場景表現了他在延安清涼山窯洞里為編輯《解放日報》通宵不眠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姚桐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22-196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姚桐斌是我國航天材料和工藝的奠基人,被譽為“兩彈一星功臣”。1922年9月出生,江蘇無錫人。早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學博士學位,1954年到德國亞亨工業大學任研究員及助理教授,被德國同行稱為“研究金屬及合金粘性現象的著名科學家”。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冬回國后,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七室主任,六所所長,七零三所黨委常委、所長等職。在我國航天事業初創階段,組建、領導了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建立并形成了材料、工藝、高溫檢測等研究及有關設備研制體系,組織制定了航天材料近期科研計劃和中長期預研發展規劃,領導開展了幾百項課題研究和技術攻關,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為我國火箭及衛星研制提供了材料保證,為國家培養了一代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人才,為我國運載火箭及導彈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文革〞動亂中,1968年6月8日不幸遇害。1978年3月18日,經中共中央批準,追認為烈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姚桐斌是我國航天材料和工藝的奠基人,"兩彈一星功臣"。他主持研制的幾百項新材料、新工藝,廣泛應用于航天飛行器,為我國運載火箭及導彈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孫冶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908-198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孫冶方是我國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1908年10月24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23年秋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無錫第一個中共支部的書記。1925年9月赴蘇聯留學。1930年回國從事工人運動和左翼文化運動,參加陳翰笙組織的農村經濟調查。1937年后歷任中共江蘇省委文化界運動委員會書記、中共華中局宣教科長、蘇皖邊區政府貨物管理局副局長、中共華東局財經委員會秘書長等職。解放后,歷任上海市軍管會重工業處處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國務院統計局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等。他強調經濟發展中的價值規律并提出改革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設想,曾受到錯誤批判。“文革”后,他的許多改革主張被采納,并先后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1983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孫冶方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為指導,創造性地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僅推進了我國經濟科學的深入發展,而且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社會主義經濟論》這部代表作,是他"文革"時期在獄中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反復默誦,打腹稿而成的。此場景表現了他晚年依然孜孜不倦地查閱資料、勤奮工作的情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部分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錢俊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錢俊瑞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黨在文教戰線的杰出領導者。1908年9月28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29年參加陳翰笙領導的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工作,1933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以大量調查研究成果論證了中國農村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從理論上配合了黨領導的土地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文化界救國會黨團書記、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黨團書記等職,為擴大抗日救國統一戰線、推進抗日救亡運動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39年后,歷任新四軍軍部戰地文化服務處處長、中共中央華中局文委書記、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長、新華社北平分社社長兼總編輯、《解放日報》和新華社社論委員會主任。建國后,歷任教育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文化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1985年5月25日逝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周培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02-199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周培源是杰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戰士。1902年8月28日出生,江蘇宜興人。192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隨之赴美留學。1929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1943年至1946年再次赴美,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美國當局多次以優厚待遇邀他加入美國籍,均被他婉拒。1947年4月,周培源率家人回到祖國。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政務之余,周培源在廣義相對論和流體力學湍流理論方面取得許多成果。1980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法學博士稱號,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晚年與夫人王蒂徵一起將畢生收藏的名貴字畫共145幅無償捐贈給無錫博物館。1993年11月24日逝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周培源是集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國家領導人,主要致力于理論物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相對論及流體力學湍流理論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他不僅是科學巨匠,也是科教楷模,為國家培育了大批科研人才。此場景表現了他出席引力理論與相對論天體物理討論會時作相對論學術報告的情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部分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王 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37-200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王選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科學家,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杰出的社會活動家。1937年2月5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1987年后歷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文字信息處理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出版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起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等職,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從1975年開始,主持我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電子出版系統的研究開發,使漢字字形的信息壓縮和復原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被評為198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并獲得1986年第1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牌獎和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九項大獎。1992年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是國內惟一四度獲國家級獎勵的項目。他本人于1987年獲中國印刷界的最高獎畢昇獎,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2月13日病逝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此景表現他與助手查看華光 III 型激光照版系統輸出的世界上第一張中文狼紙膠片的情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部分遺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 href="http://www.xsjgww.com/5551i3qj?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1160242"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參觀王選事跡紀念館</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薛暮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04-200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薛暮橋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1904年10月25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起參加陳翰笙組織的農村經濟調查,并參與發起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1938年后歷任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訓練處副處長、抗大華中五分校訓練部部長、代理政治部主任。1943年后任中共山東分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山東省抗日民主政府工商局局長、省政府秘書長兼實業廳廳長、華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秘書長兼私營企業局局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國家計委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國家經委副主任、全國物價委員會主任。1976年起,任國家計委顧問兼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總干事等職。薛暮橋在其經濟著作中系統地提出了財稅、金融、價格、外貿以及國有企業等體制改革的方案,倡導和推動了經濟體制的市場取向改革。2005年3月,獲第一屆中國經濟學杰出貢獻獎。 病逝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薛暮橋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經濟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其代表作《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被譽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啟蒙教材"。此場景表現了他晚年伏案著作的情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薛暮橋主要著作目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部分遺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榮毅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16-200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榮毅仁是中國現代民族工商業者的杰出代表,卓越的國家領導人,偉大的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戰士。1916年5月1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50年,任上海申新紡織印染公司總管理處總經理,并兼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曾任民建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任。1956年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率先把全部企業和國家合營。1957年當選為上海市副市長。1959年調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1978年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9年在鄧小平支持下,他主持組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并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他還先后擔任全國工商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等職。1983年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5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2005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榮毅仁半身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活動照片及部分遺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上述人員外,下列無錫人也為中華民族的復興鞠躬盡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朱啟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1919~197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朱啟祥,1919年5月26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37年夏畢業于江蘇省洛社鄉村師范學校,后在小學任教。1939年2月赴丹陽參加新四軍,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黃橋、車橋、天目山、宿北、萊蕪、孟良崮、雕杞、淮海、渡江及上海等戰役,曾任秘書、教導員、旅政治部組織科長、團政治部主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建國后,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歷任師副政委、師政委、軍參謀長、副軍長,軍政委、軍長、武漢軍區炮兵政委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積勞成疾,1977年9月8日在武漢病逝,1983年3月31日,國家民政部批準其為革命烈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孫克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1909-200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孫克定,著名數學家,生于1909年10月23日,江蘇無錫人。1928年畢業于私立無錫中學,1932年于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肄業,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黨的外圍組織上海社會科學研究會總會研究部長。1932年春在無錫因組織“牡研”無錫分會及海燕文藝社而被捕。1933年秋被營救出獄后,即在南京從事地下活動。隨后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及抗日救亡活動,任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執行委員兼總干事,1937年在無錫發起組織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任團長,率領百余抗日青年赴南昌參加新四軍。歷任浙南救亡干部學校政治教員、蘇北抗大五分校政治教員、新四軍三師軍工部研究室主任、山東大學數理系主任兼教授等職,建國后,歷任上海軍管會高教處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華東辦事處副主任、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兼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兼運籌室主任、中國數學學會秘書長等職。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系統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陳志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1906~199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陳志方是我國優秀外交家,無錫張涇鄉陳家巷人,1906年7月30日出生,早年在無錫輔仁中學、上海南洋醫學院、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讀書。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無錫縣委委員,參加籌備無錫農民秋收暴動。1931年進入中央蘇區,歷任閩西軍區軍醫處長,中央軍委代總軍醫處長。紅軍總衛生部醫政局長、紅軍軍醫學校校長。1934年參加長征,任前方辦事處主任兼衛生學校校長、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政治主任教員。1939年7月起歷任中共天長,?胎、儀征工委書記,高寶縣委書記兼縣長。1941年3月起,先后擔任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三團政治處主任,八旅政治部主任兼鹽阜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5年10月隨三師開赴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黑龍江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四十九軍政治部主任。參加過著名的四平保衛戰、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建國初期,曾任中共廣州市委常委、廣州市政府秘書長、副市長。1956年起從事外交工作,先后擔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敘利亞、伊拉克、烏干達、瑞士、越南特命全權大使,外交學院副院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薛葆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1916~199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薛葆鼎,著名經濟學家。1916年6月27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三十年代就讀于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與化學系,因參與領導南京“一二九”學生運動被迫轉學,1941年畢業于成都金陵大學化工系,獲學士學位,1947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1946年至1948年為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領導留美科技人員工作。1949年4月參加中央南下大隊,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軍事代表。1953年起,任國家建設委員會重工業局第一副局長、國家計劃委員會重工業局第一副局長等職。1978年起,歷任中國基本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顧問等職。他長期從事工業經濟管理與經濟研究工作,主張突出投資傾斜到改進全國生態系統、重點建設應優先安排防洪防旱、治沙治堿以帶動工農業生產與整個社會經濟系統。是我國基本建設經濟學科和社會經濟系統工程學科的主要倡導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柳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1906-200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柳方,著名經濟學家,無錫胡埭鄉張舍村人,1906年1月7日出生。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農民運動。1929年參加由陳翰笙主持的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團,任組長。1933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任理事。1935年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任執委會委員,抗戰時曾任私立西南商專、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教授,廣西省政府財政廳秘書,廣西銀行總行經濟研究室主任,《廣西日報》主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專員。抗戰勝利后,任《文匯報》社論委員兼經濟版主編,建國后,歷任中國花紗布公司華東區公司經理,華東貿易部計劃處,物價處長,中央商業部工業商品局副局長,中財委六辦、國務院八辦商業組、宣傳組組長,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領導小組成,《經濟研究》編輯部主任,《世界經濟》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副理事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包厚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11-199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包厚昌是長期在江蘇省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深受干部群眾敬重的優秀領導干部。1911年9月29日出生,江蘇無錫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8月參加黨領導下的革命工作。1937年底隨“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至新四軍南昌辦事處做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包厚昌歷任江南抗日義勇軍三路連政治指導員,新四軍蘇中六分區司令員等職,為堅持開展蘇南抗日武裝斗爭,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包厚昌歷任蘇中一分區政治部副主任,華中十地委常委兼蘇常太工委書記,中共華中工委江南工作委員會副書記。他參加了粟裕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在蘇錫常一帶開展武裝斗爭,發動群眾抗租反“清剿”,1949年4月隨解放大軍渡江作戰,接管新建的無錫市。建國后,包厚昌歷任中共無錫市委常委、副市長、市委書記兼市長,1960年4月到1967年5月,歷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副省長兼計委主任、省委書記處書記。1979年2月起,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省政協主席。</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睢宁县| 绿春县| 曲阜市| 宾阳县| 尉氏县| 墨江| 九龙城区| 清水河县| 六盘水市| 海安县| 米林县| 晋江市| 绍兴县| 大关县| 娄烦县| 襄樊市| 吉木乃县| 黎川县| 英吉沙县| 黑龙江省| 清徐县| 弋阳县| 平塘县| 贵德县| 平遥县| 沾化县| 剑河县| 平谷区| 安图县| 沭阳县| 洪江市| 兴仁县| 塔城市| 游戏| 宝清县| 霍邱县| 永新县| 太白县| 连山|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