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書推薦|《師范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原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有度文化 YOUDU</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有度文化 YOUDU</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5年04月10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山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師范生》李燕燕|著定價:52元北岳文藝出版社·有度文化2025年2月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李燕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獲第五屆茅盾新人獎,第六屆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優秀作品獎,第八屆、第九屆重慶文學獎,重慶市第十六屆“五個一工程”獎,《北京文學》獎,《山西文學》獎等。 作品入選“中國報告文學年度優秀作品推薦”“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等榜單。 代表作品:《無聲之辯》《我的聲音喚你回頭——與〈民法典〉關聯的女性權益故事》《食味人間成百年》 《創作之傘——中國文字著作權保護紀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品簡介《師范生》,是第五屆茅盾新人獎獲得者李燕燕創作的一部長篇報告文學,真實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至今四十多年來,我國師范生群像的巨大社會變遷,生動刻畫了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而甘于奉獻的師范生人物群像,還原了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脈絡,反映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本書以楊大萍、楊小萍、劉麗榮等出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量中師生的人生經歷為切入點,回顧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師生作為基礎教育的頂梁柱,懷揣夢想投身教育,扎根鄉鎮,書寫了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廣大鄉村基礎教育的輝煌。隨著時代的變化,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曾經被譽為“國家干部”“吃皇糧”的中師生,面臨生活壓力、學歷提升的壓力等多種壓力,光輝不再。到20世紀90年代末,中師生已經走入歷史,高等師范教育(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師范學院或師范大學)得到迅猛發展,無數師范大學生逐漸投身教育一線,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主力軍。作者通過對大量80后、90后師范大學生的采訪,在展示他們多樣人生的同時,也真實反映了這群師范大學生面臨的人生理想與生活境遇、職業生涯之間的矛盾。《師范生》意圖喚起全社會對教師的關注,書中人物的堅持與奮斗,也激勵著當下的師范生堅守初心、努力向前。每一位教師,都在自己的時代傳道授業解惑,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抹微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創作談在創作的過程中,我曾把先期寫出來的一些片段公開給讀者——楊大萍、楊小萍及她們的同學,這樣一群師范生。原想著這些年寫師范生的文學作品不少,這樣有感而發的短小片段在挑剔的讀者眼前,也就是一晃而過。不承想,這樣的紀實作品卻引來諸多關注,最明顯的反應,是微信群及朋友圈的評論,以及通過各種渠道發給我的私信。 “我也是師范生,1985 年讀的中師,在村小教書將近十五年,此后換工作進城,一路風風雨雨……”一位未曾謀面的微信群里的朋友私信我。那段留言有三百多字,簡單介紹了一個早年中師生的個人奮斗史,念書,執教村小,進城務工,離婚,創業,也三言兩語講到自己在村小教過的學生,”如今是個廳級領導”。 有人在朋友圈講到了自己與中師同學當年的情誼:“他的腿摔折了,寢室里幾個人自行分工,輪換著背他去教室,幫他打飯,替他輪值打掃衛生。后來我當老師,也總是拿這事教育班里的孩子要團結友愛。” 有人在某公眾號留言:“當年我是初三年級的班主任,是個民辦教師。學生中考,第一批次就是中師,第二批次中專,第三批次高中。農村孩子上學就是為走出大山。中師、中專當時國家包分配,故最優秀的學生都被中師、中專錄取了。就連我這個已在教育學院取得大專學歷的民辦教師,為了轉為公辦教師,也報考了中師……全縣那么多民辦教師,競爭相當激烈。我那年全縣才錄取了四名民辦教師。隨著以后的中師、中專國家不再包分配,高中也就變成第一批次錄取……” 有人私信我:“師范大學生很值得關注。高考填報志愿,師范院校的報考率從 20 世紀 90 年代末到現在,就是一條高低起伏的曲線。曲線的走向,是市場經濟繁榮程度、社會發展多元化、人們價值取向變化以及中國教育轉型的綜合反映。” “做了高中班主任的師范大學生有話要講。把學生從高一帶到高三,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過程。師范專業課里,永遠不會提到那樣復雜的眾多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公眾號跟帖留言。 在一場新書分享會上,一位文友鄭重其事地告訴我,如果我這部長篇報告文學正在寫,那么他一定支持,他會主動接受采訪,告訴我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是在那場分享會上,一位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教授直接對我發起邀請,請我采訪他們師范專業的學生。 出乎意料的熱烈反饋,讓我既慚愧又焦急。 慚愧的是,原本看似豐滿的部分文本,在眾多留言面前竟然顯得有些單薄和蒼白。是啊,關于師范生,竟然還有那么多的話題和故事,我都沒有寫到或者說沒有注意到。后來,我在《文藝報》上讀到復旦大學中文系在讀博士謝詩豪的一篇文學評論,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在關于非虛構的文章的留言中常常有讀者分享相似或相關經歷……這些留言可以被視作對正文的補充。換個視角,也可以說一篇非虛構推文是一個文本群。留言提供了更豐富的閱讀和理解空間,讀者也可 以嘗試參與到文本群的構建中去。如此,正文故事更像一個觸發器,它喚醒了大家與此相關的記憶。”我很贊同這個觀點,打算在后續的寫作中,集合這些有意無意搭建起來的“文本群”。 素材不缺,大家紛紛表示愿意接受采訪,甚至提供了時間更久遠的線索。我也發現,寫作越往后越有難度,關于師范生的方方面面可謂千頭萬緒。我聯系了留言者,又設法四處尋找新的受訪者,重慶、四川、貴州、江蘇、安徽、北京、上海……緊鑼密鼓的訪談 ,以及當事人帶著感情的回憶和講述,最終讓我的整體寫作脈絡變得清晰起來。這是一棵大樹,這棵大樹是我們的國家,教育是這棵大樹深扎的根系,向陽而生的枝葉一面接收根系輸送的養分,一面也用經過復雜轉化 的營養滋養大樹。或許,師范生就是大樹上那些茂密的枝葉。 從2023年到2024年,我一直在記錄,記錄這些枝葉在時代里搖曳生姿的形態。</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七台河市|
璧山县|
门源|
公安县|
宝坻区|
永修县|
新营市|
扬州市|
永丰县|
龙口市|
亳州市|
云和县|
沐川县|
井研县|
大邑县|
德钦县|
通海县|
靖西县|
钟祥市|
贵溪市|
务川|
宁陕县|
台江县|
思茅市|
长兴县|
肥乡县|
迭部县|
凌云县|
平潭县|
格尔木市|
安多县|
准格尔旗|
县级市|
荔浦县|
漠河县|
攀枝花市|
开封县|
丰台区|
竹山县|
黑山县|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