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城市?藝術

阿锠李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州美院美術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城市作為藝術現場》展</b></p> <p class="ql-block"><b> “城市作為藝術現場:從空間到日常的邊界流變”展覽關注中國當下藝術實踐與城市空間的互動,關注藝術家的個體經驗與藝術表達所涉及的城市問題及日常生活。</b></p><p class="ql-block"><b> 本展覽邀請了19位/組藝術家參與“城市作為藝術現場”、“城市問題的思考介入”、“城市空間的日常轉譯”三個單元的討論,希望通過藝術家的個體實踐與視角,關切城市的若干可見與不可見、有形與無形、整齊與雜亂、真實與虛構、公共與私密的邊界流變。</b></p> <p class="ql-block"><b>  展廳並沒有按三個章節依次排展,因此本篇是看完后重新編排的。城市與藝術通過各種藝術型式紐帶連結了起來,由于不少是行為藝術,我囫圇吞棗似的走馬觀花,看懂了個大概,你不妨也來吞個棗!</b></p> 1. 城市作為藝術現場 <p class="ql-block"><b>第一單元藝術家二高、何利平、胡向前、厲檳源、劉慶元、林一林、第一芬蘭松館,通過在城市的不同場域展開工作,探索身體與城市空間、社會肌理的交互關系。</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劉慶元/《黃褐色》/木刻裝置、影像、黃麻布、箱架/2022年</b></p><p class="ql-block"><b>劉慶元/出生于重慶市,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現為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兼實驗藝術系系主任,教授碩導。廣東省美協實驗藝委會副主任,廣東省美協版畫藝委會委員。劉慶元主要工作方向是當代藝術設計的社會融入方法、跨學科實踐和創作。</b></p> <p class="ql-block"><b>作品的命名“黃褐色”來自于木刻板材、黃麻布、物流貨運托架的基本色調,這種顏色和工廠、勞作、搬運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連,既是作者工作的常態寫照,也是他的膚色。身處這個你追我趕的時代,時間的號角早已吹響,藝術勞工投身于這一片“沸騰的生活”,風馳電掣般地行動,任何的停頓和猶豫都顯得“不合時宜”。“黃褐色”是一種多方位的肉身在場,一種話語橫飛、眾聲喧嘩的日常景觀,它發出帶有時代癥候的聲音;但這又不是統一的激情昂揚的呼喊,而是充滿雜音的“聒噪和低語”,折射出社會的多棱鏡像。</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生活廣場》/噴繪布、電視、高清視頻 補光燈、生活用品等/2020</b></p><p class="ql-block"><b>荊竹生活廣場是藝術家利用個人形像為一棟類似于"桶子樓"樓的一樓所有小商鋪(16家),拍一個專屬于自己店鋪的視頻和平面廣告。</b></p><p class="ql-block"><b>荊竹生活廣場修建于2007年 是一棟長方形的獨棟商住兩用商業樓,這棟樓的中間是天井,天井周圍是走廊的建筑結構布局,極像一幢"桶子樓"。 這些元素構成了它多元豐富的市井生活業態。</b></p><p class="ql-block"><b>荊竹生活廣場一樓的商鋪業態有診所、小超市、面館、面包店、藥房、水果店、早餐店、米粉店、鹵肉店、酸辣粉店、串串店、生鮮店、燒烤店等社區商業業態。</b></p><p class="ql-block"><b>當下一切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日常都是這個時代的縮影。</b></p> <p class="ql-block"><b>點擊視頻??觀看街景</b></p> <p class="ql-block"><b>何利平</b></p><p class="ql-block"><b>1983年2月10日出生于四川,2007畢業于川音成都美院2002級雕塑系。現任四川省雕塑學會副會長。2015年碩士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現工作生活于成都。2003年至今主要以現場藝術、影像、裝置的方式進行創作。</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何其沃,八〇后的舞者、編舞,熟悉的都叫他二高,據說來自他的英文名 Ergao 。二高出生于廣東陽江,少年入藝校習舞 也曾在香港演藝學院學習。他從呈現改革開放初期迪斯科時代的舞蹈劇場作品《來來舞廳》(2015)開始,受到很多關注。</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在短片中,順德奶奶在時間女神的幫助下穿越過去和未來,參與了一場跨越時空和階層的舞蹈派對。</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躲貓貓</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第一芬蘭松館是以木材料芬蘭松為基礎的材料創作小組,由八位不同專業的成員組成。時常根據不同的公共項目以開放的態度跟朋友一起交流、合作。</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芬蘭松館,《拉起朋友的手一起出來玩》,2025,綜合媒介</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厲檳源/1985年生于中國湖南永州,201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于永州和柏林 ,他的作品享譽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各地展出,並被紐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香港 M +模文化博物館等機構永久收藏。厲檳源跟通過行動,親為行為藝術表演進入日常社會的不用領域。</b></p> <p class="ql-block"><b>  臭水溝的春天</b></p><p class="ql-block"><b> 2月,厲檳源還住在北京黑橋的城鄉結合部。這里的大多數居民也和來的租客,迫于生存壓力,在環境紊亂、疏于管理的城市邊緣地帶生活、堅持和打拼著。春節期間,因處外的煙火給了厲檳源靈感,抱著一個自制的煙花裝置轟炸黑橋村口一條骯臟的臭水溝。在鏡頭里繽紛煙火充滿生機勃勃,而背后的指象耐人導味。</b></p> <p class="ql-block"><b>點擊視頻?? “臭水溝的春天”</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林一林,1964年生于廣州,現居住和工作在紐約和廣州。1990年,他共同建立“大尾象工作組”。他參與的大型國際展覽包括“移動中的城市”(1997)、“第二屆約翰內斯堡雙年展”(1997)……</b></p> <p class="ql-block"><b>《臺風》4K單頻錄像,彩色,有聲</b></p><p class="ql-block"><b>點擊視頻??</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胡向前1983年生于廣東現生活于北京</b></p><p class="ql-block"><b>胡向前于2007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于北京。胡向前的創作形式主要包括行為和影像作品,靈感來源于對周邊生活環境與現實的敏銳觀察和獨特思考。他善于運用對比手法,把身邊的小事放大到社會環境中,以幽默的風格尖銳地探討表象的本質。</b></p> <p class="ql-block"><b>《兩個男人》是以兩個站在斑馬線上的人為靈感,他們其中一個身著綠衣,另一個身著紅衣。藝術家說:"紅衣人和綠衣人是鄰居,但 他們之前從來沒有機會相遇。因為當其中一人被物質化時,另一個人就會消失。我覺得如果能讓這兩個人同時出現應該會很有趣。所以我舉辦了一場舞會讓他們自由地跳舞。"</b></p><p class="ql-block"><b>《兩個男人》是一場極具表現力的舞蹈,最初在室外的斑馬線上進行的演出。</b></p> 2. 城市問題的思考介入 <p class="ql-block"><b>第二單元藝術家葛宇路、李燎、翁奮、鄭國谷、莊輝,在“城市問題的思考介入”單元中,藝術家通過創作討論城市的結構、分層、流動、地理等問題。</b></p> <p class="ql-block"><b>?? 網紅藝術家,挺有趣的一件藝術品,領人津津樂道。這應該是本展覽最精彩的作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中央美院碩士生葛宇路利用其姓名中路字的巧合,藝術家將一條北京的無名路標記為 “葛宇路”,這條路名迅速被各大網絡地圖收錄,并被官方政府承認長達三年之久。后因為網絡曝光和大量討論,當地街道辦迫于紀律監察等壓力將這塊路牌強行摘掉。</b></p> <p class="ql-block"><b>葛宇路,先后畢業于湖北美院動畫學院媒體系、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在中美研究生畢業設計時利用自己名字中的“路”字,命名了一條街道。</b></p> <p class="ql-block"><b>葛宇路 1990年生于武漢,住在北京的六環內,近期喜好外地流竄。兩次胃出血看倒住院,所以目前拒絕酒精。吃飽了撐著時就會做所謂的"藝術"和創作。參加過國內外各種展覽,也試著策劃和寫作。最近幾個月在籌備一個從未有過的活動叫哲學節。</b></p> <p class="ql-block"><b>新命名為“百子灣南一路”</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莊輝1963年出生在距油田70余公里的玉門鎮。與眾多當代藝術家不同,莊輝的青少年時代不是從中學到大學,而是從十五歲就開始在重型機械廠作為產業工人度過的。</b></p> <p class="ql-block"><b>  我66年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在玉門油田工作了四、五年,后輾轉長慶油田。莊輝是63年才出生,當年還在上幼兒園,不過我們都在遠望祁連山的地方呆過。這里把他的作品《玉門》系列作品放幾張在這里,回憶和觀賞。</b></p> <p class="ql-block"><b>?? 四件被安置在“無人區”的裝置作品(《傾斜11度》、《木工師傅的邊角料》、《無題》、《圖庫-A57104563》),以及在青海和新疆交界處一個已經荒廢的自治縣舊址殘垣上繪制的作品《尋找牟麗麗》。作為實物的作品被永遠留在了沒有觀者的無人區,與砂石相伴,孤立在星空與荒漠之間。而作為記錄的照片及視頻則在站臺空間展示,帶領人們跨越時空,尋找大漠之上的記憶與情懷。(節選自《藝術中國》)</b></p> <p class="ql-block"><b>??《傾斜11度》行為藝術、攝影,2008</b></p> <p class="ql-block"><b>??《無題》行為藝術、攝影,2012</b></p> <p class="ql-block"><b>??《木工師傅的邊角料》行為藝術、攝影,2009 ??《圖庫-A57104563》</b></p><p class="ql-block"><b>行為藝術、攝影</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尋找牟莉莉》/行為藝術、攝影,/2014 </b></p><p class="ql-block"><b>1999年夏天,莊輝和朋友從洛陽騎行至拉薩,途徑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并認識了當地姑娘牟莉莉。她對他們十分好奇,并帶二人去附近的當金山觀日落,兩人當時分別和莉莉合影留念,其照片被莊輝保存至今。二十年后,莊輝故地重游卻不見當年的縣城,原來,它早已整體搬遷了,而那個座滿載記憶的老城除了在地圖上有一個叫博羅轉井鎮的地名以外已成廢墟。莊輝尋著依稀的記憶找到了當年的清真寺,并在老城廢棄的土墻上按照當年的照片創作了兩幅壁畫,取名“尋找牟莉莉”。此地距離第一現場的展覽近一千公里,也算是兩組作品的相互關照了。令藝術家沒想到的是,故地重游的不只他一人,在創作“尋找牟莉莉”期間,總有曾經在老城居住的人們回到這里懷舊、野炊,而他們看到莊輝的作品、聽著莊輝的故事,也分享著自己與這片土地的情愫。時過境遷之下留存的是記憶深處的溫暖,孤冷荒涼的故事里更讓游子回眸牽掛。</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翁奮《踏入無地》攝影</b></p><p class="ql-block"><b>翁奮:1961年生于海南島,長期生活于海口。</b></p><p class="ql-block"><b>作品介紹:翁奮的藝術實踐始終關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現代性危機問題,個體在面對物質、社會、經濟變革中所產生的興奮向往與迷茫的心理變化,以及對于當代的無根性、無地性和飄浮性生存狀態的困惑、等待與掙扎的現象。</b></p> <p class="ql-block"><b>????《鳥瞰圖﹣上海》(小相架)/2005年,;《人類世地貌﹣﹣分界嶺(冬春)》</b></p><p class="ql-block"><b>2022-2023年,紙上噴墨打印</b></p> <p class="ql-block"><b>??《消逝的風景﹣(4)》/2021-2023年 噴墨打印</b></p> <p class="ql-block"><b>??《自然的態度﹣﹣無名(小樹林)》/2025年,紙上噴墨打印</b></p> <p class="ql-block"><b>??《自然的態度﹣﹣無名(1 》/2025年,紙上噴墨打印;《自然的態度﹣﹣無名(3)》/2025年,紙上噴墨打印</b></p> <p class="ql-block"><b>??《我們的方法--( S - G 模式)》/2025年,紙上噴墨打印</b></p> <p class="ql-block"><b>??《我們的方法﹣-(流動島嶼的替代選擇)》/2024-2025年,紙上噴墨打印</b></p> <p class="ql-block"><b>????《人類世地貌﹣﹣始遷祖》/2022-2024年,紙上噴墨打印</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李燎,1982年生于湖北洪湖,現生活和工作在深圳。2005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b></p><p class="ql-block"><b>??《勞動攝影》/2023 </b></p><p class="ql-block"><b>作品介紹:李燎作為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常以敏銳而不乏自嘲式的視角洞察并解構社會、家庭與藝術生產模式。對李燎而言,勞動意味著行動,觀念的嵌入往往建立于強大的身體行動意識。在龐大的社會機器里,他既是系統的參與者,也是超脫于系統的游戲者。</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鄭國谷,1970年出生于廣東省陽江市,1992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居陽江。</b></p> <p class="ql-block"><b>陽江市鄭國谷美術館是中國唯一以研究腦神經回路為主的美術館。分了四部分,第一部分:當下全球藝術走向;第二部分:智者的腦神經線;第三部分:在老子的坐標處相遇;第四部分:總體記憶。</b></p><p class="ql-block"><b>總體記憶,宇宙所發生的一切都會被記錄,就等于是一個共體。</b></p><p class="ql-block"><b>(說明多少讓人看的摸不著頭腦)</b></p> 3. 城市空間的日常轉譯 <p class="ql-block"><b>第三單元藝術家:曹斐、范勃、劉成瑞、李文楓、掉隊小組、布衣百跡、無界藝術</b></p><p class="ql-block"><b>“城市空間的日常轉譯”單元中,藝術家將日常生活的現象與問題轉譯為有形的作品,使日常生活場景和活動得以呈現和延續。</b></p> <p class="ql-block"><b>范勃: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現任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先后獲批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中國油畫學會副會長。</b></p><p class="ql-block"><b>我看過他的油畫展,因此知道這個藝術家。</b></p> <p class="ql-block"><b>我以為這是地震場景,其實不然,作品的名稱為“同溫層”。當然理解為震后場景也不為錯。</b></p> <p class="ql-block"><b>  在《同溫層》中,藝術家用審視的目光看待“同溫層效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固定認知,他顛覆了常規的視角:以拉大比例、分拆組合、純化色彩等方式將我們日常家居陳設重置為半隱半現、縱橫交錯的結構陣列,讓作品與這個“盒子”空間融合共生。</b></p><p class="ql-block"><b>“半隱半現、縱橫交錯的家居陳設陣列形成貌似日常物考掘的遺址現場。而日常物又是被拉大比例而建構起來的非實用品,穿梭其間的“渺小”的觀者不只是體驗到視覺上的陌生化與虛感,還包括因為奇觀化的造境而投射出的心理的畸變。因此,它也是一種關于劇場化世界的心靈考掘。” —— 范 勃 </b></p> <p class="ql-block"><b>這個作品佔了整個房間,可能是在這里規劃好創作的</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曹斐,1978年生于廣州,1997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附中,2001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系。曹斐現于北京工作及生活,她目前是活躍于國際舞臺的中國藝術家。她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國際雙年展和三年展,以及國內外各大美術館展出,包括紐約MoMA現代藝術中心、所羅門·古根海姆美術館、倫敦泰特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等。</b></p> <p class="ql-block"><b>《誰的烏托邦》</b></p><p class="ql-block"><b>在2006年,曹斐在她出生的中國經濟繁榮地區——珠三角,成為了一名西門子子公司歐司朗制造廠的駐地藝術家,獲悉了當代工廠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在六個月期間,她采訪了眾多員工,了解他們的背景、在自動化車間里的工作體驗,以及他們對于多面向生活的抱負。這場對話代表著藝術家和創作主體之間的真正合作,隨后轉化為《誰的烏托邦》這件作品的誕生,三段影像在事實和虛構之間、在日常和夢想的實質之間搖擺振蕩。</b></p> <p class="ql-block"><b>點擊視頻?? 《誰的烏托邦》</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劉成瑞1983年出生于青海,成長于半游牧家庭,2005年畢業于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生活工作于北京。作品涉及行為、繪畫和文字。2006年青海湖畔發起的“十年計劃”是其創作的人文基石,與眾多的參與者以“約定”為紐帶,重塑彼此的生命圖景和社會人格。</b></p> <p class="ql-block"><b>《瀾滄江計劃》/行為項目/2014</b></p><p class="ql-block"><b>劉成瑞從瀾滄江源頭(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出發,順流而下,通過各種支流的方向尋找盲童和沒有名稱的河流。并以盲童名字命名尚未名稱的河流,并標注到GOOGLE地球。</b></p><p class="ql-block"><b>該項目在“中國眾籌網”發起眾籌,在近百位支持者的參與中完成。</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李文楓</b></p><p class="ql-block"><b>1973年江西南昌出生,男,民族漢。現居住廣州。曾經:朋克樂隊創始人、音樂天堂全媒體總編、海石音樂創始人掛職:廣東省音樂家協會電聲吉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廣州烏克麗麗協會顧問、廣東省聲光科學促進會文化展演專業委員會主任、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吉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b></p> <p class="ql-block"><b>《就很好聽了》/聲音裝置/2025</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件作品片段,分別來自李文楓音樂經歷的三個時期的錄制時間、性狀、空間,和人。</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掉隊小組</b></p><p class="ql-block"><b>「掉隊」(又名阿掉隊)成立于2007年,主要成員張兆宏、邵康、梁碩、周翊、陳昕鵬。</b></p> <p class="ql-block"><b>《睡廟小書》/行為藝術/2007-2016</b></p><p class="ql-block"><b>作品介紹:活動以“基于規則的游戲”為主,參與者來去自由不一一介紹。所謂“基于規則的游戲”,就是由任意一個參與者即興提出一個游戲規則,其它人無條件執行。游戲項目包括“睡廟”、“造謠”、“毛筆字日記”、“賣權貓”等等,其中“睡廟”是持續時間最久參與人數最多的項目。所謂“睡廟”,就是找個山里的寺廟,過去睡個覺或休息一會兒玩一會兒,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做。</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布衣百跡》2019級實驗雕塑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指導老師:陳曉陽、任倢</b></p> <p class="ql-block"><b>“布?百跡”項目是圍繞康樂村及?州輕紡城區域的?次觀照與思考,從流動?群的?存現實、服裝產業的異化、勞動個體的價值、外貿?化的境況與城市化變遷等多個視點出發,呈現了康樂村居?和紡織業從業?群復雜?多元的?活境遇與勞作。</b></p><p class="ql-block"><b>?? (網絡圖片)</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無界藝術</b></p> <p class="ql-block"><b>無界藝術</b></p><p class="ql-block"><b>"無界藝術"是佛山市禪城區的社區文化藝術項目,由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冀然受邀擔任策展人。"無界藝術"以學習、交流、合作的態度參與"附近"的建構,旨在以穿針引線的方式,讓原本跨越社區的鏈接更加緊密。該活動共劃分為無界展覽流、社區共創、附近計劃、青年工作坊、無界對話、回聲計劃6個板塊,板塊之間保持著互動互鑒的關聯。上述不同板塊,可以從匯總與融合的角度再次進入相關活動的語境,回溯不同活動中的巧思,感受活動與社區之間的張力。在其中,各項活動跨越時空進行并置,既作為"無界藝術"的一分,也作為自在自為的獨立個體,使策劃者與觀眾一同在活動中反思活動,在問題上提出問題,從而讓"無界藝術"不被定義、無邊無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點擊視頻?? 無界藝術</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洪江市| 泰和县| 名山县| 景宁| 苏尼特左旗| 铜梁县| 广宁县| 凤山市| 荥经县| 通江县| 当涂县| 崇信县| 拉萨市| 桂平市| 衡阳市| 夏津县| 张北县| 昌平区| 沧源| 游戏| 辽中县| 响水县| 揭东县| 台北市| 平谷区| 禄丰县| 石阡县| 句容市| 株洲县| 康乐县| 德兴市| 营口市| 石屏县| 应城市| 左权县| 康马县| 台山市| 图们市| 荃湾区| 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