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東亞母女,相互爭斗又彼此依戀的一生(深度好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母女關系,這是一段復雜而深刻的情感旅程。在東亞文化中,這種關系尤為顯著,充滿了矛盾與依戀。訾非老師深入探討了母女關系中的種種矛盾,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母親的“重男輕女”傾向源于人類繁衍后代的本能,這種傾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影響著母女之間的關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母女之間的矛盾不僅源于生物本能,還與家庭內部的情感結構密切相關。在一些家庭中,母親可能因為夫妻關系不和而對女兒產生嫉妒,或者因為自身的原生家庭問題而在與女兒的關系中產生競爭感。這種復雜的情感結構,使得母女關系更加撲朔迷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盡管母女之間存在諸多矛盾,但她們之間的關系也充滿了深厚的依戀。母親對女兒的了解,使得她們之間更容易產生共鳴。然而,這種了解也可能成為控制的工具,影響著母女關系的和諧。母親的人格成熟度、父親的調解角色,都在母女關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她們常常會經歷“反向認同”的心理現象,試圖與母親表現出不同的樣子。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中尤為明顯,尤其是在女性主義文化的影響下,女兒們更傾向于追求獨立和自我實現,與母親的傳統價值觀產生沖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然而,無論母女之間存在多少矛盾,她們之間的依戀始終存在。這種依戀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如窗外的綠樹環繞,高樓林立,窗上的新年裝飾圖案,傳遞著對未來的美好祝福。在這樣的環境中,母女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家庭聚會中,母女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體現。圍坐一桌享用美食,桌上擺滿各式菜肴與米飯碗筷,這種場景不僅是家庭團聚的象征,也是母女關系的縮影。在這樣的時刻,母女之間的矛盾可能暫時被擱置,取而代之的是對家庭和親情的共同珍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母女關系是人生中一段深刻而復雜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她們相互爭斗,又彼此依戀。通過理解這種關系的復雜性,我們可以更好地面對和處理母女之間的矛盾,從而促進家庭的和諧與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幾乎所有探討母女關系的社會學、心理學著作都由女性寫就。在那些書籍的前言中就能發現,作者的寫作動機往往來自她們自身和母親或女兒之間出現的問題。實際上,在研究者中,對“母女關系”的關注并非局限于女性。下面是資深心理咨詢師和督導師訾非老師,對于“母女關系”這一心理課題的研究和關注。 母女關系是人際關系中最復雜的關系之一我認為,母女關系中所包含的矛盾比任何其他關系都多,同時也多于母子關系。母女關系非常復雜,矛盾也多,往往比母親和兒子的關系更復雜更矛盾。我們經常能觀察到,甚至到了年齡很大的時候,很多女性仍然與母親有激烈的矛盾。為什么會這樣呢?當我們談起心理現象,一般會從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入手去綜合地理解。心理學有一個分支叫“進化心理學”,它從人類作為生態系里的一個成員的角度去理解人類的性格、動機、偏好等對于生存的意義。人類的天性趨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后代數量和保證后代的存活率。母女關系可以從進化心理學解釋的部分在于:母親的“重男輕女”傾向影響了母女關系,而母親們的“重男輕女”又和人這種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有關。例如,當一個母親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時,我們經常觀察到,母親更偏愛兒子。這種偏向,有助于母親后代數量的增加。因為女兒所能繁衍的后代是有限的,尤其在古代,醫療條件不好、嬰兒存活率不高的情況下。當母親把更多資源留給兒子,比她把資源朝女兒傾斜,其后代數量增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母親的“重男輕女”心理,是人類在進化的生存競爭中帶來的本能。在道德層面上,受過一定教育的人是不認同“重男輕女”這個傾向的。但是教育和媒體的普及直到現代社會才得以實現,仍然有大量的人在生活中主要受天性的左右。如果缺乏這方面的道德反思能力,那么母女失和、甚至婆媳間的明爭暗斗,也就難以避免。當然,文化并不總在糾正人類天性里過時的東西,有些文化反而會強化人類的某些天性,哪怕它已經過時了。例如在許多文化里,兒子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做母親的人也會因為文化的認可而把她的偏愛合理化。母親和女兒之間有一種天然的矛盾母親和女兒之間有一種天然的矛盾。但是這種根植于天性的矛盾在當下現代社會里似乎更激烈了。這可能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在傳統農業社會里,女性一般十三四歲之后就會離開原生家庭了,從此生活于丈夫的家庭里,與原生家庭在物理空間上就很有距離。發展心理學在研究青少年親子關系時發現,女性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具有比較強烈的離家傾向,會有一段時間特別想離開原生家庭。就我的觀察來看,一般就是在十三歲到十五歲左右這個年齡。女孩想離開原生家庭的“沖動期”與傳統社會主張的婚齡是合拍的。在現代社會,女孩一般要到上大學時才能離家,在那之后還有現代化通信工具可以與母親聯系。整個青春期,她們都在母親的“陰影下”成長。尤其在我們的社會里,應試教育和高考體系的壓力下,母親對青春期女孩子的“管控”是格外多的。因此在女兒內心里難免會有沖突:一方面想成為自己,另一方面又感受到外在過于嚴格的管束。這個階段往往會持續6年的時間。這段經歷可能導致很強烈持久的母女沖突。 除了生物進化層面上的那些因素,母女之間的矛盾也與家庭內部的“情感結構”有關。在父母和女兒這個復雜的三角關系里,如果夫妻之間形同陌路,父女關系卻很好,母親可能會感到嫉妒,家庭的基本結構就是不平衡的。如果夫妻關系足夠好,父親愛女兒,母親不會感到嫉妒,反而會感到幸福。還有一種特別的情況:如果一個母親的擇夫目的是給自己找一個“父親”,以補償她在原生家庭里的父愛缺失,那么她在自己的家庭里的身份認同,就不是一名母親,而是一名女兒。這個時候母親與女兒之間也可能會有競爭的感覺。母親與女兒之間更容易成為朋友嗎?這要區分“了解”和“理解”。同為女性,母親可能比父親更了解女兒的心理活動。但是運用這個“了解”,既可以讓母親更容易理解女兒,也可能讓母親更便于控制女兒。母女關系是否和諧,與母親的人格是否成熟有很大關系。另外,父親作為調解者的角色也很重要。要承擔母親的角色,她的心理年齡不能太低。如果她看到了女兒的問題或者與女兒觀點不同,她需要斟酌如何表達才好,這很考驗母親的人格成熟度。母親的成熟意味著她有足夠豐富的社會閱歷,很好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不那么自戀;而且能夠根據孩子成長的階段,以此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母親和女兒之間的關系很難成為閨蜜那樣的關系,而且其實也沒必要那樣。即便孩子成年,孩子內心之中依然希望父母保持父母的角色,這個角色不一定像小時候那樣體現在如何做具體的事情,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領袖。孩子在遇到一些人生大事比較焦慮的時候,期待父母能以穩定的情緒去面對。即便有的時候母女之間看上去像姐妹,遇到大的事情,母親還是應該比孩子更淡定、超脫,這才是孩子需要的母親的狀態。當然如果實在做不到,只能是一個“知心姐姐”的角色,也好過一個事事都要干涉的權威的角色。更多的女兒絕不想重復母親的人生我們在談人的生物性的時候提到,青春期有一種叫“反向認同”的心理現象。簡單地說,就是:孩子想要表現出與父母、尤其是同性的父母不同的樣子。如果上一輩的母親相夫教子,女兒可能會更想上學;如果上一輩的母親熱愛事業勝過愛孩子,女兒可能會更想要親情;......這種反向認同在母女和父子關系里很常見。你會看到很多這樣“反向認同”的現象:父親做的職業,兒子里沒有一個人在做,反倒是女兒可能會繼承,因為女兒的叛逆指向的是母親。 如今女性主義文化流行起來之后,女兒們在價值觀上和母親經常大相徑庭。所以不想重復母親的“第二性”人生,女兒這種感受在一段時間里一定會變得很普遍。也就是說,與“想要成為母親那樣的人”比起來,更多的女兒認定自己絕不想重復母親的人生。當這一代女兒有了后代,她們和她們的女兒之間的在女性角色定義方面的代溝就會比現在的母女之間小得多了。</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州市|
麟游县|
鄂托克前旗|
寿光市|
虹口区|
澄江县|
财经|
白山市|
六枝特区|
准格尔旗|
平阴县|
濮阳县|
晴隆县|
辽阳县|
枞阳县|
武夷山市|
上思县|
大埔县|
宜川县|
拉孜县|
雷山县|
江北区|
郓城县|
莱阳市|
无棣县|
滦平县|
西贡区|
宿松县|
塔城市|
牟定县|
陵水|
渭南市|
瑞昌市|
通州区|
潼南县|
莱芜市|
铁岭县|
布拖县|
即墨市|
德令哈市|
当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