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分田單干# 包產到戶和單干提高產量?農民才吃飽了肚子?是謊言還是真理?#</p><p class="ql-block"> 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了政治需要,大力宣傳包產到戶、分田單干的好處,x崗村更是血書手印,成了單干的典型,由于x崗村的示范作用,分田單干瞬間橫掃宇宙,掀起了全球性的轟轟烈烈的分田到戶單干的高潮,好像只有分田單干,才能吃飽肚子,就這樣一個樸素的需求,滿足了人們普遍心理的潛移默化的自然要求,搞的好像只有單干才能拯救世俗的樣子。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當時人們都諱莫如深,只有經歷過農村改革的的人才最清楚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種地已經開始少量使用日本尿素等化肥了,水稻、小麥、玉米、谷子產量已經很高了,在沒有日本化肥的時候,農民種田大量使用農家肥,農民一年四季按照生產隊的要求都在土地里精耕細作,除草出苗日常勞作,農民的勤勞和質樸是他們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的精神支柱,默默耕耘著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里期盼著好日子的到來。那時候,每一畝土地都要大量使用農家肥,希望來年有一個好收成,農民也跟工廠里的工人一樣,每天按時上工下工,根本沒有農閑一說,一年四季農民都在地里干活,所謂的農閑也是興修水利,平整土地。當兩季收獲后,按照工分和人口分糧,糧食產量并不比現在的產量低多少。那為啥那時候人們糧食普遍不夠吃呢?其實,糧食不夠吃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公購糧收的太多了,單干前農民種的糧食有三分之二交了公購糧,剩下的口糧和種子很少了,就不夠吃了。聽當時的農民生產隊長回憶說,秋季收獲的水稻用麻袋裝著占了碾谷場一大半,最后有一大半都給國家糧站拉去上了公購糧,而公糧是國家征收的,沒有任何報酬,購糧很少一部分,國家給點錢去買化肥,而且上的公購糧糧站還要求必須是打下來最好的糧食才收,不然糧站還不收,那時候人們思想覺悟很高,打下來糧食先給國家交納公購糧,剩下的農民才分給自己。那時農民都清楚,如果不上公購糧或者少上公購糧,那么糧食分下來完全夠吃,而且還吃不完,只是上交公購糧是農民的義務,看著一碾谷場的新打的糧食,農民給自己留下的只剩下了三分之一,青黃不接時候就肯定不夠吃了。</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土地都種了糧食,蔬菜也少,肉類更是逢年過節或者家里有紅白喜事時候才能吃一點,人們的飯量也很大,所以,糧食在每個家庭都感覺捉襟見肘不夠吃。有些省份如果鬧個荒災外出要飯的人就會很多,就是因為吃不飽肚子才會背井離鄉去乞討。</p><p class="ql-block"> 改開后,國家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對外糧食援助大幅度下降甚至不再出口糧食援助他國,這樣輻射到農村公購糧自然交納的也就少了,國家也把國內民生看的很重了,發展農業和保障國內民生成為當時重中之重,而且國家還從國外開始進口糧食了,因為國家公購糧交的少了,這留給農民自己糧食也自然就多了,而且公購糧逐漸開始采取自愿繳納的方式,后來國家采取統購統銷,還給農民進行種地補助,農民留下的糧食自然就夠吃飯了。</p><p class="ql-block"> (接上一篇)其實分田單干的最大好處是,人自由了,農閑可以不干活,可以做點其他的事,也可以外出打工,分田單干后農民再也不是一天到晚給耗在田地里,只有施肥耕種收獲時候才去田里,其他農閑時就是打工去或者在村里玩,農業的細耕細作在集體經濟時候可以統一管理,分田后就沒有人那樣做了,因為既勞人還沒多大的效果,自然而然就沒人去那樣做了,至于后來宣傳說是因為單干才增加了產量,農民才吃飽肚子了,分田單干后糧食翻番的新聞讓農民自己都捉摸不透咋回事。還是那些土地,還是那些人,精耕細作沒有了,產量還提高了,這單干一下就能捅破天?讓人不可思議。其實還是那些產量,雖有提高,但是并不是很多,還不包括單干后撂荒的很多土地,單干不是萬能藥,吃不飽是因為當時的嚴格的政策造成的,能吃飽也是因為政策的改變實現的,跟包產到戶單干真沒有多大關系。</p><p class="ql-block"> 包產到戶,分田單干,最大的損失就是當時完善的農村水利設施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記得1975年前,農村水利設施應該是非常先進到位的,生產隊里有小水庫,大隊都有中小型抽水澆灌站,市縣都有大型的水利灌溉渠,不管是干旱還是排澇水利設施都能用上。單干后,集體經濟完全消失垮臺,水利設施沒有人維護管理,甚至有的水利設施也拆掉賣了,基礎水利設施幾年時間損壞殆盡。由于種糧不能致富,農民的惰性思維逐漸占了上峰,只要自己夠吃就行了,不再把種糧作為自己的正事,而是想方設法的去怎么掙錢,即使不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去地里干活把自己搞的臟兮兮的,到后來外出打工掙了錢,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使用和外租用農業機械逐漸多了起來,更不去地里了,哪怕沒事聚在一起曬太陽聊天打麻將都不回去地里干活。從那時候起,農民種糧完全倒退到了刀耕火種的千年時代,種糧靠地,吃飯靠天。而后來的增產依靠的是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劑,農村土地和水源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堪憂,農村經常看到的動植物因為大量使用農藥而逐漸都消失了,青蛙,蛇蟲,魚蝦都也很少見到了。隨著現在環境的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的恢復,山清水秀逐漸又慢慢回到了農村。</p><p class="ql-block"> 在70年代,農民種糧的天災人禍還是很少出現的,糧食的穩產穩收還是沒有一點問題。那么單干后是啥樣子的呢?后來的經常看到的和聽到的是由于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單干后,一下子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產量一下子提高上去了,真搞笑!積極性都可以讓糧食增產這也太奇葩了,難道只要有積極性就可以了,科學種田就不用發展了。應該說改開后,那時候農民種地自主性增強了,思想解放了,政策放寬了,可以外出打工了,可以在地里種蔬菜了,種水果了,吃的多樣化了,糧食吃的相對也少了,給國家交納的公購糧也大幅度減少了,而糧食產量增加多少只有農民自己最清楚,跟單干真的沒多大關系。</p><p class="ql-block"> 單干后還造成的重大損失還有就是每個農村都把集體的農具分到了個人手里,集體耕種由于失去了大型或者小型機械使用,有的地方人少田多,有的地方人多田少,有的地方根本忙不過來,有的地方人閑著沒事干,反正分田到戶后,干不干是自己的事,誰也管不著,根本沒有提高農民什么種糧的多少積極性,倒是人們都想方設法外出打工或者干其他事掙錢去了,沒幾個人再想在土地里去刨食,因為農民雖然老實,也知道在土地里想致富那不但沒門,而且窮了自己還要窮子孫,致富那真是癡心妄想,只有外出打工才能讓自己日子過得好一點,所以單干不是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而是激發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欲望。單干后,最大的眼觀就是有的地方一眼望去地里全是草,看不見莊稼苗,不知道怎么就增產了,能不能增產農民自己都懷疑,其實,現實是撂荒的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隨著社會發展,進入21世紀,農村發展真的是高瞻遠矚,水到渠成。現在去看農村不好的一面是:大量的土地棄耕,田地里種了很多高大的樹木,根本不產糧食,農村的環境確實是變好了,綠水成蔭,一派祥和的天地,只是土地荒廢確實太多。現在國家工業建設應該已經初具規模,而農村的現狀完全拉低了國家現代化的進程,拖了工業的后腿。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只能說是一頭輕,一頭重,沒有農民收入的提高,走進發達國家的路子就完成不了,這種城鄉差距和發展的極不平衡,也是社會矛盾的焦點。而農業現代化其實國際上都有現成的模式,借鑒國際發達國家成熟農業現代化模式去進行農業和農村的改革才是農村快速發展的方向,根本不需要去做任何形式的創新,只要結合自己實際去做符合農民利益的事,有效嫁接國際農業模式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農業革命或者改革,都是從根除農業發展的痼疾去開展,而農村需要改革的重心現在就是實行農村土地新的改革和革命,而且必須是顛覆式的革命。取消單干模式,實行農業集約化和工業化的生產,最大限度的發揮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的作用和能量,把21世紀的農業從刀耕火種的舊式農業的生產中解放出來,把農業的工業化生產盡快發展起來,高樓大廈里養豬養雞養牛是創新,糧食蔬菜種植在大樓里也不是夢。農業工業化生產是真正的出路,單干從一開始就是阻擋農業革命的罪魁禍首,必須廢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湾仔区|
新干县|
南靖县|
福安市|
凤翔县|
北安市|
甘泉县|
涡阳县|
含山县|
封丘县|
阳东县|
讷河市|
兴国县|
吉林省|
夹江县|
金坛市|
泸州市|
公主岭市|
镇坪县|
潮州市|
呼图壁县|
张家港市|
浦县|
陵川县|
威信县|
桐乡市|
灵山县|
砀山县|
南通市|
凤翔县|
永城市|
营口市|
孝昌县|
鞍山市|
岫岩|
玛曲县|
平利县|
遂宁市|
上栗县|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