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在薄暮中進入武漢市,入住緊鄰武漢長江大橋的海友賓館。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qū)最大都市、中國內(nèi)陸地區(qū)最繁華都市和全國新一線城市。其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數(shù)僅次于北京,居中國第二。武漢是我國發(fā)展后勁十分強勁的大城市。<br> 武漢的美食也是名揚四方,我就近尋了一家門庭若市的餐館,一股腦點了干拌面,小籠包,蒸餃,鴨血粉絲湯等,那叫一個爽。飯畢,馬不停蹄地趕往長江邊。匆匆越過黃鶴樓公園,抵近長江大橋時,見有一個牌樓,門楣上面書:黃鵠廊。這實際上類似一條仿古商業(yè)街,經(jīng)營工藝品、副食品、電子電器、服裝、化妝品等品種,高明之處是黃鵠廊1997年修成了人行橫道天橋與黃鶴樓直通。 二十分鐘后,我已經(jīng)踏上了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武漢市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是蘇聯(lián)援華156項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長1670余米。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它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有“萬里長江第一橋”之稱。<br> 足下的長江大橋,路燈通明,地面潔凈,行人悠閑踱步,車輛頻頻駛過,盡顯秋日夜晚浪漫情調(diào)。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shè)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shè)者們精湛的技藝。大橋的兩側(cè)是對稱的花板,內(nèi)容多取材于我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有"孔雀開屏"、"喜鵲鬧梅"、"玉兔金桂"等,極具民族氣息。八個巨型橋墩矗立在大江之中,藍(lán)色燈光映照著米字形桁架,使巨大的跨江鋼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氣象。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不過,那夜色中璀璨如星漢的沿江麗景更是武漢市的標(biāo)志性景色。好誘人,且細(xì)細(xì)觀賞吧。<br> 武漢的江岸燈火世界是一場視覺盛宴。武漢也是大手筆,沿長江主軸打造一條18公里長燈光景觀帶,涵蓋沿江近千座建筑,如能高空俯視,7座跨長江大橋也在夜幕中身披霓裳閃亮入畫。七彩燈光充分利用了武漢的地理優(yōu)勢和長江、漢江的自然優(yōu)勢,為江岸披上了耀眼的華服,展現(xiàn)了大武漢的吸睛魔力。 眼下,江水幽暗,泛著粼粼細(xì)波。再放眼,岸邊幢幢高樓錯落有致,在華燈的映射下,璀璨炫目,點亮了江城夜色。這綿延不斷的江畔樓影,它不僅展示了武漢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蘊,也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欣賞城市夜景的好去處,成為了江城夜色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風(fēng)景線。<br> 夜幕下最為搶眼的還是遠(yuǎn)處高高矗立著的黃鶴樓。燈光下,黃鶴樓在夜色中漸漸顯露其神秘而迷人的面貌,樓身呈紅黃相間的暖色,十分溫馨,更添了幾分仙氣與神秘。樓體巍峨聳立,飛檐翹角,在燈光的勾勒下,輪廓分明,宛如一幅精美的畫卷,緩緩展開在世人面前。這座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的古跡,在夜晚的映襯下,展現(xiàn)出一種穿越古今的壯麗與輝煌。<br> 第二天一大早,在附近的“矮子餡餅”點品味早餐后,即在細(xì)雨蒙蒙中來到黃鶴樓景點。抵近黃鶴樓西門,見有漢白玉護欄圍護著的白色寶塔,精致華麗,保存完好,高約七八米,叫“勝像寶塔”,也稱“白塔”,是用來供奉舍利和安葬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是喇嘛教中最珍貴的文物之一。 再往前是一座牌坊,上面是“三楚一樓”四個字,下面有兩只獅子作朝天怒吼狀。“三楚”指的是古代楚國的三個區(qū)域,即西楚、東楚和南楚。這三個區(qū)域緊密相連,象征著楚文化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黃鶴樓作為楚文化的重要象征,自然與“三楚”緊密相關(guān)。這一稱謂不僅體現(xiàn)了黃鶴樓在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彰顯了其作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獨特魅力。<br> 拾級而上,便看到聞名天下的黃鶴樓的真容了。黃鶴樓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頂,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quán)為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筑城為守,建樓以瞭望。黃鶴樓氣勢雄偉,巍峨聳立,外觀金碧輝煌,蓋因樓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構(gòu)建而成。黃鶴樓前的廣場,兩邊對稱建有“攬虹“、”瞰川”兩亭。 樓前有一組銅雕,由龜、蛇、鶴三種吉祥動物組成。龜、蛇馱著雙鶴奮力向上,黃鶴腳踏神龜、蛇俯瞰人間。鶴龜鑄雕高5.1米,重3.8噸。相傳玉帝派龜、蛇二將協(xié)助大禹治水,龜蛇隔江化作兩座大山,鎮(zhèn)鎖大江。<br><br> 再踏上十多級臺階,來到黃鶴樓人口處。黃鶴樓建在城臺上,臺下綠樹成蔭。黃鶴樓,其名字源于古代神話,傳說中曾有仙人駕鶴至此,留下了一段段美麗的傳說。黃鶴樓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為四邊套八邊形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壯。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黃鶴樓內(nèi)部由72根圓柱支撐,外部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形如黃鶴,展翅欲飛。一層正門門匾上趙樸初題寫的“氣吞云夢”頗有氣勢。頂層檐下懸掛匾額,上為書法家舒同題“黃鶴樓”三字金匾。<br> 步入一樓大廳。每行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歷史的脈絡(luò)上,感受著歲月的滄桑與變遷。這里多角度還原展示了黃鶴樓的歷史沿革。一副巨大的陶版壁畫前人頭攢動,這幅壁畫高9米,寬6米,描繪了駕鶴仙人與世人同樂的祥和景象,意境歡樂且浪漫。宋之后,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幾年,現(xiàn)僅留當(dāng)時樓貌照片。大廳里陳列了清朝黃鶴樓的建筑模型,也是精美絕倫。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工匠藝術(shù)精湛,雄居世界之巔。此黃鶴樓為1985年重建。<br><br> 二樓大廳正面墻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cè)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quán)筑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shè)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四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大廳置當(dāng)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 。<br> 登上五層即頂樓,走出大廳的外走廊,極目遠(yuǎn)眺,武漢城郭盡在蒙眬之中,高樓大廈已成為淡淡的剪映,長江大橋依然可見,江水宛如一條灰色的淡痕。據(jù)說若天晴時,遠(yuǎn)望煙波浩渺,可見長江如練,蜿蜒緩緩流淌,其狀唯美。黃鶴樓,坐落于長江之畔,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競相吟詠的對象,是一個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符號。 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使它聞名遐邇。《黃鶴樓》是一首七言律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yuǎn)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座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登臨。古代著名詩人王維、孟浩然、陸游、白居易、賈島、楊慎、張居正等都曾經(jīng)登臨黃鶴樓,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br><br> 黃鶴樓是詩化與美意共筑的精品,是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面前的黃鶴樓,不僅是我十分景仰的一座樓,更是一個情感的寄托與釋放之地。我尋思,古時文人大家跋涉來此,除了觀景、題詩,也有憤世嫉俗、一吐快壘的成分。今天,我在這里,可以暫時必須一定要忘卻塵世的煩惱與喧囂,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寧靜與洗滌。<br>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黃鶴樓,歷此情感上的震撼與精神上的洗禮,必將成為爾后生活生命中的寶貴財富。<br> 武漢,長江大橋和黃鶴樓成為它的華美羽翼,這個民國時期高度繁榮、被譽為東方芝加哥的大武漢,一定會重振雄風(fēng),再次鑄造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水富县|
湾仔区|
厦门市|
英山县|
扶沟县|
方正县|
阳谷县|
城步|
五台县|
江口县|
江达县|
灌南县|
嘉鱼县|
罗平县|
布尔津县|
双柏县|
建水县|
琼结县|
宣恩县|
开封市|
浦东新区|
治多县|
延长县|
柳河县|
通化县|
通许县|
民权县|
石狮市|
彭阳县|
武胜县|
年辖:市辖区|
佳木斯市|
沂源县|
德庆县|
郸城县|
泸西县|
岳阳市|
许昌县|
林西县|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