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金枝》是晉劇經(jīng)典劇目,講述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與駙馬郭曖因家庭矛盾引發(fā)沖突,最終在帝后調(diào)解下和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劇情梗概?</p><p class="ql-block">?壽宴沖突?</p><p class="ql-block">唐代宗將女兒升平公主許配給功臣郭子儀之子郭曖。郭子儀壽辰時,眾子女皆前往拜壽,唯獨升平公主自恃皇家身份拒絕出席,導致郭曖在家族中蒙羞。</p><p class="ql-block">?駙馬怒打公主?</p><p class="ql-block">郭曖憤而回宮,與公主爭執(zhí)并動手打了她(即“打金枝”)。公主向父母唐代宗與皇后哭訴,要求嚴懲郭曖。</p><p class="ql-block">?宮廷調(diào)解?</p><p class="ql-block">郭子儀綁子請罪,唐代宗深明大義,不僅未降罪,反而加封郭曖官職?;屎髣t勸誡公主需守孝道,最終夫妻和解。</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與思想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主題?:通過宮廷家庭矛盾,體現(xiàn)“家和萬事興”“孝為先”的傳統(tǒng)價值觀,兼具政治智慧(如唐代宗平衡君臣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特色?:劇情曲折生動,將宮廷沖突“平民化”處理,語言幽默且富有哲理,是晉劇代表作之一,被譽為“晉劇王冠上的明珠”。</p><p class="ql-block">其他信息</p><p class="ql-block">該劇源自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后經(jīng)清代戲曲《滿床笏》改編而成,在晉劇、京劇、豫劇等多劇種中均有演繹。</p><p class="ql-block">1955年曾被改編為晉劇電影,由牛桂英、丁果仙等名家主演。</p> <p class="ql-block">山西梆子《打金枝》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p><p class="ql-block">“打不完的金枝,算不盡的糧”,這句在三晉大地廣為流傳的民諺,形象地形容了在晉劇傳統(tǒng)劇目中,《打金枝》與《算糧登殿》這兩出戲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算糧登殿》虛構(gòu)了一個唐朝宰相王允的三女兒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終于等回來丈夫薛平貴。之后,薛平貴得西涼玳瓚公主之助,攻破長安,拿下王允,最后自立為帝。</p><p class="ql-block">《打金枝》則不一樣,其故事和人物,大都符合歷史事實,且故事更加生動,情節(jié)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并以其獨具的吉慶和諧、華麗清新和雅俗共賞的藝術(shù)魅力,在城鄉(xiāng)廣為傳唱,令百姓悅目賞心。</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說起晉劇《打金枝》,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山西人,差不多都看過,而且百看不厭。</p><p class="ql-block">《打金枝》是晉劇第一劇目,行當齊全,唱做并重,情節(jié)緊湊,音樂完美,人物形象鮮明突出,加之場面氣派,吉慶和諧,服飾華麗,好聽好看,一百多年來,直至今日,眾名家、各院團久演不衰,幾乎逢演員必會、逢院團必演,影響巨大而深遠,不但山西人愛看,就連毛主席都贊不絕口。</p><p class="ql-block">1948年春天,毛澤東在山西興縣北坡村觀看了晉劇《打金枝》后,盛贊此劇“講君臣團結(jié),人民之福,教育子女,顧全大局,是教育干部的好戲?!?lt;/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京舉行,山西晉劇名角丁果仙和牛桂英到中南海給毛主席演出了《打金枝》。</p><p class="ql-block">再次觀看晉劇《打金枝》,毛主席興致很高。事后,中華戲曲改進委員會的負責人給北京市委寫信說:“毛主席看《打金枝》時,笑了六次?!?lt;/p><p class="ql-block">1955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將晉劇《打金枝》搬上了銀幕,不僅提高了晉劇的知名度,而且使《打金枝》走向全國。京劇、評劇、川劇、秦腔、河北梆子等眾多地方劇種紛紛移植《打金枝》,一時間《打金枝》譽滿華夏,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久演不衰。</p><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在丁果仙、牛桂英等老一輩晉劇藝術(shù)家們的精心雕琢下,《打金枝》無論唱腔與表演都有了更高更新的突破,使之成為了晉劇藝術(shù)皇冠上一顆耀眼的明珠。</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金枝,是帝王子孫的貴稱。語出先秦《逸周書·武儆》:“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夢,丙辰出金枝?!边@里的“金枝”,是指周武王之子,即后來的周成王姬誦。</p><p class="ql-block">《舊唐書·僖宗紀》亦載:“臣以為煴胤系金枝,名標玉牒。”這里的“金枝”,指唐肅宗之玄孫,即襄王李煴。</p><p class="ql-block">晉劇《打金枝》中的“金枝”,是指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在劇中,升平公主下嫁給汾陽王郭子儀三子郭曖為妻。</p><p class="ql-block">時值汾陽王壽辰,七子八婿前來拜壽,唯獨升平公主不往。她認為自己是君,郭家是臣,“盤古至今一貫理,君拜臣來使不得”。為此,郭曖在壽宴上受到眾兄弟奚落:“休怪為弟取笑你,怕老婆人兒無面皮?!?lt;/p><p class="ql-block">“郭曖聽言心生氣”“怒而不息出府去”,回到家里,摔了宮燈,打了公主,并說“你父王江山從何起,全是我郭家爭來的”。公主挨了打,受了氣,忍無可忍,便跑到皇宮向父皇母后倒舌(即述說)哭鬧。</p><p class="ql-block">汾陽王認為兒子犯了欺君之罪,親自綁子上殿請罪。唐王明事理、顧大局,好言安慰老臣郭子儀,并加封郭曖。沈后也對公主與駙馬悉心規(guī)勸,小夫妻遂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晉劇《打金枝》表面上看,描寫的是宮廷故事,是君臣之間的一場矛盾沖突,但在老百姓看來,夫妻拌嘴,親家相怨,這實在是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了。</p><p class="ql-block">《打金枝》這出戲,還讓人們知道了,即便是神秘的帝王將相之家,這種家庭瑣事依然普遍存在。如此,高居廟堂的人物被徹底還原到了普通人的位置之上,觀眾自然而然就多了幾分親切感,而少了幾分隔閡。</p><p class="ql-block">這也許就是為什么除了其唱腔的歷經(jīng)磨礪,一招一式精雕細琢之外,《打金枝》能夠歷經(jīng)兩百多年而屢演不衰、深受民眾喜歡、成為代表性的晉劇劇目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打金枝》雖然是以民間視角去審視帝王將相、公主駙馬的日常的婚戀生活,并將宮廷矛盾作了民間化的處理,但其實質(zhì)卻關(guān)涉到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甚至社稷安危。</p><p class="ql-block">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大唐王朝在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軍閥割據(jù)日漸突出,到代宗李豫時,藩鎮(zhèn)勢力越發(fā)膨脹,皇帝已沒有能力控制局面。</p><p class="ql-block">因此,大唐王朝這艘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的巨輪,其真正的掌舵者,不是唐代宗,而是汾陽王郭子儀。</p><p class="ql-block">在晉劇《打金枝》“倒舌”一幕中,代宗與沈后一唱一和:“孤坐江山非容易,全憑文武保社稷。安祿山造反兵馬起,十萬里江山好危急。多虧太白學士李,才搬來大將郭子儀。老皇兄費盡千條計,為國家出盡了汗馬力?!边@里的“老皇兄”,就是指郭子儀。</p><p class="ql-block">在唐朝歷史上,郭子儀這個人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真正是一位“橫刀立馬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人物。</p><p class="ql-block">據(jù)新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年近60歲的郭子儀從默默無聞遽然登上歷史舞臺,奉旨率軍討伐叛逆安祿山、史思明。</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間,郭子儀戎馬倥傯,枕戈待旦,馳騁疆場,征戰(zhàn)無數(shù),鎮(zhèn)壓藩鎮(zhèn)叛亂,收復大片失地。尤其是平定安史之亂,克復兩京,征戰(zhàn)回紇,抵御吐蕃入侵,在這些事關(guān)社稷安危的大戰(zhàn)爭中,郭子儀都立下了汗馬功勞。</p><p class="ql-block">唐朝宰相陸贄贊曰:“天寶之季,寇陷二京,時則先臣子儀,翼戴肅宗,戡定禍亂,再造區(qū)夏,于今賴之?!?lt;/p><p class="ql-block">中國歷史上,凡是功名蓋世之將,沒有幾個能功德圓滿而終,而郭子儀卻“權(quán)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就連康熙皇帝也忍不住感嘆道:“自漢唐以來之勛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儀為首稱?!?lt;/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晉劇《打金枝》是一部非常嚴謹?shù)臍v史劇,劇中所有主要人物,如代宗、沈后、升平公主、郭子儀、郭曖等,在歷史上都實有其人,而且這幾個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與史實基本相合。</p><p class="ql-block">只是在歷史記載中,郭曖是郭子儀的“六子”,而不是劇中所說的“三子”。茲見《舊唐書·郭子儀傳》所附《郭曖傳》:“曖,子儀第六子,年十余歲,尚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lt;/p><p class="ql-block">另據(jù)《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郭子儀)子曜、旰、晞、昢、晤、曖、曙、映等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币簿褪钦f郭子儀應該是“八子七婿”,而不是晉劇中所言的“七子八婿”。且二子郭旰在肅宗至德二年(757)討伐安史之亂時,戰(zhàn)死在潼關(guān),是不可能出現(xiàn)在其父郭子儀八十壽誕宴席上的。</p><p class="ql-block">還有一點與史實略有出入的,是劇中的“沈后”,亦即代宗睿真皇后沈氏。</p><p class="ql-block">據(jù)《舊唐書·列傳第二》記載:“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世為冠族。父易直,秘書監(jiān)。開元末,以良家子選入東宮,賜太子男廣平王?!边@里的“廣平王”,就是即后來的唐代宗李豫。</p><p class="ql-block">沈氏于天寶元年(742)生下長子李適,即后來的德宗皇帝。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避難到蜀地,宮中無法撤離的諸皇子皇孫及妃殯、宮人大都被叛軍擄至洛陽,其中就有沈氏。</p><p class="ql-block">肅宗至德二年(757),郭子儀率大軍收復東都洛陽,廣平王李豫見到了沈氏,但“方經(jīng)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李豫要繼續(xù)向北征伐叛賊,便將沈氏安頓在洛陽宮中,沒來得及將她迎回長安。</p><p class="ql-block">不久,史思明再一次攻陷洛陽?!凹俺x敗,復收東都,失后所在,莫測存亡。代宗遣使求訪,十余年寂無所聞”,等到唐朝軍隊打敗史思明長子史朝義,再次收復了東都洛陽,卻不見了沈后的蹤影。代宗李豫即位后,派人四處尋訪沈氏十多年,然而人海茫茫,竟始終不知其下落。</p><p class="ql-block">德宗皇帝李適即位后,于“建中元年(780)十一月,遙尊圣母沈氏為皇太后,陳禮于含元殿庭,如正至之儀”,在冊封大典上,李適痛哭失聲,“歔唏不自勝,左右皆泣下”。李適還組織了專門的團隊,四處尋找生母,然而直到806年李適駕崩,其母依然沒有絲毫音訊。</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李豫還沒有登基即位,他還是廣平王的時候,沈氏就已蹤跡全無,顯然是不可能與代宗皇帝李豫同時出現(xiàn)在宮中規(guī)勸公主和駙馬的。</p><p class="ql-block">而且,升平公主的生母也不是沈后。據(jù)《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載:“齊國昭懿公主,崔貴妃所生。始封升平,下嫁郭曖。”升平公主的生母崔貴妃,是唐玄宗時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的女兒。</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晉劇《打金枝》中出現(xiàn)的上述歷史性錯誤,是民間文人在創(chuàng)作加工傳奇《慶豐年》和戲劇《滿床笏》時,由于不懂歷史細節(jié)而造成的。</p><p class="ql-block">《打金枝》又是糅合了《慶豐年》和《滿床笏》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并對故事情節(jié)和結(jié)構(gòu)安排進行了大幅度整合的基礎(chǔ)上改造而成的。</p><p class="ql-block">傳奇《慶豐年》(又名《三多記》),清無名氏撰,為宮廷吉慶劇,內(nèi)容多系虛構(gòu)。劇本今已不傳,劇情見于近人董康之《曲海總目提要》。</p><p class="ql-block">劇中描述郭子儀出鎮(zhèn)朔方,功高蓋世,子女也得仙人指引,各得其所,安享富貴。結(jié)尾部分是郭子儀八十壽辰的描寫:“久之子儀八十,七子八婿,俱膺顯爵,諸孫進酒,同展仙畫,快活仙復云端示現(xiàn)云?!?lt;/p><p class="ql-block">在很多資料中,大都注明“《打金枝》又名《滿床笏》”,認為是一劇二名,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其實,《滿床笏》與《打金枝》是兩個關(guān)系并不密切的劇目。</p><p class="ql-block">笏,讀作hù(音戶),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p><p class="ql-block">“滿床笏”事,原出《舊唐書·崔義玄傳》:“開元中,神慶子琳等皆至大官,群從數(shù)十人,趨奏省闥。每歲時家宴,組佩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于其上?!边@一典故后來俗傳誤為郭子儀事,并被用來借喻家門福祿昌盛、富貴壽考。</p><p class="ql-block">戲劇《滿床笏》,又名《十醋記》,清范希哲作。據(jù)《曲海總目提要》的記述,《滿床笏》以表現(xiàn)郭子儀的生平經(jīng)歷為主,寫郭子儀得李白、龔敬舉薦,平亂封王的故事,共三十六出。劇末“笏圓”一出,寫郭子儀多子多福,他的七子八婿都是出入朝廷的棟梁之材,在其八十大壽宴席上,子婿紛至,笏堆滿床,所以《滿床笏》又有《七子八婿》之稱。</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打金枝》的最初劇本不可考,但肯定比《滿床笏》要晚得多,它是后人根據(jù)《資治通鑒》的記載而編寫的一個新劇。</p><p class="ql-block">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載:“郭曖嘗與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觾x歸,杖曖數(shù)十?!?lt;/p><p class="ql-block">這段史料,最早見于唐代筆記小說集《因話錄》?!兑蛟掍洝返淖髡呲w璘,是唐德宗時宰相趙宗儒的侄孫、關(guān)中貴族柳氏的外孫,家世顯赫,多識朝廷典故,因此《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書“雖體近小說,而往往足與史傳相參”,認為其所記多為第一手材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p><p class="ql-block">《因話錄》中是這樣記載的:“郭曖嘗與升平公主琴瑟不調(diào),曖罵公主:‘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黜L?,奔車奏之。上曰:‘汝不知,他父實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豈汝家有也。’因泣下,但命公主還。尚父(代宗對郭子儀的尊稱)拘曖,自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代宗對郭子儀的稱呼)安用聽?’錫賚以遣之。尚父杖曖數(shù)十而已?!?lt;/p><p class="ql-block">趙璘在文中提到,唐代宗聽說女兒與駙馬郭暖爭吵時,牽涉了朝廷大事,對此他竟“因泣下”,這一哭,不僅深深刺中了代宗皇帝心中的隱痛,也從側(cè)面說明了郭子儀地位的崇高和品行的高貴。</p><p class="ql-block">《滿床笏》和《打金枝》這兩個劇,演的都是郭家故事,其中部分內(nèi)容略有相同?!稘M床笏》以“笏圓”一出(內(nèi)容為郭子儀壽誕的慶典)結(jié)束,而《打金枝》的開場一出又正好是“拜壽”,后來的戲班可能常把這兩個戲連臺演出,所以一般人就把這兩個戲混為一談,把它們都叫作《滿床笏》了。(張文平)</p> <p class="ql-block">【晉劇精品典藏】晉劇《打金枝》 下集 主演: 陳紅(飾公主)、栗桂蓮(飾沈后)、李建清(飾唐王)、杜玉豐(飾郭噯)、楊盛林(飾郭子儀)、郭愛愛(飾郭母)、馬躍文 山西晉劇院演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河县|
罗定市|
甘孜|
彝良县|
安陆市|
德化县|
双鸭山市|
邓州市|
泾川县|
海丰县|
白河县|
永寿县|
隆德县|
额尔古纳市|
比如县|
平凉市|
青海省|
平果县|
辽阳县|
兴化市|
武宁县|
张家港市|
宣城市|
河池市|
海丰县|
陆丰市|
肥城市|
卫辉市|
亳州市|
高安市|
黎川县|
上高县|
沈阳市|
涞水县|
历史|
饶阳县|
台湾省|
昌乐县|
柳林县|
方山县|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