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斯蒂芬大教堂,位于奧地利維也納的斯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象征,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維也納心臟”之稱,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僅次于科隆教堂和烏爾姆教堂,居世界第三。(開啟巴爾干行程)</p> <p class="ql-block">斯蒂芬大教堂,始建于公歷十二世紀,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現在的大門和左右兩側的門墻,為羅馬建筑風格。哈布斯王朝統治奧地利后,又對教堂進行了重新擴建,修建了南北兩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筑風格。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藝復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紀時,大教堂又進行了一次擴建,同時對外面的墻壁以巴洛克建筑風格為基調進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幾天,一場大火將大教堂嚴重燒毀,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開放。</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的斯蒂芬大教堂(Wien Stephansdom),又稱作“圣·斯蒂芬大教堂”。為人所喜愛的維也納城市的標志,常被選作奧地利國家生活中大事的地點。斯特凡大教堂是維也納市的標幟,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一九九七年,斯特凡大教堂慶賀了它八百年誕辰的紀念。它那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是繼科隆大教堂之後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p> <p class="ql-block">位于維也納市中心的圣斯蒂芬大教堂高136米,高度次于德國科隆和烏爾姆教堂。這座教堂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歐洲各種古典風格建筑的混合體,也是建筑藝術互相包容、折中調合、兼收并蓄的代表。教堂始建于12世紀,初為羅馬式風格,以后擴建了兩座塔樓,南塔為尖頂挺拔的哥特式風格,北塔為文藝復興風格。</p> <p class="ql-block">18世紀再次擴建,同時對墻壁的建筑風格加以整修。二戰以后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歷經4個世紀不斷地改、修、擴建工程,使這座教堂成為世界上一座奇特的混合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斯蒂芬大教堂塔樓上的銅鐘重達二十噸。一六八三年,維也納人戰勝了奧斯曼帝國的侵略,把繳獲的槍炮鑄成了這座銅鐘。第二次大戰後,人們把殘片收集起來,重鑄了這口大鐘。如今,在新舊年交替的那一時刻,成千上萬的維也納人在斯蒂芬教堂前的廣場上聆聽著鐘聲,相互慶賀新年。</p> <p class="ql-block">斯蒂芬大教堂有一座龐大的地下墓穴。當年人們在廢除圣斯蒂芬墓地時,把成千上萬個維也納人的尸骨放置在此。此外,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還把自己的內臟放置在此。</p> <p class="ql-block">每一個走進教堂的人,都會為其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兩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從圣壇背後唯一的兩塊免遭摧殘的玻璃窗畫射進了一縷縷五彩繽紛的光線,為巴洛克的圣壇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氣氛。</p> <p class="ql-block">左惻的布道壇是教堂內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藝術品。一五一五年,教堂建筑師皮爾格拉姆不僅把四個布道師的半身像塑造進去,而且還把自己以一個“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塑造在布道壇的底部。他在這里開出一扇窗戶,自己便半倚在半開的窗上,手中還握著他那把心愛的刻刀。</p> <p class="ql-block">可觀點風琴臺與皮爾格拉姆的頭像,薩瓦親王尤金之墓,克魯茨教堂。約翰·帕克的西拜斯坦圣徒群像,萊奧普多、弗勞瑞安與羅切斯筑</p><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奇三世之墓,尼古拉斯·凡·雷登筑</p><p class="ql-block">《憂傷者》—耶酥受難像</p> <p class="ql-block">斯蒂芬大教堂,維也納市的標幟,成了全奧地利人奮發建國的象徵。修復工作從一九四八年開始,一直延續到一九六二年。全奧地利的九個聯邦州,分別負責修復大教堂的某一個部分。如今,各州人民精誠團結,共同修建斯蒂芬大教堂已被傳為佳話。</p> <p class="ql-block">拍攝于2025年4月29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感謝美友美評支持</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平市|
新郑市|
无棣县|
禹城市|
略阳县|
彰化市|
宿迁市|
留坝县|
札达县|
靖安县|
深水埗区|
桃源县|
余姚市|
高雄市|
安达市|
清苑县|
琼海市|
柳江县|
望奎县|
池州市|
梓潼县|
武穴市|
合水县|
阜平县|
安新县|
天柱县|
个旧市|
奉节县|
崇左市|
永康市|
龙井市|
榆社县|
类乌齐县|
溧阳市|
长子县|
香河县|
六枝特区|
信阳市|
神木县|
鸡西市|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