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勞動節的前一天清晨,我習慣性的來八大處公園遛彎兒。走過同濟橋向左前方上坡,沿公園派出所西側石板路繼續上行,拐過一個彎兒后路西有一段石砌圍墻,從墻頂覆蓋的騎墻石判斷,這段圍墻應該有點年頭了。老墻南頭一塊凸起的大青石,站在上面可以眺望虎頭山及山下的靈光寺塔。</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路右側有幾塊巨大的青石,看著這些大青石我心里好奇:這上面會不會有點石刻之類的好東西呢?我一邊走一邊仔細觀察,果然發現一塊平整的青石上確有刻字的痕跡。我走近一步仔細觀察,從右至左有“神圣”、“止戈”、“威武”三組大字石刻。</p><p class="ql-block">再認真搜素,豎刻“止戈”左邊有一列小字“一字分四字”。 “威武”兩字下面從右至左分別有“壬午清明前二日”、“天【美字上半部下邊一個豕】讀音yi【同義】”、“壽崑監刻”等三組小字。</p> <p class="ql-block">三組大字石刻的含義,神圣、威武比較明確。而“止戈”作為一個名詞,凝聚了人類對和平的追求和戰爭結束的渴望。它在古代文明中具有深遠的意義,代表著人們向往和平與安寧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壬午年從最近的2002年前推依次為1942年、1882年、1822年……</p><p class="ql-block">從石刻字跡的痕跡分析,2002年顯然不可能,1942年為民國31年,當時正值中國抗戰的艱難時期,中國人民渴望國共兩黨放棄恩怨,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這也正與石刻的內容相符。</p><p class="ql-block">石刻中與 “壽、崑”兩字相關的人名,在歷史上有兩位,分別是:</p><p class="ql-block">其一:提督崑壽。崑壽,字玉銘,是清朝時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任提督之職。他在咸豐二年(1852年)與黃銳太部展開激戰,表現英勇,最終被提升為正五品中營守備。此外,崑壽還與梁肇倫共同駐防北江,封肇倫為剿防健將,與提督共守韶城,形成犄角之勢。——資料來源于百度Ai</p><p class="ql-block">其二:齊壽崑,字壽崑,是湖南大學1939屆畢業生,并且是學校保送奔赴長沙第九戰區前線參加抗戰的畢業生之一。他在抗戰期間擔任長沙市黨部書記長,并在湖南大學科學館二樓舉行的抗戰勝利受降儀式上觀禮。——資料來源于百度Ai</p><p class="ql-block">咸豐年間的崑壽,其生活年代顯然不符合石刻中的“壬午”紀年,可以排除在外。而齊壽崑其人不僅名字與石刻完全相符,其生活年代也符合石刻時間,據此本人認為該石刻為民國時期(1942年)的可能性極大。</p><p class="ql-block">另外石刻中“止戈”與“威武”位于同一側,雖然一豎一橫,但仍不免讓人想起“止戈為武”這一成語,武字是由止、戈兩字組合而成,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只有發展國力,達到一定實力,才能實現“止戈為武”。</p> <p class="ql-block">經過再三觀察發現在“止戈”上面還有兩橫,應該是兩個“一”字,按照中國漢語一字多義的特點,即“止戈”左側的小字“一字分四字”,“一一”既可以表示為你、我,也可以表示為彼、此,敵、我,雙方等意思。如此左側大字應讀作:“一一止戈威(為)武”——國、共雙方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石刻的作者以文字游戲的方式表達了其強烈的愛國之情,實是難能可貴,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石刻中“一字分四字”字雖小,意義非凡,它讓我從石刻拍攝中受益匪淺,非常感謝我的老戰友霍璞大哥,讓我在迷茫中確認了方向,真的非常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囊县|
岳阳县|
胶南市|
锡林浩特市|
高邑县|
扎赉特旗|
衡阳县|
山西省|
长寿区|
石林|
若尔盖县|
河津市|
威海市|
从江县|
无极县|
延庆县|
海安县|
黄梅县|
西安市|
昌平区|
元朗区|
阳泉市|
宜兰市|
包头市|
苗栗市|
宣威市|
桃园县|
屏山县|
昂仁县|
宜君县|
宣恩县|
洞口县|
九台市|
凉城县|
泸西县|
京山县|
庆云县|
庆元县|
如皋市|
沈阳市|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