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陜北五日游 延安 ?黃陵縣黃帝陵 ?2025.05.02

關山海

<div>到了黃帝陵,已是下午四點鐘了,停車場幾乎是沒有位置了,新開辟的臨時停車場,也占了大部分,多走了幾分鐘路來到黃帝陵景區(qū)。</div><div>下圖:黃帝陵軒轅殿<br></div> <div>軒轅廣場</div><div>位于景區(qū)最南端,黃帝陵正門,是一座寬闊的不對稱半圓型廣場,總面積一萬平方米,地面用直徑0.5米一0.6米的5000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div>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祭拜的地方,學過歷史都知道炎黃子孫的來歷,上下五千年華夏今昔始末。祭拜黃帝陵是一個信仰,一種文化,一次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div>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div><div>據(jù)傳,黃帝得道升仙,因此此陵墓為衣冠冢。</div><div>黃帝陵的修建年代不詳,但據(jù)《史記》記載,黃帝死后葬于陜西黃陵縣橋山?。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美譽?。</div> 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jù)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于公元前442年,漢武帝大祭更是推向了歷史的第一個高潮,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典的場所。 近代孫中山曾親自書寫祭文,國共合作時期毛主席親題寫祭文,蔣介石也曾題詞,促成國共合作。每年的清明節(jié)祭祀黃帝大典已經(jīng)成為“中華第一大典”,成為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的共同瞻仰和祭祀黃帝的場所。 <div>黃帝對于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div><div>黃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云,管軍事的稱縉云,又設置了左右大監(jiān),負責監(jiān)督天下諸部落。</div> <div>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div><div>“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谷。</div><div>按古史傳說神農(nóng)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nóng)業(yè)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div> 后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農(nóng)業(yè)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p class="ql-block">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fā)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shù)、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p><p class="ql-block">下圖:軒轅廟</p> <div>黃帝陵景區(qū)占地333公頃,古柏眾多,逾六萬株,其中千年以上的達三萬余株,是中國境內(nèi)保存最為完備的古柏群。</div><div>景區(qū)分為陵墓區(qū)和軒轅廟兩部分,陵墓區(qū)中有通往陵區(qū)的石道、漢武仙臺、歷代帝王御制祭文碑等歷史遺跡?。</div> <p class="ql-block">“黃帝手植柏”</p><p class="ql-block">屬柏科側柏屬 ,又名軒轅柏、龍柏,黃帝陵景區(qū)軒轅廟院內(nèi)。樹高19.4米,樹圍8.58米,樹齡約5000年。黃帝手植柏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p> <p class="ql-block">相傳它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享有世界柏樹之父、中華名木之首、中華第一柏的美譽。</p> <div>下圖:沮水,橋山山下的一條河</div><div>宋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載:“橋山,《山海經(jīng)》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div><div>清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載:“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沮河由西向東呈U形繞橋山而過,站在山上朝下看,東邊有河,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橋山,黃帝陵因山而得名橋陵。</div> <p class="ql-block">山門</p><p class="ql-block">山門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位于軒轅廟中軸線上,為仿漢風格的石質建筑,建筑面積224平方米,五開間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為花崗巖整條石。</p><p class="ql-block">廟門臺基比廟前廣場高出2.72米。廟門正上方石匾“軒轅廟”匾,為蔣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節(jié)祭陵時所題。</p> <p class="ql-block">誠心亭</p><p class="ql-block">亭前東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p><p class="ql-block">“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xiàn)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后緩步進殿,頂禮膜拜。”</p> <div>亭柱上書有兩幅楹聯(lián):</div><div>“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jīng)世文章”;</div><div>“誠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div>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對聯(lián):</p><p class="ql-block">“上下五千年,縱橫三萬里”。</p> <p class="ql-block">碑亭是重要石碑陳放亭,亭內(nèi)現(xiàn)存石碑四通。</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到建國后四位領袖所題碑文。</p> <div>前邊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共祭黃陵時,毛澤東親筆題寫的“祭黃帝陵文”手跡。</div><div>后面一通是鄧小平為黃帝陵的題詞碑,碑上刻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炎黃子孫”四個大字,署名鄧小平,時間是1988年。碑身高3米,寬0.9米,厚約0.3米。</div> <div>《毛澤東手書祭黃帝陵文碑》書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高2.80米、寬1.10米、厚0.20米。草書31行。</div><div>1937年4月5日清明節(jié),國共兩黨在軒轅黃帝陵前舉行共祭儀式。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伯渠于今黃陵縣黃帝陵致祭軒轅黃帝,并宣讀此篇由毛澤東親筆手書的祭文。</div><div>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起到了積極作用,也進一步凝聚了中華民族各階層人士同仇敵愾共同抗日的決心。1988年刻立,現(xiàn)立于黃帝陵軒轅廟古柏院碑亭。</div> <div>東側二通,前邊一通是孫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所作“黃帝贊”詞一首:“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chuàng)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div><div>后邊一通是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于1942年冬為橋陵改稱黃帝陵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大字,此碑原立于黃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題字碑代替,現(xiàn)存石碑為重刻碑。</div> <div>1912年3月,孫中山先生委派一個由15人組成的代表團赴黃帝陵致祭,并書寫了這篇祭文,名《黃帝贊》。</div><div>《蔣介石黃帝陵碑》書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div><div>碑高2.80米、寬0.89米、厚0.20米。碑書“黃帝陵”三字。右題“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冬”。左題“蔣中正敬題”。</div> <div>此前黃帝陵一直被稱為“橋陵”。</div><div>1942年民國政府將“橋陵”改為“黃帝陵”。</div><div>1942年冬,時任中國國民黨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的蔣介石親筆題寫“黃帝陵”,民國政府即勒石立碑,立于黃帝陵前,1988年復刻。現(xiàn)立于黃帝陵軒轅廟碑亭。</div> <div>港、澳、臺祭文碑碑亭西前方,矗立著四塊石碑:</div><div>香港回歸紀念碑、澳門回歸紀念碑、“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黃陵謁祖祭文碑。</div> <div>碑廊</div><div>軒轅廟山門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軸線東西兩邊,有兩條長長的碑廊,碑廊按漢代建筑風格設計。</div><div>碑廊將黃帝陵歷代保存的石碑按時代先后和內(nèi)容類別有序排列,西側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陳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記事古碑,東側碑廊內(nèi)自南向北依次陳列黨和國家領導人、現(xiàn)代書法家贊頌黃帝功德的碑文和為整修黃帝陵工程做出貢獻的功德碑。</div> <div>“黃帝腳印石”</div><div>西漢文物,長0.62米,深約2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黃帝陵東南2千米的郭家洼村,是傳說的“黃帝黃城巽宮”所在地。1965年移至軒轅廟保存。</div> 整塊石頭約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雙。民間有向黃帝腳印投硬幣或零錢以測運氣的習俗,據(jù)說投向腳印大拇趾運氣最好,為大吉大利。 <p class="ql-block">人文始祖大殿</p><p class="ql-block">軒轅廟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廟院的主體建筑,坐落在廟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重修。</p> 正殿門楣上懸掛有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于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時所題“人文初祖”大匾,字體鐵畫銀勾,剛中藏秀。 <div>軒轅黃帝浮雕像</div><div>大殿正中木質壁龕內(nèi)供放著一尊巨大的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這尊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東漢恒帝建和元年(147年)建于山東濟寧嘉祥的武梁祠黃帝石像為藍本,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適當融入現(xiàn)代審美理念放大刻制而成。</div> <div>黃帝浮雕像為全身像,石料采用陜西富平墨玉,高3.6米,寬3.3米,重11噸。浮雕軒轅黃帝沉穩(wěn)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冠帶簡樸,著裝無華。</div><div>神龕四周的圖案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神龕與軒轅黃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萬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節(jié)專程前來祭陵時,捐款8萬人民幣制作的。</div> <p class="ql-block">祭祀廣場</p><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萬平方米的祭祀廣場,可容納5000人舉行祭祀活動。</p><p class="ql-block">廣場地面為花崗巖石鋪就,南端東西兩側各建三出闕,闕前臺上擺放著八尊青銅鑄鴻叔簋(guǐ);東西兩側分列著九尊高2米的青銅鑄牛鼎和代表56個民族的56面龍旗。</p><p class="ql-block">此外,東面還有一口龍魂大鐘,西面則立一面龍威大鼓。整個祭祀大院,莊嚴肅穆,威風凜然。</p> <p class="ql-block">龍魂大鐘</p><p class="ql-block">“龍魂”大鐘是用于公祭軒轅黃帝陵的禮器,設計將兼顧禮樂鐘之外形、廟堂鐘之音響和時代之風采。鐘體全高3.8米,口頸2.456米,重13噸。</p> “龍魂”大鐘以陜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銅鐘為主型,以漢代畫像黃帝功德為主圖案,以周原出土的龍鳳玉飾和祥云紋為底飾,鐘紐為雙鳳聳立,兩側以雙龍為扉棱,鐘面正中心為篆體“龍魂”二字。鐘的整體造型莊重凝練,獨特精美,表現(xiàn)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體現(xiàn)鐘銘盛世、龍鳳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蘊。 <p class="ql-block">軒轅殿<br>祭祀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臺上,巍巍矗立著軒轅殿。殿區(qū)內(nèi)不設其他樓閣廊榭,憑借山川地貌與植被構成的大環(huán)境,體現(xiàn)出“大象無形”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p> 軒轅殿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圓形石柱圍合成40米X40米的長方形空間,柱間無墻,上履巨型覆斗屋頂,體現(xiàn)了“黃帝明堂”風貌,是廟區(qū)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沉長的屋檐、碩大的斗拱、簡潔而古樸的屋脊,使整座建筑顯得宏偉而莊嚴,具有古漢風格。 <div>軒轅殿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div><div>藍天、白云、陽光直接映入殿內(nèi),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內(nèi)地面采用青、紅、白、黑、黃五色花崗石鋪砌,隱喻傳統(tǒng)約“五色土”,以象征黃帝恩澤祖國大地。</div> 整個軒轅殿設計取“天圓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陽光雨露,象征著中華遠祖質樸的宇宙理念。黃帝石刻像佇立在殿內(nèi)上方。 <div>軒轅黃帝像</div><div>軒轅殿內(nèi)中央偏北處,豎一高大花崗巖石碑——軒轅黃帝像石碑。石碑總高7.6米,基座寬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兩塊巨型石料各重約16噸。</div> <div>軒轅黃帝像其造型特點既像傳統(tǒng)的祖宗牌位,又似傳統(tǒng)陵墓前的石碑,同時又如一座古樸的神龕,按照傳統(tǒng)文化觀念,名曰“神主”。</div><div>石碑正面刻軒轅黃帝像,此像與人文初祖殿的黃帝像一樣,高3.9米,寬2.6米,采用“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漢代畫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塊青灰花崗巖巨型料石構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現(xiàn)出嚴謹樸素、重拙寫實的古漢風韻。</div><div>下圖是軒轅像背面的碑文<br></div> <p class="ql-block">參觀黃帝陵,想到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三皇五帝<br>“三皇五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br>“三皇”通常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br>“五帝”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p> <p class="ql-block">需要提示的是,三皇五帝的傳說依據(jù)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和歷史記載?。三皇五帝的傳說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的著作中,屬于史前文化中的人物。</p><p class="ql-block">關于三皇五帝的具體人物和身份,歷史上存在多種說法,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文籍書典有不同記載。三皇五帝是個傳說,五千年前沒有留下文字記錄,沒有衣帽鞋履,都是有了文字發(fā)明以后,從各種不同的出土文物記錄當中發(fā)掘出這些傳說的歷史故事,比如戰(zhàn)國時期、兩周時期,先秦時期,兩漢時期,都是史學家的作品。比如《山海經(jīng)》、《封神演義》等。</p><p class="ql-block">再比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是西漢后期整理編輯的,以黃帝的名字為引,經(jīng)后代不斷完善,一直到元明時期才得以終稿。<br></p><p class="ql-block">下面僅以百度AI搜索為答案。這也是一次溫習的過程。</p><p class="ql-block">看一下是哪位先祖發(fā)明了哪樣使用至今的生存手段,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的業(yè)績。</p> 三皇:<br>~燧人氏:<br>“三皇”之首,奉為“天皇”,尊稱“燧皇”。<br><div>燧人氏在商丘發(fā)明鉆木取火,成為中國古代人工取火的發(fā)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使人類與禽獸的生活習性區(qū)別開來,開創(chuàng)了華夏文明,被后世奉為“火祖”。燧人氏生伏羲氏、女媧氏。</div> ~神農(nóng)氏:<br>神農(nóng)氏一般指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nóng)氏又稱“地皇”,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nóng)大帝,也稱五榖神農(nóng)大帝。發(fā)展用草藥治病;他發(fā)明刀耕火種創(chuàng)造了兩種翻土農(nóng)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br>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炎黃子孫”一詞的由來。 ~伏羲氏:<br>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稱黃熊氏,也稱“人皇”,燧人氏之子。<br>他在勞動技能低下的漁獵時代,發(fā)明了捕漁、捕獸、捕鳥的網(wǎng)罟,解決了先民的饑餓劫難,開創(chuàng)了畜牧養(yǎng)殖業(yè)。在先民蒙昧之時,始做八卦,使愚昧為智慧;在人以群分之時,始定姓氏,使先民有了家族符號。<br>由于伏羲是使中華先民從蒙昧步入早期文明的偉大祖先,故被稱為全世界華裔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自謂為“龍的傳人”,“龍的子孫”,也皆由伏羲起。 五帝:<br>~黃帝:<br>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據(jù)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 妻子嫘祖發(fā)明了養(yǎng)蠶,史稱嫘祖始蠶。<br><div>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div><div>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等 。涿鹿之戰(zhàn)黃帝聯(lián)合炎帝打敗蚩尤,后阪泉之戰(zhàn)打敗炎帝,為部落首領。</div> ~顓頊:<br>顓頊(zhuān xū),姬姓,高陽氏 ,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br>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zhèn)),故號高陽氏 。少昊死后,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 ,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 。始都窮桑,后遷都商丘。 ~帝嚳:<br>帝嚳(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高辛鎮(zhèn)),故號高辛氏 。司馬遷說他是黃帝的曾孫。顓頊死后,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 以木德為帝,當年改元為帝嚳元年,深受百姓愛戴。享壽100歲;死后葬于故地高辛,建有帝嚳陵。<br>傳說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guī)律,劃分四時節(jié)令,指導人們按照節(jié)令從事農(nóng)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華夏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一次偉大的革命,農(nóng)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div>~帝堯:<br>堯,又稱唐堯。帝嚳之子,祁姓,名放勛,原封于唐,故稱陶唐氏。<br>堯代帝摯為天子,都平陽。在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lián)合友邦,征討四夷,統(tǒng)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萬國聯(lián)盟首領。帝堯在主政期間,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鯀治水,并且制定歷法,推廣農(nóng)耕,整飭百官。<br>堯認為兒子品德不行,不適合繼位,于是讓人推薦有品德和才能的人,有人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考察多年認為舜的品行和能力符合,晚年,堯禪讓于舜,由舜繼天子位。</div> ~帝舜:<br>舜,姚姓,一作媯姓,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 ,“三皇五帝”之一。舜為東夷族群的代表。<br>生而重瞳,孝順友愛,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薦,經(jīng)過重重考驗,得到唐堯的認可與禪位,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濟),建立有虞國。<br>即位之后,虛懷納諫,懲罰奸佞,流放四兇(共工、獾兜、三苗、鯀);任賢使能,百業(yè)興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農(nóng)業(yè)、契主管五教),開創(chuàng)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為中原地區(qū)最強大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br>晚年聽從四岳的安排和建議,禪位于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于蒼梧郡,葬于九嶷山,謚號為舜,又稱帝舜、虞舜、舜帝。<br>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div>2025年4月4日,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隆重舉行。</div><div>今天所看到的在軒轅殿祭祀廣場上的祭祀活動仍在繼續(xù),后面有視頻請您欣賞。<br></div> 據(jù)史載,從西漢起先后有多位皇帝親臨橋山黃帝陵祭祀或致祭文,如漢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 <div>現(xiàn)代有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親筆祭文和題詞。</div><div>港澳臺同胞,世界各地華人也紛紛前來黃帝陵拜祭。</div> <div>陜西是民族之根</div><div>延安是民族之魂</div><div>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div> <p class="ql-block">離開黃帝陵下一站到黃河壺口瀑布<br></p><p class="ql-block">在高速公路延安西服務區(qū),節(jié)日期間表演節(jié)目</p><p class="ql-block">陜北情調(diào),激情四濺。</p> <div>抵達山西臨汾吉縣壺口鎮(zhèn),入住這家客棧,老板在道邊拉客人吃晚飯,一打聽,這家老板不僅有幾間客棧,有一個餐廳,還有一個小超市,好家伙全滿,節(jié)日期間游客眾多,全國各地趕過來,要么住山西,要么住陜西,這期間生意紅火。</div><div>不過老板也說,過了旅游旺季,這里是游客稀少。<br></div> <div>乘夜色,走在陜西和山西交界處的一座大橋上,“七郎窩大橋”,橋東岸是山西臨汾,橋西岸是陜西宜川,大橋長約200米左右,橋下黃河水靜悄悄的流淌,沒有蹦騰不息的場景。</div><div>明天早上去看黃河壺口瀑布,一定不會失望的。</div><div>明天壺口再見啦<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州市| 旺苍县| 绵竹市| 阜康市| 合作市| 嘉义县| 湖南省| 饶平县| 海安县| 横峰县| 大安市| 榆林市| 北京市| 乌海市| 射阳县| 钟祥市| 吐鲁番市| 嘉定区| 宿松县| 日照市| 京山县| 青州市| 阳新县| 遂平县| 高邮市| 酉阳| 锡林浩特市| 永仁县| 新龙县| 大新县| 通城县| 苏尼特左旗| 乌鲁木齐市| 临城县| 哈巴河县| 永川市| 遂平县| 柳林县| 湾仔区| 新乡市|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