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 純梓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純梓</p><p class="ql-block">美篇號:71652642</p> <p class="ql-block">人們總是被時令領著往前走。記得小時候每到這時節,我會跟著媽媽一起去家附近的小河邊打蘆葦葉,用來包粽子,所以粽葉在我的認知中非它莫屬。 想起小時候徒手打粽葉的情景,手拿葦葉輕輕往上一提,果斷向下打去,一片葉子到手,干凈利索。打粽葉,一個“打”字,具體、形象又生動。這是勞動人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動詞,就像捋槐花的“捋”字、摘豆角的“摘”字、挑薺菜的“挑”字等,它們充分體現了漢字的精準形象和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回到家,媽媽迫不及待地把它們放進大盆中,撒上鹽和面粉浸泡,然后一片一片地刷洗,再放鍋里小煮,徹底清潔。水煮過的葦葉韌性好,葉片不易裂開,貼合度更好。一時間,熟悉的粽香透過鍋里逸出的水蒸氣彌漫開來…… </p><p class="ql-block">記憶中因蘇州沒有純正的粽葉樹,但對我來說,葦葉粽那股特有的田園清香味,那種清香味才是我小時候的味道。 粽子還是現包的好吃,我打小愛吃紅棗粽和蜜棗粽,吃時再撒些白糖,軟糯香甜,那是舌尖上的享受。 </p><p class="ql-block">小時候的味道很單純,就分甜和咸兩種,家里窮,大部分時間包的都是白水粽,赤豆粽后面,蜜棗粽屬于偶見蹤影,因為蜜棗不是常吃或者說是吃不起,所以很少包。</p> <p class="ql-block">包粽子是個技術活。葦葉細窄,包不了大粽,只能包小粽。每個粽角包不嚴實,松松垮垮的。為了防止漏米,只好另加粽葉補丁,然后,用棉線一圈圈地繞起來。粽子包不嚴,全靠線來纏,不然,粽子下鍋就會煮成一鍋粽子粥,我曾有過這樣失敗的教訓。</p><p class="ql-block">記得那年端午前,我信誓旦旦說要學包粽子,說學就學的就端坐于米盆前,學著媽媽取三四枚翠綠的葦葉,在左手掌上順序排列。它們像拍照時擺的隊形,一枚葉子要將一部分與另一枚重疊。順好葉子,笨拙地在葉根部打一個彎,卷成一個底端封閉的錐形漏斗,用來裝米。米裝上后,頂端卻蓋不嚴。好不容易遮好頂端,下面又“嘩啦”流出米來,真就成了“漏斗”。不是米不聽話,就是葦葉太調皮,費了好大勁,總算包扎好一個粽子,一撒手,它卻又“嘩啦”一聲松開了。于是只能重新開始。</p><p class="ql-block">第一個粽子我拆過四五次才算包起來。聽媽媽說,要取葦葉蒸一下才順溜,但那葦葉的醇香就比原生態稍遜,我還是慢慢馴教這野馬般的青綠葦葉吧。我包出來的粽子米少、皮厚、費料。有幾次我已捆扎好了,卻發現一個角還咧著嘴在朝我笑。我不想再拆開粽子,拆了也未必包得更好,索性又取一片葦葉,把那破口處反復纏繞,就像一個錯綜復雜的補丁。</p><p class="ql-block">夜已深沉,一鍋“補丁”粽子還在炭火的余溫中散發著香味。那香味,傳承著節令的美好,在我看來,那是一鍋吉祥的粽子、幸福的粽子、寄托著美好祝愿的粽子,我知道我的親人們都喜歡。</p> <p class="ql-block">我包的粽子個頭小,我管它們叫“袖珍粽”,一口一個,好在粽味依舊,口感不錯。老媽愛吃粽子,趕緊送給老媽嘗一嘗。老人家很高興,夸我手巧,說這是親閨女做的,親閨女吃啥都能先想到母親。受到老媽的表揚,心里美滋滋的。 </p><p class="ql-block">這么多年吃了很多口味的粽子,最愛的還是白粽子蘸糖。香香甜甜的味道,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粽子花樣也越來越多,但是時代在變,不變的是刻在基因里面的傳承,就像傳統節日一樣,一代又一代傳承,這就是文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长市|
泾源县|
大埔区|
财经|
遂平县|
中超|
枣庄市|
遵义县|
肇东市|
建阳市|
宁津县|
江门市|
美姑县|
宜良县|
台北市|
车致|
鸡泽县|
台南市|
惠水县|
米脂县|
灵武市|
子洲县|
宜宾县|
河源市|
佛山市|
汝阳县|
奉新县|
兰西县|
区。|
钟山县|
山西省|
景东|
白河县|
惠水县|
福清市|
通辽市|
张家川|
随州市|
长治县|
娄底市|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