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一晃60多年匆匆而過。回想過去,永遠難以忘記的是小時候在老家打麥場里看露天電影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七十年代農村生活困難,文化生活簡單,基本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幾個月才能看上一場電影,所以看電影是一個非常高興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時電影片子種類不多,大多是故事片、戰爭片。一般在電影放映之前,首先是大隊部領導講話,介紹一下當前形勢,說說村里最近工作,啦啦家長里短,最后在群眾的議論聲音中結束,開始放《新聞簡報》或科普知識片,最后開始放電影。</p><p class="ql-block"> 《新聞簡報》從建國開始到1993年結束,走過了近50年的歷程,它是現在《新聞聯播》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新聞簡報》內容涉及重大的時政新聞,涵蓋了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生活等方面,它存在的價值,一是宣傳,二是宣傳,三還是宣傳。</p><p class="ql-block"> 當時廣泛流傳一個順口溜。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中國電影新聞簡報,這是對當時電影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 當年看過的國產電影有《青松嶺》、《南征北戰》、《奇襲白虎團》、《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閃閃紅星》、《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洪湖赤衛隊》等,外國電影有南斯拉夫故事片《瓦爾特保衛沙拉熱窩》、前蘇聯電影《列寧在十月》、朝鮮電影《賣花姑娘》等。</p><p class="ql-block"> 放電影的信息一般由大隊部用固定在楊樹上的廣播喇叭通知。大概是:社員同志們請注意了,今天晚上有電影,請老少爺們互相轉告,前來觀看。</p><p class="ql-block"> 放電影的地方在老家土屋后面的打麥場里,電影放映員提前把電影幕布固定在打麥場邊的楊樹上,然后去村里安排的村民家里吃飯。</p><p class="ql-block"> 在得知村里要放電影后,村民及孩童們提前拿著板凳到放映場地占位置,有時候要等幾個小時。村民提前收工從農田里回家,提前做飯吃飯等著看電影。當時的心情是現在人無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看電影的人太多,正面看不到的時候,只能在銀幕另一側觀看。不過銀幕上的文字都是反過來的。</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看朝鮮電影賣花姑娘。第一天在打麥場里等了一下午,可是在《新聞簡報》放過之后天不作美,下起了瓢潑大雨一直到深夜,無法放映。第二天電影放到一半時又下起了大雨,無法放映。第三天下的是小雨,放映員打傘護著電影放映機進行放映。不過因為當時村里都是土路,下雨之后路很黏,用于跑片子的自行車無法騎行,只有從鄰村步行跑片子,所以一個片子放完,要等很長時間才能放下一個片子,就這樣斷斷續續放映,一直延續到深夜才結束。不過沒有人埋怨,而且興致很高。</p><p class="ql-block"> 除了在本村看電影,有時要跑幾里路甚至十幾里路到鄰村去看電影。當時沒有電話、手機,信息不通暢,信息基本都是口頭相傳。有時候因為信息不實,白跑一趟也是常有的事。第二天可能就要受到村民的諷刺挖苦與戲弄。昨天去鄰村看的什么電影?一定很很精彩吧?這時白跑一趟的村民回答更精彩,戰爭片《看不見的戰線》。</p><p class="ql-block"> 后來村里蓋上一個電影院,可以風雨無阻正常看電影了。放電影的次數也增加了。</p><p class="ql-block"> 1983年參加了工作,在宿縣一個東關礦建單位上班,經常還能看到露天電影。</p><p class="ql-block"> 再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網絡、手機的普及,農村露天電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慢慢退出歷史舞臺。</p><p class="ql-block"> 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經歷,現在的人很難理解70年代所發生的事情,認為很荒唐。而對于經歷過70年代人來說,卻是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過去的東西很美好,失去的東西很珍貴。</p><p class="ql-block"> 打麥場上看露天電影,一段難以忘卻的童年記憶。</p> <p class="ql-block"> 文:閑庭漫步</p><p class="ql-block"> 圖:圖片選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樂:我的老家在農村</p><p class="ql-block"> 原創作品,敬請欣賞。</p> <p class="ql-block"> 文:建井</p><p class="ql-block"> 圖:圖片選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原創作品,敬請欣賞。</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建井,蕭縣人,1964.11 ,二級建造師,礦建工程師,爆破工程師,在國家級刊物發表技術論文65篇,在《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等報刊雜志上發表攝影文章近百篇。</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詩人,只是一個有18年農村生活經歷的農家弟子,后來又從事煤礦工作礦工。我熱愛我的家鄉和家鄉山山水水,我喜歡旅游攝影,喜歡記錄一些感受。我的文章受到朋友的關注,特別是一些真摯感人的留言讓我感動,謝謝你們的支持與厚愛。</p><p class="ql-block">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詞不達意或有謬誤之處敬請諒解。希望我的文章能對你們有所啟發,有所幫助。</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的文章能夠讓你喜歡或能夠與你產生共鳴,敬請您關注、點贊加評論,再次表示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府谷县|
类乌齐县|
安泽县|
泸水县|
得荣县|
康保县|
河东区|
金塔县|
达日县|
三都|
祥云县|
汽车|
阳朔县|
五指山市|
华安县|
嘉黎县|
丰城市|
长寿区|
原平市|
恩平市|
临泽县|
密山市|
泰兴市|
云林县|
白城市|
乌苏市|
黄冈市|
鄂托克前旗|
渭源县|
保山市|
阿克陶县|
阳西县|
唐河县|
平远县|
冀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汽车|
兴隆县|
英山县|
洞口县|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