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朱自清(1898-1948),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與民主戰士。1925年起,他擔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期間,他利用清華大學“任教五年,可帶薪休假一年公費出國游歷”的政策,于1931年前往英國留學,并漫游了歐洲五國十二城。在歸國的船上,他寫下了《歐游雜記》十篇,自述<b><i>“意在為中學生寫些游記。曾在中學教過五年書,這便是獻給他們的小小禮物吧”。</i></b>這些文章陸續刊登在葉圣陶主編的《中學生》雜志上。盡管朱自清先生謙稱這是為中學生而作,但近百年后的今天,這部作品不僅依然是一部佳作,更是一部實用的旅行指南。附代說一句,譽朱自清為“民主斗士”從其反映彼時社會底層生活狀況的散文、隨筆、小說中也可以看出來,這與他中晚年以后的生活不富裕(家庭人口很多,先后二任妻子十來個子女還有傭工)有很大的關系,表現出明顯的反社會傾象,若以現在的術語來評論則為“憤青”,屬于捧著飯碗還罵娘的那一類人。</p><p class="ql-block"><b><i>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i></b>”?---朱自清實死于嚴重的胃潰瘍。翻開朱自清1948年的日記,我們沒有看到他為食物短缺而苦的記載,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b><i>"飲藕粉少許,立即嘔吐";"飲牛乳,但甚痛苦";"晚食過多";"食欲佳,終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飽";</i></b>……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領美國"救濟糧"宣言上簽名后的第11天,他還在日記里提醒自己:<b><i>"仍貪食,需當心!"</i></b>如此看來雖然當時的知識分子處境不佳,但和大多數底層百姓相比,他們的基本生活還是有保障的,飲食品質還是比較高的,更不用說像朱自清這樣名牌大學的教授。在西南聯大的艱難時期,也經常赴朋友飯局,喝奶粉飲咖啡打橋牌,試想若一日三餐都保證不了,怎么會有這些活動?</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辭世。</p> <p class="ql-block"><b><i> 羅馬是歷史上大帝國的都城,想象起來,總是氣象萬千似的。現在它的光榮雖然早過去了,但是從七零八落的廢墟里,后人還可仿佛于百一。這些廢墟,舊有的加上新掘的,幾乎隨處可見,像特意點綴這座古城的一般。</i></b></p> <p class="ql-block"><b><i> 這邊幾根石柱子,那邊幾段破墻,帶著當年的塵土,寂寞地陷在大坑里。</i></b></p> <p class="ql-block"> 羅馬,是公元前后與中國漢朝齊名的偉大帝國,在我的想象中,現在一定也很美好,很繁華,很有氣勢。然而,當我們與朱自清相隔百年后旅行歐洲,最后一站乘汽車從佛羅倫薩進入市區時,我卻發現,這里沒有流光溢彩,沒有生機盎然,一切都是舊的,街道是舊的,房屋是舊的,整個羅馬就是一件件陳列在落天博物館里的歷史文物。(羅馬城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一日之內常常是晴雨不時轉換。)</p> <p class="ql-block"> 在現在的羅馬城,我們應該是比朱自清多看到了一番景像:古城里工地到處可見,但這里只做維修施工,修舊還舊恢復舊貌,不建新不開發,更沒有國內常見的“拆舊建新、毀真造假”創新開發!</p> <i><b>……斗獅場,還可以看見大概的規模;在許多宏壯的廢墟里,這個算是形最好的。外墻是一個大圓圈兒,分四層,要仰起頭才能看到頂上。下三層都是一色的圓拱門和柱子,上一層只有小長方窗戶和楞子;這種單純的對照教人覺得這座建筑是整整的一塊,好像直上云霄的松柏,老干亭亭,沒有一些繁枝細節。里面中間原是大平場;中古時在這兒筑起堡壘,現在滿是一道道頹毀的墻基,倒成了四不像。這場子便是斗獅場;環繞著的是觀眾的坐位。</b></i> <p class="ql-block"> 但在在中世紀時期角斗場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嚴重,后來干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又由于宗教分岐,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角斗場的部分石料。這墻壁上的孔洞,就是被拆除金屬構件后留下的。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圣地,并對其進行保護。</p> <i><b> 斗獅是一種刑罰,也可以說是一種裁判:罪囚放在獅子面前,讓獅子去搏他;他若居然制死了獅子,便是直道在他一邊,他就可自由了。但自然是讓獅子吃掉的多;這些人大約就算活該。想到臨場的罪囚和他親族的悲苦與恐怖,他的仇人的痛快,皇帝的威風,與一般觀眾好奇的緊張的面目,真好比一場惡夢。這個場子建筑在一世紀,原是戲園子,后來才改作斗獅之用。</b></i> <p class="ql-block"> 斗獸場是全球著名景點,若去羅馬,就沒有不去參觀這座古跡的。</p> <p class="ql-block"> 羅馬角斗場(Colosseum),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內臺伯河東岸,為古羅馬的象征。角斗場建于公元72-79年,強迫8萬名猶太俘虜作勞役,用工8年完成。整個建筑占地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可容納9萬觀眾。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后,為紀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豐功偉績而建的,甚至一直影響著現代大型體育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角斗場建在幾座小山之間的谷底,基址本是尼祿皇宮花園里的人工湖。角斗場長軸188米,短軸156米,周邊長527米,觀眾座位以62%的坡度升起,約60排,分為四區。前面是貴賓席,中間是騎士席,后面是平民席,可容5萬人。最高處有一圈柱廊,可供管理篷頂的人休息。</p> <p class="ql-block"><b><i> 羅馬從中古以來便以教堂著名。康南海(即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羅馬游紀》中引杜牧的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圣彼得堂最精妙,在城北尼羅圓場的舊址上。……這教堂幾經興廢,現在的房屋是十六世紀初年動工,經了許多建筑師的手。密凱安杰羅七十二歲時,受保羅第三的命,在這兒工作了十七年。后人以為天使保羅第三假手于這一個大藝術家,給這座大建筑定下了規模;以后雖有增改,但大體總是依著他的。教堂內部參照卡拉卡拉浴場的式樣,許多高大的圓拱門穩穩地支著那座穹隆頂。教堂長六百九十六英尺,寬四百五十英尺,穹隆頂高四百○三英尺,可是乍看不覺得是這么大。因為平常看屋子大小,總以屋內飾物等為標準,飾物等的尺寸無形中是有譜子的。圣彼得堂里的卻大得離了譜子,“天使像巨人,鴿子像老鷹”;所以教堂真正的大小,一下倒不容易看出了。但是你若看里面走動著的人,便漸漸覺得不同。教堂用彩色大理石砌墻,加上好些嵌石的大幅的名畫,大都是亮藍與朱紅二色;鮮明豐麗,不像普通教堂一味陰沉沉的。密凱安杰羅雕的彼得像,溫和光潔,別是一格,在教堂的犄角上。</i></b></p> <p class="ql-block"><b><i> 圣彼得堂兩邊的列柱回廊像兩只胳膊擁抱著圣彼得圓場;留下一個口子,卻又像個玦。場中央是一座埃及的紀功方尖柱,左右各有大噴泉。那兩道回廊是十七世紀時亞歷山大第三所造,成于倍里尼之手。廊子里有四排多力克式石柱,共二百八十四根;頂上前后都有欄干,前面欄干上并有許多小雕像。場左右地上有兩塊圓石頭,站在上面看同一邊的廊子,覺得只有一排柱子,氣魄更雄偉了。這個圓場外有一道彎彎的白石線(現在是一段繩欄),便是梵蒂岡與意大利的分界。教皇每年復活節站在圣彼得堂的露臺上為人民祝福,這個場子內外據說是擁擠不堪的。</i></b></p> <p class="ql-block"> 讀朱自清的《歐游雜記·羅馬》,他當初是應該去過梵蒂岡的,雖然與羅馬古城近在咫尺,又都是申根簽涵蓋的國中國,但我們事先沒有計劃,教庭與中國也還沒有邦交關系,這次就路過而不入了,只是隔著繩欄(也是國境錢)拍了一張照片而己,出門在外、異國它鄉盡量不多事為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古交市|
无为县|
安塞县|
射洪县|
双桥区|
乌拉特前旗|
新和县|
文昌市|
陕西省|
自治县|
华亭县|
惠来县|
韶山市|
全南县|
郸城县|
耿马|
南充市|
黑山县|
夏河县|
招远市|
东阿县|
龙川县|
报价|
成安县|
门源|
黔南|
仁怀市|
尼勒克县|
新闻|
沙河市|
蓝田县|
光山县|
久治县|
桐梓县|
同仁县|
大田县|
石首市|
修文县|
长乐市|
黄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