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不少國家的語言里,至今仍稱中國為“契丹”。比如:?俄語為“Китай”(Kitay),白俄羅斯語為“К?тай”(Kitay),?烏克蘭語為“Китай”(Kitay),?保加利亞語為“Китай”(Kitay),土耳其語為“H?tay”,哈薩克語為“?ытай”(Q?tay),烏茲別克語為“Xitoy”,希臘語為“Κ?ται”(Kitai),?波斯語為“?????”(Khitay)。</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個英語詞匯叫做Cathay,是“契丹”的音譯,但中間經過了多次的語言轉譯和演變。中世紀時,西方稱北部中國為“Cathay”,南部中國為“China”。香港有個“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 ,其中的Cathay就保留了這種古老的用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相傳,當年哥倫布就是為了尋找<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條通往“契丹”(即中國)和印度的新航線,以便獲取東方財富,這才</span>歪打正著地發現了新大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外國人把中國稱為“契丹”呢?一種觀點認為,遼宋南北對峙,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為之斷阻,致使一些亞、歐國家只知其東方強鄰是契丹,而不知契丹的背后還有中原王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一種觀點認為,13至15世紀,南歐和中亞大陸一直處于拔都的“金帳汗國”治下。蒙古人稱中國為“契丹”(音“蓋塔德”),這勢必會對當地被統治民族的語言產生影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遼滅亡前夕,契丹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走,在新疆和中亞一帶建立了西遼政權,史稱“黑契丹”或“喀喇契丹”?!翱蹦送回收Z,“黑”的意思。比如,“喀喇昆侖”即“黑色的石墻”,“克拉瑪依”即“黑色的油”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耶律大石之后,能在歷史上留下點痕跡的契丹人當屬耶律楚材。北京頤和園現存耶律楚材祠,內有其墓。耶律楚材出生時,大遼已滅國65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以亡國之身,憑借滿腹經綸,脫穎而出,受到鐵木真和窩闊臺父子兩代大汗的青睞與器重,成為契丹人最后的亮點。身為契丹,效命蒙古,正可謂“楚材晉用”,也算是名副其實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間有個說法,女真皇室的姓氏“完顏”意為“黃金”;大遼主體民族“契丹”的意思是“鑌鐵”;“鑌鐵”不敵“黃金”,契丹亡于女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遼滅國時尚存數百萬之眾,為何卻象人間蒸發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以至在五十六個民族中都沒能占得一席之地呢?契丹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據史學界的推測,大致有如下三種可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留居祖地的契丹人逐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西遼滅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西遷至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徹底伊斯蘭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金、蒙戰爭爆發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隨軍東征西討,散落在全國各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終還是DNA技術解開了這個謎團。研究人員從契丹墓出土的頭骨、腕骨和牙齒中提取DNA,并與現今達斡爾人的母系DNA進行比對,發現二者的同源度相當之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世紀90年代,在云南省施甸縣發現了自稱“本人”的蔣姓家族的一塊墓碑,上面刻有兩個典型的契丹小字。這是在我國南疆發現的唯一刻有契丹文字的墓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外,在云南昌寧縣一處“本人”墓地上,發現一塊至今保存完好的《阿公碑文原序》。篇首開宗明義:“公原籍乃遼東人氏,后遭逢變遷,保機后裔四散奔走,遑遑而遷,移民滇西順寧而覓其食?!?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這樣,云南“本人”閃亮登場,開始走進公眾的視野。這些自稱為“本人”的家族或群體,散居在保山、大理、臨滄等地,分屬漢、彝、布朗、佤等民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專家在保山進行實地考察時,將326個“本人”的詞語與其他民族的詞語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其中100多個屬于阿爾泰語系,與達斡爾語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從而初步認定,云南“本人”源出契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不由記起湖南省桃源縣的維吾爾人,情況有點類似。他們是元代落籍于當地的外族官兵,但仍存留著對原屬民族的記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研究人員又將從保山提取的阿、莽、蔣姓“本人”的父系血樣,與從內蒙一些旗、縣取得的達斡爾、蒙古和漢族等人群的父系血樣進行DNA比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結果發現,云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著最近的遺傳關系。從而得出初步結論:云南“本人”與達斡爾族可能同為契丹人后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此看來,當年慘遭滅國的契丹人四處逃亡,風流云散。其中較大的部落群體,如達斡爾人,作為一個民族存留了下來;而更多的則被當地人所同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契丹一直保持著“外婚制”,經過千百年的遷徙與融合,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就像被扔進滄海中的一塊冰,迅速地融化、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共約15萬自稱“本人”的契丹后裔生活在云南,其中9萬人居住在施甸;其余6萬人散居在德宏、大理、臨滄以及緬北部分地區;分屬漢、彝、布朗、佤等民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十日,我和老伴兒驅車離京,開啟了“彩云之南”自駕游,曾專程繞道施甸縣一探究竟,瀏覽了慕名已久的契丹古鎮。</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南涧|
江西省|
沙河市|
方正县|
革吉县|
利津县|
务川|
岳阳县|
河间市|
兖州市|
银川市|
绥滨县|
枝江市|
六枝特区|
绥芬河市|
彭泽县|
柳州市|
曲水县|
西贡区|
阜平县|
长宁区|
阿鲁科尔沁旗|
孟连|
两当县|
裕民县|
星座|
青龙|
麻阳|
伊通|
临泽县|
山丹县|
青铜峡市|
漾濞|
盐津县|
泸定县|
德保县|
莱阳市|
万荣县|
城市|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