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西郊約6公里的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七座牌坊次第橫跨于鄉間的石板路之上,為明清時期徽州建筑藝術的代表作,氣勢非凡。</p><p class="ql-block">離這些牌坊不遠處是有名的鮑家花園。我們因為時間緊張,所以只看了牌坊群,沒有進鮑家花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的七座牌坊以“義”字坊為中心,按忠、孝、節、義的順序由兩頭向中間排列,其中的鮑燦孝行坊、慈孝里坊、鮑象賢尚書坊為明代牌坊,鮑文齡妻江氏節孝坊、樂善好施坊、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為清代牌坊。 棠樾七座牌坊群,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理念,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繡江南第一鄉”。</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牌坊為鮑燦孝行坊,牌坊挑檐下的“龍鳳板”上鑲著“圣旨”二字,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為明嘉靖皇帝十三年下圣旨修建,至今已有470年。</p><p class="ql-block">《歙縣志》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其事母的孝行感動了鄉里,經請旨建造此坊。又因為他教育子孫有方、被皇帝“榮封三代”,并特地為其祖父立坊。由于鮑燦的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所以皇帝贈鮑燦“兵部左侍郎銜”。 </p> <p class="ql-block">這座是慈孝里坊,是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余巖、鮑壽遜父子而建,是皇帝親批并出資“御制”的。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并要二人殺一,讓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p><p class="ql-block">后來朝廷為了旌表他們,賜建此坊。牌坊上還銘刻了明永樂皇帝的《慈孝詩》日:“父遭盜縛迫兇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聽到這個事后,欣然寫下了“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并撥銀將“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繕,又刻御題對聯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幾朝皇帝加封,這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p><p class="ql-block">這座御制坊是七座牌坊中等級最高的,上面鐫刻有“御制”字樣。建自明永樂年間,至今已有591年。</p> <p class="ql-block">牌坊群旁還有兩座祠堂,棠樾村中鮑姓是大姓,這兩座祠堂中供奉鮑氏家族。這座敦本堂,又稱鮑氏支祠,俗稱男祠,規模宏大,祠內有義田規條碑和嘉慶皇帝上諭碑等碑刻。</p><p class="ql-block">還有一座清懿堂(女祠)清懿堂,俗稱女祠,建于清嘉慶初年。我們時間有限沒有參觀。</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牌坊是矢貞全孝坊,汪氏節孝坊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縣志記載,江氏為棠樾人,26歲守寡后,“立節完孤”,把兒子集成培養成歙縣的名醫。寡婦守節,培養后嗣,被宗法社會認為是最大的孝行,因為宗族是依靠血統來維系的。所以在江氏80歲高齡時,族人為她請旌,建起了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一座貞潔牌坊,是為旌表鮑文齡妻汪氏節孝事跡所立。</p> <p class="ql-block">這座官帽形的亭子叫驄步亭。要求鮑氏族人來此都要下轎下馬穿行。意思是要繼承祖輩光榮,讀好書做官。</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牌坊為樂善好施坊,此坊為旌表諾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司鮑淑芳同子鮑均而建。鮑淑芳為大鹽商,嘉慶八年集眾商輸餉,奉旨議敘鹽運使職銜,洪澤湖決堤時,集議公捐米6萬石,淮河、黃河水災時,捐麥4萬石,開六塘河歸海,集眾輸銀300萬兩,疏浚芒稻洞,捐銀6萬兩。助設沙河閘,捐銀5000兩。在家鄉修祠社,辦義學,修橋鋪路,濟困扶貧等等,義舉很多。但臨終卻沒見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囑咐兒子鮑均,克守祖訓,造福鄉里。徽州府督撫被鮑淑芳、鮑均父子的諸多義舉所感動,請命于朝廷,以樂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為節勁三冬坊,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縣志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對前室的孤子元標視如親生,盡心撫養,直至其成家立業。鮑元標也不負母恩,終于成為清季著名的書法家。年老之后,吳氏又傾其家產,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對祖宗的孝順,當然也值得頌揚。吳氏還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吳氏節孝坊,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 </p> <p class="ql-block">鮑逢昌孝子坊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的父親在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清順治三年(1646年),才14歲的逢昌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最后終于在甘肅的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并扶持父親回到家中。一進家門又見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治。母親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說這是他“天鑒精誠”、“孝愈其親”。</p> <p class="ql-block">鮑逢昌孝子坊天鑒精誠坊</p> <p class="ql-block">鮑逢昌孝子坊天鑒精誠坊</p> <p class="ql-block">這最后一道為鮑象賢尚書坊命渙絲綸坊。坊的背面鎊有“官聯臺斗”4個大字。鮑象賢尚書坊旌表鮑象賢鎮守云南、山東有功。歙縣志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經遠赴云南邊防,使邊境得以安定,當地百姓還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視權貴,鮑象賢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政治生涯幾起幾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擇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計個人毀譽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忠字坊,是恩榮坊,是第二等級的坊。</p> 這個位置能拍下六座牌坊 <p class="ql-block">敦本堂是鮑氏家族的祠堂,原名“萬四公祠”,俗稱“男祠”,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7年),兵部左侍郎鮑象賢退休回鄉時集宗人為八世支祖慶云公而建。</p><p class="ql-block">我們參觀時正趕上在這里進行舞蹈表演,雖然就我們幾人觀看,但表演的很認真。我看著有趣,用手機隨拍幾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内黄县|
婺源县|
互助|
乐亭县|
富民县|
濮阳市|
高阳县|
昭通市|
闽侯县|
百色市|
鹿泉市|
上杭县|
黄大仙区|
遂溪县|
佛学|
永清县|
奈曼旗|
英山县|
徐水县|
昌江|
棋牌|
微博|
搜索|
宜兰市|
通辽市|
静安区|
无为县|
兴国县|
大埔区|
黎城县|
繁峙县|
瑞金市|
鸡西市|
杭锦旗|
宁陕县|
宝鸡市|
靖边县|
武宣县|
蒙山县|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