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頰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屬鳥類。雄鳥額、頭頂和羽冠為具有光澤的黑色;額基、眼先、眉紋、臉頰和耳羽等頭頸側為鮮艷的明黃色;貫眼紋黑色;后頸亦具一黃斑;上體灰黃綠色,羽緣黑色;尾羽黑色具藍灰色羽緣,基部白色;下體頦、喉至上胸為富有金屬光澤的黑色;胸下有一黑色寬中央縱紋,一直延伸至肛周;其余下體白色;胸側和兩脅染黃色或藍灰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腳鉛藍灰色至鉛黑色。雌鳥似雄鳥,但上體光澤較弱,胸腹部黑色縱帶不明顯。黃頰山雀被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 <p class="ql-block">捕蟲籠(英文名:Plants Pitcher)是豬籠草科和瓶子草科植物的葉子,葉子進化成漏斗狀,用來捕捉昆蟲,用蛋白酶和其他酶消化獵物。豬籠草唇上的花蜜狀分泌物以及顏色和氣味的組合會吸引昆蟲。主要作為吸引、捕獲和消化獵物的手段而進化,并以“下位籠”和“上位籠”的形式出現,分別專門用于捕獲爬行和飛行的昆蟲。</p><p class="ql-block">豬籠草科的植物用顏色和分泌花蜜的腺體吸引昆蟲。一旦進入捕蟲籠內,昆蟲就被困住了。它們無法爬出來,因為瓶壁上涂有蠟,很滑。瓶壁上有一排突出的齒,進一步防止昆蟲從陷阱中逃脫。最后,昆蟲淹死在瓶內的液體中,它們的尸體被液體消化并被植物吸收。</p> <p class="ql-block">黃頰山雀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人工林和林緣灌叢等各類樹林中,也出入于山邊稀樹草坡、果園、茶園、溪邊和地邊灌叢和小樹上。它們常常在這些地方與豬籠草相遇,豬籠草那獨特的捕蟲袋吸引了黃頰山雀的目光,它們好奇地在豬籠草周圍跳躍,有時甚至會停在豬籠草的邊緣,觀察著這個奇特的植物。</p> <p class="ql-block">黃頰山雀的生活習性活潑,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也和大山雀等其他小鳥混群。它們整天不停地在大樹頂端枝葉間跳躍穿梭,或在樹叢間飛來飛去,也到林下灌叢和低枝上活動和覓食。在覓食的過程中,它們偶爾會發現豬籠草,這種植物的捕蟲袋里可能藏著一些美味的昆蟲,這讓黃頰山雀們興奮不已。</p> <p class="ql-block">黃頰山雀主要以鱗翅目、鞘翅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它們的食性使得它們對豬籠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豬籠草的捕蟲袋里常常藏著一些昆蟲,這些昆蟲成為了黃頰山雀的重要食物來源。</p> <p class="ql-block">黃頰山雀的繁殖期在4~6月,營巢于樹洞中,也在巖石和墻壁縫隙中營巢,主要由苔蘚、草莖、草葉、松針、纖維等材料構成,內墊以獸毛、花、棉花、碎片等。每窩產卵3~7枚,卵白色或灰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在繁殖季節,黃頰山雀們會在豬籠草附近筑巢,這樣它們就可以方便地獲取食物,同時也能保護自己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森林里,一只黃頰山雀站在一根細長的莖上,莖上掛著一朵黃色和紅色相間的花。它的眼睛緊緊盯著不遠處的一株豬籠草,那捕蟲袋里似乎藏著什么美味的東西。黃頰山雀輕輕扇動翅膀,靠近了那株豬籠草,仔細地觀察著。它的羽毛在陽光下閃爍著黃色和黑色的光澤,與周圍的綠色植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保山市|
巴南区|
蒙山县|
南京市|
托里县|
高陵县|
柏乡县|
左贡县|
义乌市|
南召县|
永州市|
左贡县|
霍林郭勒市|
新巴尔虎左旗|
湟中县|
枣阳市|
仪征市|
桂阳县|
大理市|
云林县|
西城区|
龙海市|
连平县|
内乡县|
孙吴县|
肥东县|
绥中县|
鄂温|
昭通市|
田东县|
马龙县|
北流市|
临朐县|
九台市|
肃南|
南木林县|
江门市|
桦川县|
康乐县|
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