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山西博物館之佛風遺韻、方圓世界

金魚

12:11分參觀<b>"佛風遺韻"</b>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誕生于前6世紀的古印度地區。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到南北朝隨著多民族交往、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佛教文化傳播迅速。隋唐時達到鼎盛,并成為北傳佛教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區域。宋以后伴隨著佛教在印度漸趨衰落,以及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融合,逐漸中國化,佛教文化全面融入中華文化思想體系。早期佛教雕塑藝術外來風格濃郁,北朝至唐,民族風格日益明顯,唐以后又逐漸走向世俗化。山西是佛教藝術嬗變的核心區域,以云岡曇曜五窟開鑿為始,石窟、寺院、佛塔遍布城鄉,石刻造像、壁畫、彩塑異彩紛呈,被譽為古代藝術的寶庫。宗教本虛幻,藝術卻真實,真善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div><b>北朝風貌。</b>南北朝時期在統治者的推崇和社會各階層的推動下,佛教文化熾烈傳播,北朝佛教得到空前的發展,開窟造像蔚然成風。山西作為北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至今仍存有石窟寺、摩崖造像等220余處。既有集國家之力開鑿的大型石窟-云岡石窟,也有民間開鑿的小型石窟和摩崖造像,基本勾勒出北朝佛教發展面貌。北朝早期佛像多為鼻梁高挺、薄衣貼體的外來風格。中晚期逐漸漢化,呈現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時代特征。佛教造像這一外來藝術經歷了不斷中國化的過程。<br></div><div><b>菩薩頭像(復制品)。</b>北魏(385-534),云岡石窟地18窟。</div><div><b>菩薩立像。</b>北魏,山西省左權縣出土。<br></div> <b>佛教東傳。</b>佛教相傳于前6世紀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從前3世紀開始不斷向境外傳播,向亞洲各地的傳播大致分為北向"漢傳佛教"(以大乘為主)和南向"南傳佛教"(以小乘為主),此兩系之后傳入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以密教為主,稱為"藏傳佛教"。<div><b>北魏佛教。</b>北魏時期佛教教義契合統治階級穩定社會的政治需求,自帝王而下大力推崇,令"沙門敷導民俗",孝文帝崇法更是深涉義理。統治者為推廣佛教,推出了沙門不服兵役徭役、不納稅的政策,致使大量人口遁入沙門,一時佛寺林立,寺院田產廣布,對國家政治、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太武帝太延四年(438)實行的"滅法"活動,就與這些因素有關。<br><div><b>石雕供養人頭像。</b>北魏,2018年王純杰先生捐贈。<br></div><div><b>程哲碑。</b>東魏天平元年(534),山西省長治市袁家漏村征集。<br></div><div><b>王黃羅等百余人造像碑。</b>北魏,山西省高平市邢村征集。<br></div></div> <b>云岡石窟。</b>史稱"武州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開鑿始于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曇曜五窟"高大雄偉,具有渾厚、拙樸的異域風格;中期石窟偉岸之勢減弱,裝飾華麗,中國文化元素增多;晚期石窟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是中國北方佛教藝術"瘦骨清像"的源起。云岡石窟反映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過程,多種藝術風格在此融合,影響深遠。<div><b>南涅水石刻群。</b>1957年秋在山西省沁縣南涅水村發現石刻窖藏,出土單體造像、造像塔和造像碑1100余件,年代為北魏永平三年(510)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造像塔是北朝時期民間興起的佛教禮拜供養形式。南涅水造像塔由大小不同的單層四面石刻逐層收分層壘而成,石塔每一級四面開龕,頂部安放塔剎。發愿文中自名為"圖塔""高舉""石級造像"等,是由民間社邑捐資建造而成。造像題材豐富,有佛本生、佛傳故事和阿彌陀佛、彌勒菩薩、二佛并坐及千佛等,是研究北朝民間佛教信仰的珍貴資料。<br></div><div><b>北魏佛教造像特點。</b>北魏早期佛教造像尚帶有許多犍陀羅特征,身軀粗壯、鼻梁高挺、著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衣紋稠疊隨身圓轉;北魏晚期佛教造像一改早期的偉岸之勢,和悅平易之感加強,面形消瘦、身材修長,呈現出清新典雅的"秀骨清像"。佛像褒衣博帶,垂領廣袖,寬大的服裝將結跏趺坐時置于腿上的腳全部遮掩。這種造像風格與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改革息息相關。<br></div><div><b>程哲碑拓片。</b><br></div><div><b>壽陽縣出土銅造像。</b>1986年7月壽陽縣一個圓形窖穴中發現一批鎏金銅造像,包括佛、菩薩、力士、護法獅子、發愿文碑等共90件,時代自東魏武定四年(546)至隋大業九年(613)。其中有銘文者40件,發愿文刻在床足右、后、左三側。這批造像出土地附近尚未發現寺院遺跡,顯然是在特殊情形下有意掩埋的,有專家認為與安史之亂有關,或與唐武宗"會昌滅法"有關。<br></div><div><b>程長洛造鎏金佛立像/鎏金菩薩立像/趙善敬造菩薩立像/瞿阿妮造鎏金觀音立像/菩薩三尊像/菩薩三尊像/田磨女造觀音立像</b>。隋,山西省壽陽縣出土。</div><div><b>銅鎏金四臂觀音坐像/銅鎏金十一面觀音立像。</b>明(1368-1644),院藏。<br></div> <b>衛秦王造像碑。</b>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山西省通城市解州鎮征集。 <b>交腳彌勒像背部/交腳彌勒像。</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移交。<div><b>趙照造佛坐像背部(拓片)。</b>背面上部陰刻"...月己未朔九日丁卯西前州南陽部苑縣口平遙令趙照僉然口心滅割家珍造釋迦石像一區上為皇帝陛下后為七世父母"。下方銘文多處殘缺,已不成文。<br></div><div><b>趙照造佛坐像。</b>北魏永熙三年(534),1956年山西省平遙縣岳壁村顯慶寺出土。<br></div><div><b>造像塔。</b>北朝(386-581),1959年山西省沁縣南涅水出土。<br></div><div><b>左興造觀音立像。</b>北魏太和十九年(495),1952年山西省太原市征集。<br></div> <b>武鄉縣黨城村出士銅造像。</b>1983年4月在山西省武鄉縣黨城村發現刻有銘文的北朝銅造像7件,造像出土時兩兩相背排列。造像題材有佛、菩薩、觀世音,時代自東魏武定六年(548)至北齊天統三年(567),發愿文刻在床足右、后、左三側,是郭氏家族的發愿供養,兩件最大的造像為郭義在北齊皇建二年(561)四月十九日發心供養。郭義造佛坐像銘文。 <b>武鄉縣黨城村出士銅造像。</b><div><b>釋迦立像。</b>北周-隋(557年-618),1956年山西省萬榮縣文化館征集。<br></div> <b>周亮造釋迦立像。</b>北周天和四年(569),山西省稷山縣大郝村征集。<div><b>周亮造釋迦立像底座造像記(拓片)。</b><br></div><div><b>釋迦立像。</b>北周(557-581),山西省太原市大井峪開化寺征集。<br></div><div><b>菩薩立像。</b>北齊(550-577),2001年山西省榆社縣福祥寺出土。<br></div><div><b>東魏北齊佛教造像。</b>東魏造像中彌勒減少,觀世音增多。流行北魏晚期以來秀骨清像樣式,表現手法以線條刻劃為主。佛像高肉髻,臉龐清瘦,溜肩,身體修長,身著褒衣博帶。菩薩頭束髻,面相長圓,眉清目秀。北齊時無量壽佛和阿彌陀佛造像增多,出現雙尊像組合。造像風格為表現人體健壯肌肉結構的寫實手法,立體感增強。佛像流行低平素面肉髻和螺發肉髻,面相渾圓,身體健壯而豐滿,多穿袒右式大衣。菩薩頭戴高冠,臉龐寬而豐滿,上身袒露,腹部微凸,衣薄貼體,紋疏簡,流露出造像的精神氣質。<br></div> <div><b>石雕菩薩頭像。</b>北魏,2016年王純杰先生捐贈。<br></div><div><b>釋迦坐像。</b>東魏,院藏。<br></div><div><b>釋迦立像。</b>東魏(534-550),山西省交城縣王村慈民寺征集。<br></div><div><b>菩薩頭像。</b>北齊(550-577),1959年山西省沁縣南涅水出土。<br></div><div><b>白石雕釋迦立像。</b>東魏,山西省昔陽縣征集。<br></div><div><b>郭妙姿造釋迦坐像。</b>東魏武定三年(545),山西省太原市華塔村出土。<br></div> <b>龐氏造藥師佛坐像底座(拓片)。</b>底座左右兩側雕供養人像:左側供養人左手持行燈,右手上舉,身旁陰刻"清信士龐鑒侍佛時";右側供養人,褒衣博帶,左手持花蕾,身旁陰刻"清信女郭顯容侍佛時"。背面陰刻:"大代興和二年(540年)八月十四日清信女龐氏郭顯容割舍余財敬造藥師像一區??"。<div><b>龐氏造藥師佛坐像。</b>東魏興和二年(540,山西省太原市華塔村出土。<br></div><div><b>陳海龍造像碑。</b>北周保定二年(562),山西省運城市征集。<br></div><div><b>菩薩立像。</b>東魏,2001年山西省榆社縣福祥寺出土。<br></div><div><b>菩薩立像。</b>北周-隋(557-618年),1988年山西省永濟市太峪口村出土。<br></div><div><b>彌勒三尊像。</b>北周(557-581年),1956年山西省萬榮縣征集。<br></div> <b>菩薩頭像。</b>北齊(550-577),1979年山西省昔陽縣靜陽村出土。<div><b>釋迦立像。</b>北齊,1953年太原市文物館移交。<br></div><div><b>菩薩立像。</b>北齊,山西省平通縣岳壁村征集。<br></div><div><b>彩繪菩薩立像。</b>北齊,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文管所征集。<br></div><div><b>白石雕菩薩立像。</b>北齊天保四年(553),1958年賈玉祥捐贈。<br></div><div><b>釋迦立像。</b>北齊,1954年太原市晉源城西北出土。<br></div> <b>釋迦頭像。觀音菩薩五尊像。貼金彩繪釋迦坐像。菩薩頭像。</b>北齊,山西省太原市華塔村出土。<div><b>彩繪彌勒像龕。</b>唐,山西省長治縣南王村征集。<br></div> <div><b>太原市華塔村佛造像窖藏。</b>1954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太原市晉源區華塔村與古城營村之間發現兩處佛造像窖藏,出土石雕佛頭、釋迦坐像、菩薩立像、背屏造像等共30件。該窖藏造像時代為北朝至唐,可能為華塔古寺遺物。造像雕刻生動,制作精良,大都彩繪貼金。釋迦七尊像與觀音菩薩五尊像是北齊中后期背屏式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br></div><b>菩薩立像。</b>北齊,山西博物院藏。<div><b>釋迦頭像。</b><b>釋迦七尊像。</b>北齊,山西省太原市華塔村出土。</div><div><b>西山大佛。</b>位于太原市西南約15公里處的蒙山,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為佛教凈土宗早期道場開化寺后山的摩崖造像。大佛高約60米,風化嚴重,頭部遺失,佛像僅存身體輪廓。《北齊書》記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br></div> <b>大唐氣度。</b>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社會開放,文化繁榮,佛教發展進入全盛時期。禪宗的建立,標志著佛教中國化進程的完成,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唐代佛教藝術博采眾長,融匯中西,獨具特色。佛教造像一改漢以來的簡約,形成了豐腴健美、雍容華貴、優雅自然的時代風格,從中我們能夠領略到氣勢恢弘的大唐氣度,感悟到海納百川,開放進取的大唐精神。<div><b>唐代佛教造像特點。</b>唐代佛教造像流行釋迦、彌勒、阿彌陀佛三世佛組合,坐姿菩薩像增多。佛造像多水波紋發,面相渾圓豐滿,頸部刻三道蠶紋線,寬肩細腰,胸部及軀體豐滿健美,身披袒右式偏衫或雙領下垂式大衣,大衣緊裹雙足,呈"曹衣出水"之式。菩薩束高髻,眉眼細長,面相豐滿圓潤。寬肩,細腰,窄臀,身姿修長,婀娜多姿。裝束飄逸,下裙貼體,衣紋雕成"U"字形,表現出柔和的質地感。這一時期佛教造像既能為僧徒所供養,又受到世俗群眾的禮拜和崇敬。<br><div><b>菩薩。</b>全稱"菩提薩埵",意為"覺有情",地位僅次于佛,主要職責是協助佛教化眾生,傳布佛法,普渡眾生,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菩薩有彌勒、文珠、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地藏菩薩等。早期的菩薩像以釋迦牟尼未出家前的形象為模本,反映了當時印度貴族的生活風尚。佛教傳入中國后,菩薩女性化的傾向不斷加強;北朝時期的菩薩已出現女性化特征,但姿勢還略顯呆板;唐代菩薩面相圓潤,衣飾華麗,身姿自然修長,婀娜多姿;宋以后完全演變成古代仕女的形象,生活氣息濃都,重在表現菩薩的仁慈和寬容。<br><div><b>佛。</b>"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通常稱"如來佛",是佛門的最高等級,專指那些已經徹底覺悟了佛教真理的人,即佛經中所謂的"大覺""圓覺",覺行圓滿。人們常說的"諸佛"是指以釋迦牟尼(現在佛)為首的一系列佛,常見的有阿彌托佛(西方世界)、藥師(東方凈琉璃世界)、燃燈佛(過去佛)、彌勒佛(未來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盧舍那佛等。其造像必須遵循一定的儀軌,即佛教經典中描述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讓人見了肅然起敬。</div></div><div><b>菩薩立像。</b>隋(581-618),院藏。<br></div><div><b>觀音菩薩立像。</b>隋開皇五年(585),山西省稷山縣征集。<br></div><div><b>段文郎造觀音像。</b>武周長安四年(704),山西省浮山縣征集。<br></div><div><b>張世興造觀音立像。</b>隋開皇元年(581),山西省平陸縣出土。<br></div></div> <div><b>經幢。</b></div><div><b>菩薩立像。</b>唐,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文管所征集。<br></div> <b>佛半身像。</b>唐,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文管所征集。<div><b>菩薩立像。</b>唐,山西省太白縣征集。<br></div><div><b>白石力士像。</b>唐,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文管所征集。</div><div><b>貼金彩繪菩薩立像。</b>唐(618-907),山西省太原市華塔村出土。<br></div><div><b>解氏造彌勒坐像。</b>唐,山西省萬榮縣征集。<br></div><div><b>菩薩頭像</b>。唐,山西省沁縣南涅水村。<br></div> <b>白石彩繪文殊騎獅像</b>。唐,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文管所征集。<div><b>菩薩立像。菩薩立像。</b>唐,山西省五臺縣佛光村古竹林寺出土。<br></div><div><b>白石雕天王像。白石雕阿難立像。白石雕釋迦坐像。</b>唐,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文管所征集。</div> <b>阿彌陀佛坐像</b>。唐開元十四年(726),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征集。<div><b>釋迦坐像。</b>唐,山西省文水縣西崖底村征集。<br></div><div><b>白石雕迦葉立像。</b>唐,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文管所征集。</div><div><b>阿難立像。</b>唐,山西省沁縣南涅水村出土。<br></div><div><b>釋迦坐像。</b>唐景龍四年(710),1982年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出土。<br></div><div><b>裴居儉造釋迦坐像。</b>唐咸亭三年(672),1957年山西省曲沃縣文化館征集。<br></div> <div><b>漢文佛經。</b>是研究佛教思想文化的重要資料。早期漢文佛經以人工手寫的方式傳播,刻板印刷始于唐代。最早雕印出來的系統佛經是北宋開寶四年(971)至太平興國八年(983)皇帝敕益州雕刻的大藏經,因始刻于開寶時期,故名"開寶藏",它不僅影響了后來南、北方系統大藏經的雕印,而且對日本、高麗佛籍雕印產生深遠影響。<b><br></b></div><b>五臺山佛光寺。</b>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為五臺山名剎,創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后經唐武宗"會昌滅法"毀壞,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宋、金、明、清歷代均有修茸,并增設其他殿宇。佛光寺東大殿被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中國建筑第一瑰寶",其內現存的唐代雕塑、壁畫、題記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佛光寺東大殿。<div><b>大般若波羅蜜多經。</b>北宋開寶五年(972),山西省淅川縣。<br></div><div><b>木刻板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b>清,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文管所征集。<br></div> <b>天龍山石窟。</b>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龍山。始鑿于東魏,北齊、隋、唐相繼開鑿,現有洞窟25個,造像500余尊,其中尤以唐代最多。第9窟唐代摩崖造像分上下兩層,上層雕高約7.5米倚坐彌勒,下屋雕高約5.5米十一面觀音,左右兩側分別為騎獅文殊菩薩和乘象普賢菩薩。天龍山石窟唐代造像高雅柔和,雄健優美。飄逸多姿,世稱"天龍山樣式",是同時期石窟造像藝術的杰出代表,是佛教石逐漸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div><b>弟子立像。</b>唐(618-907),山西省沁縣南涅水村出土。<br></div><div><b>釋迦坐像。</b>唐武周長安三年(703),山西省芮城縣征集。<br></div><div><b>佛立像。</b>唐,山西省侯馬市出土。<br></div> <div><b>宋代佛教造像特點。</b>宋以后開窟造像之風逐漸衰落,佛教造像更加世俗化。造像材質采用木、泥、石、瓷及銅鐵等。佛像面相多為方圓或是長圓,螺發,常飾有髻珠,與世俗人物的面相接近。菩薩造像流行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等多種題材。密教圖像的傳播,也進一步豐富了佛教雕塑的形象與技藝。<b><br></b></div><b>宋明世相。</b>佛教發展到宋代,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教與儒學、道教彼此滲透補充,不斷走向圓融合一,形成了宋明理學。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匯入社會生活,融入民間習俗。佛教傳播載體多樣,漢文佛經刊印蔚然成風。佛教藝術表現形式更加豐富,石刻造像日益衰退,彩塑、木雕、金銅造像興盛,寺院壁畫、水陸畫流行。莊嚴妙相繪入文人畫卷,盛世梵音化為人間情懷。<div><b>觀音菩薩立像。</b>遼天慶二年(1112),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征集。<br></div><div><b>四大天王。天藏菩薩。</b>明天順年間(1457-1464),山西省右玉縣寶寧寺征集。<br></div><div><b>菩薩像屏。</b>北宋(960-1127),院藏。<br><b>阿難立像。</b>北宋,山西省文水縣西崖底村征集。<br></div> <h3><b>銅鎏金佛像</b>。明,院藏。<div><b>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b>清,院藏。<br></div><div><b>羅漢坐像。羅漢坐像。</b>北宋,山西省太原市征集。<br></div><p><b>李村十九人造彌勒像。</b>唐天寶四年(745),山西省稷山縣征集。</p><p><b>釋迦坐像。</b>唐,山西省交城縣白云寺征集。</p></h3> <div><b>銅鎏金準提菩薩像。</b>明,院藏。<br></div><div><b>銅鎏金金剛薩埵坐像。銅鎏金綠救度佛母坐像。</b>明永樂年間(1403-1424),院藏。<br></div><div><b>銅鎏金佛像。</b>明,院藏。</div><div><b>淳化元寶。</b>金質,成色90%以上,每枚重量約12克。正面錢文行書"淳化元寶",背面左側鑄韋馱立像,右側鑄帶有背光的佛坐像,兩像均位于蓮花座上。背緣正上方有鏨印序號。這批金錢不是流通貨幣,是獻給五臺山寺院的供養錢。<br></div><div><b>淳化元寶。</b>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山西省五臺山北臺頂出土。<br></div> <b>銅鎏金白救度佛母像。</b>明,院藏。<div><b>佛坐像。</b>五代(907-960),1957年山西省用泉市征集。<br></div><div><b>阿難立像。</b>唐(618-907),山西省沁縣南涅水村出土。<b>。</b></div><div><b>佛像手印-說法印/禪定印/無畏印/與愿印/觸地印。</b>佛像的手印是佛、菩薩證悟之境界的具體表達,具有神秘的象征和力量,是我們識別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據。禪定印又稱法界定印,是一種身心安靜專一、排除雜念,深入冥想狀態的印相。觸地印又稱降魔印,即用法力來降伏惡魔。無畏印寓意佛以無邊之法力,消除眾生的恐懼。與愿印或稱"施愿印",寓意佛以大慈之心愿,使眾生祈求之愿都能實現,常與施無畏印配合使用,是釋迦牟尼的常用印相。說法印表示佛在說法。以上五個印相是釋迦牟尼佛常用的印相,因此又稱"釋迦五印"。</div><div><b>佛像坐姿-半跏趺坐/倚坐/全跏趺坐。</b>坐姿全稱"結跏趺坐",是坐禪入定的姿式,佛、菩薩、高僧一般采用坐像,包括全跏趺坐(降魔坐、吉祥坐)、半跏趺坐(降魔半跏坐、吉祥半跏坐)、倚坐等。</div><div><b>佛像衣飾-"通肩式"佛衣/"右袒式"佛衣/"褒衣博帶式"佛衣/"半披式"佛衣。</b>佛教戒律規定,僧服布料不能用鮮亮的顏色,不許著青、黃、赤、白、黑"五正色"(純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只許用青(銅青)、泥(皂)、木蘭(赤而帶黑)三色,所以稱為"壞色""不正色"。袈裟的原意即"不正色""壞色"。早期佛像上常見"通肩"和"偏袒右肩"的服裝式樣。北魏后期推行漢化改革之后,佛像穿上了褒衣博帶的服裝。<br></div> 13:21分參觀<b>"方圓世界-錢幣展"。</b>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中國古代貨幣以銅鑄幣為主體,萌芽于商,濫觴于東周,到秦一統為方孔圓錢的基本形態。經秦"半兩"、漢"五銖"、唐"寶文"等數次變革,直到明清制錢體系的形成,發展脈絡清晰。清末機制幣出現后流通近3千年的中國古代鑄幣體系走向終結。山西博物院藏有數十萬件中國古代貨幣,尤以晉及三晉貨幣最具特色。院藏貨幣體系完整、綿延有序、品類齊全,不乏珍品,為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例證。<div><b>貨比萌芽。</b>商周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以牲畜、糧食、布帛、玉、貝、銅塊等作為中介物的交換方式出現,這些中介物具有一定的貨幣作用。貝是商周時期最具代表的物品交換媒介。作為財富的象征,貝最初多用于祭祀、禮儀、裝飾、賞賜、饋贈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其貨幣功能日益顯現,特別是金屬鑄貝的出現,為金屬鑄幣的廣泛流通奠定了基礎。<br></div><div><b>貝紋。</b>多用作青銅器的輔助紋飾,常以多個貝紋連接起來構成帶狀圖案,流行于東周。</div><div><b>商代甲骨文與金文中的"貝"/貝的計數單位/西周銘文關于用貝的記載</b></div> <b>先秦鑄幣。</b>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促進了社會商品的豐富、交換領域的擴大和貨幣需求的增長。先進的青銅鑄造技術為貨幣的大規模鑄造提供了技術支撐,金屬鑄幣取代貝等實物貨幣的地位,成為當時普遍流通的貨幣。自此金屬鑄幣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主體。諸侯爭霸,列國稱雄,不同地區的生產方式和文化發展各有特色,貨幣的質地、形狀、大小、輕重、流通區域、換算方式等存在較大差異,形成以布幣、刀幣、圜錢、楚幣為代表的先秦時期四大貨幣體系。<div><b>布幣。</b>源于鏟形農具"鏟",產生和流通于周王畿和晉及三晉地區。西周時期的原始布,依然保留著實用鏟的特征。春秋時期的空首布,因首部仍保留著中空的銎首而得名。戰國時期銎變為平首,布身變小,有尖足布、類方足布、類圓足布、方足布、橋足布、圓足布、銳角布等形態,幣文多為紀地或紀重。<br><b>山西省出土先素貨幣分布示意圖。<br>空首布</b>。因首部有銎而得名,西周末始鑄,晚期后盛行。可分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聳肩尖足三類,又有大小、重量的不同,幣面多有文字。主要流行于周王畿及晉、鄭、衛等國。</div><div><b>空首布部位名稱。</b>銎/肩/襠足。<br><b>平肩弧足空首布。</b>首部長銎、平肩或微聳肩、下端弧狀。有原始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五種。除特大型布外,其余形制布身多鑄有文字。主要流行于周王幾及晉、鄭、宋、衛等國。<b><br>聳肩尖足空首布。</b>首部長銎、聳肩、尖足,分弧襠與平襠兩型。有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種,幣身多鑄有文字。主要流行于晉國。<br><b>斜肩弧足空首布。</b>首部長銎、斜肩、下端弧狀,分大、小兩型,均鑄有文字,主要流行于春秋時期的晉國及戰國時期的韓國。<br><b>空首布流通區域示意圖。</b><br><b>平首布。</b>由空首布演變而來,其首部由寬厚的空首轉化為薄平的實首,幣體保留鏟的形象。可分為橋足布、銳角布、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及三孔布等,幣文多紀地或紀重。主要流行于戰國中、晚期的周王畿及韓、趙、魏、燕、楚等國。<br><b>尖足布。</b>由聳肩尖足空首布演變而來,因兩足呈尖狀而得名。平肩或聳肩,尖足,方襠或尖襠。尖足布重量單位為"釿",有大小兩種,大者相當于一釿,小者相當于半釿,是戰國早、中期趙國鑄幣。<br><b>尖足布部位及紋飾特征示意圖。<br></b></div><div><b>類方足布和類圓足布。方足布。</b></div> <b>圓足布/銳角布。</b><b>刀幣。</b><div><b>楚幣。</b>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與中原地區有較大差異,貨幣也有著自身的特色,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主要為有文銅貝,有一字或多字,因其像螞蟻,鬼臉,俗稱"蟻鼻線"或"鬼臉錢"。后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鑄行一種體型狹長、方首方足的大布。同時流行金版、金餅等黃金貨幣。<br><b>楚國金版</b>。楚地盛產黃金。戰國時期,楚國出現黃金稱量貨幣,其形制主要有金版和全餅。這整金版和金餅上多鈐有"郢爯""陳爯"等文字。"郢爯"就是鑄造于郢都的黃金稱量貨幣。楚金版在使用時需要切割成小塊,稱量支付。</div><div><b>圜錢。</b>源于玉璧或紡輪,出現于戰國中晚期。以圓形圓孔為主要特征,也發現有方孔類型。一般為光背,無內外郭,幣文多紀地或紀重。主要流行于戰國時期的魏國和秦國,趙、燕、齊也有鑄行。<br></div><div><b>戰國方足十珍。</b></div><div><b>三孔布</b>。因幣身頂部及兩足各有一孔而得名,存世極少,是先秦貨幣中最珍貴的品類之一,三孔布有大小兩型,大型一兩,小型十二銖,關于其鑄幣國屬在學界有趙國、中山、秦等分歧。</div> <div><b>制行銖兩。</b>前221年秦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以銖兩為單位的"半兩"方孔圓錢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秦半兩的推行,確立了后世鑄幣的基本形態,自此"方孔圓錢"沿用兩千余年。漢初幣制數次改革,至武帝時將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隋至唐武德四年(621)被廢止,五銖錢歷經700余年滄桑歲月。</div><div><b>秦統一貨幣。</b>奉始皇統一天下后,廢除六國貨幣,以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流通全國,結束了以往貨幣形態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局面。貨幣的統一,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了各地經濟的交流,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br><b>漢代貨幣。</b>漢初貨幣承秦制,仍沿用"半兩"錢,按重量、大小主要有: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品種。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鑄五銖,各郡國皆可鑄行。元鼎初中央收回鑄幣權,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兩漢時期,除鑄幣外,也使用黃金。<br><b>三國兩晉南北朝貨幣。隋"五銖"。</b></div><div><b>金餅。</b>西漢(前206-8),山西省太原市東太堡出土。<br></div> <b>寶文千年。</b>唐武德四年(621)始鑄"開元通寶",結束了以銖兩計重作為錢文的歷史。錢文開始稱"寶",開啟中國古代貨幣史上長達千年的"寶文時代"。開元通寶的文字、重量、形制成為后世鑄錢的楷模。年號、國號或吉語加"通寶""元寶""重寶"等組合模式是唐至清方孔圓錢的基本形態,直到清末退出歷史舞臺。"寶文"幣制對歷代中國周邊的國家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div><b>唐代貨幣。</b>唐初廢隋五銖,鑄行開元通寶。開元通寶成為有唐一代的主要幣種,流通約290年,影響遠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唐代中期曾短期鑄行乾封泉寶與乾元重寶等錢幣,與開元通寶并行。此外金、銀多作為稅賦、供納、賞賜和大宗支付之用。<br><b>開元通寶/乾封泉寶/乾元重寶/方孔圓錢讀法。</b><br><b>會昌開元。</b>唐會昌五年(845)武宗滅佛,毀各地銅佛鐘磬等鑄開元通寶,錢背多銘以州名,因系會昌年間鑄造,故稱會昌開元,大中元年(847)廢止。會昌開元鑄行時間短、背面紀地繁多,為歷代錢幣收藏者珍視。目前已發現的地名有23個。<br></div><div><b>五代十國貨幣。</b>五代十國,政權割據,幣制混亂,鑄幣良莠不齊。各國仍以"開元通寶"為主要流通貨幣,自行鑄錢數量較少,流通范圍小,部分地域賤金屬(鐵、鉛、錫)貨幣充斥市場,當十、當百或當千等大額錢幣占很大比重。種類主要有天成元寶、天福元寶、漢元通寶、周元通寶、乾亭重寶、永平元寶、大蜀通寶、廣政通寶、唐國通寶等。<br></div><div><b>中國最早的對錢</b>。材質、造型、大小相同,幣文一致而書體不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錢幣,稱為對錢,到兩宋時期極為興盛。南唐的"開元通寶"有篆、隸兩種書體,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對錢。<br></div> <b>員外同正金鋌。</b>唐(618-907年),山西省平魯縣出土。鏨有文字"金貳拾兩鋌專知官長員外同正"。<div><b>萬字金鋌。</b>唐,山西省平魯縣出土。兩端尖圓,中部寬厚,面呈橢圓弧形,背面中部鏨有"萬"字。<br></div><div><b>洪武金錠。</b>明(1368-1644),太原市黃陵村出土。1972年10月太原市南郊黃陵村明晉王墓陵園內出土,長9.4厘米,兩端寬5.8厘米,腰寬3.8厘米,高2.5厘米,重1946克,成色95。錠面鐫刻文字"潞州洪武二十三年折收秋赤金五十兩五錢重,提調官吏馮瑀、司吏李朝?、庫子王士成、長史司監銷司吏馬九思,洪武二十四年三月 日進;顏驗銀匠閻思中、煎辟銀匠趙公敏"。這枚金錠的出土填補了中國以往黃金無大錠的空白。與此錠同時出土另一金錠,形制一樣,重量稍輕,為1691克,文字只殘留"五十兩"。<br><b>銀錠。</b>清(1644-1911),院藏。<br></div> <b>兩宋時期貨幣。</b>兩宋時期仍以鑄幣為主,兼行紙幣,也用金、銀,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鑄幣數量、種類及錢文藝術都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紙幣的創造是世界貨幣史上的重大貢獻。與兩宋同時期的遼、金、西夏,.流通貨幣以宋錢為主,亦用前朝舊錢。受銅源限制,品種不多,數量較少,鑄幣風格也不盡相同。<br><b>宋代貨幣。</b>宋代商品經濟發達,貨幣需求激增,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有諸多創新。錢幣以小平錢為基本單位,鑄量遠超前代,種類繁多,錢文書體多樣,對錢流行,僅年號錢就有49種,宋錢鑄造精美,藝術價值極高,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div><b>西夏貨幣。</b>西夏多用宋錢,其自鑄幣分為西夏文和漢文兩類。西夏文錢幣有福圣寶錢、大安寶錢等;漢文西夏錢書體以楷為主,兼有篆、行,為年號線,種類有大安通寶、天盛元寶等。受宋影響西夏錢中也有對錢。<br><b>元代貨幣。</b>主要有鈔、銀、錢三種。元代采用白銀為價值尺度,首次全面推行紙幣制度,在中國及世界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元代紙幣歷經中統鈔、元寶鈉、至元鈔、至正鈔等多次幣制變革,為研究中國古代紙幣制度的演進提供了重要實證。元代鑄幣種類較多,但時鑄時止,數量較少。幣文有紀年、紀值、經監等,有蒙文、漢文、蒙漢文一體等。<br></div> <b>明代幣制。</b>明代通貨主要有錢、鈔、銀三種。自明代至清末錢幣由官局監制鑄造,形式、分量、成色皆有定制,故稱"制錢"。明代制錢僅有"通寶"一種。朱元璋稱帝前即設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錢,洪武元年(1368)在各行省設寶泉局,與中央寶源局并鑄"洪武通寶"錢,以后各帝及明末流亡政權、割據政權多有鑄錢。明代獨行"大明通行寶鈔",洪武八年至十三年(1375-1380)由中書省印行,存世極少,后由戶部印行。萬歷九年(1581)"一條鞭法"施行全國后,賦稅徭役合征銀兩,白銀正式貨幣化。明代也有金錠流通。<div><b>大明通行寶鈔。</b>明洪武八年(1375)由中書省、戶部印發"大明通行寶鈔",與銅錢并用。洪武十三年(1380)廢中書省,改由戶部單獨印行。初期大明通行寶鈔有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六等。洪武二十二年(1389)加發小鈔,分五十文、四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五種。明代只發行大明通行寶鈔一種紙幣,均用洪武年號。<br></div> <div><b>清代幣制</b>。清代幣制以銀、錢并行為主,大額用銀,小額用錢。白銀貨幣以銀元寶為主,晚期出現銀元。銅幣流行"通寶",滿漢文兼用,紀地紀局紀重,版式復雜。自順治元年(1644)起,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均設置鑄局,鑄造錢幣。山西先后有大同府局、寶晉局、陽和錢局。清末機制幣的出現,結束了中國古代鑄幣的歷史。咸豐三年(1853)清政府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同治元年(1862)在多數地區停用。<br><b>天命汗錢。</b>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稱可汗,國號金,史稱后金,建元天命。鑄滿文"天命汗錢"、漢文"天命通寶"兩品,均為光背。天聰元年(1627)皇太極鑄滿文"天聰汗線"當十大錢,背穿左"十",右"一兩"。</div><div><b>銀錠。</b>清,院藏。</div> <b>清咸豐年間大清寶鈔。</b><div><b>光緒元寶(銀樣)。</b>清,院藏。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在廣東用機器制造機制制錢成功后,相繼在各省逐步倡行。機制制錢有寶泉、寶源、寶廣、寶福、寶漳、寶武、寶浙、寶直、寶吉、寶蘇、寶奉、寶寧等局。清末機制制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終結。<br></div><div><b>晚清幣制。</b>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逐漸開放,國內國際貿易擴大,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傳統經濟下的舊幣制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變革。晚清幣制變遷的主線是:銀兩制度向銀元制度的變遷,制錢制度向銅元制度的變遷,清末新型紙幣的發行流通也是晚清幣制變遷的一部分內容。機制幣出現后,銅元、銀元地位日益上升。<br><b>光緒朝機制制錢簡表。</b><br></div><div><b>民國貨幣。</b>是指民國時期發行流通的一系列紙幣、銅元、銀元等,包括1935年發行的法幣和1948年發行的金圓券,當時各省份、軍閥都發行有自己的貨幣。<br><b>軍用票/商業銀行發行紙幣/地方銀行發行紙幣/廢兩改元。</b><br></div> 各類紙幣。 <b>紅色貨幣。</b>是指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發行的各種貨幣的統稱。發行紅色貨幣是我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保障之一。自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了400多個貨幣發行機構,發行了500多種貨幣,以紙質、布質等非金屬貨幣為主。紅色貨幣的發行在打破敵人經濟封鎖、發展經濟、支援革命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為新中國建立的金融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br><b>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貨幣/抗日根據地發行貨幣/華北抗日根據地抗戰初期陜甘寧邊區貨幣/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敵后根據地貨幣</b>。<div><b>各類鑄幣。各類紙幣。</b></div> 13:49分參觀<b>"土木華章"</b>展。中國古代建筑自成體系。與西方傳統建筑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中國古代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體。規制嚴謹,構筑華麗,融合山水,交互人文,將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巧妙地熔于一爐。其中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體系。凝聚著中華文明的精髓,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筑寶庫"之稱。山西現存古建筑數量眾多、時序完整、門類齊全、精品薈萃。元以前早期木結構建筑居全國之首。附屬其中的彩塑、壁畫、碑刻、匾額等藝術珍品。與古建筑融為一體,珠聯壁臺,交相輝映。<div><b>早期營建。</b>由以穴居,到搭棚建屋,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逐漸掌握了夯土版筑、立柱搭架等造屋技能。土木建筑技術在夏、商、周漸成體系,至秦漢臻于成熟。北朝時則進一步融合創新,承上啟下。早期建筑雖無存世實例,但考古發現的建筑基址,以及各類文物上的建筑圖像,為認識其風貌提供了重要例證。<br></div><div><b>史前建筑。</b>中國史前建筑的發展主要經歷了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階段。舊石器時代以洞穴居址為主。新石器時代隨著夯筑、木骨夾泥、榫卯等技術的應用,建筑由地下逐步走向地上,形成聚落。</div><div><b>穴居向地面建筑發展示意圖。</b>斷崖上的橫穴/袋形豎穴/深袋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臺基的地面建筑。<br><b>夏商周建筑</b>。夏商周時期中國建筑體系逐漸形成。夏代已出現廊廡環繞的院落雛形。商代夯筑技術成熟,出現了建于高臺之上的宮殿和陵寢建筑。西周出現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東周時期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形成大、小城相結合的體系,對后世城市營建產生深遠影響。<br><b>商代前期垣曲商城宮殿區復原示意圖/東周侯馬晉國都城遺址分布示意圖。</b><br><b>漢闕。</b>闕是古代的一種裝飾性建筑物,西周已出現,多位于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最初用以"標表宮門",除顯示威嚴外,還可登臨遠觀。漢代是建闕的盛期,漢代石闕簡稱漢闕,在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及地位較高的官民基地都可建闕,但必須進循嚴格的等級規定,其功能也逐漸演變為顯示門第、區別尊卑、崇尚禮儀的裝飾性建筑。我國現存基本完整的漢闕20余處,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古代地表建筑,也是最早的仿木結構石質建筑,對研究古建筑藝術、葬制等有重要價值。另外在畫像磚畫像石、建筑明器中也有不少漢闕的形象。<br></div><div><b>秦漢建筑。</b>秦漢時期是中國建筑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此時在大一統格局下形成的營造思想和建筑技術具有里程碑意義,城市、宮殿、陵寢、長城、馳道等建筑工程規模宏大,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種大木架體系基本完備。樓閣建筑興起,成組斗栱普遍使用,磚石建筑、磚券結構有較大發展,中國建筑體系日趨完備。<br></div><div>庫狄迴洛墓位于晉中市壽陽縣賈家莊,1973年發掘出土了北齊時期的木構建筑及壁畫等文物。所發現的屋宇式木槨為研究北齊木構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br></div> <b>北朝建筑。</b>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為中國建筑體系注入新風。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這時的建筑中融入諸多外來文化元素,形成獨特的建筑風貌。山西現存的北朝佛塔、石窟以及考古出土文物,展示了這個時代建筑的特點。<div><b>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局部)。</b>永樂宮內現存壁畫1000余平方米,分布于宮內4座元代建筑中。壁畫題材豐富、技藝高超,既有確切的年代可考,又留有畫師姓名可稽,是我國現存元代寺觀壁畫中難得的精品。主殿三清殿四壁及扇面墻兩側,繪場面宏大的《朝元圖》。《朝元圖》體現了六天帝、二帝后率三百余位神仙朝元的畫面,反映了道教神祇的完整體系。該圖是道教壁畫藝術的典范,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br></div> <b>綠釉三層廡殿頂禽鳥御人陶樓(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出土)。綠釉陶樓(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出土)。</b>漢。 <b>大唐遺構。</b>隋唐一統,經濟繁榮,文化昌明,開放包容。營造技術既承繼前代傳統,又汲取外來文明,形成完備體系,開創樸實莊重、雄渾壯闊的建筑風格。五代十國沿襲唐制。唐、五代木構建筑存世罕見,多在山西。南禪寺大殿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實例,佛光寺東大殿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殿堂式建筑。<div><b>佛光寺東大殿明間橫斷結構示意。佛光寺東大殿后檐柱頭斗拱(1:1仿制品)。</b><br></div> <b>發現佛光寺。</b>1937年6月依據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壁畫線索,梁思成、林徽因率中國營造社調查隊到五臺山探尋古跡,找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東大殿,這一發現震驚世界。<br><b>佛光寺。</b>位于忻州市五臺縣佛光村,寺內東大殿為唐大中十一年(857)遺構,集彩塑、壁畫、題記、經幢于一體,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殿堂式建筑。大殿坐東朝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坡度緩和,廣檐翼出,鴟吻雄健碩大,呈現出莊重雄渾的大唐氣象。<div><b>南禪寺大殿。</b>位于忻州市五臺縣李家莊,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大殿建在高臺之上,前有寬敞的月臺,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梁架結構簡練,出檐深遠,殿內無柱,空間寬闊。全殿形體穩健,氣勢雄渾,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殿內還保存17尊唐塑佛像、石獅、石塔等唐代藝術珍品。<br></div><div><b>南禪寺大殿。</b>唐,建中三年(782),山西省析州市五臺縣。<br></div><div><b>鎮國寺萬佛殿。</b>鎮國寺原名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清代多次補建修葺。寺坐北朝南,萬佛殿為寺內主體建筑,居中軸線中部。殿身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用灰色筒、板瓦覆蓋,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后檐當心間辟門,前檐兩次間開窗,屬廳堂式結構。梁架用材巨大,斗栱的高度超過柱高的三分之二,頗為罕見。<br></div> <b>千年法式。</b>宋代《營造法式》的頒行,構建起中國傳統建筑的規范體系,建筑結構和造型趨于定型化、制度化。遼代建筑續延古樸蒼勁的唐風。宋代建筑趨于端莊秀美。金代建筑地域差異明顯,北部承遼,爽朗健勁;南部沿宋,雅致秀麗。山西現存遼、宋、金時期木構建筑占全國總量的75%以上,代有佳構,蔚為大觀。<div><b>蒲津渡遺址。</b>位于永濟市蒲州古城外,出土有鐵牛、鐵人及北斗七星柱等遺物。四尊黃河大鐵牛為蒲津橋的橋頭地錨,鑄造于唐開元十二年(724),每尊重約55-75噸,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是橋梁建筑、冶金技術和雕塑藝術的完美接合。<br><b>唐代蒲津波浮橋復原示意圖。<br></b></div><div><b>應縣木塔模型。</b></div> <b>西溪二仙廟梳妝樓。</b><div><b>洪福寺金代彩塑。</b>洪福寺位于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北社東村,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大雄寶殿為金代遺構。殿內保存有9尊精美的金代塑像。主尊釋迦牟尼,兩側依次分列迦葉、阿難、文殊、普賢,二脅侍、二金剛,塑像與建筑融為一體,恢弘大氣。整堂塑像韻律和諧,排列有度,精妙別致,特別是紅臉文殊像為這一時期這一地區獨有的特征。<br></div><div><b>崇福寺彌陀殿。</b>崇福寺位于朔州市區,彌陀殿是寺內主殿,建于金皇統三年(1143)。殿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殿內梁架結構采取"減柱法",琉璃鷗吻、彩塑、璧畫、雕花門窗、匾額被譽為"金代五絕"。其中隔扇門窗是中國僅存的一組完整的金代隔扇門窗,雕有各類圖案24種,雕工精細,刀法洗練,嘆為觀止。<br></div> <b>霍州署大堂。</b>元大德八年(1304),山西省霍州市。 <b>華嚴寺。</b>位于大同市平城區,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寺院坐西向東,30余座單體建筑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布局嚴整,高低錯落。下寺位于上寺東南側,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柜和天宮樓閣等。<br><b>華嚴寺全景圖。</b><br><b>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遼代彩塑。</b>華嚴下寺薄伽教藏殿內完整保存了29尊遼代彩塑,造型上繼承了唐代豐滿、沉郁的風格,雖為佛教題材,但融入濃郁的生活氣息,使沉悶的佛教殿堂充溢著人間氣象。<div><b>金代建筑。</b>金代建立后,積極吸收中原文化,金代建筑既沿襲遼代建筑傳統,又受宋朝建筑影響。金代建筑地域差異十分明顯:北方地區爽朗健勁;南方地區雅致秀麗,這種包容創新的文化內涵,對后世影響深遠。<br><b>佛光寺文殊殿。</b>文珠殿位于佛光寺北側,金代建筑。坐北朝南,是五臺山各寺中最大的配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頂,具有遼金兩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同時也是我國古建筑中"減柱法"的代表。<br><b>晉祠獻殿。</b>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萬歷年間重修,主體建筑為金代遺構。面寬三間,進深二間,臺基上共有十二根檐柱,所有檐柱柱腳均微向外撇,且柱高中心向屋角逐漸升高,是典型宋時期"側腳""生起"的做法,柱間裝柵欄,殿前后開門,組成一座四面通透,形如涼亭的小殿。<br></div><div><b>西溪二仙廟。</b>位于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創建于唐乾元年間,宋崇寧年間加封"真澤宮",金皇統二年(1142)擴建,現存建筑正殿、東西梳妝樓為金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其中東西梳妝樓為兩層三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是二仙廟的代表性建筑 。二仙廟院落幽靜,隱于山谷松林之中,儼然宋金古畫。<br><b>凈土寺大雄寶殿。</b>位于朔州市應縣城內,主殿大雄寶殿創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屋頂平緩,斗拱疏朗。殿頂為額斗形天花板,有藻井9個。其中當心間藻井最為精美,中心有金龍盤繞,四周飾造型復雜的天宮樓閣和斗拱,瀝粉貼金、技藝精細,是研究金代建筑難得的實物資料。<br></div> <b>精工華筑</b>。元代建筑承襲遼金減柱、移柱技術,梁架自然取材,多采用大額枋構架,風格自由奔放。明清官式建筑向高度標準化、定型化發展,組群宏大;民間建筑講究組合,形體簡練、裝飾繁縟、工巧華麗,建筑藝術達到頂峰。山西現存元明清建筑2.5萬余處,其中元代建筑360余處,居全國首位;明清建筑類型齊全,長城關隘、城池民居、寺觀戲臺等獨具特色。<div><b>永樂宮。</b>元(1271-1368),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br></div><div><b>藻井。斗拱。</b></div><div><b>永樂宮重陽殿琉璃鴟吻。</b>元,院藏。<br></div> <b>金元墓葬壁畫。</b>金元時期磚石墓葬中的仿木構營造現象廣泛見于中原及北方地區,山西地區多有發現。受中國傳統"事死如事生"觀念的影響,這類墓葬多模仿墓主人現實生活中的宅第、房屋,并裝飾有表現家居生活場景的磚雕或壁畫,是當時建筑風貌和社會風情的生動體現。山西省陽泉市東村元墓墓壁展開示意圖。<div><b>懸空寺。</b>位于大同市渾源縣恒山翠屏峰東側,始建于北魏,現存為明清遺構。全寺建于峭壁上,由南向北漸次增高,距地面高約60米,最高處離地面90米。懸空寺在懸崖峭壁間鑿崖為洞、插木鋪板為基,殿宇的橫梁、立柱,均插入巖石中,保證了全寺的穩固,是我國古代木結構高空絕壁建筑中的杰作。李白曾留下"壯觀"二字,徐霞客驚嘆為"天下巨觀"。<br></div><div><b>汾陽太符觀明代二十八宿彩塑。</b>太符觀位于呂梁市汾陽市上廟村,始建于金代永安五年(1200),現存為金至清代建筑。觀內保存有二十八尊明代彩塑,被塑成二十八位不同的人物形象。二十八宿原來代表星空二十八個區域,是參照月亮每一天的位置規定的,在道教中被列為崇拜的對象,塑成人物形象并配以不同的動物作為標志。<br><b>瑞獸花卉紋木雕花板</b>。明,院藏。<br></div> <b>瑞獸花卉紋木雕花板。人物故事紋木雕花板。</b>清,院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来凤县| 海丰县| 信宜市| 岗巴县| 那曲县| 来安县| 威远县| 睢宁县| 佛冈县| 阿勒泰市| 福泉市| 图木舒克市| 龙岩市| 望谟县| 海兴县| 舟山市| 鹤岗市| 曲松县| 青神县| 壶关县| 翼城县| 义乌市| 三门县| 肃宁县| 元阳县| 弥渡县| 夏津县| 福清市| 文登市| 南陵县| 嘉荫县| 莎车县| 鄂尔多斯市| 沙湾县| 商河县| 岑巩县| 南开区| 南木林县| 仪陇县| 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