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p><p class="ql-block">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中山路。</p><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作為福建泉州的22處世界遺產之一,是中國東南七省中規模最大的文廟,被譽為“中國東南七省文廟之冠”。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建筑群,歷經宋、元、明、 清多個朝代,依然保留著其宏偉的規模和獨特的歷史韻味。</p> <p class="ql-block">泮宮門樓。</p> <p class="ql-block">原泮宮門樓屋頂</p><p class="ql-block">泮宮門樓亦稱圣賢門,文廟的主要附屬建筑之一, 始建于北宋大觀三年(1109),屢有修繕。 </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年(1914年)印尼華僑李藏捐資復建,為歇山頂鋼筋混疑土仿木結構。</p><p class="ql-block">百年風雨滄桑泮宮門樓漸危。2011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同意復建。鑒于該建筑為民國早期的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做法,創西式建筑材料與中華傳統木構建筑工藝結合之先河,對展示泮宮門的歷史及鋼筋混凝土在古建筑上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科學參考價值,對原門樓屋頂予以整體保護和展示,以體現泮宮門樓的歷史信息和文物價值。 </p> <p class="ql-block">文廟廣場。</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p> <p class="ql-block">走過大成門,首先看到泮池與泮橋:泮池在大成門內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圓,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間縱貫一座石橋,橋長約20米,中稍拱突,石板橫鋪、護以欄桿。欄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橋板七十二條,隱喻孔子七十二賢人。橋筑于元代,風格端重,人行橋上,有舉止雍容之感。</p> <p class="ql-block">泮橋側影。</p> <p class="ql-block">文廟的主體格局在1137年最終形成,占地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它的建筑風格融合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筑特色,是中國東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孔廟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沿南北中軸線分布,保留了宋代石質建筑基礎和臺基,而木構件則是清代按原貌復建的。</p><p class="ql-block">文廟的外觀設計獨具匠心,整體為紅瓦坡頂、龍脊燕尾,磚壁粉墻,處處體現了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藝術的完美結合。</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府文廟的主體建筑,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七開間(41米),進深五間(24 米)。斗拱抬梁式木結構,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柱礎為線雕覆盆式,與基石連成一塊,正面有兩根浮雕盤龍金柱和六根浮雕盤龍檐柱,造型優美生動,風格古樸。殿為重檐九脊,正脊兩端雕飾兩條跳躍的小龍,脊身有琉璃瓦件貼飾的飛禽走獸、花卉草木、色彩艷麗、 富有閩南建筑藝術特點。這些建筑做法,是宋元時期州府級文廟中最高的規制。</p> <p class="ql-block">與高規制相匹配的,是泉州府文廟人才的“高產”,歷朝歷代為泉州乃至全國輸送大量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科第人物,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兩宋時期,全國共取正奏名進士28933名,其中福建7142名, 排名全國第一,而泉州就有1418名,占全國進士數的1/30強,占全省總數1/7。</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其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令人嘆為觀止。殿身由48 根白圓石柱支撐,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盤龍金柱兩根和浮雕盤龍檐柱6根,殿頂鋪有黃色琉璃瓦。這種建筑形制在中國古代屬于最高規格,在全國文廟中也非常罕見,充分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的文化繁榮和政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正廳上萬懸掛有清代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雍正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嘉慶皇帝御書“圣集大成”等匾額金碧輝煌,對孔子給予很高的評價。</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內的裝飾華麗非凡,斗拱抬梁式木結構令人目不暇接,梁上懸掛著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等清代皇帝的御書匾額, 顯示了極高的規格。兩旁還配有孔樂器、舞器、禮器等,增添了文化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殿內東西兩邊對向置四木龕,供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賢弟及傳人的畫像,稱為四配。</p> <p class="ql-block">殿內東西兩側還沒有兩龕,分別供奉閔損、 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 有若、朱熹等十二賢哲的畫像,稱為十二哲人。</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東西兩面及北面墻為先賢木雕像。</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不僅是一個建筑群,更是一個文化群落。西側有儒家祭祀建筑文廟組群(包括欞星門遺址、大成門、泮池、泮宮、 大成殿等),東側有州級地方教育建筑學宮組群(包括育英門、學池、明倫堂等)。周邊還分布有明清以來祭祀泉州歷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節祠和莊際昌狀元祠。</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我們有幸參觀了泉州市舉辦的《世遺古城.百銜百姓百門匾》專題展覽,讓我們對泉州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因篇幅有限,只展示小部分內容)。</p> <p class="ql-block">泉州教育史話館</p><p class="ql-block">以文字圖片實物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泉州自唐、五代到清朝各時期教育特點和成就以及由此產生的歷史文化名人,科舉進士名錄等,讓人們對泉州自古以來的教育形勢和成果有更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國學講堂。</p> <p class="ql-block">“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分布圖。</p> <p class="ql-block">一門四相</p><p class="ql-block">指位于泉州晉江縣的曾氏在北宋、南宋各出了兩位官至宰相的優秀政治家,這四位宰相便是曾公亮、曾孝寬、曾懷和曾從龍。值得一提的是,這四人不但都位居宰執,還都十分長壽,去世時最年輕的一位也超過六十歲,最年長的一位更是達到了八十歲。</p> <p class="ql-block">三朝元老</p><p class="ql-block">留正(1129-1206年)為泉州永春人,歷經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官至丞相,封魏國公,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p> <p class="ql-block">石碑《壬戍進士》是清代光緒年間為表彰在甲午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福建水師將領林永升而立。</p> <p class="ql-block">狀元匾額。</p> <p class="ql-block">榜眼匾額。</p> <p class="ql-block">探花匾額。</p> <p class="ql-block">泉州歷代科舉一甲進士名錄。</p> <p class="ql-block">泉州歷代文武進士分縣統計表</p><p class="ql-block">在科舉年代泉州共出過2502位進士,還誕生了8位文武狀元,比如宋代的梁克家、曾從龍,明代的莊際昌、 莊安世等。</p><p class="ql-block">另據有關資料統計,泉州現代高考狀元有37位,如張翔雁、曾春明等,由此可見泉州從古至今對教育的重視。如今泉州府文廟每年到了高考或者中考前夕,這里依然人山人海,可見文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綜觀延續千年的泉州教育,自宋元以來,可謂文風熾盛、才俊輩出、文脈不墜,書寫了泉州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中最為厚重的一筆,而教育的發展,也為泉州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深厚的根基,豐富了泉州的文化積淀,也塑造了社會基本的價值取向。 </p><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和遍布于泉州府、州、縣的各類教育遺存,共同營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教空間,在現代社會中仍繼續發揮著重要的教化功能,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城市中的傳播和傳承者,于古城文脈薪火相傳功莫大焉!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留坝县|
鹤山市|
五常市|
鲜城|
陆丰市|
呼图壁县|
茌平县|
崇义县|
会泽县|
龙陵县|
苏尼特右旗|
萨迦县|
卓资县|
海安县|
安阳县|
陆河县|
成武县|
磐石市|
政和县|
嵩明县|
甘泉县|
炎陵县|
阳信县|
海城市|
松江区|
深圳市|
咸阳市|
那曲县|
易门县|
平和县|
青田县|
张家港市|
中西区|
西吉县|
商洛市|
洪江市|
郴州市|
五台县|
赤城县|
托克托县|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