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大年三十,走進泉州西街,遠遠的就可以看到《宋風市集.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廣告牌,下面是一大片燈籠,充滿了節日的喜氣。"半城煙火,半城仙",這句文案因精準概括古街人文風貌,成為社交媒體高頻使用的核心打卡標語,被小紅書、知乎等平臺用戶大量引用于配圖文案。</p><p class="ql-block">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源于其獨特的城市文化融合,既保留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又蘊含宗教與歷史的超脫意境。泉州自南朝起便是佛教重鎮,開元寺(詳見開元寺篇)作為代表,不僅擁有唐代始建的千年歷史,還融合了佛教、婆羅門教等多元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泉州</p><p class="ql-block">是中國唯一一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城市,擁有22處具有鮮明海上貿易和文化交融特征的世界遺產點,945處文物保護單位和726項非遺項目,豐富的文化遺產令世人矚目。</p><p class="ql-block">泉州不僅是中國著名的僑鄉,還是閩東南沿海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被譽為“千年古都”和“宋元中國”“海濱鄒魯”“文獻之都”。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在文化交流和商貿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外,泉州還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和“東方文化之都”,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p> <p class="ql-block">西街</p><p class="ql-block">是泉州市鯉城區境內道路,也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西街于唐開元年間形成;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國12年(1923年)改建馬路。</p><p class="ql-block">西街東起鐘樓,西至城西路,全長1700米,寬10米。</p> <p class="ql-block">西街鐘樓</p><p class="ql-block">是泉州的地標性建筑,始建于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與東、西街交叉口。鐘樓高13.8米,由留英設計師設計,融合歐洲風格和閩南風情。鐘樓上的時鐘曾被老泉州稱為標準鐘。?</p> <p class="ql-block">泉州美食</p><p class="ql-block">面線糊 ??,石花膏 ??,潤餅菜 ??,土筍凍 ??,姜母鴨 ??,麻糍 ??等好幾十種,走在西街,街道兩旁的小吃琳瑯滿目,無不在勾引游客的味蕾。</p> <p class="ql-block">泉州酒店</p><p class="ql-block">是泉州市首家五星級酒店,外觀豪華大氣,房間舒適典雅,配套設施齊全。酒店中餐廳由榮獲“亞洲名廚”稱號的廚師料理。</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歐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麒樓</p><p class="ql-block">位于泉州市鯉城區的打錫街與中山路的交匯處,是一座百年老建筑,內部充滿了閩南和南洋之間的故事,呈現出濃郁的南洋風格,復古而精致。</p><p class="ql-block">南麒樓的名稱來源于其建筑風格和寓意。名字中的“麒"與“騎”同音,同時"麒”還有“志存高遠的君子”的寓意,盡顯家國情懷。這座建筑作為百年騎樓建筑,保留了傳統騎樓的風格,外觀精致復古,通鋪泉州傳統花窗,在繁華的中山路交叉口顯得格外醒目,成為了泉州中山路口的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狀元閣?</p><p class="ql-block">狀元閣的來歷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最初名為文昌閣,位于南臺寺東側,后因重建而更名為狀元閣?。該建筑為二層開敞式樓閣,整體建筑恢宏壯觀?。</p><p class="ql-block">?泉州歷代狀元人數共計8位?。據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的《泉州狀元錄》一書介紹,泉州自中唐歐陽詹摘取文星以后,舉業興盛,以追求科名為時尚,誕生了一大批狀元、榜眼、探花、進士,成為“科舉大市”。單狀元一項,自唐徐晦至晚清的黃培松,泉州一域即有8位文武狀元涌現。</p> <p class="ql-block">?金魚巷?</p><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府文廟廣場附近,與中山路交接。金魚巷在宋代時被稱為“謝衙”,這是因為當時福建轉運使謝仲規在此地建造宅邸。隨著時間的推移,宅邸廢棄后,謝仲規的后裔在原地建造了祠堂,并掛上“金魚世第”的匾額。從唐代開始,五品以上的官員佩戴魚袋,其中三品以上的官員佩戴金魚袋,因此謝仲規及其后代因佩戴金魚袋而被稱為“金魚巷”。?</p> <p class="ql-block">通政巷</p><p class="ql-block">是泉州古城內一條歷史悠久的街巷,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背景而聞名。?</p><p class="ql-block">通政巷得名于明代南京通政使張苗,他在泉州置地建第,因此得名“通政巷”。這條巷子全長不足200米,卻有著“文武一條巷”的美譽。明清以來,這里居住著許多名門望族,如黃鳳翔、蘇廷玉等,留下了許多大厝宗祠和豐富的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小巷</p> <p class="ql-block">貝殼厝</p> <p class="ql-block">郭氏洋樓</p><p class="ql-block">位于新府口52號,建于民國時期,磚木結構,前落為傳統大厝,頂落為洋樓,整體為“閩南洛可可”風格。 </p> <p class="ql-block">?泉州傅宅</p><p class="ql-block">是菲律賓從事雜貨生意的傅姓華僑的故居?。這座建筑位于鯉城區花巷與濠溝墘交叉口,建于1937年,由一棟兩層式洋樓和一棟三間張櫸頭古大厝組成,占地面積達1768平方米。傅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曾是花巷的最高建筑,洋樓后的閩南古厝內保留了當年的名人書法。?</p> <p class="ql-block">傅宅后門。</p> <p class="ql-block">泉州牌坊</p><p class="ql-block">清末是泉州牌坊的全盛時期,晉江縣城亦即泉州郡城。 據清·道光《晉江縣志》記載,晉江境內泉州古城內外先后共有牌坊399座,其中宋坊99座、明坊172座、清坊128座。</p><p class="ql-block">道光、同治年間,牌坊數量劇增至200座以上。泉州城內和東門外仁風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一百多年前,古城泉州牌坊林立,其造型之美、數量之多,蔚為奇觀。遺憾的是,從民國初年到“文革”時期是泉州牌坊群歷經劫難的時期,古城牌坊群損毀幾盡。當時,人們尚未認識牌坊群的文化價值,反而將其作為封建統治的象征和經濟建設的障礙加以鏟除。</p><p class="ql-block">“四門學士”坊柱聯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為唐·文學家歐陽詹故居撰題。</p> <p class="ql-block">古巷寺廟。</p> <p class="ql-block">白云古地</p><p class="ql-block">道教與民俗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位于泉州狀元街的中段,被譽為道教圣地一一北辰垂象坊。始建于西晉太康年間(280-289 年),是道教傳入泉州后的第一座道觀,也是福建地區的第一座道教宮觀。它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還被稱為白云廟、龍興觀。</p> <p class="ql-block">元妙觀</p><p class="ql-block">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偉的規模、豐富的道教法器和眾多名道而聞名于世,是泉南地區最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 </p> <p class="ql-block">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的時候, 這里總是熱鬧非凡。除了各家各戶前來祭拜天公,許多人還會特地來到元妙觀,向天公祈福,希望家人身體健康,生活幸福。泉州人對于民俗儀式的熱愛,讓這里從不缺少香火, 也讓生活充滿了人情味和煙火氣。 </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這種對于民俗儀式的熱愛和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 已經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無論是祭拜天公,還是其他各種民俗活動,都讓泉州人的生活充滿了期待和儀式感,讓日子過得更加有盼頭、 有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飛檐翹壁,雕龍畫獸。</p> <p class="ql-block">廊柱、石階中間龍的石刻浮雕堪比皇宮。</p> <p class="ql-block">開閩三王祠</p><p class="ql-block">開閩三王祠系王氏祖祠,歷史悠久,被列入福建初中鄉土教材,并授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示范區”、“福建名祠”、“僑鄉名祠”等稱號。 </p><p class="ql-block">開閩三王祠位于泉州市區南俊路千年古剎承天寺西畔,于明萬歷年由泉州三王后裔擇地于原武肅王祠基地興建,祖祠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原占地面積2800多平方米,現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祠內祀奉開閩始祖王潮、王審邽、王審知昆仲。</p> <p class="ql-block">今開閩三王祠是按原祖祠的樣式于1999年由王氏捐資重建的,祠坐北朝南,保留了明、清時期閩南建筑的風格特征,建筑群構建精巧,獨具匠心,古樸素雅,是一座懸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構的磚木建筑。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候補委員王漢斌親自題寫“ 開閩三王祠”墨寶,懸掛祖祠大門入口。</p> <p class="ql-block">三王昆仲是五代閩國的開拓者和締造者,治閩四十年,廣施德政,“省刑惜費”,仁愛百姓,廣納賢才,重教興文,開拓海絲,實施了諸多有利于福建經濟、文化、商貿等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使“荒蠻之地”變成“海濱鄒魯”。為感念三王昆仲的豐功偉績,后人尊稱為“開閩第一”、“八閩人祖”。</p> <p class="ql-block">祠堂廳堂中央的雕花坐龕金碧輝煌,龕內供奉開閩三王像。祠廳前梁懸掛著前新加坡總理王鼎昌題贈的“開閩第一”匾額,后梁懸掛北宋書畫家米芾手跡之一“一本三宗”匾額,祠堂整體設置莊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三王祠與承天寺緊挨著并相通,以至于分不清這里屬于三王祠還是承天寺。</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p><p class="ql-block">又名月臺寺,初名“南禪寺”,位于泉州市鯉城區南俊路36號。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p><p class="ql-block">承天寺山門面西,寺院坐北向南。中軸線近300米,有彌勒殿、放生池、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東翼依次為圓常院、廣欽佛教圖書館、僧寮、客堂、龍王殿、大悲閣、五觀堂、一塵精舍、祖堂,以及公園式的“南園故址”。西翼有檀樾王公祠及其他建筑物。</p><p class="ql-block">鼎盛時期,寺中大小殿宇40余座,別院左有光孝寺,右有圓常院,又有一塵寺、杉植寺、何退庵、護界寺等多所。寺之四隅,各立觀音亭以標界,僧眾曾有1700多人。素有“閩南甲剎”之稱。與開元寺、崇福寺并稱為泉州三大叢林。文革期間慘遭劫難。</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彌勒殿、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大闡宗風</p> <p class="ql-block">古剎重光</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法堂</p> <p class="ql-block">龍王殿</p> <p class="ql-block">一塵精舍</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師化身地</p> <p class="ql-block">寺內僧人</p> <p class="ql-block">宏船和尚紀念堂</p><p class="ql-block">宏船法師俗名朱成基,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農歷九月初三生于福建晉江霞福村,為家中獨子。10歲喪母后寄養于外婆家,受外婆賴素姑(佛教徒)影響,常至慶蓮寺誦經,13歲因觀看《目蓮救母》傀儡劇深受觸動,萌生出家之志。</p><p class="ql-block">1922年15歲時,依泉州承天寺會泉法師披剃出家,得法名“宏船”,次年于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p><p class="ql-block">1938年隨師會泉法師南渡新加坡,后游歷東南亞多地,1943年受邀住持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直至1990年圓寂。</p><p class="ql-block">擔任新加坡佛教總會首任主席(1964-1986)、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長、東南亞佛教協會主席等職,1988年獲泰王御賜“華僧大尊長”稱號。</p><p class="ql-block">創辦《南洋佛教》雜志并任社長,推動佛教文化傳播。</p><p class="ql-block">雖積財巨萬,但全數用于修建寺院(如泉州承天寺、廈門南普陀寺等)及社會救濟,自身生活簡樸。</p><p class="ql-block">支持創辦佛教學校及施診所,惠及民眾。</p><p class="ql-block">20世紀80年代率團訪華,受葉劍英等領導人接見,并募資重建大陸多座寺院。其紀念堂在福建晉江池店及泉州承天寺設立,成為中新佛教交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25日于新加坡圓寂,世壽84歲,火化后得五色舍利480粒,被譽為“人間渡世”之高僧。</p> <p class="ql-block">光孝寺與承天寺一墻之隔。</p> <p class="ql-block">第二進為功德祠。</p> <p class="ql-block">銅佛寺</p><p class="ql-block">原名“百源庵”,始建年代已不可確考。明萬歷47年(1619年),楊錫玄居士獻地,泉州知府楊胤錫撥巨資主持擴建,占地面積4.3畝。同時鑄造銅佛十五尊,高五尺,寺名遂易為“銅佛寺”。</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年(1752)施國寶等人再度修葺。數百年來,或因洪水沖擊,或因時局動蕩、戰亂紛起,銅佛寺屢遭毀壞。但此間自發自愿重建者不乏其人,如清朝的志存及民國時的性愿、覺澈、覺愿法師還在此舉辦過“覺華佛學苑”、“佛教義診施藥局”等。以后銅佛寺又屢有修繕增建。現存珍貴文物甚多。其中有銅佛十五尊,為清順治十二年至十六年期間鑄造,大莊嚴佛像,線條流暢,栩栩如生。一代宗師弘一大師曾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來寺駐錫,手題匾額、楹聯猶存。</p><p class="ql-block">近幾年來香火日趨興盛,為泉州市的佛教勝地。</p> <p class="ql-block">關帝廟</p><p class="ql-block">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涂門街, 現為道教廟宇,主祀關羽,民國三年</p><p class="ql-block">(1914年)增祀岳飛后改稱“關岳廟”,但民間仍慣稱“關帝廟”。</p> <p class="ql-block">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1990年全面整修,三義廟前殿退后與主殿并列,形成對稱壯觀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階梯中央龍的石刻浮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關帝廟既是道教活動場所(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所在地),也是人文旅游勝地,香火鼎盛,信眾常來求簽祈福。</p> <p class="ql-block">清凈寺</p><p class="ql-block">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貿易中心</p><p class="ql-block">清凈寺是體現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產要素。清凈寺原名“艾蘇哈卜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蘭教寺院。元至大三年(1310年),來自波斯設拉子城(今伊朗)的朝覲者艾哈瑪德·本·穆罕默德·賈德斯出資予以修繕,奠定了現存建筑群的主體格局。寺院整體為伊斯蘭建筑風格,寺內現存建筑包括門樓、禮拜堂、明善堂,一處古井,以及多方與寺院歷史有關的碑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門樓</p><p class="ql-block">通高12.3米,基寬6.6米,全部采用加工平整的花崗巖石和輝綠巖石砌切筑。整體由三層四道高大相連的半穹頂或穹頂尖拱門組成。第一、二道拱門的半穹頂疊砌成細密美觀的幾何圖案, 前者為網狀拱形寶蓋,后者為穹窿形藻井;第三、四道對稱的拱門上方則為圓形大穹頂。甬道東西兩墻共辟有6個尖拱頂壁龕。門樓南墻尖拱門上方有一列《古蘭經》阿拉伯文石刻,北墻尖拱門上額嵌有元代重修清凈寺時的阿拉伯文石刻。</p><p class="ql-block">望月臺位于門樓屋頂,是伊斯蘭教齋月里阿訇登臨望月,決定開齋日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奉天壇</p><p class="ql-block">與門樓相聯的禮拜大殿又稱奉天壇,阿拉伯名叫“麥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占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門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p> <p class="ql-block">祝圣亭</p><p class="ql-block">位于寺門及露庭的東側、古禮拜殿正東的小平臺。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凈寺碑記》碑和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凈寺碑記》碑。由于小平臺被居民占筑為灶舍,兩石碑長期隱藏于廚房內,不見天日。1953年維修清凈寺時,為保護這兩塊石碑,拆除了廚房。1983年夏修繕清凈寺時,又新建石構碑亭(祝圣亭)予以保護。</p> <p class="ql-block">敕諭</p><p class="ql-block">寺門內北面圍墻正中,完好無損地鑲嵌著一方明永樂五年(1407年)刻有《永樂上諭》的石刻,是明成祖朱棣頒發保護伊斯蘭教寺院的文告。</p><p class="ql-block">碑石高100厘米、長160厘米,四周邊框繞刻浮雕龍飾;上框正中雕刻一條張牙舞爪的蟠龍,左右篆刻“敕”“諭”,兩條奔龍從左右朝敕諭飛舞。左、右邊框各雕刻一奔龍,下框為雙龍戲珠。</p> <p class="ql-block">草庵摩尼光佛造像</p><p class="ql-block">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p><p class="ql-block">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體現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產要素。</p><p class="ql-block">摩尼教,為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仰基礎,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創立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傳入泉州,稱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凈,反對黑暗和壓迫。</p> <p class="ql-block">草庵位于泉州市晉江余店蘇內村萬山峰,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p> <p class="ql-block">庵中最為珍貴的是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趺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別。呈現輝綠巖顏色,長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花崗巖石質,散發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形成下額圓突,顯得安詳自如;身穿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態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時代風格。</p><p class="ql-block">這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德濟門遺址</p><p class="ql-block">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p><p class="ql-block">德濟門遺址是體現宋元泉州海洋貿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遺產要素。德濟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門,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后宮外,門外遙對晉江及順濟橋遺址。德濟門及與之相連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其時天后宮(順濟宮)、順濟橋俱已建成,這里成為進入城市南部商業區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門址在元代1352年進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甕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紀中期,歷時七百余年。2001年經過考古發掘,完整揭露出13世紀以來多次營建遺跡。遺址由北向南分別由南宋城墻遺跡、內壕溝及古拱橋、元明城墻及城門、 明代甕城、外壕溝等遺跡組成,整體呈現出由北向南擴建的趨勢。</p><p class="ql-block">德濟門遺址作為城市南部商業性城區的重要地標, 記錄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歷史,體現了官方對海洋貿易和城市商業發展的行政保障。</p> <p class="ql-block">天后宮</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是祀奉海神媽祖的廟字,坐北朝南,總體呈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天后宮建筑由山門、戲臺、拜庭、天后殿、寢殿、梳妝樓等組成,具有閩南傳統建筑風格,是現存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影響最廣的媽祖廟宇。</p><p class="ql-block">媽祖原名林,北宋湄洲島民女,因預知天象、浮海救難、驅瘟除病,歿后被奉為“夫人" “天妃”“天后” “天上圣母”,備受世人尊崇,朝廷歷代敕封不斷,尊為中國古代地位最高的海神。自宋代起媽祖祭祀被列為官方彝典。</p><p class="ql-block">隨著泉州民眾不斷的海外移民和海外貿易活動,發祥于泉州的天后信仰也在世界傳播,成為媽祖信仰最為重要的傳播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山門?是泉州天后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設計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山門的設計別具一格,正面為五開間,裝飾著青龍石柱,兩側還有石雕麒麟和螭虎窗,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氣勢磅礴。屋頂為重檐四面坡,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卷曲,線條柔和優美?。</p> <p class="ql-block">戲臺裝飾鮮艷奪目,戲臺中央臥著一只碩大的金龜。</p> <p class="ql-block">銅制的香爐是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天后宮正殿(天后殿)</p><p class="ql-block">正殿始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清代道光年間友1821-1850年)重修,是供奉天后圣像的地方,面闊五間24.6米,進深五間25.6米,建筑面積629.76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殿內柱網排列規整,惟祭壇前減去兩根金柱,又將中柱后移,以形成較寬闊的祭祀空間。</p> <p class="ql-block">走廊上掛滿了燈籠。</p> <p class="ql-block">殿內后照壁保存一幅清代《勅封天上圣母圖》 大型壁畫,其山石的繪制手法為現存天后廟宇中僅見。</p> <p class="ql-block">梳妝樓</p><p class="ql-block">現為媽祖文物展廳,展出的文物十分罕見珍貴,但展廳嚴禁拍照。</p> <p class="ql-block">媽祖木雕座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共有453座寺廟,不僅數量多,香火旺盛,外觀宏偉精美,還涵蓋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摩尼教、儒教(文廟,詳見文廟篇)、媽祖(融合道、佛教元素)等多種教派,充分體現了泉州人兼容的氣度和寬闊的胸懷,這些寺廟不僅具有宗教意義,更是泉州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它們承載著泉州人民對信仰的追求和尊重,同時也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場所。</p><p class="ql-block">東西塔下 ,千年西街,半城煙火半城仙, 紅墻紅瓦 , 晨鼓幕鐘 ……泉州,是一座你一生一定要來一次的城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尔|
白朗县|
田东县|
凤山市|
永福县|
信阳市|
抚远县|
留坝县|
达拉特旗|
南充市|
深州市|
湘乡市|
泗水县|
锡林郭勒盟|
旬邑县|
阳原县|
南雄市|
姚安县|
子洲县|
大港区|
达拉特旗|
克山县|
浦城县|
项城市|
三门县|
丰城市|
丹巴县|
萨迦县|
都兰县|
观塘区|
青河县|
沧州市|
库车县|
三原县|
定陶县|
胶南市|
厦门市|
甘南县|
石嘴山市|
息烽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