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4.15.攝于南京</p> <p class="ql-block">16日清晨,我們踏上了前往中山陵的旅程。中山陵坐落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是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建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沿著中山陵前廣場緩緩上坡的石階前行,我們來到了中山陵的入口——博愛坊。博愛坊是一座氣勢恢宏的三孔闕門花崗巖牌坊,因其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字而得名。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高11米,寬17.3米,由4根石柱支撐,柱腳前后夾抱鼓石,柱底為長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蓮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繪圖案,頂端覆蓋藍色琉璃瓦,展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風格。眾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感受中山陵的莊嚴與雄偉。</p> <p class="ql-block">從博愛坊漫步至陵門,是一條長達480米的石道,兩側青翠的松柏與精美的雕刻相映成趣,讓人感受到中山陵的寧靜與美麗。</p> <p class="ql-block">不久,我們便見到了一座坐北朝南的三拱形陵門。陵門寬27米,高16.5米,進深8.8米,由福建花崗巖建造,屋頂為歇山式,上鋪寶藍色琉璃瓦,門額為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每個拱門都裝有雙扇對開的梅花空格仿古銅門。陵門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對高約3米的漢白玉石獅。陵門是一座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門樓,我們在這里不僅欣賞到了建筑之美,還深入了解了中山陵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出了陵門,幾步之遙便是碑亭。碑亭位于陵門以北的石階之上,為一座重檐歇山頂,蓋寶藍色琉璃瓦的方形碑亭。碑亭邊長12米,高約17米,由花崗巖建造而成。碑亭內豎立一座福建花崗巖石碑,高8.1米,寬4米,上刻出自譚延闿手筆“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的楷體字。碑亭的頂端和底座,刻有圖案、花紋,線條簡潔、樸素,為呂彥直親自設計。在這里,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了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貢獻。</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階的中間上下環視,整個中山陵陵寢建筑群呈現出中軸對稱的布局。從牌坊、墓道、陵門、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共有392級石階和10個平臺,全部用白色花崗巖和鋼筋水泥構筑,覆以藍色玻璃瓦。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具有時代特征性、文化經典性、豐厚內涵性和世界意義性。</p> <p class="ql-block">在石階中段,安放著一對奉安紀念銅鼎。這對銅鼎是1929年民國上海特別市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獻的大型仿古銅鑄器物。銅鼎高1.5米,直徑1.3米,鼎壁上鑄有“奉安大典”篆字,古樸持重。西側銅鼎腹壁上留有兩孔,是1937年12月侵華日軍炮彈所擊。</p> <p class="ql-block">我們繼續登上石階,便到了山頂最高處的祭堂。祭堂是中山陵的主體建筑,它融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高28.7米,長30米,寬24.7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主、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直額。祭堂中央供奉著一尊高4.6米的孫中山白色大理石坐像。殿堂四周有反映孫中山革命事跡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因未對外開放,我們無法進入墓室參觀,但看到了堂后二重銅制墓門。前門門框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據導游介紹,祭堂內室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用一具美國制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系景區綱絡下載)</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系景區綱絡下載)</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們站在陵前,深深感受到中山陵不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征,一個民族的記憶。仿佛聽到歷史的回響,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勇氣和決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海县|
竹溪县|
图片|
论坛|
双柏县|
来宾市|
龙岩市|
奈曼旗|
镇坪县|
汤阴县|
东乌|
马山县|
伊金霍洛旗|
莱州市|
鹿泉市|
德庆县|
阿拉善左旗|
谢通门县|
巨野县|
元朗区|
光泽县|
河池市|
紫阳县|
山东|
潞城市|
台前县|
株洲市|
伊吾县|
五大连池市|
交口县|
乐陵市|
兴义市|
浮山县|
北辰区|
贵州省|
改则县|
利川市|
屯昌县|
新巴尔虎右旗|
麟游县|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