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泰山南天門中路下山,可謂是植被茂盛,景色宜人;民間傳說,妙趣橫生;歷史典故,層出不窮。</p> <p class="ql-block">這一片松林茂密的山嶺,被稱為“對松山”,又名“萬松山”。此地雙峰夾峙,排闥送青。松濤浩瀚,鳳舞龍吟。</p> <p class="ql-block">泰山還有“五大夫松”的典故,這就是在泰山中路的五大夫松牌坊。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在封泰山時(shí),中途遇雨避于大樹下,因這棵松樹護(hù)駕有功,被封為“五大夫”。秦代官爵共有二十級,五大夫是第九級。東漢《漢官儀》、《泰山記》均有關(guān)于五大夫松的記述。到了唐代由于陸贄在《禁中青松》一詩中有“不羨五株封”之說,便將五大夫松,演義成了這里的五棵松樹了。</p><p class="ql-block">在五大夫松牌坊前,還有一塊巨大的“飛來石”。這塊飛來石也有著一段很有意思的傳說,與當(dāng)年宋真宗封禪泰山有關(guān)。古有說法要到泰山封禪的皇帝必須具備三個(gè)條件: 一是在其制下必須國家統(tǒng)一;二是必須有文治武功,政績菲然,國泰民安;三是天降祥瑞。可宋真宗這三條都不具備,而且來祭拜泰山,不按規(guī)制、不行齋戒,反而鶯歌燕舞,酒宴嬉戲。為此激怒了前來巡視的東岳大帝~“黃飛虎”,他命天將擲下巨石以示警示,這就是這塊飛來石的來歷。</p> <p class="ql-block">后來在這里的五棵松樹被暴雨沖走了三棵,到了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又被洪水沖走了剩下的兩棵。直到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欽差~丁皂保,奉雍正皇帝之令重修泰山,又補(bǔ)植了五棵松樹。而如今也僅剩下兩棵,其狀拳曲古樸,蒼勁蔥郁,被譽(yù)為“泰松挺秀”,列為泰山八景之一。在此還搭建了“五松亭”,又名“憩宮亭”;還修建了“東岳廟”,把古松安置在了半封閉的院落內(nèi)。</p> <p class="ql-block">在五松亭后的“攔住山”上,還有一棵“望人松”。長枝下垂,似躬身招手邀客。它是泰山最珍貴的古樹之一,被尊稱為“泰山松”,成為泰山重要的標(biāo)志之一。 </p> <p class="ql-block">望人松的西北有一個(gè)“朝陽洞”,此天然石洞洞口朝南而得名,舊名“迎陽”,又叫“元陽”。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登泰山曾在此小憩。</p> <p class="ql-block">說是當(dāng)年乾隆皇帝在朝陽洞向上往望去,只見山上白云繚繞,似見仙閣瓊樓;而十八盤仿佛一條天梯垂落人間,兩側(cè)青山蔥郁,谷底溪水潺潺,儼然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于是不由贊嘆:壯哉泰山!可是他又覺得絕好的圖畫,卻缺少了一方印章。為此,便寫了一首《朝陽洞詩》,命人鐫刻在朝陽洞往上約50米的“御風(fēng)崖”上,被后世人稱為“萬丈碑”。這塊碑高25米,寬13米,字徑1米,被譽(yù)為泰山巨幅畫卷的“印章”。乾隆皇帝對泰山情有獨(dú)鐘,光是為泰山題詩就有170多首,并在泰山留下眾多的遺跡。</p> <p class="ql-block">下山來到了“中天門”,它也被稱為“二天門”,海拔847米,處于登泰山的中間部位。這里既是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泰山中、西兩溪的分水嶺。</p> <p class="ql-block">在中天門的周邊,有觀音殿、藥王殿、二虎廟、東岳書院等景點(diǎn)。</p> <p class="ql-block">中天門雙柱式的石牌坊中規(guī)中矩。“牌坊”,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jì)念性建筑,是中華建筑文化特色之一。在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廟寺以牌坊作為山門,還有的是用來標(biāo)明地名的。在泰山光是山上有名的牌坊就不下十幾座。就說“回馬嶺”牌坊,它所處地形險(xiǎn)峻,重巒疊嶂,峰回路轉(zhuǎn),坡陡難行。此處古稱“古關(guān)”,又名“瑞仙巖”,說是當(dāng)年帝王騎馬至此就不能前行了,故稱回馬嶺。舊志書傳說是宋真宗祭祀泰山的回馬處。但也有人考證說宋真宗祭山是乘輦,并未騎馬。而東漢光武帝~劉秀登泰山時(shí)“卻是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去平地二十里……”。據(jù)此疑為劉秀回馬處。</p> <p class="ql-block">中天門上有一座“云步橋”,原為木橋,據(jù)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當(dāng)年該橋橋面、橋欄均為木質(zhì),橋面由紅色木板鋪成,人稱為“紅橋”。木橋建造簡陋,經(jīng)常在雨季來臨,山洪暴發(fā)被大水沖毀,使得行人、游客望水興嘆。于是,便有香客、善眾募資再筑木橋,周而復(fù)始。后來到了1937年,由當(dāng)時(shí)的中國旅行社資助,在原址重建一座石橋,取名為云步橋。云步橋的承建者~楊承訓(xùn),當(dāng)時(shí)是津浦鐵路路政總辦。</p> <p class="ql-block">山高水高,每逢雨季岱頂眾多溪流奔流而下,在云步橋旁的石壁間形成瀑布,如銀河倒瀉,雪花四濺,化霧成云,蔚為壯觀。所以這面石壁又稱“瀑巖”,云步橋也有人叫它“雪花橋”。</p> <p class="ql-block">在中天門之下還有一座單孔石橋,名“步天橋”。步天橋的意思是說,過了此橋山路將陡峭難行,如同要步入天庭。過橋后再登666級臺階就到中天門了。</p> <p class="ql-block">再往下走,就到了“壺天閣”。壺天閣在明嘉靖年間稱為“升仙閣”,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后,改稱壺天閣,乾隆親題匾額,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壺天閣閣樓。</p> <p class="ql-block">看到壺天閣這個(gè)名字,就不禁想起“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首詩。看來道家名山,還是要有道家的味道。說是當(dāng)年徐福出海尋仙,求長生不老之仙藥,在海上看到方丈、瀛洲、蓬萊“三仙島”,就像壺形的神山,壺口就是進(jìn)入仙境的通道。清嘉靖年間崔映辰在此題聯(lián)“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fēng)云入翠微”。</p> <p class="ql-block">從壺天閣往山下走不遠(yuǎn),就看到橫臥在山路的一棵老槐樹,被稱為“四槐樹”,這也是有著傳奇色彩的古樹。相傳在隋唐時(shí)期魯國公~程咬金率眾登泰山,在此種下四棵槐樹,形成景觀,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民國前,其中二株槐樹陸續(xù)死亡,還有一株于1987年7月10日因連降暴雨,雨水灌注樹體,多年的侵蝕造成樹體傾倒,橫臥于路上。現(xiàn)僅存活一株。</p> <p class="ql-block">再往下走,看到了一座紀(jì)念碑,紀(jì)念碑書寫著“總理奉安紀(jì)念碑”七個(gè)大字,“奉安”是古代帝王或圣賢安葬時(shí)的專用名詞。此碑是為紀(jì)念1926年6月1日孫中山靈柩運(yùn)往南京途徑泰安時(shí)所建。紀(jì)念碑主體下面書寫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囑。碑座為五棱形代表著孫先生提出的五權(quán)憲法,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分立。碑身為三棱形,象征著孫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quán)、民生。碑下地面是有南京雨花石鋪筑而成的國民黨黨旗。</p> <p class="ql-block">下山路上途徑“三官廟”,它始建于明代,原是祭祀秦始皇的“人祖廟”,傳說是在秦二世登泰山時(shí)創(chuàng)建的“祖龍廟”遺址上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改為三官廟,供奉天官、地官、水官,據(jù)說它們是堯、舜、禹的化身。后來此廟荒廢,大殿、客房、僧舍漸毀。新中國成立后改為三官廟小學(xué),1994年重修恢復(fù)了廟堂。有人說這里是海拔最高的三官廟,而裝飾最好的三官廟在嶗山,最大的三官廟在廣東。</p> <p class="ql-block">三官廟再往下是“斗母宮”,最初是道教宮觀,是祭拜道家女神“斗姆元君”的道觀。道家說她是北斗眾星的母親,生有九個(gè)兒子。道家信徒對斗母十分崇拜,許多道觀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閣”、“斗母宮”專門供奉斗母元君。</p> <p class="ql-block">斗母宮古稱“龍泉觀”、又稱“斗姥宮”、“妙香院”,但在明嘉靖年間進(jìn)行重建 ,改為佛教寺院并由尼姑主持。在斗母宮不遠(yuǎn)的一塊石頭上刻有“蟲二”二字。在杭州西湖就有此二字的題刻,即是繁體字“風(fēng)月”去除外框后的字形。還傳說那是乾隆皇帝所題,寓意“風(fēng)月無邊”。而在泰山斗母宮近旁有此二字石刻,又引出一段世間坊聞。說是:斗母宮尼姑不守寺規(guī),鬧出緋聞,常遭人唾棄。清光緒六年,濟(jì)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jīng)過斗母宮,一怒之下寫下“蟲二”二字,暗辱道姑只會做風(fēng)花雪月之事。還傳說劉廷桂還送道姑一塊匾,上題“因受”二字。將“恩愛”二字去掉心,就成了“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意,也是暗指道姑水性楊花,無良無德。</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來到山下的“萬仙樓”。萬仙樓是明萬歷年間(1620年)所建。傳說是萬歷皇帝為紀(jì)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在青山綠樹之間,矗立著這座城樓式建筑,莊嚴(yán)雄偉,一派皇家風(fēng)范。傳說中泰山有眾多的神仙,所以古時(shí)泰山腳下的泰安府稱為“神州”。有諺說:“濟(jì)南府官多,泰安州的神全”。萬仙樓也被傳為泰山群仙聚會、議事、講經(jīng)之地。</p> <p class="ql-block">到了“紅門宮”說是從這里開始計(jì)算,登山泰山玉皇頂要爬7000多個(gè)臺階。紅門宮是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重修的,古時(shí)這里是皇帝官宦登泰山更衣之處。現(xiàn)在已經(jīng)辟為茶室和展覽廳。</p> <p class="ql-block">到了山底見到“孔子登臨處”的牌坊。說是孔子30多歲時(shí)離開魯國到了齊國,登上了泰山。泰山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極其崇高的,他還把自己暗喻為人中之泰山,他在生命最后的時(shí)光中曾吟唱:“泰山其頹乎,梁木壞乎,哲人其萎乎”。在石坊的石柱上有聯(lián)曰:“素王獨(dú)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其大意是:圣人孔子走遍天下,親至泰山名傳千古。賢明的皇帝遠(yuǎn)出京師,君臨東岳造福萬年。在牌坊兩側(cè)還有兩塊石碑,分別題刻著“第一山”和“登高必自”。</p> <p class="ql-block">今天從早晨8點(diǎn),沐晨風(fēng)從桃花峪上泰山登極頂玉皇廟,到晚上7點(diǎn)多下到泰山的“一天門”足足用了11個(gè)小時(shí)。再加上在上山前于“山外村”的游覽,已有13個(gè)小時(shí),真有些“人困馬乏”了。</p> <p class="ql-block">在這美麗的夜色中,我感覺到在泰山的一天,仿佛就像經(jīng)歷了自己的一生,上上下下,曲曲折折,力竭再生,周而復(fù)始。可能只有在年近古稀再登泰山,才會有這樣的感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眉山市|
新邵县|
喀喇沁旗|
昭觉县|
浪卡子县|
九江县|
静乐县|
双流县|
新乡市|
保亭|
县级市|
湘阴县|
嵊州市|
筠连县|
平顶山市|
芒康县|
涿州市|
长葛市|
冷水江市|
棋牌|
汪清县|
安徽省|
鹤峰县|
万宁市|
九龙县|
临颍县|
淳安县|
弥勒县|
康马县|
浠水县|
宝丰县|
青岛市|
金湖县|
方正县|
长子县|
丰宁|
汉中市|
凯里市|
铜山县|
廊坊市|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