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貢恐龍博物館(Zigong Dinosaur Museum),位于四川省自貢市的東北部大山鋪鎮(zhèn),于1987年建成開放,占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囊括了距今2.01~1.4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園區(qū),自貢恐龍旅游度假區(qū)內景點,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甲級古生物化石收藏單位”</p> <p class="ql-block">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中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后的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座專業(yè)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自貢市三大博物館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貢恐龍博物館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2021年自貢恐龍博物館共接待觀眾748075人次,講解3185場次</p> <p class="ql-block">發(fā)掘歷史1972年3月,國家地質總局第七普查大隊黃建國等人,在大山鋪萬年燈發(fā)現恐龍尾椎化石。1975年9月23日,地質生物學家長楊鐘健教授專程來自貢,對伍家壩、珍珠沖、大山鋪等地的恐龍化石點進行考察。1977年10月,四川省保護古脊椎動物化石干部培訓班的36名學員,在大山鋪萬年燈恐龍化石點實習時,挖出1具完整的蜥腳類恐龍化石。1979年底~1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都地質學院、重慶博物館、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和自貢恐龍博物館等單位在大山鋪進行了多次單獨或聯(lián)合發(fā)掘,在已發(fā)掘的數千平方米的范圍內獲得上百具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骨架,從水生的軟骨魚類,到陸生的爬行動物等化石</p> <p class="ql-block">場館建設1982年5月20日,國務委員、副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由時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陪同視察大山鋪恐龍化石發(fā)掘現場,提出修建博物館的建議。1983年3月25日,經中共自貢市委批準建立四川省自貢恐龍博物館籌建領導小組,焦政同志任組長。1983年10月,四川省自貢恐龍博物館和四川省自貢恐龍科學研究所正式成立。后為突出地方特色,簡化機構名稱,于1987年3月,改名為“自貢恐龍博物館”和“自貢恐龍科學研究所”。1983年6月25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籌建領導小組與四川省建筑學會聯(lián)合發(fā)出通告,面向全國海選建筑設計方案。截至1983年8月底,收到參賽設計方案70個;9月中旬,經評議后采用西南建筑工程設計院吳德富等合作設計的方案作為恐龍博物館的建筑施工設計方案</p> <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基礎工程破土動工,同年7月7日主體工程開工建設。1984年5月20日,在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臨時舉辦展覽陳列,展出部分化石。1985年3月,《四川省自貢恐龍博物館基本陳列大綱——大山鋪恐龍群窟陳列》批準實施。1985年底,自貢恐龍博物館主館工程全部竣工。1985年11月14日,上海自然博物館辦公室主任魯玲與自貢恐龍博物館籌建辦公室主任何培安,代表雙方在“承辦合同”上簽字。1986年2月9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為配合自貢燈會舉辦,開放了3個展廳進行試展。1987年1月15日,自貢恐龍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2002年,自貢恐龍博物館興建游客中心并投入使用。2008年,二號館(探秘館)啟動建設,建筑面積3334平方米。2013年,二號館主體建筑落成。2015年,百度百科自貢恐龍全景博物館正式上線。2022年,二號館(自貢恐龍博物館探秘館)正式開放。2024年8月8日,博物館宣布啟動遺址館的全面改造提升項目,并面向全球公開征集基本陳列改造的概念設計方案。一等獎獲得者將獲得5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2024年10月11日,自貢恐龍博物館遺址館概念設計方案現場評審會舉辦。2024年12月,博物館發(fā)布公告稱, 博物館即將翻新,面向社會征求意見</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4日,根據約定,環(huán)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將向自貢恐龍博物館捐贈150件具有世界代表性的標本。2025年3月18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場館建設及配套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建筑設計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該館將新建3號館。本次建筑設計方案涉及新建或改建的總建筑面積達20300㎡,其中新建自貢恐龍博物館科普館(3號館)13500㎡(含藏品庫房和地下停車場),改建現有場館6800㎡,以及配套建設相關附屬基礎設施。</p> <p class="ql-block">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筑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由若干座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功能有別的石砌體建筑構成,好似一塊塊大砂巖狀體錯落有致的散布在一片亞熱帶植物群之中。其中一座中空的橢圓球形石砌體,坐落在一片綠色環(huán)狀草坪之中,遠看像一個大的恐龍頭,像一個巨大恐龍蛋,是大型石雕:“史前魂“。博物館主館建筑粗獷樸實,簡練渾厚,氣勢雄偉,造型呈巖窟狀,遠望如一堆黃色巨石,與周圍中生代殘存植物相映生輝,給人一種遠古洪荒的印象。從“龍宮”大門進去,一步跨過時間千萬載,進入遠石恐龍時代,呈現的是一個史前景象:中央大廳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廳,是一個龐大的“恐龍公墓“,眾多的動物遺骸,酷似慘遭殺戮后被“活埋“的“萬龍坑“。化石埋藏廳是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精華,面積約1000平方米。已剝露出重疊交錯堆積的多種恐龍化石和共生動物化石約40個個體材料。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狀況</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二樓是恐龍時代動植物廳,陳列著從化石址出土的近20種動物化石標本。形態(tài)各異的恐龍及其共生動物如魚類、龜類、兩棲類、蛇頸龍類、翼龍類、三列齒獸類的化石標本,向游人展示了一個大山鋪中侏羅世紀恐龍動物群的生態(tài)面貌與組合特征。自貢恐龍博物館主館建筑以“洪荒時代,一堆化石”為構思基調,巨石形體為造型基礎,遠眺如同一座巨型“巖窟”,俯視像一具側臥著的大恐龍,寧靜而有動感。除主館外,“龍宮”的其它配套設施都一如主館的巨石體造型,外砌棱角分明的砂巖條石,它們與主館互為映襯,形成眾星捧月之勢。2002年興建并投入使用的游客中心,是恐龍博物館的又一標志性建筑。它在外觀造型上酷似一具巨大的恐龍,形象生動,氣派大方</p> <p class="ql-block">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現有基本陳列“侏羅紀恐龍世界”,按照“恐龍世界——恐龍遺址——恐龍時代的動植物——珍品廳——恐龍再現”順序展開,吸收現代陳列理念,采用場景式展示、擬人化組合,輔以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展開了一幅壯觀、神奇瑰麗的畫卷,再現了由恐龍及許多早已消失的物種構成的神秘多姿的侏羅紀時代。突出展示了博物館的精華—化石埋藏現場,給人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體現專業(yè)博物館與遺址博物館的雙重特色</p> <p class="ql-block">一樓主展館內,恐龍世界展廳采用現代流行的生態(tài)陳列,21具大小不一、屬種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恐龍,根據各自不同的生理、生活特性進行了塑造和組合,形成一組組既相互聯(lián)系又各自獨立的生態(tài)群雕形象,輔以仿真的環(huán)境,讓人猶如在侏羅紀王國內穿梭,體驗無限的原始與神秘。</p> <p class="ql-block">二樓珍品廳展示的都是一些具有科學價值、保存完整的國寶級的化石珍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恐龍之鄉(xiāng)”化石資源的豐厚“家底”,包含蜥腳類骨質尾錘、四川巨棘龍皮膚化石、四川巨棘龍肩棘化石、東坡秀龍頭骨等</p> <p class="ql-block">自貢恐龍博物館內的侏羅紀古生物化石資源豐富,化石遺跡多。尤其以恐龍化石數量豐富、種類眾多、埋藏集中、保存完好等特點著稱于世,是世界聞名的侏羅紀“恐龍之鄉(xiāng)”。化石種類極為豐富。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到似哺乳類、哺乳類,是至少由5個綱、11個目、16個科、40余個屬種組成的門類齊全的脊椎動物群組合,近乎涵蓋了侏羅紀時期所有陸生脊椎動物門類,具有生物演化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文章來自于百度文摘,2025年4月30日手機拍攝,感謝支持原創(chuàng)攝影作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柳州市|
湘阴县|
延川县|
绍兴县|
弥渡县|
兰西县|
麻江县|
保定市|
奉节县|
平遥县|
遂川县|
贵定县|
芷江|
石棉县|
新河县|
乌拉特前旗|
连平县|
门源|
调兵山市|
宜阳县|
蒙山县|
沾益县|
伽师县|
双江|
滨州市|
高州市|
景洪市|
高陵县|
门头沟区|
和林格尔县|
滨州市|
乌兰察布市|
河曲县|
古交市|
霍州市|
耿马|
万源市|
曲阜市|
吉木萨尔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