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西北大學關學研究院魏柏麓(魏冬)教授編纂的《張載<西銘><東銘>詮評匯纂》。魏冬教授多年致力于關學文獻整理、學術研究和社會普及,先后出版《新訂關學編》《二十世紀前期關學研究文獻輯要》《張載及其關學——橫渠四為句視域下的現代闡釋》等關學論述十余部,又組織策劃了“中華關學中國行”等關學社會實踐系列活動,為推動關學的現代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稄堓d<西銘><東銘>詮評匯纂》是魏冬教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張載關學傳述文獻進行系統整理的又一重要成果,該書收錄中國宋元明清民國時期(1020-1949)、韓國李氏朝鮮時期(1392-1911)、日本德川幕府時期(1603-1867)398位學者對張載《西銘》《東銘》的詮釋評述文獻,共63.8萬字,是當今對張載著述文獻傳述研究的一部具有填補空白性質的文獻整理著作。</p> <p class="ql-block">《西銘》《東銘》是儒家理學的奠基者,關學學派的創始人,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張載(1020-1077)所作的兩篇儒學文獻,是張載人生境界觀和身心修養觀的集中體現。自問世以來,《西銘》《東銘》一直得到歷代學者的廣泛推重,尤其是《西銘》,從宋元明清直到民國傳述不絕,形成了以多種形式對其主旨、結構、淵源、特征等進行全方位詮釋、評述以及征引的現象,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罕見的以篇章為對象的文獻傳述現象。而《西銘》也進而由張載思想的精華篇章,遞升為整個儒家理學乃至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文獻,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塑產生了重要影響。除此之外,《西銘》《東銘》還在中國明朝初、晚期先后傳到韓國、日本,在韓國的李氏朝鮮王朝時期(1392-1910)、日本的德川幕府時期(又稱江戶時期,1160-1867)得到廣泛的關注,進而又梯升為東亞儒家文化圈中膾炙人口的名篇。由此可以管窺張載思想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對東亞社會持續而廣泛的影響。因此之故,研究張載的思想及其傳播影響,首先應當以《西銘》《東銘》為“題眼”,對其思想傳述的多種觀念展開研究。這自然需要一部能集中反映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對《西銘》《東銘》解說予以匯編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此類以《西銘》詮釋為對象的著作,在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比如從南宋到明初,就先后有趙師俠、王夢龍、無名氏、真德秀、馬括、葉采、王霆震、李幼武、黃瑞節、胡廣等人對《西銘》所作的集解,其或匯纂前人解說,而未加己意;或匯纂前人之解說,并參以已意。其中除趙師俠、王夢龍、無名氏三人所編的佚失外,其余的集解大多是搜集程朱學派的見解,而以胡廣《性理大全》中的《西銘》集解為大成。清代冉覲祖、竇克勤、李文炤、華希閔、茅星來、王植、羅澤南、歸曾祁,以及民國唐文治、繆篆,韓國李氏朝鮮晚期樸永魯等人對《西銘》的集解,大都是在《性理大全》中《西銘》集解的基礎上揀擇或增益而成,仍然不出程朱理學的藩籬。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張載的《西銘》除了為理學中程朱學派所重視外,也為心學、功利、實學等其他學派重視,同時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的學者,也對《西銘》有所借重和闡發。故而以上的《西銘》集解,并不全面。而《東銘》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相對《西銘》要弱且后起,迄今還沒有對其歷代傳述文獻加以整理的文獻出現。加之對《西銘》《東銘》的詮釋文獻大多并未單獨成書,而是零散分布在歷代不同學者的論著之中,搜集起來并不容易,故自晚清歸曾祁于1910編成的《西銘匯纂》之后,學界尚沒有對《西銘》《東銘》歷代詮釋文獻予全面系統整理的著作出現。而魏冬教授編纂的《張載西銘東銘詮評匯纂》,則全面系統收集整理了張載《西銘》《東銘》歷代詮釋文獻,這對進一步推進張載著述詮釋文獻的整理、推進張載思想傳述的研究,尤其是了解張載近千年來在整個東亞社會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p> <p class="ql-block">大致而言,魏冬教授編纂的《張載西銘東銘詮評匯纂》一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就文獻的收集而言,本書是目前所收《西銘》《東銘》詮釋文獻最為全面的著作。該書收集了中國宋元時期學者71人,明代學者80人,清代學者77人,民國學者32人,凡260人,對張載《西銘》《東銘》的詮評文獻,涉及論著325部,基本涵蓋了中國自宋元至民國九百余年對張載二銘的詮釋,這在對《西銘》《東銘》的詮釋文獻整理史上是沒有的;除此之外,該書還收集了韓國李氏朝鮮時期學者137人,日本德川幕府時期學者10人對張載二銘的詮釋,涉及韓、日論著168部,這在對《西銘》《東銘》的詮釋文獻整理史上也是沒有的;故而本書可以說是當前收集中日韓歷代學者對《西銘》《東銘》詮評最全面的文獻。其二,在文獻的編排上,本書目前對《西銘》《東銘》詮釋文獻編排最為系統性的著作。本書雖為收集張載《西銘》《東銘》歷代詮釋文獻的著作,但并沒有照搬原文獻的體例,而是依據詮釋對象的不同,分為六卷。卷一“二銘校訂”,以明初《性理大全》所收《西銘》 《東銘》為底本,以古今含有《西銘》或《東銘》文獻的 24 種版本為校本,對《西銘》《東銘》文本予以校訂,這為考察《西銘》《東銘》詮解文獻提供底本依據;卷二“二銘統論”,是對《西銘》《東銘》進行統論性的文獻,分為《二銘改名》《二銘評論》兩部分,按歷史順序并參照學者生年、論著完成先后,依次收入中國、韓國、日本 55 位學者相關論述。通過本卷,可以了解歷代學者對《西銘》《東銘》更名緣由和二者關系的不同看法;卷三“西銘詮解”,依據傳統將《西銘》文本劃分為 13 章,逐章收錄中國中國、韓國、日本學者 86 人對《西銘》 文句的詮解文獻,通過本卷可以了解歷代學人對《西銘》篇章句字的多元化解釋;卷四“西銘評述”,按歷史順序并參照學者生年、論著完成先后,依次收入中、韓、日三國 351 位學者對《西銘》的評述文獻,通過本卷,可以看出不同時代、不同立場學者對《西銘》的不同詮釋面向;卷五“東銘詮解”,依據傳統將《東銘》分為 3 章,并逐章收錄中國、韓國學者 14 人對《東銘》文句的詮解文獻。卷六“東銘評述”,按歷史順序,依次收入中國、韓國 52 位學者對《東銘》的評述。本書在同一主題下,采取“以人系文”的原則,將相應的詮評文獻歸屬于相應學者之后。 并以符號“●”區分學者,,以符號“○”區分文獻段落。 每節文獻之后,以括注形式,著明文獻出處。</p> <p class="ql-block">其三,在文獻的校勘上,本書對錄入文獻作了必要的校勘,以腳注形式出校記;同時根據需要,在錄入文獻后,以“柏麓按”的形式,對文獻差異、涉及學人等事項加按語予以說明。同時,為便于學者閱讀,將古代文獻繁體豎排的體式改為現代通行的簡體橫排,并依據中國大陸通行標點符號規范予以標點,并為文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加了專名線。</p><p class="ql-block">其四,本書附錄的文獻也值得注意。1,本書編有《本書所采文獻底本名目》,以著作國別、 時代為類,論著作者生年為序,羅列了本書所采文獻所依據的底本情況,將之置于本書附錄,以便學者檢索備覽。2,由于本書所涉學者眾多,一些學者為人所熟知,一些學者則鮮為人知,尤其是韓國、日本學者,我國學界所知不多。本書編有《本書所涉學人文獻概略》,以學者國別、時代為類,學者生年或論著完成時間為序,對本書所涉學者的生平和詮評、論述“二銘”的文獻概況予以集中的簡要說明,將之置于本書附錄,以便學者檢索備覽。3,本書所收文獻的時間下限為 20 世紀中期(1949 年之前),為便于學者了解《西銘》《東銘》在此后的研究成果,本書編有《1949 年以來張載“二銘”研究論文要目(1949—2023》,以論著出版、發表時間為序,列舉了 1949 至 2023 年中、韓兩國對《西銘》《東銘》 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以便學者檢索查覽。</p><p class="ql-block">當然,本書作為對張載《西銘》《東銘》歷代詮釋文獻匯編的創制之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編者不識韓文、日文,故本書所收《西銘》《東銘》詮評文獻僅以漢籍為限,而對韓文、日文的《西銘》《東銘》文獻未曾收錄,這需要進一步收集整理;再如,本書所錄文獻駁雜,而編者見識畢竟有限,故不可避免的會有遺漏文獻;加之編者學力功底有限,其中點校失誤之處,亦不可避免。這些還需要進一步修正完善。</p><p class="ql-block">總而言之,該書雖然有以上缺陷,但畢竟瑕不掩瑜,總體而言,本書仍是對張載《西銘》《東銘》歷代詮釋文獻匯編的一部重要成果,其對推進張載思想傳播影響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市|
烟台市|
漾濞|
日土县|
田林县|
长白|
徐州市|
年辖:市辖区|
安陆市|
罗甸县|
乳源|
北辰区|
兰溪市|
抚州市|
张家界市|
白朗县|
海口市|
长寿区|
安宁市|
合水县|
印江|
大港区|
宣汉县|
浦江县|
准格尔旗|
扎鲁特旗|
崇礼县|
额敏县|
西畴县|
阳朔县|
娄底市|
商水县|
南汇区|
遵化市|
景洪市|
江都市|
SHOW|
泾阳县|
平阴县|
临漳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