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臺南赤崁樓是臺南代表性的名勝,也是到臺南旅游的必去景點之一。在鄭成功攻占臺灣以后,曾以赤崁樓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gòu),隔臺江與今安平古堡相對,這里的文物與建筑也歷經(jīng)荷蘭、明鄭及滿清時代,因此歷史與文化價值非常高。如今依舊聳立的赤崁樓,見證過臺灣政權(quán)的更迭和歷史滄桑,感受過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碰撞,一磚一瓦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都凝聚著民族的興衰榮辱。</p> <p class="ql-block"> 赤崁樓的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筑普羅民遮城(稱紅毛樓),曾為全島統(tǒng)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圯,僅留部分殘跡。赤崁樓在臺灣開拓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據(jù)說因為它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華盛頓郵報》曾將赤崁樓列為世界十大景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庭園的東南角,有一座雕塑——鄭成功議和圖,基座上刻有鄭成功的生平簡介。據(jù)說,這座雕塑原名鄭成功受降圖,當(dāng)時的荷蘭人是跪著的,后來荷蘭領(lǐng)導(dǎo)向臺灣當(dāng)局提意見,說給荷蘭人一點面子,才讓荷蘭人站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 鄭成功,這位民族英雄,在赤崁樓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661 年,他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著大軍,與荷蘭殖民者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赤崁樓成為了他收復(fù)臺灣的重要據(jù)點,見證了他的英勇與智慧。在這里,鄭成功展現(xiàn)出了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帶領(lǐng)著將士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成功地驅(qū)逐了荷蘭殖民者,讓臺灣重回祖國的懷抱。他的事跡,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 鄭成功那句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 的勸降書,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彰顯著中國對臺灣的主權(quán)。赤崁樓承載著這一精神傳承,向世人宣告著臺灣與大陸不可分割的歷史邏輯。它是中華民族維護國家主權(quán)的物質(zhì)載體,無論歷經(jīng)多少風(fēng)雨,它始終堅定地守護著這份歷史的記憶,激勵著后人不斷為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尊嚴(yán)而奮斗 。</p> <p class="ql-block"> 今日所稱的赤崁樓其實是普羅民遮城殘跡,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跡。海神廟屋脊上的雙龍戲珠剪瓷雕,色彩斑斕,雙龍仿佛在云端翻騰,爭奪著龍珠,活靈活現(xiàn)。這些剪瓷雕采用閩南傳統(tǒng)工藝,工匠們將彩色瓷片精心剪裁、拼接,制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文昌閣內(nèi)的魁星爺彩繪,線條流暢,色彩鮮艷,魁星爺手持朱筆,一腳踢斗,形象逼真。這些中式樓閣裝飾與荷蘭紅磚基座形成鮮明對比,它們是漢人移民對故土文化堅守的象征,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綻放著中華文化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懸掛“赤崁樓”門匾的閣樓其實是海神廟,周長為45丈3尺,高3丈6尺,共分三層,雕欄凌空,軒豁四達。同治13年(1874年),日本人藉牡丹社事件想擴大用武力侵臺,當(dāng)時清朝廷大臣沈葆楨奉旨來臺阻止日本人侵犯,5月1日沈葆楨由大陸馬尾乘船來臺,當(dāng)時天氣狀況本來應(yīng)該會有大風(fēng)大浪,可是沈葆楨的船隊卻一路平安,沈葆楨覺得是海神保佑,所以請光緒皇帝準(zhǔn)建海神廟。</p> <p class="ql-block"> 文昌閣是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知縣沈受謙為了振興文教而修建的,現(xiàn)在文昌閣一樓除供有文昌帝君外,還有清代科舉考試制度介紹。當(dāng)時臺灣的童試都選在臺南府城當(dāng)考場,想要考上秀才,都要來府城觀光一下。</p> <p class="ql-block"> 在赤崁樓南面墻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九座赑屃御碑——“御制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記事語之滿(漢)文碑”。清朝乾隆51年,天地會的林爽文在臺灣舉兵起亂,清朝趕緊命令陜甘總督福康安率軍到臺平定亂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戰(zhàn)亂平定,乾隆皇帝很高興,親自寫了五篇詩文紀(jì)念這件事,并制作十座碑石與龜座,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滿漢文合刻。1950年,這些古碑被搬到現(xiàn)在的位置,成為赤崁樓受人注意的焦點。</p> <p class="ql-block"> 九座巨型石龜馱負(fù)著乾隆御筆碑文,它們是赤崁樓歷史的重要見證者。這些碑體高達 3 米,莊重而威嚴(yán),上面滿漢文對照,詳細(xì)記載了清代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史實。碑額的浮雕精美絕倫,龍紋盤旋,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龜甲上的紋路細(xì)膩清晰,每一道線條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這些赑屃御碑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清代官式雕刻工藝的杰出代表,讓后人得以領(lǐng)略到那個時代高超的藝術(shù)水準(zhǔn)。</p> <p class="ql-block"> 在文昌閣后面有一處普城稜堡殘跡。普羅民遮城最早是荷蘭人建造的,東北西南各有一座稜堡,上有瞭望亭,用作軍事用途。荷式城堡頹毀后,原跡不見,清人于故壘上建閩南式建筑——五子祠,供奉宋明理學(xué)五子:程頤、程顥、周敦頤、朱熹、張載。日治時期,五子祠于風(fēng)災(zāi)中傾毀,當(dāng)年荷蘭人磚砌東北稜堡之殘垣斷壁與圓拱遂得見天日,這處遺跡也是赤崁樓中最具史料價值的遺存。</p> <p class="ql-block"> 億載金城,古稱「二鯤鯓炮臺」,也有人稱做「三鯤鯓炮臺」。其實「二鯤鯓」、「三鯤鯓」都是昔日羅列在臺江西岸的沙洲島名,道光年間后,臺江逐漸淤積,諸沙洲也慢慢合攏連接,「二鯤鯓」、「三鯤鯓」就在這種情形下連成一島,是故有這樣的別稱。億載金城不但是臺灣第一座現(xiàn)代化西式炮臺,也是第一座配備「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炮臺,可說是臺灣炮臺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炮臺的創(chuàng)建,緣于「牡丹社事件」 所引起的日軍犯臺。</p> <p class="ql-block"> 清廷派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籌防及交涉,沉氏遂奏請興建炮臺以固海口、護衛(wèi)府城。因炮臺位置地處沙洲,材料取得和運送皆不易,傳聞當(dāng)時曾大量搬用已傾圮的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墻磚做為建城材料。整座炮臺于光緒二年完工,雖不及在事件中發(fā)揮作用,然在光緒10年及21年的中法、中日戰(zhàn)爭中,曾大展雄威,有效嚇阻敵軍入侵。炮臺內(nèi)地寬闊廣大,原為操兵演練所在,中央原筑有一池塘,深約五、六尺,用來緩沖敵炮落地的殺傷力,以免危及四周營房及士兵。</p> <p class="ql-block"> 擎天崗位于七星山麓,昔稱草山牧場或大嶺卡。從絲娟瀑布沿坡續(xù)行,約半小時可看見一片大草原,從此延伸至石梯嶺的廣大草地,便是一般人稱的太陽谷。再行不久即至擎天崗。此處有軍隊扎營,內(nèi)有福利站,為登山者的補給站,亦為郊游勝地。擎天崗是由火山熔巖所形成的階地,由于地勢平坦,清末已為牧牛的草原,日據(jù)時代更在此成立大嶺牧場,草坡緩緩的寬陵,是踏青聯(lián)誼好去處。 </p> <p class="ql-block"> 億載金城位在臺南市安平區(qū)南端,為昔日二鯤鯓之地,俗稱大炮臺,是清末為加強海防而筑的工事之一。建于清光緒2年(1876年),為臺灣第一座西式炮臺,直到1975年炮臺創(chuàng)建100周年,臺南市政府重加修葺,才恢復(fù)昔日舊觀,現(xiàn)已列屬一級古跡。</p> <p class="ql-block"> 建筑形制上,億載金城屬于西洋棱堡式的方形炮臺,四角凸出,“中央”內(nèi)凹。環(huán)繞炮臺并有護城壕,炮臺上分置大、小炮,城堡“中央”則為操練場;形制完善、規(guī)模宏大,加上炮臺威力強大,億載金城可說是臺灣南北炮臺中,劃時代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城垣四周有護城河,林木茂密,由紅磚砌成的圓拱城門則高5米,穿過圓拱門,城內(nèi)所見是綠草如茵,平坦寬廣,并有沈葆楨的紀(jì)念銅像及仿制的古炮。</p> <p class="ql-block">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遺跡,讓后人銘記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相關(guān)部門對億載金城進行了多次修復(fù)。1975 年,在炮臺創(chuàng)建 100 周年之際,臺南市政府更是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經(jīng)過精心的修復(fù),億載金城終于恢復(fù)了昔日的舊觀,重新煥發(fā)出它的獨特魅力。如今,它以 “一級古跡” 的尊貴身份,靜靜地屹立在那里,成為臺灣近代史的活化石,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涟源市|
太仓市|
永善县|
小金县|
双峰县|
西昌市|
平远县|
南开区|
巴南区|
云霄县|
白玉县|
石河子市|
拉萨市|
河池市|
珲春市|
新巴尔虎左旗|
清水河县|
漠河县|
富源县|
沅陵县|
昭平县|
龙门县|
辉南县|
岫岩|
忻城县|
青铜峡市|
秭归县|
张家界市|
绥芬河市|
崇左市|
阳原县|
阿拉善左旗|
辰溪县|
陆良县|
沂南县|
安西县|
洛川县|
宕昌县|
东兴市|
镇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