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要了解一個人,就要走進他的生活,要了解一段歷史,最好的方法是走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漢朝初建,高祖劉邦推行郡國并行制度,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南昌、海昏等18縣,范圍大致相當于今天江西省。所以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第一句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p> <p class="ql-block">沒來南昌,未到?;韬畈┪镳^前,一直以為?;韬钸@個封爵是漢帝對劉賀的一種嘲諷式的封號,而來了這里才知道并非如此。?;杩h本來就已設置,因為漢代把大湖泊也稱之為海,而海昏縣位置在鄱陽湖的西南面,正好是傍晚太陽下山的方位,稱之謂“?;琛?。</p> <p class="ql-block">這樣也就明白海昏侯的墓為什么建址在這離南昌50公里外的地方了。原來他的封地就在海昏縣,而不在南昌。他從山東昌邑封遷到此后,新建了紫金城,在紫金城外營建了自己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說起劉賀的出身,就得提到他的爺爺奶奶。李延年為他的妹妹寫了一道詩: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然后漢武帝劉徹就徹底喜歡上了這位李夫人,喜歡到什么程度呢?雖然她未成為皇后,但因為去逝比漢武帝早,漢武帝就把她埋葬在了自己墓地里本來是皇后埋葬的位置上。漢武帝和李夫人所生的兒子劉髆被封為昌邑王,也就是海昏侯劉賀的父親。劉髆在漢書中的記載只有短短四句話,在劉賀五歲時就去逝了。</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74年,漢昭帝去逝,因無子嗣,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擁立劉賀為帝。漢書《劉賀傳》中記載,他半夜接到詔書,次日中午就匆匆出發,一路急行,日行一百三十五里,累死的馬匹都隨處可見。他路上行為放縱懈怠,到京后也未有收斂。在位短短27天,史載說他干了1127件亂紀害理的事,引起霍光的徨恐,在親信田延年的建議下,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劃廢帝。史書記載,霍光起初先向丞相楊敞說明此事,楊敞驚懼不安,后才表明聽從霍光的安排。然后召集群臣在未央宮商議,群臣皆驚愕失色,不敢發言。由此可見,霍光廢劉賀也不一定真是劉賀荒謬,更多可能是劉賀對霍光構成威脅的緣故?;艄忸I群臣請15歲的上官皇太后,也就是霍光的外孫女廢除了19歲的劉賀的皇位,降為平民,食邑兩千戶,重回昌邑故國,而當初隨他入京的二百多昌邑國舊臣被挫刀門外,悉數誅殺。這些人被殺前大呼: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也可以看出歷史的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劉賀的一生經歷了王、皇、平民、列侯四個階段,雖然只活了三十三歲,但跌蕩起伏,大起大落。他被廢為平民后,即位的漢宣帝是個政治很成熟的人,謹小慎微?;艄庠谑罆r對霍光恭敬小心,事事尊從,直到霍光去世兩年后把霍光全家滿門抄斬。而他對廢帝劉賀也始終不放心。公元前64年,叫山陽郡太守張敞觀察劉賀的一舉一動,張敞在給宣帝的奏折中寫道:劉賀家閉大門,只開一小門,廉吏一人為領錢物市買,朝內食物,它人不得出入。說劉賀為人臉色青黑,走路也有一只腳不方便,精神狀態也不好,近似有點白癡狀。因此第二年漢宣帝可能覺得劉賀對他沒有多少威脅,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大仁慈,但同時又因為還有顧忌而把他遷到更偏遠貧乏之地,封劉賀為?;韬?,在海昏縣建立侯國。在此期間,劉賀有一次與豫章郡太守孫萬世談自己的歷史和未來,被問及當年被廢時為什么不反擊、不放棄,劉賀表示錯過了機會。孫萬世又祝賀他將成為豫章王,他稱是這樣的,但不能說。兩人的談話很快被上報給漢宣帝,馬上受到漢宣帝的處罰,被削戶三千。他一生妻十六人,子二十二人,其中十一人男,十一人女。劉賀一脈在此繁衍生息一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韬畹哪乖谖宕鷷r期曾被盜,只不過沒有盜挖到主棺處,盜洞進入了西北角的衣笥庫,所以所有的衣物都遭到了破壞,蕩然無存,遺留下一盞陶燈也成為了文物。</p> <p class="ql-block">后來由于鄱陽湖泛濫將近一千多年時間里,海昏侯墓被淹沒在水下而未被盜。后來的地方志書上也從未再有記載,直到十多年前又發生了一起盜墓,盜洞直接打到了主墓正中間,棺木的最外一層都已被打穿,幸虧被村民發現才開啟了考古發掘。</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葬里有五組四匹馬駕的馬車,而且是真馬真車,這在南方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馬車發掘出來時的樣子。據說馬是先殺死再埋入的。按漢朝的禮制,皇帝的車駕是六匹馬,王侯是四匹馬。</p> <p class="ql-block">當初第一位考古專家趕到現場,從盜洞下去的時候,據說聞到一股奇香,這種情況從未碰到過,覺得肯定會是一個高等級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南昌”銘文豆形燈,是迄今為止在江西發現最早的有關南昌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昌邑籍田”青銅鼎,此鼎銘文是首次發現的西漢諸侯王國籍田禮儀的實物資料,此鼎有銘文“昌邑籍田銅鼎,容十斗,重卌八斤”,可知此鼎是劉賀父子任昌邑王時使用的禮器,西漢時的重量一斤是250克,也就是說此鼎重24斤。</p> <p class="ql-block">鸮鈕玉印。印文“劉賀”,系掛在劉賀的腰部位置,也正是這顆印章最終確定了墓主人。而用鸮做印鈕,卻很少見。漢書《劉賀傳》中記載張敞當年與劉賀對話時,欲動觀其意,即以惡鳥感之,曰“昌邑多梟”,劉賀應曰“然,前賀西至長安,殊無梟。復來,東至濟陽,乃復聞梟聲”。此印鈕的梟形,正好印證了書本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龜鈕“大劉印記”玉印出土于劉賀墓主槨室東室南部,為私印,方形印身,龜鈕,是典型漢印形制,印面陰刻“大劉記印”四字。</p> <p class="ql-block">“海”字銅印,海是海昏的縮寫,是西漢關于地名常見的省略現象,該印體形碩大,尺寸遠大于漢代方寸之印。</p> <p class="ql-block">“李姬家定”銘文青銅豆形燈,推測是劉賀奶奶李夫人使用之器,后傳給劉賀父子。</p> <p class="ql-block">青銅連枝燈,即多枝燈,又稱樹形燈。造型取材扶桑神話,與博山爐配套使用,蘊含漢代盛行的"升仙"思想。</p> <p class="ql-block">這是覆蓋在劉賀身上的各種玉壁、玉帶鉤、玉佩</p> <p class="ql-block">青銅龍形帷帳帳鉤,是內棺帷帳上的掛鉤</p> <p class="ql-block">劉賀的棺槨打開時,尸骨已經無存,只剩下牙齒。其身下是一席包金絲縷琉璃席,長1.8米,寬0.45米,由橫向12片,縱向32片琉璃組成,用包金絲縷固定。以小型片狀琉璃組合作貼身葬具,是僅次于玉片組成的喪葬用具。琉璃席下是100枚餅形金,分5列20行排列,這些金餅和琉璃席是為了達到保護尸骨,實現墓主升仙及辟邪的作用。而從席子的長寬度也推測出劉賀的身高大概是在1.75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這片琉璃席是劉賀兒子劉充國墓出土,由352片琉璃片組成。</p> <p class="ql-block">青銅動物玩具,劉充國墓出土。劉充國未成年就去世,因此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有不少玩具</p> <p class="ql-block">這些青銅器玩具做工精美,采用了錯金銀工藝,器身上嵌入金銀絲,老虎眼睛用琥珀鑲嵌,脖子上有一環可以系繩子,而4只腳下有可以滑動的輪子。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工藝可見已經有多么高超。</p> <p class="ql-block">這件也是劉充國墓出土的三足玉樽。左右對稱設計有方形的獸形輔首,器身勾勒一圈層疊的云氣,宛如仙家勝境,小巧玲瓏,應該是一玩器。</p> <p class="ql-block">玉璜,是玉組佩上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瑞獸形青銅席鎮,該器裝飾分兩層,里層博山造型,山峰聳立;外層為三只瑞獸,形態憨萌,首尾相接,環繞博山,側身前行,回首張望。構思巧妙,造型奇特,極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只青銅染爐。上部耳杯放置調料,中間摟空放炭火加熱,下部承灰。是西漢貴族用餐時將肉食染料后食用,符合西漢分食制一人一器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鎏金鑲玉龍首四足青鑰匜,該器呈圓形,前有流,龍首狀,四獸足粗壯扁平,器身鎏金并鑲嵌玉石。由底座、青銅盒及蓋三部分組成,造型獨特,鑄造精美。匜是古代洗手注水用具。</p> <p class="ql-block">青銅博山爐,因其造型象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而名。飛禽走獸出沒于山巒疊嶂之間,其間有細小煙孔可使煙氣慢慢散發,形成云氣繚繞景象,如同仙境。</p> <p class="ql-block">青銅提梁鋞,是保溫的食器,出土時內盛雞骨和湯羹。</p> <p class="ql-block">褭蹏金,出土時置于墓主兩手之處,應是作為玉握使用</p> <p class="ql-block">?;韬顕敻灰髮?,廣藏海內外珍稀寶物,從生活到藝術,從物質到精神,?;韬钅钩鐾恋奈奈锾幪幷蔑@著大漢的風尚氣度。</p> <p class="ql-block">在車庫里出土兩輛樂車。</p> <p class="ql-block">金車配有??于、鐃、鐘等</p> <p class="ql-block">鼓車配有建鼓和鼓槌。古文獻有先秦樂車搭配??于、鐃、鼓的記載,這是首次實物發現。</p> <p class="ql-block">這些都是馬車的各種配件</p> <p class="ql-block">青銅當盧是馬面額前裝飾物,因位于馬頭預正中,“盧”通“顱",故稱“當盧”。使用時用皮條將其系連在馬絡頭上。</p> <p class="ql-block">錯金神獸紋銅當盧,主體紋飾有白虎,鳳鳥,鳳形鸞鳥,交龍等,輔助紋飾有太陽、月亮、山脈、云氣、魚、金烏、蟾蜍、羽人等,反映了漢代人的宇宙觀及渴望長生不老、死后升仙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青銅雁釭燈,呈雁回首銜魚佇立狀。由雁銜魚管、雁體、燈盤、燈罩組成。燈火點燃時,煙霧通過魚和雁頸導入雁體內,被其中貯存的清水吸收溶解,達到環保無污染效果,兩片弧形燈罩可以左右轉動,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兼具實用和藝術雙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王勃詩中描述的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應該是這樣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青銅蒸煮器,由釜、甑、蓋組成。釜底部為菱形鏤空箅子,內盛芋頭等食物。</p> <p class="ql-block">青銅錘,漢代壺。除作酒水器外,還是量器。</p> <p class="ql-block">青銅鈁,是方形壺。</p> <p class="ql-block">青銅鐎,是溫酒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鳥喙狀壺嘴可活動,倒酒時鳥喙張開,放平時鳥喙蓋上。</p> <p class="ql-block">青銅漏,古代計時工具。由漏水壺和漏箭組成。漏箭有刻度,共一百刻(一刻相當于今天的14.4分鐘),表明時間。使用方法為:漏水壺蓄滿水,水以壺孔向外不斷滴出,漏箭隨水位下降,讀出箭上刻度便知時間。</p> <p class="ql-block">駱駝形鎏金銅筍簴鉤,筍簴是古代懸掛鐘馨的木架,直立者為簴,橫梁為筍。此件為懸掛在紐鐘架上的鉤子,使用時駱駝頭朝下。</p> <p class="ql-block">青銅溫鼎,上部為一肚大口小容器,圓底下有一圓筒珍爐腔,下部連接炭盤。爐盤一側帶流,可用于清掃炭渣。鼎內有板栗等殘留物,其功用與今天火鍋相似。</p> <p class="ql-block">貼金人物動物紋銀釦漆長方奩,西漢貴族階層男女都需梳妝,對化妝要求極高。此奩為夾纻胎,器表貼飾金箔,繪有圖案,工藝精良。</p> <p class="ql-block">韘形玉佩,這件玉佩鏤雕龍鳳螭紋,龍鳳螭集中鏤雕于一身者少見,這與墓主身份尊貴也有關。</p> <p class="ql-block">褭蹏金出土48件,麟趾金出土25件。有學者認為褭蹏金仿天馬之足所鑄,狀如馬蹄,俗稱“馬蹄金”,麟趾金仿麟麟之足所鑄,狀如靴子。均用花絲鑲嵌等細金工藝精制。部分帶“上”“中”“下”字樣,是漢武帝依祥瑞之意鑄造而成的金器,主要被用來賞賜那些效忠于皇室,有軍功的大臣。</p> <p class="ql-block">?;韬钅构渤鐾咙S金478件,總重量115公斤,超過了所有漢代墓出土的黃金總重量,其中金餅385個,所有的黃金成色都超過了99.9%</p> <p class="ql-block">有些金餅上留有“南藩?;韬畛假R元康三年酎金一斤”墨書。漢文帝時始行酎金制,有封地的王、侯,按封地大小和人口,每年八月宗廟祭祀時獻上酎金,如果酎金成色不達標準則會被削縣削藩處罰。史載海昏侯多次要進京獻酎金但都未被漢宣帝同意,而主要的子嗣又比自己早死,所以最后這些金餅、馬蹄金都成了自己的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數量最多的是五銖錢,大約有200萬至300萬枚,堆積高度達1.8米,漢代五銖錢單枚重量約3.5克,所以總重量達10余噸</p> <p class="ql-block">青銅砝碼,砝碼又稱“權”,是與天平配合使用的稱重工具。該套砝碼12枚,重量從3.5克到245.8克不等,約合漢制五銖、一兩、二兩、四兩、半斤、一斤。最大者自銘“大劉一斤”</p> <p class="ql-block">金鈑,共出土20件,是漢墓考古史上首次發現。金鈑尺寸與《后漢書.祭祀志》玉蝶尺寸略符,或是祭祀過程中用于書寫“禱辭”的金牒、金策或金簡</p> <p class="ql-block">獸形石嵌飾、虎形獸玉飾件、龍形石蓋鈕。獸形石嵌飾雕刻精美雄渾,是鎮館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銅鴨形哨是玩具,仿照真實水鴨制作,表現出當時的寫實藝術風尚,反映了制作者對造型藝術嫻熟的駕馭能力</p> <p class="ql-block">琥珀珠,內有小蟲,為珍貴的蟲珀。在西漢考古史上也是首次發現,該珠葡萄般大小,呈紅色,小蟲位于琥珀邊緣,翅膀清晰可辯</p> <p class="ql-block">瑪瑙貝形帶飾,為腰帶裝飾品。以貝飾帶,在漢代諸侯王中較流行。貝的質地有玉、瑪瑙、海貝等。</p> <p class="ql-block">十二棱蟠螭紋青銅缶</p> <p class="ql-block">蟠虺紋龍形玉飾,出土時套在青銅杵上,為銅杵裝飾</p> <p class="ql-block">鳳鳥紋青銅提梁卣,是商末周初青銅器典型之器。劉賀作為帝胄皇孫,府中藏有先前古物珍品和把玩器物無可厚非,此器應為劉賀收藏、使用的古玩。</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漆衣鏡,由鏡蓋、鏡框、青銅鏡組成,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由銅、漆板構成面板的衣鏡,因其背板上有孔子及其弟子畫像和傳紀被定名為“孔子衣鏡”,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形像。出土于劉賀墓主槨室西室,體現了漢代“崇儒”的文化風尚,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史文化轉折的印證。</p> <p class="ql-block">衣鏡上有1850個字,用墨汁在漆木上書寫,內容涉及孔子及弟子的生平事跡,另有《衣鏡賦》19行文字,由此可見這是一面具有“圖史自鏡”作用的穿衣鏡。</p> <p class="ql-block">此鏡上所畫孔子的形象和我們現在看到流傳的孔子像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圖上的孔子個子高大而纖瘦</p> <p class="ql-block">其實從考古學角度來說,?;韬钅钩鐾恋?200多枚竹簡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其中有劉賀寫給漢宣帝的“親筆信”,以及失傳1800多年的巜齊論語》和接近原版的《史記》。巜齊論語》的出土讓《論語》多了《知道》和《問王》兩篇在現有版本中已經失傳的文章,對研究《論語》具有重要意義。還有一份漢代最高等級皇家文件,漢宣帝親自簽署的海昏侯國的《除國詔書》,文字記載與史書中描寫的海昏侯國除國過程幾乎完全一致,詔書中還提到了?;韬睢熬旁乱宜人馈?,推算出其準確時間為公元前59年的九月初八,這是一份極為珍貴且從未見于史書的稀世之寶。</p> <p class="ql-block">從出土的孔子穿衣鏡和竹簡上來看,劉賀并非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他在竹簡上留下的筆墨字體也能看出他的書法是經過長期訓練的。而漢書的記載中也提到他被霍光廢除帝位時脫口而出引用《孝經》里的原話“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亡道不失天下”,并說自己“愚戇不任漢事”。而霍光親自送他到昌邑國并對他說“王行自絕于天,臣等駑怯,不能殺身報德。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愿王自愛,臣長不復見左右”,兩者相結合來看,劉賀的被廢更多的可能還是因為年輕政治經驗不足,而跟隨的昌邑國舊臣想利用劉賀削弱霍光的政治地位而引起的宮廷政變。</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關于劉賀的死亡原因,劉賀墓挖掘出來時已經尸骨無存了,但在他腹部位置仍發現了一些甜瓜的籽,專家根據這些瓜籽的位置和消化時間推測出應該是食用6、7個小時后劉賀才去逝的,所以不會存在藥物毒殺的可能,而根據史書上記載的描述得出劉賀平時肝脾腸胃上也存在慢性急病,可能是甜瓜食用后引起急性腸胃炎而去逝。而食瓜季節與去逝的日子陰歷九月初八在是完全相符的。</p> <p class="ql-block">?;韬钅乖诋數赜袀€通俗的叫法“墎墩苑”,由兩座主墓,七座祔葬墓,可能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有這形象的稱呼。并由一條外藏坑和園墻,北、東門及其門闕、寢、祠堂及園寺吏舍等構成,園內有完善的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還有三口水井。</p> <p class="ql-block">墓園中最高的是劉賀夫人的墓,所以盜墓賊以為里面的陪葬品最多而被盜挖一空,除了劉賀和劉充國的墓被保護性的挖掘整理,其他的祔葬墓都未被挖掘,猜測可能是劉賀小兒子的墓。</p> <p class="ql-block">?;韬钅箞@里的夯土墻使用的都是經過蒸煮熟的泥土,這樣不僅增加了土質的硬度和密度,里面植物的種子也全部失去了生命力,有效地保護了夯土墻長期的穩固性,充分體現了古代人類的聰明智慧和實踐經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禄劝|
新民市|
株洲县|
灯塔市|
偃师市|
莆田市|
皋兰县|
吉木乃县|
鸡西市|
盈江县|
金塔县|
安庆市|
玉门市|
皮山县|
大丰市|
思南县|
秀山|
永春县|
防城港市|
河曲县|
霍山县|
泸州市|
玛纳斯县|
紫阳县|
湖南省|
福安市|
嘉鱼县|
白玉县|
华池县|
慈利县|
洪湖市|
垦利县|
缙云县|
祁门县|
准格尔旗|
万州区|
衡东县|
阜平县|
吐鲁番市|
呼图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