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昵 稱:東方之珠.</b></p><p class="ql-block"><b>美篇號:19827148.</b></p> <p class="ql-block"><b> 2023年10月23日,我們游覽完“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便來到“漱玉泉"北側一處充滿詩情畫意與歷史沉淀的的古建筑群。它就是才華橫溢坎坷一生的一代詞人</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清照紀念堂】</b><b>,始建于1959年,典型的宋代建筑風格,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李清照紀念堂之一。讓我們一起走進紀念堂探尋這位宋代杰出女詞人,感受她那不朽的文學魅力與傳奇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李清照是濟南人,出生在章丘的明水,雖然她一生漂泊,但濟南在她的詩詞中留下了深刻印記。她的作品《漱玉集》以漱玉泉命名,詩詞中多次提到“溪亭”、“藕花”等等意象,與濟南的自然景觀相契合。1959年,郭沫若老先生根據史料斷,李清照的故居應在大明湖畔或趵突泉邊,為此紀念堂定在趵突泉公園內。紀念堂整體建筑古樸清幽,采用宋代風格,亭臺樓閣,溪水環繞,花木扶疏,幽靜雅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李清照紀念堂</b><b>,匾額由郭沫若老先生1959年8月題寫,包括屏風上的“一代詞人”、背面“傳誦千秋”。</b></p><p class="ql-block"><b> “一代詞人”和“傳誦千秋”這八個字,取自郭沫若老先生,1959年8月3日手書的七絕詩句《題濟南李清照故居》“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飄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秋是著書。”</b></p> <p class="ql-block"><b> 一踏進紀念堂的大門“一代詞人”映入眼簾,一股古色古香的氣息便撲面而來,雕梁畫棟、紅漆大門。這里,是我們緬懷與敬仰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圣地,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歷史的韻味和厚重,仿佛在訴說著她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一代詞人、傳頌千秋”是郭老對李清照文學成就的極高贊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漱玉泉,</b><b>其中的“漱玉”一名,由“漱玉枕流”演化而來,李清照的《漱玉集》以此泉命名。一代詞人李清照曾經在這里梳洗打扮,構思詞章。</b></p> <p class="ql-block"><b> 進門的東廊為</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清照詩詞碑廊</b><b>,長約50米,鑲嵌著50方碑刻,為書法家啟功、歐陽中石、魏啟后等題書的李清照詩詞,西北廊透雕李清照詩配畫,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和藝術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流行至今,為李清照早年創作的詞作,在開封汴京,正值16歲左右的少女時期,成為她早期詞風的重要代表,展現了少女時代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與情感表達。。</b></p> <p class="ql-block"><b> 古時,男尊女卑,無才便是德,女子讀書是無用論的,所以在古代女孩子沒有機會去讀書考功名利祿,可是李清照竟然成為婉約派的詞宗,很了不起!在宋朝流行填詞牌,一個詞牌一個格式。</b></p> <p class="ql-block"><b> 西北廊上鑲嵌了16方透雕 李清照詞配畫石碑:《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她因國破家亡、天涯論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梁啟超曾評價這首詞“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李清照紀念堂</b><b style="color:rgb(1, 1, 1);">是傳統的四合院民居形式,</b><b>分為東、西兩院,它由回廊連接南北兩院,錯落有致。</b></p> <p class="ql-block"><b> 正廳東側曲廊間有一</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疊翠軒</b><b>,楹聯:“清音萬代、名泉漱玉;獨步千秋,居士易安。”</b></p><p class="ql-block"><b> 此聯由季羨林撰寫,陳梗橋書。對聯中既對李清照故居環境的贊美,又對李清照文學成就的高度贊揚。精妙之處是上下聯巧妙地將李清照的文集及李清照的號嵌入,意指流傳時間長久的“千秋萬代”。</b></p> <p class="ql-block"><b> 西側曲廊南端有</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溪亭</b><b>,原是指臨溪水的亭子,溪亭二字取自李清照詞“常記溪亭日暮”意,命名為“溪亭"。</b></p><p class="ql-block"><b> “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細一簾香。”這幅楹聯由魏啟后書寫于1998年,聯中句子出自李清照的七言絕句《春殘》“春殘何事苦思鄉,病里梳頭恨最長。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細一簾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漱玉堂,</b><b>是</b><b style="color:rgb(1, 1, 1);">李清照紀念堂</b><b>的主展室,李清照塑像立于堂中,手持書卷,眉字深鎖,若有所思。漱玉堂三字是郭沫若老先生于1959年專門題寫的,漱玉,形容泉水傾瀉于石頭上的聲音,清脆如同敲擊玉石,語出西晉文學家陸機《招隱詩》中的“山溜何泠泠,飛泉漱鳴玉"句。</b></p><p class="ql-block"><b> 郭沫若老先生撰寫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揚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彩有后主遺風。”先生用精練的語句道出李清照故居所處的環境特點,突出了李清照的創作成就及詩詞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大廳中立著的石膏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雕塑的,左邊是《紀念李清照》、右邊是《李清照及其作品評論》</b></p> <p class="ql-block"><b>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章丘明水人,(公元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中國古代杰出的女文學家,“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詩書世家,父祖皆為北宋文章名流,其父李格非是北宋元祐名士,文章師承蘇軾,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榮)家里藏書甚富,她從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深厚的文學基礎。18歲出嫁后與其夫趙明成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b></p> <p class="ql-block"><b> 雕像背后是郭沫若老先生手書“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秋是著書。”</b></p> <p class="ql-block"><b> 左邊小展室是李清照詳細的生平及行蹤圖以及歷代各種版本的李清照著作,有關國內外李清照研究的專著和文章。李清照完全是因為自己的才華而被世人所熟知,在晚年的時候曾寫道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b></p> <p class="ql-block"><b> 右邊展室:“李清照畫像”和“一代詞人李清照”。</b></p> <p class="ql-block"><b> 楹聯“詞人稱三李、宋代有二姬”。由舒同撰書,易安居士(李清照)三十一歲之照。這里的“三李”指的是李白、李煜、李清照,他們均為中國交學史上最具有流行性與影響力的不同時代同性的著名詞人。“二姬”是指李清照與魏夫人(嗣上清第一代太師魏華存夫人),二位均為宋代長于詞作而且成就較高之才女。</b></p> <p class="ql-block"><b> “一代詞人李清照”</b></p> <p class="ql-block"><b> 穿過竹林是李清照的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易安舊居</b><b>,還原李清照的故居,是其生活居住過的地方,也是研究她生平的重要場所。院中假山堆疊,亭閣聳立,瀑布直掛,小橋流水,奇石玲瓏,松竹相映,環境雅致。</b></p> <p class="ql-block"><b> 門廳內迎面是李清照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后院的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靜治堂</b><b>,靜治二字出自宋代蘇軾的“古來靜治得清閑”詩句中的字。“靜治堂”是李清照丈夫趙明誠在萊州做知州時宅第的名字,取“靜心治家”之意。</b></p><p class="ql-block"><b> 楹聯:“濟南泉水洛下園林間氣英華鐘韻語;故國前塵歸來夢影偏安文獻讓遺嫠”。此楹聯由書畫家啟功先生于1990年冬撰書。</b></p><p class="ql-block"><b> “靜治堂”內有兩個展室,里面陳列著四組栩栩如生的蠟像,分別是“父母教誨”、“詞壇綻秀”、“志同道合"、“流寓江南”,從不同時期再現了李清照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父母教誨》</b><b>李清照出生在一個有聲望地位、文學氣甚濃的家庭。其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是位博學通史的學者和文學家;其母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通詩善文。資質通慧的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特別是父母教誨,以及父輩諸友的指導栽培,使其后來成為杰出的文學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詩壇綻秀》</b><b>李清照才華橫溢,被譽為“詩詞大宗”。她的詩詞善于表達豐富女性情感,刻畫完美的藝術境界。作品婉篤感人。在其少女時,同時代著名文學家張來、周邦彥、黃庭堅等人對李清照稱贊不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志同道合》</b><b>公元1101年,李清照十八歲時與二十一歲的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山東諸城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一生致力金石之學,李清照則善詩詞,婚后兩人相濡以沫,夫唱婦隨,度過了幸福美滿的時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流寓江南》</b><b style="color:rgb(1, 1, 1);">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大舉南侵,青州兵變,北宋朝廷崩潰。</b><b>李清照隨趙明誠流寓江南,經歷了丈夫病逝、金華避難、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當她看到投降派的無能和卑怯,在特定環境下寫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流芳千古的佳詩絕句,表現了李清照憂國憂民的高尚愛國主義情懷。</b></p> <p class="ql-block"><b> 靜安堂的西側</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有竹堂</b><b>三個字為鄭板橋的(集字),有竹堂,原本是李清照在開封汴京時其父親的府邸名字,因其父喜歡竹子,取竹子“出土有節、凌云虛心”之意。兩邊楹聯為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的“金石錄有幾頁閑情好夢,漱玉詞集多年國恨離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有竹堂,</b><b>展示了李清照的字畫、清代版本《金石錄》和文物等,這些文物展示了李清照的藝術才華和她的生活痕跡,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位女詞人的生活和創作業績。李清照是封建時代為數不多的女作家中最優秀的一個,可以和蘇軾、陸游、辛棄疾并列,也可以和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等大師比肩,因為她詩詞文賦無所不通,而尤以詞聞名于世。</b></p><p class="ql-block"><b> 匾額上 “清芬蘊藉”由歐陽秉森題寫,“清芬蘊藉"源自李清照詞《多麗?詠白菊》中的句子“清芬醞藉”。意思是微風吹起,白菊的清香蘊藉,絲毫不亞于淡雅的荼蘼。</b></p> <p class="ql-block"><b> 在藝術風格上,李清照的詞是人們公認的婉約詞派代表,以淺俗易懂、明白如話為特點,被人們稱為“易安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淡月亭</b><b>位于易安舊居院內一假山之上,“淡月”一詞,源自李清照的詞作《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中的詞句。</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登上“淡月亭”俯瞰”易安舊居”古色古香民居院落。</b></p> <p class="ql-block"><b>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的坎坷經歷和堅韌精神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女詞人,更是在苦難中堅持自我,追求獨立的女性象征。她的作品至今仍能觸動人們的心靈。</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青川县|
邵阳县|
宜兰县|
寻甸|
贺州市|
曲麻莱县|
定远县|
赞皇县|
西乌珠穆沁旗|
江阴市|
新邵县|
邵东县|
宁南县|
楚雄市|
新龙县|
南江县|
苍溪县|
汕头市|
临湘市|
肇州县|
武川县|
芷江|
民乐县|
泸水县|
丰都县|
潜江市|
邹城市|
项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阜平县|
正安县|
宝丰县|
本溪市|
哈巴河县|
红河县|
柘荣县|
邯郸市|
龙门县|
体育|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