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向煥伯</b></p> <p class="ql-block"><b>轉發按語:</b></p><p class="ql-block"> 鐵道兵十師汽車營于1958年12月組建,1983年12月軍改工并入鐵道部后撤銷建制,歷經25年。</p><p class="ql-block"> 該營官兵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投身多項國家重大工程:參與“兩彈一星”建設,深入巴丹吉林沙漠;三上青藏高原,奮戰青藏鐵路;會戰成昆、襄渝鐵路等,足跡遍及全國多地,為國防和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卓著。1984年1月隨師改編為鐵道部20工程局運輸隊,后因故解散。</p><p class="ql-block"> 向煥伯戰友《鐵十師汽車營功垂史冊》一文,以簡練筆觸回顧該營25年歷程,回溯這支鋼鐵隊伍南征北戰的光輝歷程,從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等維度展現汽車兵的擔當。本美篇分上、中、下三部分轉發,帶您跟隨汽車兵的車輪印,重溫他們在沙漠戈壁、高山峽谷間“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拼搏精神,見證鐵道兵為國防和鐵路建設立下的不朽功勛。 </p><p class="ql-block"> 致敬開路先鋒!傳承鐵道兵精神!</p><p class="ql-block"> 編者 2025年5月1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三線建設會戰成昆</b></p> <p class="ql-block"> 1964年,黨中央作出加快“三線建設”戰略決策,鐵十師奉中央軍委命令,從全國各地奔赴四川樂山、峨眉等地,參加成昆鐵路大會戰,師機關進駐峨眉縣九里鎮。師后汽車連于1964年9月從青海西寧移師四川峨眉青龍鎮鞠槽,駐地為當地一空置糧庫,地處峨眉山南麓,在車場晴天可看到峨眉山主峰金碧輝煌的金頂。</p> <p class="ql-block"> 成昆鐵路是“三線”建設“兩基一線”的重點工程,部隊入川后,迅速開展施工前的準備。上級從全國各地調配技術人員,加強部隊的施工力量。汽車連當時從山西、新疆、河北等地調入多名司機,又從南京空軍當年退伍老兵中的司機直接轉業到汽車連,轉為隨軍職工。1965年入伍的新兵中分配大批人員培訓司機,至當年底,師后汽車連發展到300多人的加強連。</p><p class="ql-block"> 隨著人員的增加,上級又陸續調撥車輛,至年底擁有100多臺解放、斯柯達等車輛。修理設備增加了車、刨、鏜等機床,立式搖臂鉆床、解放吊車也裝備到位,修理排可開展汽車大修作業,提高車輛的完好率有了基礎。1965年5月,根據上級指示,組建汽車二連,將師后汽車連一分為二。新組建的二連駐燕崗一處下馬的鋼鐵廠,車輛配備完全是清一色的解放,連隊主官從其他單位選調,基本是原汽車營撤銷調出的骨干成員,其他人員,包括司機、修理人員都從師后汽車連拆分調入,師后汽車連改稱汽車一連。</p> <p class="ql-block"> 1964年9月,師后汽車連在躹槽安營扎寨后,迅速投入繁重的運輸任務。當時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從全國各地匯集到成昆鐵路吳(場)金(口河)段沿線的師機關、直屬分隊人員、物資、裝備等的搶運。移防軍列只能到青龍場站,從青龍場到金口河200多公里公路運輸,全部落在只有50臺左右車輛的師后汽車連肩上,而且時間緊迫,不管移防軍列什么時候到達,不分晝夜,車輛必須提前到青龍場車站待命。司機們在連、排干部的帶領下,不畏艱苦,不怕困難,不分晝夜,日夜兼程,在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就安全、順利的將機關、部隊送達駐地,為部隊迅速展開成昆鐵路大會戰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為了加速三線建設,參加成昆鐵路施工的鐵十師部隊,邊安家,邊開展施工準備。大量的工程物資器材、施工設備等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調往成昆鐵路工地。汽車運輸成了關鍵環節。盡管國務院從全國各地組織汽車運輸公司支援三線建設,配屬鐵十師的是安徽省運輸公司,但運力和運能的矛盾還是很突出。師后汽車連承擔了大部分急、難、險、重的運輸任務。吳金段154.23公里的施工任務區首先要架設高壓輸電線路,高壓電桿的運輸就是一項時間緊迫繁重、艱巨的任務。不足5米長的解放卡車,載運10多米長、單根重量近1噸的高壓水泥電桿,裝在車上,前后都要超出車外,屬超長物資,車輛的穩定性很低,行車時要十分小心駕駛,否則極易發生行車事故。司機們不畏艱險,時刻把安全放在心上,圓滿完成任務。</p> <p class="ql-block"> 1965年,為加快成昆鐵路鋪軌進度,上級決定燕崗至九里車站10公里段采用人工鋪軌的施工方案。所需鋼軌、軌枕等物料要用汽車從青龍場運到燕崗車站。這一艱巨任務又落到師后汽車連的肩上。連隊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專題討論研究,制定實施方案。難點主要是鋼軌的運輸。準軌長12.5米,單根重750公斤,解放車額定載重4T,如果每次裝載6根鋼軌,重4.5T,這樣的超長、超重運輸,是以前未遇到過的。連里由張福興副連長親自上路負責組織指揮,完成此項任務。參加鋼軌運輸的車輛要進行改裝,將車箱三方箱板卸掉,再將超過車箱寬度的軌木前后固定,然后前保險杠裝上綱立架,一臺載運超長鋼軌的汽車就改裝完成。全連挑選10多名駕駛技術過硬的老司機擔任這一任務。每臺車一次裝運6根鋼軌,重4.5T,前后各超出3米多懸空。裝載后駕駛室門無法開關,司機上下車只能從車門窗爬上爬下。車輛行駛在平坦直道上,車速也只能控制在25邁左右,遇到上下坡、彎道,或是會、讓車,司機必須十分小心謹慎操控車輛,否則極易發生事故,這是對司機駕駛技術的嚴格考驗。經過兩個來月的艱苦努力,終于安全圓滿的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受到上級的表楊和好評。</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成昆鐵路施工進入高潮,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各單位掀起勞動競賽熱潮,日夜奮戰。隧道施工創百米/月成洞高產紀錄。汽車分隊開展單車創萬噸公里/月高產活動。司機們千方百計力爭達到萬噸公里任務,成績最好的達到12000噸公里/月。在上世紀60年代的路況、車況條件下能夠達到這樣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司機們爭分奪秒,不怕苦,不怕累,每月要安全行駛5000多公里,才能達標。</p><p class="ql-block"> 1965年,參加三線建設的鐵道兵部隊擴編。國務院給鐵道兵增加十萬新兵。1964年12月,鐵十師重新組建50團。1965年底,又重新組建汽車營,宮云泰、高永賢分別出任營長、教導員。營部編四室(辦公、財務、調度、材料室)、一所(衛生所),與一連同駐鞠槽。與此同時,先后組建三、四、五連。各連車輛裝備:一連裝備斯柯達、菲亞特柴油車;二、三、四連全部裝備解放車;五連裝備小菲亞特、解放油罐車。當年培訓汽車司機的任務由師教導隊(駐高橋)承擔,師后汽車一、二連選調班長、助教及車輛參加培訓,為汽車營培養后備為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鐵十師汽車營曾裝備的車型——斯柯達,捷克進口,載重8T柴油自卸車</span></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初,鐵十師承擔的成昆鐵路吳(場)金(口河)段鋪軌通車,部隊陸續移師西昌,開始禮(州)米(易)段施工。汽車營二連從燕崗移駐峨邊車站師儲備庫旁邊,營部及一、三、四、五連移防西昌,營部與三、四、五連駐西昌東郊高枧公社、邛海北岸一處荒地,一連駐西昌西郊公社,住房全部是自建的活動房屋。汽車營是離師機關最近的直屬分隊,其他直屬分隊則駐馬道、經久、黃聯關等地。</p> <p class="ql-block"> 禮米段鐵路施工所需工程材料、物資器材要從峨邊、成都兩地經公路長途運輸到沿線工地。汽車運輸線路分東西兩線。東線為峨邊——美姑——昭覺——西昌線,運距327km。西線成都——雅安——榮經——石棉——西昌,運距563km。到西昌汽車營駐地再運至工地沿線,最遠至米易灣丘,西昌——德昌——米易,運距168km。因為師儲備庫設在峨邊,主要物資都是從峨邊起運,公路翻越大涼山,山高坡陡,彎多路窄,路況差,峨邊至美姑是縣道,路況很差,有一段要通過原始森林。大涼山是彝族聚居區,彝族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農耕經濟,上世紀60年代仍存在刀耕火種落后的生產方式。歷史上彝族與漢族有很深的民族矛盾和隔閡。在涼山地區,漢族和彝族基本沒有混居現象,漢族一般居平原城鎮或大的村落,彝族則居住高山深處,人煙稀少,部隊一般很少與他們接觸。在這樣的環境下跑車,司機們的食宿存在困難。從峨邊儲備庫裝車出發,當天宿昭覺,昭覺是60年代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食宿條件相對好一點,也是唯一的食宿點。西線成都——西昌線需要運輸的物資較少。汽車營執行禮米段工程、生活等物資器材的運輸任務,時間緊,運量大,運距長。每臺車每月最多只能往返5次。工程消耗與運力矛盾突出,任務十分艱巨。司機們不畏艱苦,克服名種困難,保障工程物資運輸。</p> <p class="ql-block"> 成昆鐵路原計劃1967年7月1日全線建成通車,但由于一場不期而至的政治運動,對工程施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干擾,使得原計劃落空。67——69年近三年時間,西昌與外界的交通近乎中斷,工程施工所需的材料、物資器材運不進來,就連部隊的生活物資也無法正常供應,工程施工不得不停止。在這場運動中,汽車營不但不能獨善其身,而且還遭到嚴重沖擊。1968年8月,駐西昌西郊的汽車營一連,由于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組織連續多日到駐地鬧事、挑釁,與其發生沖突。其后更多人的沖擊接踵而至。為了避免造成人員生命安全的威脅,連長、指導員率領全連官兵,連夜徒步翻越北山,繞道2、30公里逃到營部駐地高枧公社大墳堆。連隊的車輛、設備被哄搶,公私財物洗劫一空。汽車營一連是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光榮連隊,幾十年來,為抗美援朝戰爭,為軍隊和國防建設,為國家的鐵路建設做出過歷史性的重大貢獻。為了避免更大損失,營里報告上級批準,將全營車輛轉移至昭覺縣城,以免國家財產遭到更大的損失。</p> <p class="ql-block"> 1969年下半年,隨著局勢的好轉,成昆鐵路施工進入決戰階段。國務院下達指示,成昆鐵路必須在1970年7月1日全線鋪軌通車。全師官兵掀起施工高潮,夜以繼日地搶建施工,終于在1970年6月25日,南北兩支鋪架隊在十師管區——禮州鋪下最后一排軌架,歷時6年多艱苦卓絕的奮戰,完成了這一偉大工程。7月1日,10萬軍民在西昌車站舉行慶祝大會,歡慶成昆鐵路勝利建成通車。</p><p class="ql-block"> 汽車營作為運輸先鋒,未等參加通車典禮,馬不停蹄的奔向新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鐵十師汽車營曾裝備的車型——國產南京躍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參加襄渝鐵路大會戰</b></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初,當成昆鐵路施工進入最后的攻堅之時,汽車營作為先頭部隊,率先從四川西昌出發,陸續從成都分乘多列軍列移師陜西西安,參加襄渝鐵路大會戰。營部與一、二、五連駐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內的學生宿舍區,因當時學校還未復課,利用閑置校舍暫時駐扎,便于轉運從成昆線移師襄渝線的部隊。三、四連直接移駐安康漢江北岸的寇家溝。汽車營移師陜西參加襄渝鐵路大會戰,上級調整了營領導班子,宮云秦營長調升后勤部副部長,由副營長畢可信升任營長,政治教導員高永賢調石家莊鐵道兵學院,閆學禮任政治教導員,</p> <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是繼成昆鐵路后,又一項三線建設重要工程,其施工難度比之成昆鐵路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是連接中原與大西南的交通大動脈。線路東起湖北襄樊,經十堰、安康、達縣、北培,西到重慶,全長895.3km。鐵道兵投入1、2、6、7、8、10、11、13共8個整師,6個師屬團、2個獨立團,包括鐵道部大橋局、電氣化局部分工程隊及鄂、陜、川三省民兵、學兵在內共83萬多筑路大軍,在秦巴大山深處,漢江沿岸展開鐵道兵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大會戰。工程尤以陜南境內264km最為艱巨。施工初期,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施工所需材料物資、設備器材及生活物資,全靠人工從漢江船上肩抬背扛上岸,施工環境、條件異常困難。</p> <p class="ql-block"> 汽車營擔負襄渝鐵路全師施工需要的全部材料、物資器材運輸,這些物資基本都要從西安運到陜南工地。西安至安康公路運距375公里,其中近300公里在秦嶺深山中穿行。汽車從西安出發,在關中平原行駛30公里平坦公路后,進入灃峪口,就要開始爬山,經過秦嶺、平河梁、月河梁三座大山,從西安至安康中點寧陜縣城185公里,無能是西安到安康方向重載車,還是安康到西安方向空駛的車輛,都必須在此住宿后,第二天才能到達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秦嶺是橫亙在我國中部的一座南北界山,是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歷來為南北交通屏障。上世紀70年代初,盡管有現代意義上的公路穿越秦嶺山區,但這條低等級公路通過能力有限。特別是秦嶺北坡山勢陡峭,層巒疊障,峰險谷深,公路要翻越秦嶺梁、平河梁、月河梁三大高峰,海拔2500多米。公路坡陡路窄,彎急路險,有的路段一側是壁立千仞的懸崖險峰,一側是怪石嶙峋的溝壑深澗。司機開車經過,膽顫心驚,必須十分小心謹慎。環境的艱險只是困難之一,季節、氣候變化同樣給交通運輸帶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冬季秦嶺高山大雪皚皚,積雪深達2、30Cm,車輪壓上去打滑,經常造成車輛擁堵,有時數小時、十數小時無法疏通,重載車輛進灃峪口就要戴上防滑鏈條,一直到寧陜才可摘下。夏季更是考驗司機們意志的時候,陜南安康地區夏季酷暑炎熱,室外溫度高達4、50攝氏度,汽車駕駛室內炙烤難耐,有的司機開車時只穿一條短褲,即使把前風擋玻璃全部打開,吹進的風也像蒸氣一樣。部份司機干脆白天休息,晚上出車,千方百計克服困難,保證完成任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鐵十師汽車營曾裝備的車型——菲亞特630,意大利進口,載重8T柴油車</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襄渝鐵路建設施工進入髙潮,汽車營在安康的營房修建完工,駐西安交大的營部及一、二、五連先后移駐安康,營部、二連與先期已進駐的三、四連駐寇家溝,一連駐花園溝,五連駐寇家溝西側山梁公路邊,至此,全營移師陜南安康。71年度汽訓隊完成訓練任務后,在汽訓隊基礎上組建汽車營六連,全部裝備解放牌卡車,開赴陜南鎮安栗扎林場,與建筑給水營的加工連共同擔負木材加工任務,供應線路施工的木料需要。</p> <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施工期間,全營裝備大致情況是,一、五連配備柴油車,其中一連斯柯達、大菲亞特、國產黃河;五連配備太拖拉138、小菲亞特(油罐)、解放油罐車等特種車。二、三、四、六連全部解放貨車,擔負長途運輸任務。</p><p class="ql-block"> 在安康地區執行運輸任務的車輛,在原制造廠配置的部件外,另配裝了兩件附加備件:一是儲水箱,主要為車輛制動轂降溫,因為在秦嶺下山時,車輛頻繁剎車,由于剎車片與制動轂摩擦產生高溫,降低摩擦力,必須噴水降溫;二是涼棚,一般用蘆席、三角鋼裝配而成,用于給駛駛室降溫。夏季的安康氣候異常炎熱,正午的室外溫度可達攝氏40多度,駕駛室的溫度可達4、50度。為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裝上涼棚以后,駕駛室溫度可降低5度左右。司機們為了躲避酷熱,往往白天休息,夜晚出車,夜以繼日的完成運輸任務。</p> <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大會戰期間,汽車運輸一直是最繁忙的,從西安至安康370多公里的公路上,每天有數千輛汽車行駛在這條低等級公路上。沿途人煙稀少,司機的食宿接待能力有限。汽車營在火地塘、寧陜設置食宿站,以解決食宿問題。在主要運輸木料的鎮白公路柴坪、青銅關兩地也設置食宿站,接待過往司機食宿。</p> <p class="ql-block"> 秦嶺山地,漢江之濱潛藏著很多危險。1972年7月,三連一臺解放去工地運送物資,行駛在旬陽縣境內公路上,山上一塊巨石滾落下來,不偏不倚正好砸在駕駛室頂,致使1970年入伍的湖北籍司機王鐵錫,1971年入伍的I山東籍助手潘端智當場犧牲。他們為襄渝鐵路建設獻出了寶貴的年輕生命。還有一次,二連一臺解放行駛在寧陜境內秦嶺深處的公路上,山上滾下巨石,落在汽車引擎蓋上,差一點車毀人亡,幸好只造成車輛發動機報廢。</p> <p class="ql-block"> 汽車營官兵在參加襄渝鐵路大會戰期間,發揚鐵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畏秦嶺高山冬季冰雪嚴寒,不怕陜南漢江夾谷酷熱高溫,戰天斗地,日夜奮戰在千里運輸線上,將數萬噸物資運到鐵路建設工地,使昔日交通阻塞、人煙稀少、經濟落后的秦巴大山,鋪上了鋼鐵大動脈。千里襄渝線留下了他們清晰的足跡,他們的汗水和鮮血灑在了陜南大地,他們的功績與秦嶺漢水長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鐵十師汽車營曾裝備的車型——國產黃河,載重8T柴油車</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向煥伯</b></p><p class="ql-block">1959年入伍的湖南兵,曾先后在師后汽車營(1959—1965、1970—1979)、財務科(1965—1970、1979—1982)工作,1982年轉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辰溪县|
同心县|
宝丰县|
滦南县|
德钦县|
庆阳市|
宁南县|
淄博市|
城固县|
胶州市|
泽普县|
铁岭市|
苍溪县|
子长县|
和林格尔县|
名山县|
澄城县|
湟中县|
尉犁县|
灵石县|
库车县|
祁门县|
巴楚县|
莒南县|
白城市|
鄂托克前旗|
高邮市|
天祝|
怀宁县|
阿拉尔市|
军事|
柘荣县|
三台县|
离岛区|
思南县|
普兰县|
江山市|
雅江县|
哈尔滨市|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