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總被他那如驚雷撕裂沉默般的吶喊聲震撼得心潮翻涌,同時也對他筆下的江南水鄉風土人情和市井煙火萌生出一種愛屋及烏的好奇和向往,想著有朝一日能有機會走進先生故里,細細品味他的“精神原鄉”,那該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24日,正是江南草長鶯飛時節,因為一篇小文在“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大賽”中榮獲二等獎,我有幸跟隨123位文友走進紹興采風,終于圓上了多年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紹興的早春,陽光和煦,水霧迷蒙,柳枝輕拂。跟隨導游的黃色小旗來到景區入口處那塊黑白分明的青石浮雕墻時,駐足仰望“魯迅故里”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再細細端量先生那似曾相識的標志性形象,我的思緒仿佛融入了他深邃博大而又個性鮮明的精神世界當中。那如鋼針般根根直豎向上的短發,瘦削如刀刻斧削的面頰,嶙峋凸起的顴骨,似乎跳動著兩簇火焰的眼窩,以及橫臥唇上濃黑的一字胡,讓人分明感受到《自題小像》中“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情懷和獻身精神,觸摸到《自嘲》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那剛毅不屈的戰斗姿態和鐵骨柔情,聽得見《狂人日記》中“從來如此便對么?”和“救救孩子”那振聾發聵的吶喊,體會到《故鄉》中“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種“于無所希望中得救”的悖論。</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樣的人生經歷,讓魯迅在那個風雨飄搖民不聊生的歷史時期,在那個封建禮教吃人不吐骨頭的年代,拒絕科舉考試而東渡日本習醫,之后又棄醫從文,執筆為刀,用其如閃電劃破夜空般的吶喊去喚醒迂腐、麻木和軟弱的國民?</p><p class="ql-block"> 與文友們拍過合照之后,我懷著一探究竟的心情踏入了魯迅故居。</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典型的紹興臺門式建筑,青瓦粉墻,磚木結構,由臺門斗、大廳、側廂及雜屋組成,屋里的陳設保留清末原貌。抬頭仰望門斗上方的“翰林”匾額,低頭俯視腳下的青石板地面,穿梭于魯迅故居的房間、臥室、廚房、當鋪、堂屋,處處給人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蹤跡,似乎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先生的人生底色和思想脈絡。1881年誕生于這座深宅大院里的男孩不會知道,十三年后“翰林”匾額將蒙上科舉舞弊案的陰翳——祖父周福清因科場賄賂被判“斬監候”,父親周伯宜的秀才功名也隨之被革去。當少年魯迅攥著典當衣物換來的銀元奔走于藥鋪時,父親終究還是被故作高深的庸醫耽誤病情而去世。這段經歷,讓魯迅目睹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飽受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他后來在《吶喊·自序》中寫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 來到魯迅故里,自然要探尋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童年足跡,觸摸先生文字背后的土地溫度,將課本中的場景一一具象化。</p><p class="ql-block"> 百草園其實就是當年周家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菜園,三味書屋則是當年紹興城內的一所著名私塾。在先生筆下,這是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片景。 </p><p class="ql-block"> 從魯迅故居后院穿過一條通道,就到了百草園。多年以后,先生以童年的視角回憶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里不僅有自然界各種奇趣無窮的植物和野鳥昆蟲,還有長媽媽給他講“美女蛇”的故事,有閏土父親手把手傳授他雪天捕鳥的訣竅,簡直就是魯迅童年時代妙趣橫生的樂園。</p><p class="ql-block"> 三味書屋位于魯迅故居的東面。“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屋。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魯迅12歲至17歲在這里學習四經五書等傳統經典,接受儒家教育。這是一個是與百草園完全不同的封閉世界,處處受著嚴厲規矩的束縛。壽鏡吾先生的戒尺還掛在書屋的東北角,似乎依然可以聽得見他對著偷偷溜去后院玩耍的孩子們大叫:“人都到哪里去了!”;魯迅刻著“早”字的書桌已被游客的掌心摩挲得锃光發亮,似乎依然可以感受得到“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那種枯燥乏味的壓抑生活。</p><p class="ql-block"> 魯迅紀念館位于景區中部,就在三味書屋附近。這是一個現代化展館,里面有魯迅的手稿、照片和互動景區,全面展示了魯迅的生平、文學成就及思想。周家是書香門第,魯迅少年時期廣泛涉獵了大量非正統的書籍,如《山海經》《聊齋志異》等野史與筆記小說,《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尤其是熟讀屈原、李賀等詩人的作品。如果說三味書屋儒家經典的訓練賦予他深厚的文字功底,那么野史、小說的廣泛涉獵則塑造了他對人性與社會的復雜認知,這種“正統”與“異端”的碰撞,成為他日后以文學解剖國民性的重要根基。同時,魯迅的童年也深受紹興鄉土文化影響。他常隨母親回鄉探親,觀看紹興民間戲劇,聽長媽媽講民間故事,接觸農民、傭工等底層群體,讓他對民間智慧與苦難產生共情,使他的批判始終帶有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而非知識分子的居高臨下。</p><p class="ql-block"> 完成了私塾學業之后,成年的魯迅并沒像祖輩和父輩那樣重蹈科舉之路,而是“走異路,逃異地”(《瑣記》),選擇進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后轉礦路學堂)接受西方科學與思想。1902年公費留學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后轉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留學期間,魯迅通過“幻燈片事件”目睹日俄戰爭期間中國人麻木的精神狀態,認為“救國人必先救人心”,遂于1906年棄醫從文,立志以文學喚醒國民。此后,從1918年起先后發表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故鄉》《阿Q正傳》《祝福》等系列文學作品,將個人的創傷轉化為對舊文化的系統性批判,最終成為20世紀中國思想啟蒙的標志性人物。</p><p class="ql-block"> 景區西南側的咸亨酒店,如今已成為一處著名的文學地標,是人們追尋魯迅文學記憶的必訪之地。酒店門前,孔乙己屈身站立在柜臺前,手拈茴香豆笑容可掬地迎接客人。當年那個曾經窮酸迂腐遭人取笑的讀書人,如今儼然已經成為了網紅,游客們摩肩接踵,一個個耐心地站在太陽底下排隊等候,爭著與其合影留念,以志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紹興城內,水網縱橫,楊柳成排,兩岸的居民以水做巷。我手捧一袋茴香豆,找一處蔭涼的青石板凳坐下,靜靜地看著眼前穿梭往來的烏篷船,聽著船工搖櫓的欸乃聲,魯迅筆下眾多的人物形象如走馬燈似的,一個個浮現在腦海里。有以“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的阿Q,有以“竊書不能算偷”進行自我辯護的孔乙己,有在除夕祝福的喜慶氛圍中孤獨凍死街頭的祥林嫂,有買人血饅頭當藥引的華老栓,有少年時機靈活潑中年后麻木沉默的閏土……盡管時間已經過去百年,但魯迅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吶喊聲依然跨越時空,在我的耳邊久久回蕩…… </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江市|
枝江市|
盱眙县|
上蔡县|
双流县|
麦盖提县|
专栏|
普兰店市|
汉沽区|
耿马|
津市市|
定州市|
全州县|
同德县|
湘潭县|
新平|
海兴县|
长乐市|
措美县|
朝阳县|
蓬莱市|
长寿区|
海口市|
昭通市|
清河县|
固安县|
犍为县|
行唐县|
伊宁县|
玛曲县|
微博|
九龙县|
东城区|
临沧市|
洪泽县|
五原县|
辛集市|
巧家县|
常熟市|
宁晋县|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