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福州前往泉州的路上,我們先后游覽了蔡氏宗祠、永泰梅園、名山室。</p><p class="ql-block">一.蔡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全稱為倉山蔡氏宗祠,位于福州市倉山區下藤路223號。該宗祠奉祀著一世祖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蔡襄公及其歷代祖先。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謚號“忠惠”,曾兩度知福州,政績卓著,興修水利、革除社會陋習、撰寫教化鄉民的文獻?。</p> <p class="ql-block">蔡氏宗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歷經多次重修,特別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重修。1988年,宗祠建筑被捐給政府,成為福州蔡襄紀念館和倉山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蔡氏宗祠為三進木結構建筑,每進都有回廊、天井。第一進為祠堂廳,第二進為祭廳,供奉蔡襄塑像及展示其生平事跡,第三進為議事廳。宗祠內還保存有大量碑刻、楹聯和蔡襄的真跡,展示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蔡襄的三項創造性貢獻</p><p class="ql-block">一.筏形基礎法</p><p class="ql-block">二.牡蠣固橋法</p><p class="ql-block">三.浮運架橋法</p> <p class="ql-block">蔡氏宗祠不僅是蔡氏后裔緬懷先祖、傳承家風的圣地,也是研究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源。它促進了社區內的文化交流與認同,增強了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歸屬感?。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的發展,蔡氏宗祠逐漸成為游客了解福州地區歷史文化、體驗傳統民俗的一個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二.永泰梅園?</p><p class="ql-block">位于福州市永泰縣,是一個以梅花為主題的賞花勝地。永泰縣素有“中國李梅之鄉”的美譽,全縣種植青梅面積達6萬余畝,產量超過7萬噸,是福建青梅的主要產區之一?。</p> <p class="ql-block">暗香疏影。</p> <p class="ql-block">嬌媚欲滴。</p> <p class="ql-block">梅花橋</p><p class="ql-block">梅花橋修建年代不詳,整座橋像一長串盛開的梅花,頗有創意。</p> <p class="ql-block">走在梅花橋上,也會心花怒放!</p> <p class="ql-block">走在梅園彎彎曲曲的花徑上,花開正好,香氣襲人!</p> <p class="ql-block">村莊石厝邊上有一棵百年梅樹,雖然樹干滄桑粗糙,但枝頭卻是百花爭艷,令人驚奇。</p> <p class="ql-block">三.名山室</p><p class="ql-block">位于福州市永泰縣大洋鎮棋桿村院里高蓋山上。相傳為漢徐登、趙炳學道飛升處。始建于唐文德元年(888年),原稱高蓋名山院,五代后唐天成中賜額,民國十五年(1926年)重修。</p><p class="ql-block">名山室坐南向北,依巖洞架木結構,由大殿、東室(靈龜洞)、西室(血盆洞、觀音洞)等組成,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以宋代木構、男觀音像、石窟造像、宋元古道和優美的自然景觀聞名,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福建宗教傳播和石窟藝術的珍貴實物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紫云軒。</p><p class="ql-block">行到半山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座亭子,叫紫云軒。</p> <p class="ql-block">右拐繼續上行數十米,來到一石崖前,眼前的景象令人如同到了仙境一般:三根旗桿高聳入云,一紅兩黃的旗幟迎風飄揚,旗下是一組石雕像,動物人物造像栩栩如生,安靜祥和。</p> <p class="ql-block">步上幾級臺階,懸崖上一組雄偉壯觀的建筑群為名山東室。</p> <p class="ql-block">這塊巨石叫縮頭烏龜(玄靈龜)。</p> <p class="ql-block">門亭飛檐翹角,大門楷書“名山室”。</p> <p class="ql-block">飛仙閣。</p> <p class="ql-block">仙君殿</p><p class="ql-block">為名山室正殿,坐南朝北。正殿跨越洞內外,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11米),穿斗式木構架,單坡頂。殿內尚存宋崇寧二年(1103年)僧曉明為自身和父親延壽和超薦亡母而施舍的石佛座,以及元大德年間的香爐。</p> <p class="ql-block">正殿后側隱于巖洞內,洞內供奉四尊宗師雕像。</p> <p class="ql-block">餐廳里正在準備素食晚餐。</p> <p class="ql-block">靈龜洞</p><p class="ql-block">靈龜洞位于仙君殿右側,內有一幅長10米、高2米的摩崖石窟圖,展示了我國僅存的“白蓮菜”造像遺跡。這一造像描繪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過程,包括游觀農務、牧女獻糜、世尊誕生、太子納妃、六年苦行、世尊成道、禪河大悟、習煉降魔、二商粥食、希會寶地、佛現金剛等組畫,其中七佛圖更是栩栩如生,仿佛一幅生動的佛教史卷。這組群像大約創作于14世紀。這是全國僅存的一處白蓮教摩崖造像遺跡,填補了我國白蓮教研究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男觀音像。</p> <p class="ql-block">女觀音像。</p> <p class="ql-block">佛像。</p> <p class="ql-block">白蓮教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名山室西室</p><p class="ql-block">入口臺階左側有一石碑《霖雨潭》是唯一的唐代文物。其余的石刻多為宋元年代。</p><p class="ql-block">?霖雨潭的名字由來與一個自然現象有關?。在名山室的石窩之上,有甘霖不斷飄灑,紛紛落入石窩下的潭中,故名“霖雨潭”?。</p> <p class="ql-block">血盆洞</p><p class="ql-block">因洞內石壁長期滲出紅色水漬,形似血盆而得名。這里供奉的是慧應大師。血盆洞中有一小型佛殿,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構造,為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歷經近千年風霜雨雪,其木構件至今不腐不朽,實屬罕見。它成為福建省尚存的4處宋代木構之一。</p> <p class="ql-block">真武洞</p><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一代海神,后來慢慢的由媽祖代替。</p> <p class="ql-block">慈航洞</p><p class="ql-block">此為宋代男觀音像,道教稱其為“慈航天尊”,全國僅存兩尊。觀音像高約1米,眉目清秀,祥和端莊,上身前傾,雙手交叉放在像前的石案上;屈膝坐于基座上,足下各蹬一小蓮花。</p> <p class="ql-block">石匠宗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昌閣。</p> <p class="ql-block">順天圣母。</p> <p class="ql-block">魁星星君。</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p> <p class="ql-block">臺階上的石刻</p><p class="ql-block">這是名山室與眾不同之處。據說這些臺階是當地民眾捐的,捐獻者在臺階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心愿等等。</p> <p class="ql-block">名山室自古為八閩名山,道家稱為第七福地。</p><p class="ql-block">名山室中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共存的現象也實屬罕見。山下有“名山院”,佛教高僧禪惠曾在此修行。山中有“名山室”道觀,道教高道徐登、趙炳增在此修煉得道。西室建有書齋樓(原于上室坪),廣納學子,既學文又習武。狀元許將、進士陳祥道、禮部侍郎陳旸、名宦黃文煥等在此學習過,成為西區儒教勝地。一山能容納三教,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萬物、雍容大度的和諧氣氛和兼收并蓄的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永泰名山室是一處集歷史、文化、自然于一體的旅游勝地。這里不僅是一處歷史遺跡,更是一處充滿宗教藝術氣息的圣地。</p><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前五百年看名山室,后五百年看方廣巖寺。這是當地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也是兩寺古跡的真實寫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乾安县|
荆门市|
交城县|
界首市|
沁阳市|
永春县|
丰镇市|
黄冈市|
阿克|
正定县|
珠海市|
深泽县|
安吉县|
武功县|
绩溪县|
昭觉县|
铁岭县|
施甸县|
万全县|
石台县|
巫溪县|
环江|
江都市|
丹江口市|
石林|
砀山县|
安义县|
龙岩市|
临邑县|
息烽县|
甘德县|
容城县|
巴林右旗|
建瓯市|
连江县|
辽阳市|
寿光市|
厦门市|
正蓝旗|
阿图什市|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