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30日(星期三),小雨轉晴,28/9℃。并預報中午始有大風,陣風7-9級。因此,今天上午簡單轉,下午休息。</p><p class="ql-block">上午到“炎帝公園”、“炎帝廟”轉了一下,然后騎行5公里,來到一個小眾景點,全國唯一一座祭祀陣亡將士的廟宇--“骷髏廟”。</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族的始祖、農業之神炎帝的陵墓,離高平市區14公里,在高平市內有一個開放式的“炎帝公園”。</p> <p class="ql-block">公園中心,炎帝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草坪上《炎帝創來耜》雕塑</p><p class="ql-block">雕塑描寫炎帝手持耕犁審視自己的創造發明作品,主要塑造炎帝面帶微笑向后輩傳授使用方法而器滿意得的和藹形象。</p> <p class="ql-block">然后騎行兩公里,來到了“炎帝廟”。</p> <p class="ql-block">結果,廟門是鐵將軍把門。</p> <p class="ql-block">廟門左側是“女媧氏造人”的石刻墻畫。</p> <p class="ql-block">廟門右側是“黃帝戰蚩尤”的石雕墻畫。</p> <p class="ql-block">然后騎行5公里,來到了位于谷口村的“骷髏廟”。這個令人驚悚的名字背后,承載著一段慘烈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谷口村,亦名殺谷、哭頭、省冤谷。此地四面環山,山高谷深,僅有一條河谷可通來往。相傳戰國長平之戰時,白起于此坑殺40余萬趙將,故名殺谷。</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李隆基于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巡幸至高平,看到白骨遍野,觸目傷心,于是令高平縣修蓋廟宇以祭祀戰爭亡靈,并把殺谷更名為省冤谷,把村南之山改名為頭顱山。廟建成后,"擇其枯骨中巨者"立像為骷髏王,廟亦名"骷髏王廟"。</p><p class="ql-block">此廟是我國唯一一座祭祀陣亡將士的廟宇。宋、元、明、清各代對骷髏王廟屢有修葺。明代時將塑像改塑為趙括夫婦,故又稱趙王廟。</p> <p class="ql-block">骷髏廟坐北朝南,進深一院,現存建筑有正殿三間,東西耳房、東西廂房等。正殿為清代遺構,殿內現存明代塑像趙括夫婦。廟內有碑碣數通。</p> <p class="ql-block">廂房內,介紹了長平大戰,白起坑殺40萬趙將的歷史故事。</p><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戰國七雄,秦趙爭鋒</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在此時期,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大的國家,史稱"戰國七雄"。為增強國力,立于不敗之地,七雄相繼開展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與此同時,為了爭奪人口土地等資源,列國間相互征伐此消彼長,到戰國末年,這種角逐愈來愈呈現出統一戰爭的趨勢。當時國力強盛,具有統一實力者,首推經過商鞅變法日益強盛的秦國,其次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盛極一時的趙國。秦趙相爭,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戰國形勢圖。</p> <p class="ql-block">秦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p><p class="ql-block">戰國初期,地處西陲的秦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仍然比較落后。秦孝公即位后,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逐漸成為當時最為強盛的國家,之后確定其戰略目標"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而成帝王之業"。</p><p class="ql-block">經惠文君、武王兩代經營,國力漸強,不斷用兵四鄰,開疆拓土。昭襄王時,派兵南取巴蜀、漢中和南陽,西滅義渠,北據上郡,然后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兵鋒向東,不斷蠶食韓、魏兩國疆土,甚至攻打遠在東部和北部的燕、趙兩國。</p> <p class="ql-block">商鞅變法。</p> <p class="ql-block">趙始胡服騎射,東方強國漸起。</p> <p class="ql-block">秦國東進擴張,趙國首當其沖。</p> <p class="ql-block">戰國時期上黨區域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五將軍碑</p><p class="ql-block">碑高2.3米,寬0.96米,碑首題"末綏吉兆"四字,碑身為"奉祀耿彥正、任安、杜平、李思、孫立五位將軍尊神之位"。關于此五位將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宋廢帝劉昱(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宋明帝長子。大明七年出生,少時聰明好動。泰始二年,立為皇太子。在位時兇狠殘暴,后被楊玉夫等人殺害,時年十五歲,追廢為蒼梧王,史稱宋后廢帝。)年間,杜平、李思、任安、孫立、耿彥正五個盜匪,獨霸一方,禍害人間,為虎作倀,作亂不止。景和年間,皇帝派張洪捉殺五盜于新封縣北,后此五人陰魂不散,作祟惑眾于喪生之地。人畏其患,遂祀奉之,皆稱呼其為"五盜將軍",后五人被衍化為盜神,受到祀奉,亦稱之為"五道將軍"。</p> <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長平之戰,血染丹河</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2年,秦國陸續攻占了韓國的新垣(今山西垣曲東南)、曲陽(今河南濟源西)、野王(今河南沁陽)等地,韓國處于危亡之際。秦國攻占野王后,實際完成了對韓上黨郡即長平邑的戰役準備。此時,卻發生了馮亭獻上黨十七城與趙的事,秦國十分惱火。于是,公元前262年,秦分兵兩路攻取上黨。</p><p class="ql-block">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后斬殺趙國士兵40余萬人。秦軍出兵百萬,亦傷亡過半,導致國內空虛。長平一戰,秦趙兩國共傷亡兵卒百萬,可謂歷代戰爭傷亡最慘烈的一次戰役。</p><p class="ql-block">長平之戰后,趙國急劇衰敗,秦國勢力空前強盛,戰國形勢發生根本性轉變。從公元前230年至221年,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先后被秦國所滅,秦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p> <p class="ql-block">馮亭獻地,上黨歸趙</p> <p class="ql-block">廉頗拒秦,長平對峙。</p><p class="ql-block">秦將王屹率軍經翼城、沁水,抵老馬嶺,順勢取得二鄣城(今高平市秦城、古寨),攻取光狼城(今康營),據有丹河以西地區。趙軍在老將廉頗的率領下,依據丹河、大糧山等有利地勢,修筑了自丹朱嶺至陵川馬鞍豁的百里東壘,堅壁固壘,有效遏制秦軍進攻,雙方形成對峙局面。</p> <p class="ql-block">長平之戰圖解</p><p class="ql-block">廉額設置了三條防線:一是西線空倉嶺防線;二是東線丹河防線;三是北線百里石長城防線。</p><p class="ql-block">秦軍攻取上黨,由都城咸陽出發,經新田(今山西侯馬)、翼城、沁水交界的烏嶺關進入上黨腹地駐防在今端氏、武安一帶。</p><p class="ql-block">秦軍西來,首先突破趙軍第一道防線,接著攻占二部城,奪取光狼城后,趙軍則退守丹河以東,堅壁固守。奏軍測占領丹河以西大片土地,指揮駐地設在安貞堡。</p><p class="ql-block">秦軍遠道而來,糧草供應極為不便,急于尋找戰機授打趙軍。廉頗老謀深算,知道秦軍強悍,便深溝高壘,不論泰軍如何挑釁,只是堅守不戰,就這樣相持了二年有余。</p><p class="ql-block">超軍在丹河以東,秦軍在丹河以西,以丹河互為屏障,隔岸對峙。</p><p class="ql-block">趙括取代廉頗后,是戰役的第二階段,從公元前260年初﹣﹣公元前260年9月。趙括一反廉頗積極的戰略防御,大舉出擊。當趙軍越過丹河,進攻到秦軍營壘時,攻擊受阻。這時白起派出25000名奇兵順端氏河,繞長子,百里石長城迂回包抄趙軍,同時又派出5000名騎兵從高平、店上穿插于趙軍之間,然后順小東倉河,直至故關,與包抄百里石長城后路的部隊會師。從而把趙軍攔腰切成兩段,使趙軍失去了大糧山的軍糧和輟重補給。趙括被圍后,就地筑壘待援。</p><p class="ql-block">秦國方面,秦昭襄王親自到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征測15歲以上的男子增授長平,援軍順晉城,沿蒲河,繞陵川至馬鞍山、百里石長城與西來的25000名奇縣會合形成合圍之勢。趙軍被國困在高平城往北至丹朱嶺一線,以韓王山為中心的長平、掘山、王報、王降、王何、企甲院、圍城一帶。趙軍被圍46天后,趙括帶精兵強行突圍,被秦軍射殺,相傳趙括死于圍誠。<b>趙括死后,趙軍全部投降,白起僅把240名年幼者放回趙國,其余40余萬趙國降卒全部被白起設詐城殺,至此,長平之戰以秦勝趙敗而告結束。</b></p> <p class="ql-block">廉頗(生卒年不詳)贏姓,廉氏,名頗,字洪野。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并稱"戰國四大名將"。</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威震諸侯。負荊請罪,與藺相如實現"將相和"。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壘堅守的方式,讓秦軍無計可施。公元前251年擊退燕國入侵,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拜相國,冊封信平君。趙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國和楚國,后卒于楚,安葬于安徽壽春。唐德宗時,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之一。宋徽宗時,追贈臨城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p> <p class="ql-block">趙王易帥,括母進諫</p><p class="ql-block">長期對峙對秦不利,秦王使用反間計,播言廉頗老矣,秦軍懼怕趙括。趙孝成王忠偽不辨棄廉頗而啟用趙括。藺相如拖著病體勸阻孝成王,并斷言換成趙括趙國必敗無疑。括母聽說趙王以趙括代廉頗為將,告誡趙王:<b>趙括只會夸夸其談,沒有真本事,若代廉頗為將,趙軍后果不堪設想</b>。但趙王堅持以趙括代替廉頗為將,統率三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趙括(?﹣公元前260年)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靈活應變,以致長平之戰趙軍四十萬將士被坑殺。<b>"紙上談兵"就由此而來。</b></p> <p class="ql-block">紙上談兵,白起坑趙</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年,趙括掛帥來到長平,一反廉頗戰略防御,伺機進攻的軍事策略,采取積極進攻的方針:換將領、變旗語、撤工事,主動出擊。秦軍以白起實際負責指揮作戰,白起以誘趙深入的策略,將趙軍包圍在今圍城、企甲院、石門一帶。趙軍在外無援助、內無糧草的情況下堅守46天,在多次突圍無果的情況下,投降白起。<b>白起擔心趙軍反叛,除將240名年幼放歸趙國外,將40余萬趙國降卒全部坑殺,血流成河,尸橫遍野,慘絕人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郡邑(今陜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白起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郭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余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b>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b>,《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翁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p> <p class="ql-block">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尸骨坑發掘現場。</p><p class="ql-block">1995年4月,永錄村村民李珠孩修整田地時挖出不少人骨,并發現17枚刀幣和1枚銅鏃,后報告至高平市文化局和博物館,引起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重視。</p> <p class="ql-block">后人憑吊。</p> <p class="ql-block">正殿內的雕像栩栩如生,趙括和他的夫人的形象生動逼真,仿佛在訴說著那場戰爭的悲壯與無奈。</p> <p class="ql-block">耳房內介紹與長平之戰有關的成語。</p><p class="ql-block">紙上談兵、負荊請罪、</p> <p class="ql-block">不遺余力、利令智昏、毛遂自薦。</p> <p class="ql-block">當走出“骷髏廟”門步下臺階時,聽到遠處一人大喊,讓我把廟門鎖上。</p><p class="ql-block">門上留有看門的電話。</p><p class="ql-block">我想起,在我進廟時,遇一女游客從廟里出來,或是她叫人來開的廟門。</p><p class="ql-block">若騎了幾公里的山路到此,遇像“炎帝廟”那樣的鐵將軍把門,才是令人悲催??!</p> <p class="ql-block">今天騎行了16.56公里(總476.72公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湘乡市|
新兴县|
乌拉特后旗|
洛扎县|
上犹县|
玉溪市|
海淀区|
霍林郭勒市|
景洪市|
景谷|
静安区|
桐城市|
纳雍县|
大英县|
治多县|
西城区|
定边县|
连山|
无极县|
二连浩特市|
扎鲁特旗|
调兵山市|
隆尧县|
台中市|
大姚县|
荥阳市|
尤溪县|
冀州市|
绥德县|
平乐县|
会昌县|
天峻县|
竹溪县|
呼和浩特市|
吉林市|
蓬安县|
白山市|
灵川县|
东光县|
恩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