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繼續<br> 謝謝各位耐心地守候,現在繼續說洪崖洞的往事。 ▲渝中半島<br> 雖說重慶以山城聞名,但重慶并非是網上謠傳的那樣山多路陡,<div> 只有渝中半島的一部分老城區才有那樣鮮明且獨特的地貌。</div> ▲洪崖洞夜景<br> 夜晚時分,渝中半島就是一片燈的海洋,<div> 兩江交匯,燈光相映,碧波蕩漾,美不勝收,</div><div> 而依山而建的洪崖洞無疑是最引人眼球的。</div> ▲1909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拍攝的重慶<br> 洪崖門就是一道筑在一片高崖石壁之上的閉門。 ▲攻城<br> 不過此地也曾發生過一場慘烈戰事。<div> 據《新元史?汪世顯傳》記載:元將汪惟正在至元九年(1272年)率兵攻忠(州)、涪(陵),</div><div> 與兩川行樞密院合兵圍重慶,奪洪崖門,獲宋將何世賢。</div> ▲晚清時的臨江門<br> 到了清代,重慶城區劃分為二十九坊, <div> 城門外編為十五廂,洪崖門內地區屬洪崖坊,附廓之區為洪崖廂。<br></div> ▲上世紀30年代的千廝門順城街<br> 實話實說,一道關閉的洪崖門沒什么名氣,可洪崖洞卻是重慶城的一大勝景。<br> ▲洪崖洞<br> 洪崖洞在洪崖門外巖下崖邊,是一個巨大石窟,又叫洪巖洞、神仙洞。 <div> 相傳古代有個神仙大號洪崖仙人的洞府就在此處。<br></div> ▲郭璞石像<br> 晉代風水鼻祖郭璞曾寫下“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的游仙詩,指的是能夠與浮丘、洪崖這樣的神仙走得很近。<br> ▲李商隱畫像<br> 唐人李商隱寫過“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div> 清代蔣士銓也寫過“形相愛,影相憐,肯向洪厓又拍肩。”說的都是那位紅崖仙人。<br></div> ▲洪崖滴翠<br> 洪崖門曾屹立于嘉陵江畔,處于臨江門與千廝門之間,<div> 洪崖洞就處在洪崖門外巖下崖邊,是一個巨大的石窟,</div><div> 卻有名的很,古巴渝十二景中“洪崖滴翠”講的就是此處。</div> ▲洪崖滴翠全景<br> 據說明代洪崖洞一帶地僻人稀,一派田園風光,城內數條小溪交匯于此。 <div> 沿崖而下,仿佛呈現出“濃翠滴空濛”的佳景,</div> ▲蘇軾塑像<br> 此地亦有蘇軾、任仲儀、黃庭堅題刻數篇。<div> 崖上流水傾瀉如簾,狀若飛瀑,形成了“洪崖滴翠”一景,在明代就被列為“渝城八景”之一。</div> ▲1909年張柏林拍攝的重慶<br>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巴縣(今重慶)有個名叫劉慈的舉人,就在詩里關注過洪崖洞: ▲鋼筆畫<br> “華陽紀勝曾略聞,古洞尋幽尚未窮。怪石縱橫看作虎,枯藤屈曲掛如虹。<div> 崖懸瀑布飛晴雪,柳浣沙堤系泊篷。仰面千家臨畫堞,蕩胸半嶺入蒼穹。”</div> ▲城垛依山而建<br> 這是至今人們所能看見最早的寫洪崖洞的詩文。 ▲王爾鑒塑像<br> 但真正讓洪崖洞名揚巴蜀的,卻是五十年后的那位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進士、<div>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任四川巴縣知縣的王爾鑒。</div> ▲巴縣志<br> 作為重慶的父母官,他在閑暇之余考證史書、研究掌故,修撰完善了有關重慶歷史的《巴縣志》。 ▲木刻重慶地圖<br> 其中記載:“城西雉堞下有洞曰洪崖,覆以巨石,其下嵌空,飛瀑時至,亦名滴水崖。<div> 有宋元豐時蘇軾、任仲儀、黃庭堅題刻。”這是至今發現有關洪崖洞在史書中最正式的記載。</div> ▲王爾鑒 洪崖滴翠<br> 王爾鑒還在《小記》中作了詳細介紹:<div> “洪崖洞在洪崖廂,懸城石壁千仞,洞可容數百人,上刻‘洪崖洞’三大篆字,詩數章,漫滅不可讀。</div> ▲渝城八景<br> 城內諸水,逾堞抹崖而下,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匯為小池入江。<div> 石臺疊翠,池水翻瀾,夕陽返照,五色陸離,莫可名狀。至若漁舟唱晚,響答崖音,又空色之別趣也。”</div> ▲繪畫 重慶碼頭<br> 王知縣對當年的洪崖洞情有獨鐘的。<div> 他在將前人創造的巴渝八景增補為十二景之時,洪崖洞便被納入其中,并美其名曰“洪崖滴翠”。</div> ▲晚清的重慶<br> 并解釋說:“‘洪崖滴翠’一景,看似無著,<div> 而碧苔映水,俯嵌江波夕照,飛霞倒明崖溜,亦未可意為更換”。</div> ▲洪崖滴翠<br> 并作《洪崖滴翠》一詩:<div> “洪崖肩許拍,古洞象難求。攜得一樽酒,來看五色浮。</div><div> 珠飛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陽里,波光點石頭。”</div> ▲如今的洪崖滴翠<br> 可惜的是,宋朝大文豪蘇東坡、黃庭堅等前人的名句佳作,因刻在洞內石壁上,天長日久早已風化湮滅了。 ▲朝天門碼頭<br> 朝天門外的江岸高高聳立,岸邊突出去的棧橋遠遠地與碼頭相連,<div> 雄渾的汽笛聲在大山中此起彼伏的響起,好不熱鬧。</div> ▲上船和下船的<br> 在公路鐵路還不發達的時代,無數重慶人提著行李、帶著闖蕩江湖的豪情從這里出發,<div> 帶著對故鄉的思念、也收獲了人世滄桑的感慨歸來,百年來從未停歇。</div> ▲舊時的碼頭<br> 雖然重慶的風貌早已物是人非,昔日岸邊林立的茶館、煙館、客棧已被現在的高樓大廈所取代,<div> 但這座城市中的碼頭氣息,袍哥傳統似乎仍在無聲的延續著。</div> ▲川江號子<br> 碼頭帶給這座城市的,既有高亢悲壯的川江號子; ▲重慶火鍋<br> 也有熱氣騰騰的重慶火鍋; ▲劃船的<br> 既有火爆脾氣的男人, ▲上班的<br> 也有爽朗個性的重慶妹子。 ▲1945年的重慶碼頭<br> 碼頭帶給重慶這座江城的,更是一個江湖,<div>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出于自保與發展而拉幫結派形成的碼頭江湖。</div> ▲袍哥<br> 以往袍哥的地盤就叫碼頭。<div> 一個碼頭根據大小,可以有一個公口,也可以有好幾個公口并存。公口,就是袍哥的基層組織。</div> ▲茶館里的袍哥<br> 一個公口小的幾十號人,大的幾百人。重慶的“仁義禮智信”五堂袍哥,<div> 從高官土豪,到各行大小老板,再到普通公務員,以及船工、力夫、叫花子,三教九流全部都有。</div> ▲袍哥禮儀<br> 到了重慶,不拜拜袍哥的碼頭,不見見行業老大,不管你是當官還是做生意,哪怕是乞討要飯,也完全混不動。 ▲1942年的重慶街頭<br>歷史上,重慶一直都是水陸交通便利,城區店鋪林立,商販云集,工商百業興旺,行幫眾多。 ▲行業幫會<br> 如靛行、油行、酒行、布行、麻行、山貨行、銅鉛丹粉牙行、<div> 彈花鋪、油漆鋪、板箱鋪、磚瓦鋪、紅白氈房、冰桔糖房、楚黃機房、</div><div> 廣和幫、永生幫、煙絲幫、綢綾幫、錫幫、絲幫等等。</div> ▲擺渡船<br> 在長江水道上還活躍著大河(重慶以上長江)、小河(嘉陵江)、下河(重慶以下長江)三大船幫。 ▲《渝城圖》(局部)<br>在《渝城圖》上,也有對這些行幫的詳細記錄,<div> 僅嘉陵江上的船幫就標注了保寧幫、洛陽幫、遂寧幫、渠河幫、綏定幫、忠州雜貨船幫、合州船幫、湖北歸州船幫等,</div> ▲《渝城圖》上的小河幫<br> 且有清晰的地盤劃分,既表現出當時重慶商業活動的繁榮,也反映了行幫行規對行業從業者較強的約束力。 ▲滑桿<br> 最有重慶特色的應該是轎行。 ▲四人抬官轎<br> 最早是官府衙門和達官顯貴的專利,按照封建等級及規制,官轎屬于名副其實的“公務車”。 ▲洋人坐的四人轎<br> 隨著重慶民轎最初也只是為接送老弱病殘而編制的“窩蓬轎”和“鴨殼轎”<div> 演變成由頂底上下兩部合攏、轎身圍上篾席、兩邊穿抬桿的重慶特色“殼殼轎”,轎鋪就應運而生。</div> ▲麻鄉約<br> 后來重慶通商日益活躍,轎鋪開始將重點放在長途客運業務上,<div> 逐步發展成為轎行,有自己的路線和行業對象,頗像現代“長途汽車”。</div> ▲信轎行<br> 與此同時,信件的來往,貨物的運輸,匯票的傳遞也常順帶由轎行辦理,所以又被稱為“信轎行”。 ▲私家轎子<br> 咸豐年間川鹽興旺,大批商人暴富,就有了專屬的“私家車”; ▲重慶轎鋪巷<br> 隨著重慶開埠,又有兩江交匯商業活動的發展,城市人口暴漲,<div> 于是信轎行紛紛趁勢而上,做起街轎業務。業務也從富人轉向民間。</div> ▲1942年的轎子<br> 重慶的各個碼頭、娛樂場所、餐廳旅館附近必有其身影,轎子的種類也增添了涼轎、藤轎、滑竿等。<div> 民國三十二年(1943)統計,重慶城區就已有街轎19600多頂,從業轎夫達45000多人。</div> ▲上岸進城的路<br> 社會就是江湖,不論大小轎行<div> 必須加入市同業公會成為會員,轎子必須核發牌照,轎夫必須“持證上崗”,還要穿上有編號的統一衣服。</div> ▲爬坡上坎<br> 甚至現代出租車的機制當時就已存在,工作實行“兩班倒”,轎夫出工回來也要給轎行繳“份子錢”。<div> 城墻以內,不論到什么地方,抬轎費用一律25個銅錢。</div> ▲擁擠的小路<br> 這就是江湖。(未完待續) ▲好看的重慶妹子<br> 照片多多,文字很長,關于洪崖洞的故事太多太長,不得不分段慢慢道來。<div> 各位想知道哪方面的歷史?想關注哪方面的掌故?想了解哪一位歷史名人的生平?都可在文尾留言告知,本人洗耳傾聽。</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新县|
永嘉县|
新野县|
宣威市|
新化县|
曲阳县|
石家庄市|
湘潭市|
无棣县|
龙南县|
双牌县|
北安市|
历史|
昂仁县|
台山市|
禹城市|
沽源县|
邢台市|
安龙县|
永春县|
景谷|
民丰县|
红原县|
肇州县|
罗平县|
滦平县|
沙坪坝区|
肥东县|
习水县|
日照市|
永善县|
景谷|
长兴县|
理塘县|
饶阳县|
舒城县|
德钦县|
哈尔滨市|
黄石市|
仲巴县|
甘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