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分參觀<b>"民族熔爐"展。</b>山西,地處中原腹地與塞外草原的農牧交錯地帶,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爐"。戰國至秦漢,長城南北,中原王朝與匈奴對峙數百年。魏晉南北朝,內遷山西的北方各民族先后崛起,相繼稱雄。4世紀末拓跋鮮卑建立北魏,雄踞山西,推進漢化。其后魏分東西,延及北齊、北周,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發展,催生了隋唐盛世。北魏平城、北齊晉陽,是北朝"絲綢之路"東端的國際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空前繁榮。<div><b>長城內外。</b>前3世紀匈奴人興起于北方蒙古高原,游騎南下,侵擾中原。秦始皇連接戰國秦、趙、燕長城,構筑萬里長城。漢武帝北擊匈奴,山西北部長城關隘成為漢匈戰爭的要塞。東漢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依附,曹魏時分其為五部,多數安置在山西境內;北匈奴在與漢王朝的百年角逐中,逐漸西遷,脫離漢境。魏晉時期北方的羯、羌、氐、鮮卑等民族陸續內徙。西晉末年南匈奴后裔劉淵在離石建立漢國,揭開了"五胡十六國"的序幕。其后200年間山西成為北方各民族碰撞融合的中心舞臺。<br></div><div><b>胡傅溫酒樽</b>。1962年出土于右玉縣大川村,同出的還有胡傅酒樽等七件銅器。兩件器形基本相同,一件器蓋口沿陰刻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另一件文后多—"二"字。通體鎏金,蓋中央有提環,周圍飾三個鳳形鈕,器底裝三個熊形足。蓋部和器腹滿飾高浮雕虎、羊、牛、猴等動物十余種。中原器型與草原裝飾渾然一體,是胡漢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物證。<br></div> <b>高奴廟鈁。</b>西漢,山西省銅川市出土。<div><b>胡傅溫酒樽。</b>西漢河平三年(前26),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出土。<br></div> <b>胡傅酒樽。</b>西漢-河平三年(前26年),山西省右玉縣大川村出土。 <b>金箔飾片。</b>全套共21件,均為金箔剪成,應為漆器的裝飾物。人物形象有騎射、舞蹈、跽坐、奔走等;動物形象有虎、豹、狼、鹿、鴕鳥和玉兔等,北方草原風格明顯。<div><b>金箔飾片。</b>東漢(25-220),山西省朔州市出土。<br></div><div><b>平朔漢墓。</b>山西的平魯、朔州一帶,在漢代曾是漢王朝與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交錯地帶。20世紀80年代平朔漢墓的發掘,以15000余件出土文物為我們鋪開了一張漢代山西北部生活的歷史畫卷,多元共存的文化面貌反映了當時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狀況。平朔漢墓中發現了一批有匈奴、鮮卑民族特色的墓葬,出土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文物近百件。右玉縣大川村出土的胡傅溫酒樽等漢代銅器,中原器型與草原裝飾渾然一體,是胡漢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物證。<br></div><div><b>骨尺。</b>東漢,山西省朔州市出土。<br></div><div><b>虎噬牛飾片/銅鎏金虎形帶鉤/銅刷捉手/銅鎏金獸面帶鉤。</b>西漢,山西省朔州市。</div><div><b>鏤雕獸面/鷹虎互搏飾片/銅山羊形帶鉤/犬馬相斗帶飾</b>。西漢(前206-8),山西省太原電解銅廠揀選。<br></div> <b>雁魚銅燈。</b>銅燈構思巧妙,整體造型為一只鴻雁佇立,回首銜魚。魚腹下方接兩塊弧形屏板和帶曲鋬的燈盤,可自由轉動調節燈光亮度及方向,也可以防御來風。燈光燃燒時產生的煙氣可通過魚腹和雁頸導入盛水的雁腹,起到凈化室內空氣的功效。雁魚銅燈制作精美,代表了漢代青銅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雁魚銅燈環保原理示意圖。<div><b>雁魚銅燈。</b>西漢,山西省襄汾縣樊興莊村出土。<br></div><div><b>提梁筒形器。</b>西漢,山西省大原電解銅廠揀選。<br></div><div><b>銅鎮示意圖。</b>古人"席地而坐",時間久了席角容易卷曲,于是用青銅鑄成的席鎮壓角。胡床傳入后,變為垂腿而坐,席鎮失去原有功用,被改用為寫字作畫時的壓紙書鎮。<br></div> <p class="ql-block"><b>嵌貝銅龜鎮。鴨形熏爐。</b>西漢,山西省朔州市照十八莊村出土。</p><p class="ql-block"><b>安邑宮鼎。</b>西漢后元四年(前160),山西省洪洞縣李堡村出土。</p><p class="ql-block"><b>銅人形鎮。</b>西漢,原平市崞陽鎮莊頭村出土。</p><p class="ql-block"><b> 四神染爐。</b>西漢,山西省朔州市出土。</p> <b>山西漢末西晉時期少數民族分布示意圖。</b><div><b>清河太后中府鍾。</b>西漢,山西省太原市東太堡村出土。<br></div><div><b>胡奮《登高碑》。</b>定襄縣七巖山的西晉胡奮《登高碑》記載"鮮卑口須鞬泥,口口大檀口口之曾孫也。率口萬四千家,以先眾夷,屈口內附為官奴。"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互映證,勾勒出北方游牧民族不斷進入山西的歷史,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表明北朝文化是漢代北方多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br><b>墓志磚。</b>北魏太和元年(477),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宋紹祖墓出土。灰色,正反面均沒有任何紋飾,一面陰刻3行25字,涂朱,內容為"大代太和元年歲次丁巳幽州刺史敦煌公敦煌郡宋紹祖之柩"。太和元年即477年,是文明太皇太后馮氏和孝文帝拓跋宏共同執政時期,北魏社會逐漸走向安定。《魏書》《北史》《資治通鑒》等均未見有關宋紹祖其人的記載。</div> <b>平城時代。</b>鮮卑族拓跋部早先游牧于鄂倫春草原,后逐漸西遷,南下山西。338年首領什翼犍在繁峙(今渾源縣西)建立代國,后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398年拓跋珪定國號為魏,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史稱北魏。此后平城成為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平城時代,輝煌百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文成帝拓跋濬開鑿云岡石窟,孝文帝拓跋宏掀起改革浪潮,更服改姓,推行漢化;494年遷都洛陽,將改革進行到底,全面促進民族融合。<div><b>北魏平城。</b>平城是北魏早期都城,共歷六,,計97年。《水經注》等文獻對其布局有所記述,考古工作也提供了諸多證據。北魏定都平城后,不斷擴大京畿范圍,遷來許多降民,平城人口最多時達百萬之眾,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市。當時的平城居民是大量異國人和異族人,分別來自西亞、中亞和東北亞等地,他們的到來促進了平城文化的多元發展。那時的平城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民族"大熔爐"。<br><b>黑釉長頸瓶/青釉尊。</b>北魏(386-534),山西省大同市出土。<br></div><div><b>鎏金銅雕花飾件。</b>北魏,大同市博物館藏。/<b>龍首帳鉤。</b>北魏,山西省朔州市照十八莊村出土。<br></div> <b>北朝(386年-581)。</b>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五個朝代的總稱,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這五個朝代與南方地區相繼出現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即南朝)合稱南北朝。隋唐帝國的開創者均出自北朝勛貴,他們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領域沿襲北朝并加以創新和改進,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礎。<br><b>羊角飾/圈點紋骨飾/鹿角飾/鏟形器/舟形器。</b>魏晉(220-316),山西省右玉縣善家堡墓地出土。<br><b>木雕鳩鳥。</b>北魏永平元年(508),山西省大同市東郊元淑墓出土。<br><div><b>牛車。</b>也稱為"犢車"。魏晉時的士人,沉浸于探究玄學以及享受慢節奏的閑適生活。他們相信老子駕牛出關的傳說,坐牛車出行漸漸成為一種時尚。牛車看起來沉著穩健,具有一定的儀式感,而且行進速度緩慢,對士人來說是一種享受。牛車也常被士人用來比賽。南北朝墓葬中有大量的牛車形象。模仿墓主生前座駕的陶牛車,常被放置在墓室內靠近墓門的地方,仿佛隨時準備載著主人出行。<br><b>南京中華門外砂石山南朝墓出土牛車/河南鄧縣南朝墓畫像磚拓片。</b><br></div><div><b>宋紹祖墓。</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是一處北魏墓葬群中的一座。據所出墓志磚可知,此墓為北魏太和元年(477)宋紹祖墓。墓中出土仿木構石槨和大量陶俑。石槨為仿木構三開間單檐懸山式殿堂建筑,分前廊和后室,由數百塊青石構件拼合組成。出土陶俑170余件,以牛車為中心,可分為甲騎具裝俑、雞冠帽武士俑、風帽儀仗男俑、披鎧步兵俑、男侍俑、女侍俑、胡人伎樂俑等種類,騎兵、步兵、傳樂和侍仆等組成盛大的出行隊伍,既承襲中原傳統,更顯示鮮卑特色。<br></div><div><b>陶井/陶磨/陶碓/陶羊/陶狗/陶豬。</b>北魏太和元年(477),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宋紹祖墓出土。<br></div><div><b>孫龍石槨。</b>出土于山西省榆社縣河洼村,歷史上曾遭盜擾,1976年發現時槨蓋已破碎,幫板2塊、頭擋1塊基本完整。一側幫板浮雕圖案以騎龍升天為主體,另有宴飲、出行等圖案;另一側幫板浮雕圖案以虎為主體,另有百戲、射獵等圖案。頭擋則刻有柩銘及宴飲、樂舞等圖案。孫龍石槨雕刻拙樸,信息量豐富,尤其是刻有準確紀年,對于認識北魏遷洛后的山西地區的喪葬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是研究北朝美術考古的重要素材。<br></div> <b>孫龍石槨前擋。</b>北魏神龜年間(518年-519),山西省榆社縣河窳村出土。<br><div><b>司馬金龍墓表。</b>北魏 太和八年(484年),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br></div><div><b>孫龍石槨拓片。</b>幫板/頭擋/幫板。<br></div> <b>雜技俑。</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出土。<div><b>陶灶/陶車。雞冠帽武士俑。陶牛車。陶鞍馬/馱糧驢。</b>北魏太和元年(477),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宋紹祖墓出土。</div> <b>女侍俑/武士俑/步兵俑/武士俑。</b>北魏太和元年(477),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宋紹祖墓出土。<div><b>伎樂俑和舞俑。</b>北魏(386年-534),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出土。<br></div> <b>司馬金龍墓。</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為磚砌多室墓,是北魏貴族司馬金龍與其妻欽文姬辰的合葬墓。1965年發掘,出土有墓志、石雕帳座、貼金木獸頭、陶俑、漆畫屏風板、石棺床等各類珍貴文物450余件。其中既有充滿游牧風情的器物,也有充滿江南意趣的器物,是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司馬金龍下葬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其父投奔北魏的東晉皇族司馬楚之,其母為北魏河內公主。<div><b>司馬金龍家族族譜反映的民族融合。</b></div><div><b>釉陶馱糧驢。風帽俑/跽坐女俑(2)。武士俑(2)。女樂俑(3)。女侍俑(2)。</b>北魏太和八年(484),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出土。</div> <b>木獸頭。釉陶馬。釉陶駱駝/釉陶騎馬武士俑。</b>北魏太和八年(484),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出土。<div><b>鎏金銅鋪首銜環/鎏金銅鋪首銜環/鎏金銅雕花乳釘。</b>北魏,大同市博物館藏。<br></div> <b>司馬金龍漆畫屏風板。</b>是與石床榻一起組合使用的圍屏構件,為木胎漆繪,木胎外以麻布為底,再以漆填平。屏風板正、背面均繪漆畫,畫面自上而下分為四層,表現列女古賢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題和題記。故事和文字內容取材于《列女傳》《孝子經》《漢書.外戚傳》等史籍文獻。畫面以朱漆為地,以黑漆勾線,采用渲染和鐵線勾描的手法,色彩非常濃艷。在藝術風格上與傳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較為接近,呈現出鮮明的東晉、南朝文化特征,反映出當時南方繪畫對平城的影響,對于探討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交融具有重要價值。漆圍屏石床榻組合示意圖。<div><b>漆畫屏風板(復制件)。石雕帳座。</b>北魏太和八年(484),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出土。</div> <b>石雕帳座。</b> <b>石雕人物動物硯。</b>北魏(386-534),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b>棺板畫。</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智家堡北魏墓地出土。<div><b>陶鎮墓獸。</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雁北師院2號墓出土。<br></div> <div><b>智家堡棺板畫。</b>是繼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之后,北魏平城時期又一杰出的繪畫代表作。其題材和技法與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完全不同,表現的不是著漢裝的忠節孝子和圣賢列女,而是北方少數民族世俗生活的真實場景。智家堡棺板畫畫面飽滿而緊湊,車馬出行、狩獵宴飲等內容,豐富而生動地反映了鮮卑民族的生活場景。這三塊棺板畫雖殘損不全,但仍十分珍貴,為研究北魏定都平城時期的社會生活增加了重要的形象資料。<b><br></b></div><b>智家堡石槨壁畫《夫妻并坐圖》。</b>智家堡北魏石槨墓發現于1997年,石槨為抬梁式承重墻結構,單檐人字坡懸山式頂。整個槨室由數十塊不同形狀的砂巖料石拼合而成。彩色壁畫分別繪在石槨內四壁、頂部、三角形梁和脊槫上,壁畫皆直接繪于石材表面。北壁共繪9人,中央墓主夫婦二人并坐于榻上,高0.56米。男主人手持麈尾,背后有圍屏。榻兩側有立桿,支撐帳架。墓主東側為二男侍,西側為二女侍。<br><div><b>石棺床構件。石槨壁畫。</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智家堡北魏墓地出土。</div> <b>陶鎮墓獸。</b><div><b>虎頭門墩。</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永固陵出土。<br></div> <b>甲騎具裝俑。騎馬文吏俑(2)。陶馬/馱馬。女跪侍俑/女侍俑/文吏俑。</b>北齊武平元年(570),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 <b>別都晉陽。</b>晉陽自春秋建城以來,一直是貫通中原與北方的政治都會。北魏時期成為進取中原、控扼北方的軍事重鎮,為東魏"霸府"北齊別都。535年北魏政權分裂,東魏以黃河及河南洛陽一線與西魏為界,建都鄴(今河北臨漳南),大丞相高歡坐鎮晉陽"霸府",遙控朝政大局。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自立,史稱北齊,升晉陽(今太原西南)為別都。數十年間晉陽是王朝實際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掌控著東魏、北齊的政權根本。<div><b>鎮墓獸。</b>是墓葬中的厭勝、驅鬼之物,通常放置在墓室內。鎮墓獸流行于春秋戰國到宋元時期,《周禮.夏官》中即有關于"方相氏"以戈驅趕墓中鬼怪的記載。鎮墓獸是想象出來的異獸,帶有人的意念和情感。人們將其塑造成恐怖怪異、兇猛強悍、憤怒暴烈的形象,似人非人,有超人的力量,用以護佑墓主。北朝鎮墓獸通常為一對,一為人面一為獸面,前者可以追溯到楚國墓葬內的人形鎮墓獸,后者的早期形態可能是東漢時期墓葬內的獨角獸。<br><div><b>婁睿墓。</b>位于太原市王郭村,1979年發掘。墓內出土大量瓷器、陶器、石刻等隨葬品。墓道和器室布滿壁畫,現存200余平方米。壁畫以絢麗多彩的大型畫卷形式,描繪了墓主生前出行、回歸、宴飲等生活場面,并通過祥瑞和天象圖景,想象墓主死后升天的空幻境界。璧畫場面恢宏,技法高妙,代表了北朝繪畫的最高水平,是填補中國美術史空白的杰作。<br></div><div><b>婁睿墓志。婁睿墓志蓋。獸面鎮墓獸/人面鎮墓獸/鎮墓武士俑。擊鼓騎俑/卷檐風帽騎俑</b>。北齊武平元年(570),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div></div> <b>永固陵。</b>位于大同市新榮區西寺村,墓主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氏,史稱文明太后,是拓跋鮮卑走向漢化的引路人。永固陵的北邊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壽陵"萬年堂"。永固陵于太和五年(481)開始營建,三年后竣工。永固陵是目前唯一能夠確認的北魏平城時代皇家陵園遺址,對于研究北魏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div><b>固陵的發現。</b>馮太后陵墓是見于文獻記載(太和十四年)的北魏早期墓葬,規模宏大,結構堅實,為磚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等四部分組成。歷史上永固陵曾多次遭到盜掘。1976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有銅簪、骨簪、鐵箭鏃、鐵矛頭、殘石俑等遺物。墓中的兩道石券門框、門拱上的石雕藝術品,尤為珍貴。<br><b>永固陵出土文物。</b>童子石雕/瓦當/孔雀石雕。<br></div><div><b>虎頭門墩。</b><br></div> <b>爾朱榮與晉陽之甲。</b>北魏末年天下動蕩。在鎮壓六鎮起義的過程中,爾朱榮成為軍事力量超過朝廷的大軍閥,北朝后期的許多風云人物都在此時期先后成為爾朱榮的屬下。他坐鎮晉陽(今太原),玩弄北魏朝廷于股掌之上,晉陽漸成其經略天下的大本營。528年"河陰之變"后爾朱榮實際執掌了國家軍政大權。他自任天柱大將軍,號太原王,百官任免皆受其操縱。爾朱榮手握戰力雄厚的"晉陽之甲",左右國家軍政大局,晉陽成為北魏真正的權力中心。<br><b>北朝晉陽。</b>北魏后期晉陽漸成北方重要的城市,不僅是中原北大門,而且是控制北方的戰略要地。爾朱榮、高歡都依靠掌握并州精騎和晉陽地利而控制朝廷、爭奪天下。高歡挾持北魏皇室遷都鄴城建立東魏,又"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高歡坐鎮晉陽,遙控鄴城,"軍國政務,皆歸相府。"550年高洋建立北齊,雖定都鄴城,但政治中心仍在晉陽,政令由晉陽出,開創了北齊王朝"鄴-晉陽"兩都制格局。<br><b>韓裔墓。</b>位于祁縣東觀鎮白圭村東南,舊有巍峨土冢,高約17米,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俗稱"王墓",乃墓中之王的意思。1973年進行發掘,墓中出土陶俑、陶器、釉陶器及錢幣等各類文物145件。其中陶俑有120余件,包括武士俑、侍女俑、力士俑、動物俑等。受北齊佛教造像的影響,這些陶俑既有飽滿、自然的造型特征,同時也具有中國傳統雕塑的特點。<br><div><b>陶鎮墓獸。陶灶。陶碗/陶羊。</b>北齊天統三年(567),山西省祁縣白圭鎮韓裔墓。<br></div><div><b>北齊疆域示意圖。</b></div> <b>太原及其周邊出土重要北朝墓志一覽表。忻州九原崗壁畫《儀仗隊》。</b><div><b>披氅侍衛俑/持盾武士俑/儀仗俑/女官俑/女侍俑。</b>北齊天統三年(567),山西省祁縣白圭鎮韓裔墓出土。</div><div><b>鎏金銅盒/鎏金銅鐎斗。</b>北齊河清元年(562),山西省壽陽縣賈家莊村厙狄迴洛墓出土。<br></div> <b>黃釉蓮花尊。</b>北齊河清元年(562),山西省壽陽縣賈家莊村厙狄迴洛墓出土。<div><b>黃釉模印胡人雙獅紋扁壺</b>。北齊(550-577),山西省太原市玉門溝出土。<br></div> <b>鞍馬導引圖復制品(前)。</b>畫面中有導騎二人,前面一人騎棗紅色鞍馬,安詳凝視,縱轡緩行。后面一人勒馬回首,馬頭高昂,前腿卻步,尾巴昂揚,因受驚,竟拉出了長串糞便,畫面反映出畫師非常熟悉馬的習性,也增加了壁畫的情趣。<div><b>鞍馬導引圖復制品(中)。</b>畫面中共有八人三馬。馬均體態豐滿,絡頭齊全,鞍韉俱魚,馬鞍有障泥,佩帶馬鐙。畫家通過單層墨線勾畫、平涂濃淡色彩和運運明暗映襯手法,表現出馬匹的健壯體型,頗有立體感,特別是馬的眼神,處理得恰到好處。</div><div><b>鞍馬導引圖復制品(后)。</b>圖中有導騎二人,前者策馬揚鞭,全神注意前方。后者的坐騎棗紅馬似乎猛然受驚而后縮,馬頭高揚,前蹄飛躍,后腿下蹲,騎者躬身俯伏在馬背,雙手緊勒韁繩,腳踩馬鐙。畫家時人物、馬匹的動態把握得十分精準。</div> <b>張肅俗墓。</b>位于太原市蒙山山麓東南三公里處,坐北朝南,墓室為正方形。墓中出土陶俑、陶器共40余件,陶俑多為模制,表面繪紅、黃、白、黑等色彩。據墓志可知,墓主人張肅俗字季良,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為魏故龍襲將軍、長安侯張子霞第四子,未出仕,于北齊天保十年(559)卒于鄴城,當年歸葬晉陽。該墓為研究北齊晉陽地區的墓葬形制及當時的社會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b>黃釉蓮花尊。</b> <b>黃釉模印胡人雙獅紋扁壺。</b><div><b>胡服俑</b>。北朝時胡服俑的大量出現,與當時的北方民族密切相關,是漢族和其他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影響、交流與融合的反映。524年"六鎮起義"后以高歡為首的懷朔集團控制東魏,以宇文泰為首的武川集團控制西魏。當時統治者均為鮮卑族或鮮卑化的武將,從而引起胡風回潮,胡服流行,加上征戰中胡服的實用性明顯優于漢服,于是上層官吏也著胡服。此后的北齊、北周在服裝上則胡漢之風交織。<b><br></b></div> <div><b>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騎兵儀仗圖》。</b>北齊徐顯秀墓壁畫《儀仗圖》。<br></div><div><b> 披氅侍衛俑/翻領侍衛俑/佩刀武士俑/袒肩侍衛俑/負盾武士俑/翻領雙衽侍衛俑。</b>北齊河清元年(562),山西省壽陽縣賈家莊村厙狄迴洛墓出土。<br></div> <div><b>張肅俗墓志蓋及墓志。</b>北齊天保十年(550),山西省太原市張肅俗墓出土。<br></div><b>張肅俗墓志拓片。</b> <b>北齊畫像磚。</b>北齊(550-577),山西省朔州市出土。<div><b>騎馬俑/右手扛旗羽葆俑/騎馬俑/甲騎具裝俑/擊鼓騎俑。</b>北齊武平元年(570),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div><div><b>銀八曲長杯。</b>北魏(386年-534),山西省大同市南郊軸承廠北魏遺址出土。<br><div><b>銀碗/銀耳杯。</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安留莊村出土。<br></div></div> <b>北朝禮佛銅器。</b>與前代相比南北朝時期青銅容器的種類和數量都不甚豐富。根據文獻記載,銅器在北朝時頗受士人珍視。厙狄廻洛墓等北朝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銅容器,主要包括長頸瓶、敞口盆、手爐、香寶子、多足盤、燈、圓盒等前代未見的新器形。研究表明這些器物為禮佛組合用具,不僅為僧侶所用,在信徒的日常信仰活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時的崇佛人士認為佛教能夠庇佑亡者,以銅禮佛用具隨葬,不僅是墓主人生前信仰、經歷的反映,同時也是佛教影響喪葬的一個例證。<div><b>鎏金銅香寶子。鎏金銅水瓶/鎏金銅三足器。鎏金銅唾壺。鎏金銅帶流瓶。鎏金銅蓮花燭臺。瑪瑙獅形雕飾。</b>北齊河清元年(562),山西省壽陽縣賈家莊村厙狄迴洛墓出土。<br></div> <b>辮發騎俑。</b>鮮卑人有辮發的習俗,南朝人常蔑稱其為"索頭虜"和"索虜"。此俗孝文帝改制時已被基本革除。北朝后期"胡化"回潮,辮發在部分人中再度流行。目前還無法確認辮發俑的民族歸屬,有學者認為是突厥人。<div><b>辮發騎俑。</b>北齊武平二年(571),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徐顯秀墓出土。<br></div><div><b>儀仗俑/武士俑/儀仗俑</b>。北齊天統三年(567),山西省祁縣白圭村韓裔墓出土。<br></div><div><b>按盾武士俑。</b>北齊河清元年(562),山西省壽陽縣賈家莊村厙狄迴洛墓出土。<br></div> <b>金銀器。</b>太武帝時期,北魏統一河西地區,疏通絲綢之路,并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北魏多次遣使赴西域,西域諸國也"遣使來獻",薩珊波斯的使者曾五次造訪平城。在這種形勢下中亞、西亞的商人通過絲綢之路開展貿易,將西方的珍稀物品源源不斷地帶往平城,其中包括大量的金銀器,考古發現的有童子葡萄紋鎏金銀高足杯、銀八曲長杯、刻花鎏金銀碗、鑲寶石鎏金高足杯等,這些在當時都是非常珍貴的奢侈品。<div>人物卷草紋鎏金刻花銀碗。人物動物紋鎏金銀高足杯/童子葡萄紋鎏金銀高足杯。<br><div><b>狩獵紋鎏金銀盤。</b>北魏正始元年(504),山西省大同市小站村封和突墓出土。/<b>童子葡萄紋鎏金銀高足杯。</b>北魏(386-534),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b>鎏金鏨花高足銀杯。</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br></div><div><b>人物卷草紋鎏金刻花銀碗。</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br></div></div> <b>玻璃器。</b>北魏平城時代,中西交流頻繁,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金銀器、玻璃器是當時國際貿易中的高級商品,在中國被視為珍寶,受到貴族、富豪的青睞。據《魏書.西域傳》記載,大月氏人來華傳授玻璃制造技法,在平城試制成功后生產的玻璃器光澤"美于西方來者",玻璃自此在中國變得不再珍貴。考古發現也映證了文獻記載,從大同出土的本土玻璃器看,其制造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這是引進與吸收外來技術的一個成功范例。<b>玻璃碗。</b><div><b>人物動物紋鎏金銀高足杯。</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br></div><div><b>銅鍑。</b>北齊天統三年(567),山西省太原市南坪頭村厙狄業墓出土。/<b>銅鍑。</b>北魏,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br></div><div><b>胡人馴獅石燈。</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安留莊村出土。<br></div><div><b>波斯銀幣。</b>山西境內出土的一批波斯銀幣,是當時絲路暢通、貿易繁榮的重要物證。這些波斯銀幣為兩面模壓剪制而成,大體呈圓形,但外輪廓并不十分規整。正面圖像為一個面部朝右、頭戴日月冠的波斯皇帝頭像,背面圖案為中間的一個火壇,以及分列左右的兩個祭司。<b>正面/背面。</b><br></div> <div><b>波斯銀幣。</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出土。<br></div><div><b>磨花玻璃碗。</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出土。<br></div><div><b>金鑲嵌寶石戒指</b>。北齊武平二年(571),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徐顯秀墓出土。<br></div><div><b>金耳墜。</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安留莊村出土。<br></div> <b>紅陶牛。</b>北齊武平元年(570),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div><b>胡人吃餅騎駝俑。</b>隋開皇十五年(595),山西省太原市沙溝村斛律徹墓出土。<br></div> <b>紅陶牛。</b> <b>胡人吃餅騎駝俑。</b> <b>異域來風。</b>民族大融合是漢魏以來的歷史主題。漫長的分裂割據中有過局部的統一,殘酷的戰爭背后也有和親的友善。北朝時期以山西為紐帶的北部中國多民族碰撞與文化交融,為中華血脈注入新鮮活力。浩瀚絲路貫通東西,亞洲各地和地中海諸國的使者與商人曾云集平城、晉陽,流布異域風情,領略中土物華。佛陀東漸,異域來風,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推動了西方文化藝術的中國化進程,也為我們留下了至今依然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div><b>胡商與駱駝。</b>北朝時期晉陽商貿繁榮,活躍著許多沿著絲綢之路入華的胡商。這種狀況在墓葬中也有所反映。在晉陽北齊和隋代墓葬中,常見一種陶質載貨駱駝模型,這是對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駝隊的客觀反映。這些駝隊承載著來自中亞、西亞乃至更遠的地中海的物產,帶著這些地方的人員和技術來到中國。婁睿墓壁畫中的一組胡商駝隊圖,描繪了一個四人五駝組成的商隊,駱駝滿載貨物,生動再現了當時的胡商與駝隊。<b>婁睿墓壁畫《胡商駝隊圖》。</b><br></div><div><b>陶臥駝/役夫俑。</b>北齊武平元年(570),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div><div><b>騎駝俑。</b>北齊天統四年(568),山西省太原市大井峪村韓祖念墓出土。<br></div><div><b>胡人俑。</b>北魏太和元年(477),,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宋紹祖墓出土。/<b>胡人雜技俑。</b>北齊天保四年(553),山西省太原市義井村賀拔昌墓出土。<br></div> <b>騎駝俑。</b>隋開皇十五年(595),山西省太原市沙溝村斛律徹墓出土。<div><b>陶立駝。</b>北齊武平元年(570),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br></div><div><b>騎駝俑。</b>北齊 天統四年(568),山西省太原市大井峪村韓祖念墓出土。<br></div><div><b>陶臥駝/役夫俑。</b>北齊武平元年(570),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br></div> <b>晉陽胡。</b>東魏、北齊時期晉陽既是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都市,許多沿著絲綢之路來自中亞、西亞的胡人在晉陽經商、做官或從事其他職業。晉陽周邊發現的多座北齊高官墓葬,墓主人多為入華胡人。他們在北朝后期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中已經基本漢化,并視晉陽為家鄉,其子孫即以此為籍。據碑刻墓志資料,北朝以來晉陽定居著許多胡人,如見于墓志的翟娑摩訶、翟突娑父子、安吐根、翟楷、虞弘等。<div><b>陶立駝。</b>北齊武平元年(570),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br></div><div><b>騎駝俑。</b>隋 開皇十五年(595),山西省太原市沙溝村斛律徹墓出土。<br></div><div><b>鎮墓武士俑。</b>北魏太和元年(477),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宋紹祖墓出土。<br></div><div><b>胡人舞俑。</b>北齊河清元年(562),山西省壽陽縣賈家莊村厙狄迴洛墓出土。<br></div> <b>波斯銀幣。</b>北魏,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出土。<div><b>粟特人與山西。</b>粟特人在中國史籍中常被稱"九姓胡"。粟特本土位于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主要范圍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北史.西域傳》載:"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去代一萬六千里……"粟特人善于經商。北朝以來粟特商隊沿著絲綢之路東行,大量涌入中國。專家依據考古遺跡、出土文物推斷,北朝至唐代今山西境內曾活躍著很多粟特人,或為商人、或為伎樂、或為官員。入華粟特人的后裔逐漸漢化,與漢族融為一體。<br></div><div><b>北齊趙信墓。</b>北齊趙信及其夫人劉氏的合墓,位于太原市開化村,出土彩繪陶俑80余件。據墓志,墓主人趙信生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祖籍今甘肅蘭州一帶,其先祖為氐族略陽趙氏,后歸附北魏。<br><b>入華粟特人石葬具表。</b></div><div><b>銀碗。</b>唐,山西省繁峙縣上浪澗村出土。<br></div> <b>虞弘(533-592)。</b>字莫潘,魚國尉紇麟城人。自13歲起任茹茹國(柔然)高官,曾出使波斯、吐谷渾等國,后出使北齊時被留任官。虞弘在北齊、北周、隋三代歷任顯職,尤其在北周時檢校薩保府,執掌入華外國人事務,是個經歷和身份都比較特殊的外籍官員。魚國未見于史籍記載,其具體方位尚待深入研究。<div><b>虞弘墓石槨。</b>1999年虞弘墓發現于太原市王郭村,出土有墓志、俑等各類隨葬品。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是一座仿木構漢白玉石槨,為三開間歇山頂建筑,由槨頂、槨身、底座三部分數十塊構件組成,其上浮雕畫面施彩并局部描金。內容有宴飲、樂舞、射獵、家居和行旅等,具有濃郁的中亞和波斯風格以及鮮明的祆教性質,展現了墓主人不同尋常的外來文化背景,是北朝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歷史見證。<br><b>虞弘墓志及墓志蓋。</b>隋開皇十二年(592),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br></div> 虞弘墓石槨。 <b>胡舞。</b>北朝時期伴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中原與西域在經濟、文化上的交融日益密切。據史料記載"胡騰舞"主要來自中亞"昭武九姓"中的康國、史國、米國等。中國境內發現不少北朝至隋唐的"胡旋舞""胡騰舞"圖像,反映出中、西亞樂舞對中原地區的影響與滲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虞弘石槨"胡騰舞"圖像。<div><b>持巾女侍俑。持排簫女樂俑。抱琵琶男樂俑。持笛男樂俑。女侍俑。</b>隋開皇十二年(592),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br></div> <b>鎏金銀盞托。龜形銀盒。</b>唐,山西省繁峙縣上浪澗村出土。<div><b>三彩貼花瓶。三彩駱駝。</b>唐,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div><div><b>虞弘墓石槨。</b><br></div><div><b>走向盛唐。</b>漢唐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是聚散分合近400年的巨變時代,尤其北朝時期中國北方成為民族熔爐,更將絲綢之路向東延伸,融會南北,貫通中西,體現出兼收并蓄的時代精神。在碰撞與融合中,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優秀文化被保存和流傳。民族隔閡消除,多元文化匯聚,推動著國家的統一進程,最終醞釀出海納百川的大唐氣度和氣象萬干的盛唐文明。<b>山西永濟蒲津渡鐵牛。</b><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吉木萨尔县|
黔西县|
常州市|
当阳市|
定陶县|
九江县|
搜索|
衢州市|
阳江市|
聂拉木县|
泽库县|
高雄市|
额济纳旗|
大田县|
宁津县|
吴川市|
南丹县|
普宁市|
佛坪县|
千阳县|
和政县|
祥云县|
拉孜县|
九寨沟县|
内江市|
蓝山县|
龙山县|
绩溪县|
辽宁省|
贡山|
高雄市|
鹤山市|
抚顺市|
会泽县|
沙坪坝区|
辉县市|
金门县|
玉屏|
贵定县|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