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或“抗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干部的學校,其前身為1936年6月1日在陜甘蘇區瓦窯堡創建的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毛澤東同志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并親自制定了<b>“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b>的教育方針和<b>“團結、緊張、嚴肅、活潑”</b>的校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0年11月,抗大總校奉命移駐敵后辦學,從延安遷至太行山深處的漿水川。在艱苦險惡的環境下,前南峪、漿水一帶村莊,護托起這座“將星搖籃”“蜂火熔爐”。在滕代遠、何長工等校首長的領導下,學校創造性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編印的軍事、政治、文化教材。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譽為“敵后教育的燦爛之花”。缺吃少穿,就以谷糠野菜充饑,課余自己動車開荒種糧。1942年5月起,靈活機動轉戰兩個月,粉粹了日寇拉網大掃蕩,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電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適應新形勢,學校于1943年1月返回陜北綏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大在漿水歷經兩年零三個月(1940年11月~1943年1月,培養了六、七、八共三期八千余名軍政干部,并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創辦了十四所分校,共培養軍政干部十余萬人,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陳列館位于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大舊址群分布較廣,校部駐前南峪、政治部駐漿水村、供給處駐河東村、衛生處駐安莊,學員隊、上干科、陸軍中學等機構駐地分布于漿水川40多個村子。其中,抗大總校校部舊址位于漿水鎮前南峪村西50米,舊居位于村南坡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高安市|
郎溪县|
会同县|
固始县|
嘉兴市|
湖南省|
习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筠连县|
洱源县|
南皮县|
集安市|
潼关县|
泸水县|
郴州市|
历史|
水富县|
合阳县|
临海市|
错那县|
榆林市|
海原县|
婺源县|
潼南县|
新龙县|
南投市|
尚义县|
正镶白旗|
巨野县|
昭平县|
沙湾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大方县|
云浮市|
洪湖市|
泗阳县|
密山市|
定边县|
遂川县|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