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漢陽區小學生“五一”勞動周主題實踐活動紀實</b></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踐行新時代勞動教育育人使命,武漢市漢陽區積極響應全市第三屆“勞動美 少年強”勞動周主題實踐活動號召,于2025年4月正式啟動區域勞動教育特色實踐。漢陽區立足《新時代武漢市小學勞動教育“5L+”課程開發與實踐》課題研究,創新構建“勞動+文化傳承+科創融合”育人模式,將長江文化、非遺技藝、生態保護等地域特色深度融入勞動課程。通過“家校社”協同聯動,打造“田間課堂”“匠心工坊”“長江護綠行動”等品牌項目,引導學生從傳統農耕、非遺手作到現代科創中感悟勞動價值。此次活動以“勞動啟智、實踐潤德”為核心,深化五育融合,推動勞動教育從技能習得向品格塑造升級,為培養“手中有力、心中有光、肩上有責”的新時代少年注入漢陽智慧,彰顯區域勞動教育“守正創新、知行合一”的獨特路徑。</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里墩小學以勞動周為依托,創新構建“勞動+傳統文化+學科實踐”融合育人模式。通過古法造紙、活字印刷等沉浸式實踐,學生從撕紙搗漿到抄紙晾曬,從拼字調墨到拓印成詩,親歷“一紙一文明”的匠心傳承。活動深度整合學科資源:科學課解析紙漿纖維結構,語文課聯動《天工開物》與古詩印刷,數學課計算配比,美術課設計紋樣,實現跨學科知識遷移。學生在捶打紙漿時感悟“斬竹漂塘”的智慧,在凹凸鉛字間觸摸文化傳播的軌跡,勞動實踐成為對話歷史的生動課堂。校長胡蕾指出,勞動教育是連接古今的橋梁,學生通過制作“古法詩集”贈予社區,不僅深化非遺技藝認知,更將勞動價值從校園延伸至社會。當泛黃紙頁與烏黑鉛字在春日下交織,現代孩童以汗水激活千年文明密碼,文化自信與責任意識于實踐中悄然生長。</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大街小學以“弘揚勞動精神 彰顯青春風采”為主題,通過多元形式開啟勞動周實踐教育新篇章。啟動儀式以手勢舞《勞動的意義》詮釋勞動韻律之美,學生代表以“勞動是架起成長與時代的彩虹橋”等演講深化責任認知,原創詩歌《勞動者禮贊》致敬平凡奉獻者,激發情感共鳴。活動緊扣“大思政”教育,設計三大實踐任務:學生化身“小記者”探尋食堂勞動密碼、走訪社區工匠記錄“勞動之光”、通過老照片對比感悟環境蛻變中的勞動力量,構建“知—行—悟”一體化育人路徑。學校以校園勞動、家庭實踐、社會服務為支點,推動五育融合,引導學生從整理書包、參與家務等小事踐行勞動精神。讓勞動教育“活”起來、“實”起來,學生在采訪食堂阿姨、對話勞動者的真實場景中,體悟“勞動最光榮”的價值內核,讓青春在汗水中磨礪品格,以雙手為生活添溫,賦能成長新境界。</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德才小學以“守藝小傳人 勞動大匠心”為主題,構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勞動教育新范式。二年級學生通過智能中藥識別APP探索藥材奧秘,制作香囊與養生食譜,將中醫藥智慧融入生活實踐;三、四年級學生深入湖北美食文化,從烹飪臘肉菜薹到探訪熱干面作坊,以黏土復刻楚味佳肴并繪制美食地圖,激活“舌尖上的文化自信”。五年級創新扎染技藝,用AI技術動態呈現傳統紋樣,探索非遺與數字化的跨界表達;六年級則聚焦黃鶴樓傳說,通過3D打印建模與跨校交流,實現歷史敘事與科創能力的雙重淬煉。活動以勞動為紐帶,貫通“識藥—烹飪—工藝—科創”全鏈條,既傳承荊楚文化精髓,又注入科技基因,讓學生在扎染的褶皺間、黃鶴樓的模型中感知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培育兼具匠心精神與創新思維的新時代“守藝人”。</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玫瑰園小學為弘揚志愿者精神,著力培養予香學子的勞動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同學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玫瑰園小學3-6年級學生開展予香勞動周系列活動。“凈樓先鋒隊”積極參與校園清潔;“餐具搬運俠”協助搬運班級餐具;在園藝師指導下“園藝護綠團”修剪綠植并澆水;“報童小分隊”面向全校學生開展送報到班及報紙分發工作。學生們在勞動實踐中踐行快樂勞動、勞動創造美、勞動者光榮的理念,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展現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校園風尚。</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鐘家村第二小學以“趣味春耕,樂享運動”為主題,創新勞動教育形式,通過沉浸式場景激發學生勞動熱情。活動設計“春種秋收”“撿豆子”等模擬農耕項目,學生化身“小農夫”體驗播種與收割的完整勞動鏈條,在接力與協作中感悟智慧與汗水交融的價值。特色項目“南水北調·趕小豬”“小小搬運工”將水利工程、物流運輸抽象為趣味競技,以游戲化形式深化勞動認知。同步開展的“勞動小達人變形記”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整理書包、參與家務等日常實踐,體悟家庭勞動不易,培育感恩意識。學校通過“模擬勞動+真實任務”的雙軌路徑,將勞動精神具象化為播種的種子與運動的汗水,讓學生在趣味互動中理解“勞動最光榮”的內涵。活動既注重勞動技能培養,更強調品格塑造,使勞動習慣如根系般深植童年沃土,為未來成長注入自信與擔當的基因。</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郭茨口小學以“親子共耕,播種愛與責任”為主題,創新勞動教育形式,通過“我與爸爸種‘春天’”活動構建家校共育新場景。近200位“好爸爸”受聘為勞動指導師,帶領孩子參與插牌儀式及播種、施肥實踐,將耕讀文化融入親子協作。學校為28個班級頒發專屬植物牌,賦予勞動以儀式感與責任感,使種植過程成為生命教育的鮮活載體。活動以家庭為紐帶,在春日沃土中播撒綠色希望,讓父子共同體驗“一鍬一土皆成長”的深意,既強化勞動技能傳承,又深化親情聯結。通過“家長主導+學生實踐”的模式,勞動教育突破校園邊界,形成家校協同育人閉環,讓耕讀精神與責任意識在協作中生根,為培養兼具動手能力與人文情懷的新時代少年提供實踐范本。</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十里鋪小學的"綠意有銘·共育未來"勞動周活動,以校園生態建設為軸心,構建"知綠—創綠—繪綠—言綠"全鏈條實踐體系。通過跨學科融合,學生運用數學測算植物銘牌布局,結合科學探究完成水培技術攻關,以美術設計賦能舊物改造,將廢棄容器轉化為立體種植裝置,在走廊構建垂直綠化帶。信息技術深度介入,學生制作植物科普視頻并生成可掃碼的激光雕刻銘牌,實現勞動成果數字化呈現。活動中創新拓展"掛式西紅柿種植"項目,學生通過配制營養液、調控光照與pH值,將科創思維注入傳統農耕,彩繪裝飾的再生容器更凸顯生態美學價值。家校聯動的"云種植"與《校園植物身份證》紀念冊編撰,推動勞動教育從技能訓練向文化共建躍升,形成"空間再造—資源循環—素養共生"的育人范式,為過渡期校園注入綠色生命力。</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大英才小學以“小菜園大天地,勞動周育成長”為主題,創新構建多維勞動教育場景。通過將教室窗臺改造為“迷你菜園”,學生親手播種櫻桃蘿卜、拇指黃瓜等果蔬,在觀察植物生長中感悟生命教育,窗臺綠意化為勞動啟蒙的鮮活課堂。學校特邀中醫藥專家科學規劃“百草園”,學生依日照與習性分株栽種中草藥,從理論到實踐深化對傳統醫學的認知,賦予勞動以科學內涵。聯動新洲畢鋪小學開展校際協作,師生共同翻土、除草、采摘,在“汗滴禾下土”的真實勞作中體會農耕艱辛,城鄉互助模式打破教育壁壘,培育珍惜意識與協作精神。活動以“種植—探究—合作”為主線,將勞動教育嵌入自然探索與跨校實踐,既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又通過城鄉結對促進教育均衡。窗臺的生機、草藥的芬芳與田間的汗水交織,讓“勞動創造幸福”的信念深植童心,為培養兼具科學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少年注入實踐動能。</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玉龍小學以“用雙手創造自然之美,用勞動傳遞環保之心”為主題,通過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重構勞動教育范式。活動采用“探究—實踐—展示”三階段路徑:前期融合科學與文化課程,引導學生圍繞環保主題開展深度探究;中期通過課堂內外真實勞動場景,如手工制作、生態實踐等,強化技能習得與環保意識內化;后期以成果展示會為載體,呈現勞動創造與自然之美的深度融合。學校打破學科壁壘,將勞動教育嵌入科學認知與文化傳承,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理解“勞以啟智、動以養德”的育人內涵。活動注重知行合一,既培養自理能力與勞動技能,更通過環保主題深化社會責任意識,使勞動周成為聯結個體成長與生態關懷的紐帶,為培育兼具實踐力與價值觀的新時代少年提供創新路徑。</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玫瑰園潤澤小學以“潤澤悠然圃”勞動實踐基地為依托,緊扣勞動教育核心,創新設計“田間到舌尖”實踐路徑。針對學生挑食問題,通過組織種植曾抗拒的蔬菜品種,讓學生在松土、播種、澆水中親歷植物生長,深刻領悟食物來之不易。活動顯著改善學生行為習慣,蔬菜攝入量提升,浪費現象銳減,學生主動踐行“光盤行動”。學校同步開展“致敬勞動者”等延伸活動,推動勞動教育從田間向生活滲透。黃娟校長指出,當學生為菜苗新葉歡呼、以勞動成果為傲時,勞動的價值已內化為敬畏生命、珍視生活的品質,為培育新時代“手中有勁、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的少年注入鮮活力量。</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致遠小學“小小廚師 大大夢想”勞動周活動,以烹飪實踐為核心,構建了多維育人場景。學生通過自主采購食材、調研家鄉名菜,將勞動教育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在真實情境中掌握生活技能,深化“做中學”理念。活動中,學生分組協作,擔任“大廚”“小助手”等角色,通過明確分工與互動評價,顯著提升團隊溝通能力與責任感,并在成果展示中強化自信。活動后,學生以繪畫和心得反思勞動過程,實現從實踐體驗到認知內化的閉環,推動勞動教育向能力轉化。</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漢陽區鐘家村實驗小學的勞動周活動在歡聲笑語中拉開帷幕。同學們化身“小農夫”,在“智慧百草園”里揮灑汗水,體驗勞動的快樂。育苗、除草、翻土、搭架子、移栽……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與收獲。有的同學小心翼翼地捧著嫩綠的幼苗,像呵護寶貝一樣;有的揮動小鏟子翻土,干勁十足;還有的合作搭架,配合默契。雖然小手沾滿泥土,但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通過親身實踐,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種植知識,更懂得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諦,讓這個勞動周意義非凡!</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大街至誠小學以“勞動筑夢長江畔·童心共護生態美”為主題,創新推動勞動教育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活動依托長江文化資源,邀請民間河湖長講述長江故事,將實地研學與生態認知結合,深化學生對母親河的情感聯結。學生化身“環保小衛士”參與凈灘勞動,通過撿拾垃圾、分類回收等實踐行動,將環保理念轉化為具體擔當。創意手工環節中,手繪風箏承載“藍天夢想”,在江畔放飛中傳遞生態愿景。家校社三方聯動構建協同育人模式,社區提供工具支持,學校組織勞動實踐,家庭延伸教育鏈條,形成“認知—行動—創造”的閉環路徑。活動緊扣五育并舉目標,既強化勞動技能與社會責任感,又培育生態文明意識,讓“守護長江”從口號升華為童心踐行的價值追求,為培養新時代生態守護者注入實踐動能。</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快活嶺小學以“五育融合”為核心理念,創新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構建多維育人場景。通過“豐收接力賽”將勞動技能融入運動會,學生化身“小小農夫”完成蔬果分類與運輸,在競技中檢驗勞動教育成效,實現體力與智力的雙重錘煉。社區“播種春天”義務勞動打破課堂邊界,學生分階段參與除草、松土、播種,德育教師同步融入植物生長知識,讓勞動教育與自然認知深度交織。校園美化行動中,三至六年級學生按年齡分層承擔除草、清掃任務,從撿拾落葉到搬運雜草,既提升環境整潔度,更在協作中感悟后勤辛勞,培育責任意識與團隊精神。活動以“真實場景+分層實踐”為特色,將勞動技能、生態理念與社會責任貫穿始終,使勞動教育從單一技能訓練升華為品格塑造,為培養知行合一的新時代少年注入鮮活動能。</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大街國博小學以“勞動促成長,實踐創幸福”為主題,創新構建分層化、場景化勞動教育體系。活動緊扣“勞動美 少年強”核心,分年級設計特色實踐路徑:1-2年級學生化身“家庭小管家”,通過整理書桌、養護綠植等日常勞動培養自理能力,并以“勞動打卡表”數字化記錄成長;3-4年級聚焦“社區環保小衛士”,運用AI工具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開展社區清潔與環保宣傳;5-6年級深入現代農業基地,體驗無人機噴灑、智能灌溉等科技農耕,感悟勞動形態的數字化轉型。啟動儀式通過主題朗誦與舞蹈激發參與熱情,強調勞動價值觀塑造與綜合育人目標。活動以“家校社”協同為支撐,將勞動教育從生活管理延伸至生態責任、科技探索,形成“日常—社區—產業”三級實踐場域,為培養“手中有技術、心中有擔當”的新時代少年提供實踐范本。</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鐘家村明德小學以“種下兒童節禮物”為創意核心,將勞動教育嵌入節日文化,構建從五一到六一的持續性實踐閉環。學生通過陽臺花盆或校園樂耕園種植番茄、辣椒等時令蔬菜,親歷播種、養護至收獲的全過程,在汗水中體悟勞動價值。活動打破空間界限,融合家庭與校園雙場景,賦予勞動以“成長禮”的儀式感。六一兒童節集中展示成果時,學生分享種植故事,既強化責任意識與耐心品質,又通過成果交流深化勞動教育的社會性意義。這一“勞動+節日”的創新模式,以具象化成果連接個體成長與集體互動,為勞動教育注入情感溫度與可持續動能。</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橋小學以“體教融合”為核心理念,創新構建“勞動+體育”雙育協同模式。通過“勞動接力賽”將整理書包、疊校服等生活技能融入競技,在速度與協作中錘煉自理能力,實現勞動教育與習慣養成的深度交織。分學段設計特色實踐:低年級學生化身“小小農夫”田間挖土豆,感悟土地饋贈;高年級開展烹飪、磨豆漿等生活化勞動,在煙火氣中培育責任意識。活動以全員參與為原則,通過微課指導、親子演練強化家校聯動,將勞動技能學習延伸至日常生活。石磨轉動間傳統技藝與現代教育碰撞,灶臺操作中耐心與自律悄然生長,形成“以勞樹德、以體強身”的育人閉環,為五育融合發展提供鮮活樣本。</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漢陽區以勞動教育為紐帶,融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創,家校社協同播撒希望,在少年心中深植勞動創造之美,為新時代育人譜寫實踐華章。</span></h5> <h5>圖文編輯:漢陽區十里鋪小學 張穎君</h5> <h5>審核:漢陽區信息科技部 文斌</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山县|
榕江县|
梁平县|
关岭|
迭部县|
鹰潭市|
扶风县|
南安市|
九台市|
勃利县|
启东市|
贺州市|
北碚区|
内丘县|
海宁市|
财经|
临沂市|
方山县|
申扎县|
远安县|
木里|
和硕县|
略阳县|
安仁县|
上林县|
平舆县|
玉山县|
志丹县|
绵阳市|
山西省|
邵阳市|
潢川县|
阳信县|
郴州市|
札达县|
龙口市|
格尔木市|
锡林郭勒盟|
汕尾市|
全椒县|
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