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張坦麟《楚峰公傳》</div><div><br>先伯父諱顥睿,字道存,號楚峰,伯大父云琦公次子。齠年學博,屢試冠軍,族黨咸以國器目之。詎有志未逮,棘闈九躓,僅以明經,初任黔陽教諭。<br>黔僻處萬山,人文寥落。伯父乃立條規,設講堂,日與諸生講學。黔人遂鼓舞興起,文風大振。時吳逆既平,上官以伯父能,委辦軍需,解家口。邑侯于公諱棟如者,每事必就而問焉。居黔六載,不特士尚文教,民亦敦古。處丁艱歸,士人皆遮道不忍釋。<br>及起,補新田。邑屬新設,又值兵燹,學宮茂草,廢墜久矣。伯父至,捐貲修理。建先師先賢牌位,櫺星泮水,煥然一新。其作人亦以教黔者教之,新遂稱詩禮邦。乙酉遷授郢鐸,士庶兵民咸立去思碑,群相感泣,于于而來送者,且至衡陽而散。</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辰年五續《張氏家譜》楚峰公傳</div><div><br></div>其在安陸,設士有聲,文章亦秉先民。秩滿升安肅令。遵例階見,仝引見者百余員,伯父獨叨天顏,和霽溫綸,特頒任治沖衢。會軍需旁午,捐騾馬口袋等項,不累及民間,一一善為籌劃。以目病具文乞休,上臺皆以辦事克勤挽之。不留,深以為憾。旋里之日,闔邑號啼,如失慈母,老人扶杖泣送,自朝至暮,馬不得前。<br>退居林下二十余年,自甘淡泊。濟人之急,樂人之善,見利不茍,與世無欺。纂族譜,捐祭田。城郭不履,雖鄉人罕一睹其面。遇友人、弟子執經問奇者,坐談徹夜不倦。如有奔馳爭競者,即緘默不言,一以勸善息爭為念。廣種陰騭,注《感應篇》。雅善詩古文辭,所著甚富,如《御制訓飭士子文注》、《解見園文集》、《解見園詩集》。<br>壽九十三,無疾端坐而逝。逝之前一日,異香滿堂,至晨不散。某年生,雍正乙卯年卒。葬柏泉何家沖。<br>柏泉《張氏家譜》<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到黔陽古鎮城垣上沉思的楚峰公</div><div><br></div>【譯文】<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坦麟《楚峰公傳》</div><br>我的先伯父名字顥睿①,表字道存,別號楚峰,是伯祖父云琦公的第二個兒子。伯父在童年時就學識淵博,多次參加考試都榮獲第一名,家族和鄉鄰們都把他看作是能為國家所用的棟梁之材。誰能料到他雖有遠大志向,卻未能順遂如愿,在科舉考試中累累受挫,九次參加鄉試都未能中舉,僅僅憑借明經的身份,最初擔任了黔陽(今湖南黔陽縣西南黔城鎮)的教諭一職。<br>黔陽地處群山環繞的偏僻之地,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人才稀少。伯父到任后,便制定了一系列的條規,設立了講堂,每天都和眾多學生一起講學論道。在伯父的努力下,黔陽的百姓受到鼓舞,積極向學,當地的文化風氣大為振興。當時吳三桂之亂剛剛被平定,上級官員認為伯父能力出眾,便委派他辦理軍需事務,負責押送軍屬人口。當地縣令于棟如,每逢有事必定向伯父請教。伯父在黔陽任職六年,不僅讀書人崇尚文化教育,百姓們也變得敦厚古樸。后來伯父因遭逢父母喪事而回鄉守孝,當地的讀書人都攔在道路上,依依不舍,不忍讓他離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辰年(2024年)五續《張氏家譜》</div><div><br></div>等到伯父守孝期滿重新被起用,補任新田(湖南省南部永州市)的官職。新田縣剛剛設立,又恰逢戰亂之后,學校里長滿了茂盛的野草,荒廢已久。伯父到任后,自己捐出錢財進行修理。他建造了先師和先賢的牌位,使得學校的欞星門(舊時學宮孔廟的外門)和泮水煥然一新。伯父對待培養人才,也像在黔陽時那樣用心教導,新田很快就被稱為詩禮之邦。乙酉年(1705),伯父升遷到郢地(湖北省安陸)任職,當地的士人、百姓、士兵和民眾都為他立了去思碑,大家都感動得哭泣,成群結隊前來送行的人,一直送到衡陽才散去。<div>伯父在安陸任職時,培養讀書人很有聲譽,所寫的文章也秉承著先輩的風范。任期滿后,伯父升任安肅縣令(今河北省徐水縣東部)。按照慣例進見皇帝時,一同被引見的有一百多人,唯獨伯父得到了皇帝和顏悅色的對待,皇帝溫和地頒布詔令,特別任命他治理交通要道的地方。當時軍需事務繁忙,伯父捐出騾馬、口袋等物資,沒有讓百姓承擔這些負擔,而是一一妥善地進行籌劃。后來伯父因為眼疾寫了文書請求退休,上級官員都因為他辦事勤懇而極力挽留他。伯父最終沒有留下,上級官員都深感遺憾。伯父回鄉的那一天,整個縣城的人都痛哭流涕,就好像失去了慈母一樣,老人們拄著拐杖哭泣著送行,從早到晚,使得伯父的馬都無法前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無疾而終的楚峰公(享年九十三歲)</div><div><br></div>伯父退居在家二十多年,一直甘愿過著淡泊的生活。他樂于接濟別人的急難,為別人的善行感到高興,見到利益也不隨意謀取,與人相處從不欺詐。伯父主持編纂族譜,還捐出祭田。他從不輕易進城,即使是同鄉人也很少能見到他一面。遇到拿著經書來向他請教疑難問題的朋友和弟子,伯父就會和他們整夜坐著交談,不知疲倦。但如果遇到那些爭名逐利、奔走鉆營的人,伯父就會沉默不語,一心想著勸人向善、平息爭斗。伯父廣泛地做善事,積累陰德,還為《感應篇》作注。他擅長寫詩詞和古文,所著的作品非常豐富,比如《御制訓飭士子文注》《解見園文集》《解見園詩集》等。<br>伯父享年九十三歲,無病無痛,端坐著離開了人世。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屋子里充滿了奇異的香氣,直到第二天早晨都沒有散去。伯父出生于崇禎癸未年(1643年),在雍正乙卯年(1735年)去世,安葬在柏泉何家沖。<br>《張氏家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南省黔陽古城</h3><div><br></div><div>注: <br>1.張顥睿(1643-1735),字道存,號楚峰,湖北省漢陽縣豐樂里(今東西湖區柏泉農場)人。如榜次子,坦麟伯父。生而穎俊,齠年學博,由明經初任黔陽教諭,黔陽偏遠,地處萬山之中,文教荒疏。張顥睿到任后,定條規,設講堂,勤于講學,使當地人受到鼓舞,文風由此大振。上級官員知道他辦事干練,委派他辦理一些緊要事務。邑侯于棟如對他十分信賴,遇事總要與他商量。因父母亡故,依例回鄉服喪,當地士民遮道相送,舍不得他離去。服喪期滿,補任新田縣教諭,遷任安陸府教授,仍如在黔陽恪盡職守。任滿后,升任安肅(今河北省徐水縣)知府,革除苛稅,政績斐然,老百姓感恩戴德。后因眼病上書辭職。退居鄉間20余年。自甘淡泊,濟人之急,樂人之善,見利不茍,與世無欺。好恬靜,不涉足城市,就連本鄉的人都很少見到他。但是,如果碰到友人或弟子拿著經書來求教,卻可以長談,徹夜不倦。擅長詩古文辭,著述很多,有《感應篇注》、《御制訓飭士子文注》、《解見園文集》、《解見園詩集》等。雍正十三年(1735)無疾而終,壽93歲。墓在漢陽柏泉何家沖。<br><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邑县|
阿克苏市|
卢氏县|
乌兰察布市|
孟州市|
陆丰市|
通河县|
六盘水市|
衡山县|
新津县|
颍上县|
昌宁县|
淮南市|
大英县|
红河县|
股票|
尚志市|
红原县|
达日县|
津南区|
宜兴市|
明溪县|
临沭县|
凭祥市|
凯里市|
安顺市|
陆良县|
巫溪县|
通城县|
东乡县|
孟连|
桃园县|
洛阳市|
隆德县|
宿迁市|
伊川县|
定西市|
新营市|
吐鲁番市|
钟祥市|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