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全公亭</b>,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東南部,南瀕杭州灣,東與上海市金山區接壤,翁金公路和黃姑塘東西方向穿鎮而過,今為獨山港區管委會、獨山港鎮駐地。清代年間,全公亭屬武原鄉東十九都東區全公莊。民國期間,曾是全公鎮、全公鄉、全平鎮駐地。1949年后,先后是全塘鄉、全塘公社、全塘鄉、全塘鎮駐地。<div><br></div><div>集鎮以古亭得名。明天啟年間《平湖縣志》卷一中把當地記載為“錢公亭”。但清代乾隆和光緒年間《平湖縣志》卷一中都已改成“全公亭”,并作為古跡記載:“全公亭,在東十九都,錢武肅王廟左,康熙間重修,亭下有井。”志中引自何曠的《重修全公亭記略》云:濱海近金山縣境有全公亭,創始年月及命名由來無考。或許是亭距海近,民飲苦鹵,鑿井得泉,讓公眾得以井泉,故亭子以此為名;或許是當地俗崇氣節,公眾常相約于亭中議事,務全(決斷)公道,久而久之,由此得名。因此,“全公二說(有)疑,皆屬附會”。<br></div> 全公亭瀕海臨河,古以產鹽為業,“利擅魚鹽,商販亦多,市集尚屬繁盛。”清同治年間全公亭書生山鳳輝《蘆浦竹枝詞》,清末民初衙前秀才周光瑞《鹽溪漁唱》對家鄉的風土人情淋漓盡致地傾情贊美。<br><br> 黃姑塘東西方向穿鎮而過 <b>山家宅基</b><div>位于前進村15組,山氏家族以良好的家風家訓傳承享有盛名,山氏祖訓也成為涵養山氏后人以及周邊鄉里鄉親的精神雨露。<b><br></b></div> <b>青榆古樹</b><div><b><br></b><div>樹齡220年,樹高15米,胸徑2.16米,冠幅12.5米,1997年被列入平湖市古樹名木名錄。</div></div> <b>侵華日軍登陸處</b><div><br></div><div>1987年10月,為紀念抗戰爆發50周年,平湖縣人民政府在全公亭集鎮南部西港灣自然村的海塘北側,建亭立碑,名為“侵華日軍登陸處”,以此刻石銘記,永志不忘。碑陽鐫刻“侵華日軍登陸處”,碑陰鐫刻“1937年11月5日(農歷十月初三)晨日軍在白沙灣、全公亭一帶登陸,當地駐軍奮起反抗,壯烈犧牲百余人,日軍侵占后屠殺百姓五百余人,燒毀民房二千余間。值此抗日戰爭爆發五十周年之際,勒石銘記,以志不忘。”亭為仿古四角攢尖頂,鋼筋水泥結構,高3.5米。2010年2月,“侵華日軍登陸處”碑亭被公布為平湖市文物保護單位。</div><div><br></div><div>在中國抗戰史上,全公亭留下了不可忘卻的一頁。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日本侵略者正面進攻上海受挫,于是改變策略,采取迂回包抄偷襲的伎倆。10月底,侵華日軍第十軍陸續進入中國海域待命,派遣艦艇游弋于平湖至金山嘴一帶海面,發炮轟擊,圖謀進犯。11月5日(農歷十月初三)凌晨4時許,日軍乘大霧大潮、中國軍隊調防之際,乘虛而入。日軍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3個師團及國崎支隊等10余萬兵力,分乘155艘運輸船,組成3個登陸隊,在全公亭、白沙灣、金山嘴沿海一線登陸。為虛張聲勢,日軍在海岸上空升起所謂“百萬日軍登陸杭州灣北岸”的宣傳氣球。駐全公亭海天寺炮兵營第三連官兵孤軍拼死抗敵,激戰至午后3時,傷亡慘重,僅有少數人突出重圍。 日軍也橫尸沙灘,死亡不計其數。</div> <b>蘇浙界碑</b><div><br></div><div>位于老滬杭公路浙江平湖與上海金山交界處,民國時期上海金山隸屬江蘇省,民國23年建造,是目前已知的省內唯一一處民國時代所建的兩省間公路接壤處建筑性界碑。</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凯里市|
吉首市|
重庆市|
龙门县|
宁陕县|
集安市|
新田县|
桑日县|
花莲县|
文昌市|
大渡口区|
中超|
娄烦县|
集贤县|
连江县|
镇江市|
昆山市|
西丰县|
铜鼓县|
永昌县|
洪泽县|
祥云县|
宁明县|
田东县|
西平县|
海口市|
汪清县|
阿克|
墨脱县|
麟游县|
红安县|
阜阳市|
仙居县|
临漳县|
延长县|
霞浦县|
德令哈市|
三亚市|
司法|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