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徐州市,簡稱“徐”,別名彭國、彭城、涿鹿,江蘇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截至2024年,徐州市轄5個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總面積117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01萬人。</p> <p class="ql-block"> 徐州市地處華北平原南部、江蘇省北部,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隴海鐵路、京滬鐵路兩大干線在此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市是華東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經濟、科教、文化、金融、醫療和對外貿易中心,也是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長三角北翼副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原始社會,帝堯時彭祖建彭國,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云集中心,也是淮海經濟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徐州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帝王之鄉,有“九朝</p><p class="ql-block">帝王徐州籍”之說。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p> <p class="ql-block"> 徐州市四季分明,是風景旅游城市,406有云龍湖、云龍山、彭祖園、戶部山、潘安湖等旅游景點,有彭祖、劉邦、孫權、劉裕、李煜等歷史名人。獲得全國文明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創新型城市等。</p> <p class="ql-block">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未期,堯封彭祖于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自此稱彭城。</p><p class="ql-block">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后歸楚,秦統一后設彭城縣。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p> <p class="ql-block"> 西漢設楚國、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東漢初時,州名。轄郡、治所郯縣。東漢末時,移治下邳縣,在今江蘇邳州。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于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泰山以南地區。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p> <p class="ql-block">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宋、金、元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后屬南京。</p><p class="ql-block">清初,徐州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p> <p class="ql-block">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后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日偽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中華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徐州市屬山東省代管,新海連市屬山東魯中南行署管轄。</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中央決定于1953年1月江蘇建省,設徐州專區,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新海連市劃屬江蘇徐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徐州市。1958年,原由江蘇省轄的徐州、新海連2市,劃歸徐州專署領導。徐州專區轄2市8縣。</p><p class="ql-block">1960年,銅山縣劃歸徐州市領導。1961年,新海連市改名為連云港市。1962年,徐州、連云港2市改為省轄市。徐州市領導的銅山縣劃歸徐州專區。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專署駐徐州市,轄豐縣、沛縣、贛榆、東海、新沂、邳縣、睢寧、銅山8縣。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p> <p class="ql-block"> 1948年12月1日,徐州全境解放,境內析置徐州市和銅山、沛銅、沛縣、華山、豐縣、碭南、碭山、蕭縣、蕭宿、蕭宿銅、銅睢、泗靈睢、邳睢、邳縣、宿北等行政建置。由于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及各縣隸屬山東等省級行政區。當時,徐州市沿襲民國舊制,下設一、二、三、四區(城鄉混合),暫由山東省管轄。</p> <p class="ql-block">1949年春夏,根據政權建設和政區治理的需要,改建或撤銷宿北、銅睢、沛銅、泗靈睢、蕭宿銅、蕭宿、碭南等縣,設立新安縣、銅北縣,基本恢復睢寧、沛縣、蕭縣、碭山等縣舊域。同年4月,銅山縣并入徐州市,試行市管縣體制。8月,徐州市增設五、六、七區。徐州</p><p class="ql-block">市下轄一、二、三、四、五、六6個區公所。其中一、二、三、四區為城市區;五、六區為農村區。五區下轄萬寨、九里山、八里屯、蟠桃、下淀鄉及東賀村。六區下轄奎山、高營、黃茅崗、段莊鄉。</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蕭縣的北望、郝寨、棠張、褚蘭、桃園5區劃歸徐州市,與本市五、六、七區合并組建市郊區辦事處。1952年3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批準,撤銷徐州市所屬的銅山縣,其行政區域分別并入徐州市郊區辦事處、蘭陵縣和滕縣。4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批準徐州市增設七、八、九、十4個區和賈汪區。撤銷銅山縣建制,其所屬的賈汪、吳窯、王臺、茅村4區及柳泉區南部鄉村劃歸市郊區辦事處。5月,徐州市建立賈汪礦區。9月,新安縣更名新沂縣。</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政務院批準將由山東省暫管的徐州市劃回江蘇省為省轄市,將屬于山東省滕縣專區的豐、沛、華山、銅北等4個縣和臨沂專區的新海連市、贛榆、邳、東海等3縣,以及屬于安徽省的碭山、蕭、江浦等3縣,統劃屬江蘇省領導。同年未,邳睢縣治所由土山鎮遷至運河鎮。1953年1月,江蘇恢復建省,原暫由山東省代管的徐州市改為江蘇省省轄市。</p> <p class="ql-block"> 設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下轄新海連市和贛榆、東海、邳縣、銅北、沛縣、豐縣、華山、蕭縣、碭山等縣。4月,原屬淮陰專區的邳睢縣、睢寧縣、新沂縣劃歸徐州專區;撤銷銅北縣和市郊區,復置銅山縣,隸屬徐州專區;撤銷邳睢縣、華山縣,其轄境分別并入碭山、豐縣、銅山縣、邳縣、睢寧縣。</p><p class="ql-block">362 3月,政務院批準江蘇省設立徐州專區,駐徐州市內,原江蘇省直接管轄的新海連市和豐、沛、贛榆、邳、碭山、東海、蕭等7個縣和原屬于淮陰專區的新沂、睢寧等3個縣,統劃歸徐州專區管轄。4月8日,政務院批準撤銷華山縣,其行政區域分別并入豐、碭山2縣;撤銷邳睢縣,其行政區域分別并入邳、睢寧2縣;撤銷銅北縣,恢復銅山縣建制,同時劃歸徐州專區領導。</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原屬徐州專區的碭山、蕭縣劃歸安徽省管轄,徐州市一區更名為鼓樓區、二區更名為子房區、三區更名為云龍區、四區更名為王陵區。 徐州專區管轄10個縣中的碭山、蕭縣,經國務院批準劃歸安徽省宿縣專區領導。</p><p class="ql-block">至1956年,徐州市下轄鼓樓、子房、云龍、王陵4區和賈汪礦區,徐州專區統轄新海連市和豐縣、沛縣、銅山、睢寧、邳縣、新沂、贛榆、東海8縣。</p> <p class="ql-block"> 1956年7月11日,國務院批準將山東省嶧縣興義區徒溝鄉的10個村,微山縣韓莊區馬山鄉的7個村,歷灣鄉的3個村,石樓鄉的3個村,以及黃山島上的7個村,套里島的3個村,統劃歸徐州市。銅山縣的荊山、利國、大吳、茅村等4個區及部分村莊劃歸徐州市,市設郊區工作委員會。</p> <p class="ql-block">1957年,徐州市除原有鼓樓、云龍、王陵、賈汪礦區外,撒銷子房區,增設環城、大黃山礦、利國礦等3個區。1958年9月,國務院批準徐州市由徐州專區代管。徐州市撤銷王陵區,其原轄行政區域,以淮海路為界,南部并入云龍區,北部并入鼓樓區。環城、賈汪礦、大黃山礦、利國礦等4個區合并成立郊區。江蘇省直轄的新海連市復劃歸徐州專區管轄。1960年3月,徐州市郊區廢止,將其所轄的獅子山公社劃歸云龍區,下淀公社劃歸鼓樓區,其余</p><p class="ql-block">9個公社劃歸銅山縣領導。增設賈汪鎮(縣級)。1961年5月,國務院批準將徐州專區所屬的銅山縣劃歸徐州市領導。</p><p class="ql-block">3</p> <p class="ql-block"> 1983年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徐州地區,其原轄之贛榆、東海2縣劃歸連云港市管轄,銅山、豐、沛、邳、睢寧、新沂6縣劃歸徐州市領導。</p><p class="ql-block">同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徐州市設立郊區,原由市水利局代管的朱莊、下淀、獅子山、奎山4個鄉還屬郊區管轄。1990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新沂縣改為新沂市(縣級)。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邳縣改為邳州市(縣級)。同年11月,徐州市金山橋經濟技術</p><p class="ql-block">開發區開工建設。</p> <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經省政府批準,徐州市撤銷九里區和銅山縣,同時設立徐州銅山區。將原九里區的九里街道和龐莊街道的拾東村劃歸徐州市鼓樓區管轄;將原九里區的火花、蘇山、桃園和龐莊(不含拾東村、拾西村和昕昕居委會)4個街道劃歸徐州市泉山區管轄;將原九里區的義安、利國、張集、垞城、電廠、張雙樓、三河尖、拾屯8個街道以及龐莊街道的拾西村和昕昕居委會劃歸銅山縣管轄。</p> <p class="ql-block"> 徐州市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市面積的90%,平原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海拔一般在30-50米之間。徐州市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陵山地。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積約占全市9.4%。徐州市丘陵山地分兩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體高低不一,其中賈汪區中部的大洞山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東部,最高點為新沂市北部的馬陵山,海拔122.9米。</p> <p class="ql-block">“楚韻漢風、南秀北雄”是徐州市最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質。“佳處未易識,當有來者知”,“兩漢看徐州,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徐州市的兩漢文化遺存,如獅子山楚王陵、龜山漢墓、戲馬臺、泗水亭、霸王樓、歌風臺、拔劍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羊鬼山展亭、漢兵馬俑等。徐州市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建立了大漢王朝,漢王朝與西方的古羅馬帝國遙相響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中國的漢族、漢字、漢語,都與這個王朝有著關聯。</p> <p class="ql-block"> 徐州市是彭祖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徐州古稱彭城,建城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帝堯時建立的大彭氏國,以彭城之名的見諸文字是春秋時即公元前573年,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是世界彭氏宗親公認的發源地。作為中華飲食文化及養生文化的鼻祖棲息地,徐州市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彭祖飲食文化、養生文化等遺產,相傳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養生文化的精髓是“藥食同源,以食養生”。此外,還有按摩養生養顏術。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后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徐州有“龍吟虎嘯帝王州”之稱,自漢代以來,開國皇帝就有10多位。主要的古代名人有漢代蕭何、曹參、周昌、樊噲、夏侯嬰、袁盎、龔勝、龔舍、劉愷、劉平、刁韙等;三國名人張昭、嚴畯、樊阿、謝慈、甘皇后、環夫人等;東晉驍將劉隗、劉牢之等;南北朝將領劉懷慎、劉康祖等;唐代將領劉沔、石雄、龐勛、時溥、秦彥、劉巨容、劉德威等;宋代抗金將領趙立、五代抗遼將領沈斌等;元代重臣石普、錢光弼、徹里燕只吉臺氏等;明代將領山青、山云等;清朝重臣李衛、李蟠、張亮基、董全勝、張善繼、戚從云等;文學家韋孟、陸賈、劉安、劉向、劉歆、劉訥、劉遺民、劉孝綽、劉知幾、劉義慶、劉令嫻、劉子翊、劉伯莊、劉胤之、劉瞻、劉商、劉禹錫、李璟、李煜、李若谷、劉袞、劉庠、劉顏、鄭僅、鄭望之、晁端禮、顏太初、顏復、陳洎、陳師道、張介、權謹、閻爾梅、萬壽祺、張竹坡等。</p> <p class="ql-block"> 這是2018年5月筆者隨攝影團隊徐州云龍山留影,至今已有7個年頭了,隨行的李前滿局長,張駿局長已經離去,給健在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鹽城市大豐區距離徐州320千米,同屬江蘇。徐州游覽勝地有徐州博物館、云龍湖、云龍山、龜山漢墓、圣旨博物館、淮海戰役紀念館、點石園、寶蓮寺、潘安湖、戲馬臺、崔燾故居、回龍窩歷史街區。</p><p class="ql-block"> 其中寶蓮寺免門票,并免費提供三支供香入寺,此景包商業氛圍濃厚,歷年來飽受爭議,務必謹慎!</p> <p class="ql-block"> 相關文字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有錯誤敬請指教!(2025.4.30.09:18)</p> <p class="ql-block"> 記住帶好這份圖,徐州游玩不迷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绥德县|
宁乡县|
历史|
尉氏县|
合作市|
绍兴县|
麦盖提县|
广德县|
大关县|
齐齐哈尔市|
托里县|
军事|
怀来县|
宜丰县|
湘乡市|
防城港市|
武功县|
扎兰屯市|
资溪县|
通化县|
无极县|
宁蒗|
普兰县|
夹江县|
大田县|
辽宁省|
洛扎县|
灵山县|
杨浦区|
射阳县|
陇南市|
乡城县|
临汾市|
习水县|
泰和县|
法库县|
武胜县|
阳新县|
阳信县|
高邮市|